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思鹏:用佛教平等慈悲理念 维护世界永久和平

一、佛教平等的涵义与特质

宋代僧人清远说:若论平等,无过佛法。唯佛法最平等。(见《古尊宿语录》卷33)平等是佛教大力弘扬和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佛教的平等,是指一切现象均平齐等,无本性、本质,乃至高下、浅深的差别。佛教还特别突出宇宙间的一切生命的平等,不仅强调人与人、人与其他生物的平等,还强调人与佛的平等。展开说,佛教平等涵义概括起来有四个层次:

(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早在释迦牟尼建立僧团时,就确立六和敬的原则。六和敬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这是一种平等的原则。释迦牟尼也反对社会的不平等制度,《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七云:我法中有四种姓,于我法中作沙门。犹如彼海,四大江河皆投于海而同一味。种姓(种性),是指具有共同血统和养成共同习俗者,具体指古印度社会的等级制度,包括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姓。佛教认为四种姓是平等的,如江河湖海,相融同味,反对以种姓、等级论人的高下、贵贱,强调以道德、智慧的修持素质以进入人生理想境界。佛教对四种姓平等的主张,体现了人权平等的思想,是古印度反对种性歧视和阶级压迫的特殊的人权运动,是与现代社会的人权平等的要求相一致的。

(二)众生平等。众生,众多生命的存在。佛教把宇宙间的生命体分为十类,称十法界。通常佛教以十法界中佛以外的从菩萨到地狱的九界,尤其是从天到地狱的六道为众生。佛教认为,不同众生虽有其差别性,但众生的生存、生命的本质是平等的,还强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在成佛的条件和可能性上是平等的。佛教讲众生虽以人类为重点,但众生平等的思想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警告和排斥。

(三)众生与佛的平等。佛教宣传生佛不二、生佛一如的思想,认为众生与佛在本质上都具足真如佛性,迷妄的众生并不灭其真如佛性,觉悟的佛也并不增加其真如佛性。就同样具有成佛的可能、基础这一意义来说,众生与佛是平等不二的。

(四)众生与无情的平等。无情,通常指不具精神性的自然界。佛教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大众赖以生存的器世间,称为依报;我们的根身称为正报,依报和正报同属于众生内心所变现,所以有依报正报不二、有情无情同体的说法。人们若能保护自然,维护生态环境,就是对自己生命的尊重和爱护。基于这一点所以众生与无情是平等的。

佛教认为,若能体悟自、他众生一律平等,即成就了平等智。以平等智去观照众生,观照事物,称为平等观。具有平等智、运用平等观去观照众生,这就形成了对一切众生不起怨亲等差别见解的平等心。《金光明最胜王经疏》卷二说:直心以何为本?答:以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为本。此意怨亲有情之所等心悲愍故。一切众生平等,没有远近亲疏恩怨的分别,一概一视同仁,这种平等心是一种极高尚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境界。

