大乘佛教鼓励我们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广行六度四摄,圆成无上佛果。四大菩萨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观音菩萨代表大慈悲,地藏菩萨代表大愿力,文殊菩萨代表大智慧,普贤菩萨大愿大行。要有悲心,要有智慧,要有愿力,要有行动,悲、智、愿、行,四者结合,才能成一个菩萨,才能以出世而入世的精神救苦救难,广度众生。能够种这个因,就是成佛的因,结果可以成佛,所以成佛从成就众生中来。
发起菩提心之后,我们的所作所为,乃至起心动念,不能有刹那离开这一发心。否则,即使行善,也只是普通的世间善行,只能感得人天小果,有漏之因,无法成为佛果资粮。正如省庵大师在《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是名魔业。”
我们之所以发不起菩提心,多半是觉得众生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既然没有关系,为什么要慈悲他们,为什么要利益他们?这就需要调整观念,化解对众生的陌生与隔阂。佛法告诉我们,众生在无尽轮回中都曾互为亲人,甚至可以说,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母亲。因此我们要学着扩大心量,把尽未来际利益一切众生作为自身使命,念念相续,不舍一人,将此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才是菩萨的大慈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