二、佛教慈悲的涵义与特质

慈悲一词按照佛教经典的解释,是分别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体现佛教对众生的关怀的。慈是与众生乐,悲是拔众生苦。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佛教视苦为一切世间法的根本相状,求道修证也就是要脱离无边的苦海。所以,在拔苦与乐的慈悲精神中,又以拔苦为最根本。佛教的这种慈悲精神,在大乘佛教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扬,甚至被视为佛教的根本精神。如《观无量寿佛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大智度论》中更明确宣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如二千五百多年前在菩提树下彻证诸法实相,解脱生死轮回,成就了无上正等正觉的释迦牟尼佛,就用自己所证得的实相真理,深入人间,化导众生,四十九年,诲人不倦,直到临命终时还在说法,以实践他降生时就立下的三界皆苦、吾当安之(见《修行本起经》卷上)的宏誓大愿。不仅说有四谛、十二因缘等法,教人自净其心,超出生死,而且还谆谆教诲青年、妇女、长者等在家人如何营生治事、持家理财、交友尊师、父严子孝、夫妻和谐,过好世俗生活,获得现世安乐、后世安乐。尤其是当琉璃王率兵攻伐释尊故国迦毗罗卫时,释尊虽知国人业报难逃,仍于半路劝阻琉璃王退兵。国亡城破后,释尊又率僧众回国看望被琉璃王残害的释迦族妇女,说法抚慰。同时释尊还多次教导频婆娑罗、波斯匿、阿阇世等印度名王如法修身治国,推行民主法治,以十善导民,使人民丰衣足食,社会祥和安定。释尊不仅每天耐心教诲众多前来求教的人们,而且谙知时事,关心民众疾苦,主动为民众排忧解难。如释迦族与拘利族争水,佛陀特地远道赶去调解。毗舍离城瘟疫流行,佛陀不怕被传染,专门进城去安慰教化病人。佛陀以他的身教表明:以慈悲的精神,利益众生,服务社会,维护世界和平,乃佛法之正旨。

在大乘佛教中力倡菩萨为了救护一切众生,发宏誓大愿,修六度万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尽未来际,以慈悲的精神行菩萨道,为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净化人心、维护世界和平做贡献。

菩萨本着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见四十《华严经》卷四十)的根本利生理念,以大慈大悲的精神,关爱摄受一切众生。

佛教的平等慈悲理念,构成了佛教基本的伦理原则,其实践特点是:不杀生、布施和报恩。不杀生,主要指不杀人,也指不杀鸟兽虫蚁及其不乱斫草木等。佛教还特别反对战争和刑杀,并提出断酒肉、吃素食和放生等主张。佛教不杀生,体现了一种尊重生命、保护生命的生命哲学。因为佛教主张因果通三世,认为众生在无尽的生死流转中,都曾作过自己的父母,所谓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见《心地观经》卷二)往昔的大恩与现世父母的大恩无有差别。因此,报父母恩,就是要报一切众生恩,若没有众生,也就没有父母,父母尚且无有,身从何来?正是基于这一道理,所以佛菩萨把自身与众生的关系看成犹如一株大树的根须和花果的关系一样,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众生如树的根须,佛菩萨如树的花果。若欲成就如花果的佛菩萨,就必须牢牢依附在如树根的众生上。菩萨也只有永远以大悲水灌溉如树根的众生,才能开出智慧花的菩萨,结出菩提果的如来。因此,四十《华严经》作如是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既然众生与我们的关系如此密切,摄化众生,报众生恩,也就成了佛弟子的分内之事了。总之,学佛者应恒顺众生、平等饶益一切众生,鞠躬尽瘁为众生服务,满足众生的种种需求,对众生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见《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服务众生如母爱子,如仆事主,不思回报,切实为众生疗治疾病、周济贫困、抚慰孤独鳏寡,种植园林果树、便利来往行人,为利益众生而学诸技艺,乃至代诸众生受种种苦,令其解脱。(见《华严经十回向品》)为了达到这种不杀生而报众生恩的目的,在方法上它要求佛教徒以自己的财力、体力和智力去救助贫困者和满足需要者,并强调应以净心布施,即不带任何利己动机。即所谓:对无衣无食贫穷苦恼乞丐众生,常以财物布施,而作饶益;对愚痴无有智慧的众生,常以正法布施,以作度化;对受困在水火盗贼等险难处的惊恐众生,常以无畏布施,以除留难;对孤独辛苦无依无怙的众生,常作依怙伴侣,以正摄受;对一切众生作父母想,平等敬顺;对一切众生作兄弟姊妹想,亲如一家;对一切众生作独子想,护念不忘;若见众生离苦得乐,具诸功德,以欢喜心,如实赞叹;若见众生为烦恼所缠,行不如法,以慈爱心、救护心,善巧调御;菩萨愿将自具所有真实功德普皆回向一切众生,共成佛道。认为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布施。

佛教的平等慈悲思想体现了生命观、自然观与理想价值观的统一。佛教强调宇宙间一切生命的平等,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又主张依正不二,心境一体,这是一种敬畏自然,珍爱自然,摄护自然的表现;还宣扬众生以解脱为最终目标,以进入清净、美妙、庄严的佛国净土为最高理想。这都表现了佛教平等慈悲思想的广泛性、普遍性和神圣性。

三、平等慈悲理念对和平发展的启导作用

从思想层面而言,佛教的平等慈悲理念对世界和平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导意义,甚至可以说,平等慈悲理念是和平思想可持续发展主张的哲学基石之一。

和平从平等慈悲中确立,和平来自平等慈悲。平等慈悲首先意味着相互尊重。平等慈悲要求强尊重弱,富尊重贫,大尊重小,上尊重下。这样才易于维护世界和平。其次,平等慈悲易于建立互信与合作。彼此平等相待,有助于缓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对立乃至敌对的关系,有助于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谐与诚信的关系,进而通过合作、协作,推进和平与安全。再次,平等慈悲意味着相互理解、谅解,进而导致互相宽容,不致兵戎相见。佛教认为,以斗还斗,以牙还牙,以暴制暴,斗争和战争就不会终止,而宽容、忍让则有助于化干戈为玉帛。最后,平等慈悲还意味着是为众生拔苦予乐。凡富有平等慈悲心的人,必定是战争的坚决反对者,和平的坚定捍卫者。可见,具有平等慈悲理念,就能树立追求和平、保卫和平的信念。

在平等慈悲思想的基础上,佛教还确立了非暴力的原则,即以不杀生作为全部戒律的首戒。这也就是说,非暴力,不杀生是佛教伦理中最重要乃至是核心的内容,基于此,和平也成为佛教实践主体的本质要求。佛教敬畏生命,重视人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由此而激发人的平等慈悲心,平等慈悲地对待和处理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关系,有助于世界的和谐、和睦与和平。同时,佛教也反对滥用非暴力原则,认为惩罚恶人与慈悲不杀生并非完全对立,同为平等慈悲、和谐和平思想的题中之义。

平等慈悲理念有助于从思想观念上消除战争产生的根源。综观人类历史与当前世界,人与人因贪欲、无知、瞋恨而纷争,民族与民族因不平等而冲突,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因利益关系而掠夺争斗,甚至大动干戈。由此可见,世界上的掠夺和战争是与人们缺乏平等慈悲理念和具有强烈的占有欲望直接相关的。消除占有欲望,树立平等慈悲理念,有助于灭除战争根源,维护世界永久和平。

佛教宣扬万物互为因果、互相依存的缘起论,并基于缘起理论而高唱尊重他者、尊重异类、尊重生命、众生一律平等的平等观,所谓然诸众生即是我身,众生与我等无差别。(见《心地观经》卷四)从根本上承认他类生命的生存权利。这不仅和那种滥杀异类,任意糟蹋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的行径不同,也有别于那种认为保护环境是人类对弱者的怜悯、恩赐的观点。佛教的众生平等观,既和人类中心主义不同,也有别于环境中心主义和生物中心主义。基于众生平等的理念,佛教还提倡素食、放生等,此举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助于保护濒临灭绝的物种,维护生态平衡。可见,若将佛教的平等慈悲理念应用、落实于生态学,无疑将有助于建立完整的生态伦理学。

总之,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行为的准则,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平等拔苦为利生的理念,自古就有追求和平、反对战争的优良传统。当今世界,矛盾冲突不断,其原因是人类追求善的本质被异化,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空前膨胀,从而恶的一面增长。驱除罪恶的念头,唤醒人们善良的本质,高举佛教和平主义的伟大旗帜,教导人们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提倡兼容而不歧视、交流而不排斥、对话而不对抗、共处而不冲突,使和平事业更加深入人心,以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