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构造内心世界的宁静
和谐社会,从心开始。佛教有一句名言说,只有打坐才能改变世界。在佛教看来,幸福的生活首先来自于内心的宁静与和谐。内心的失衡就是迷失。佛教超凡入圣、去染成净的修行过程,就是使内心重新回归于安宁与和谐的过程。
佛教认为人的本心本性,天然具足,圆满无缺。由于无明,导致了各种欲望的生起,人生遂失去了原本的幸福与宁静。这种无明主要体现在我执与法执两个方面。四大皆空,我本非常,而世人却执著于臭皮囊,放纵一己的欲望,这就是我执;一切事物都处在生、成、坏、灭的流转之中,而世人却执著地认为它是永恒不变的实体,这就是法执。在我执、法执的驱使下,众生在欲望之潮中轮回流转,无有了期,导致了无穷无尽的痛苦。特别是当今社会,科学发展,经济繁荣,物质富足,却不一定带来精神生活的充实,反而滋生了焦虑、烦躁、孤独、自私等现代病,这是因为个人内心的欲求太高、五阴炽盛、贪欲过盛所致。
佛教的三法印、缘起性空理论,是众生无明痴迷的最好对治。诸行无常印、诸法无我印,可对治众生的我法二执。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处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诸法无我是说在一切有为法中,缘起缘灭,当体即空,无有我的实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对治二执的有效良药,金刚六如,则是它们的具体运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①以此观外物,万象皆成空。以此观内心,念念皆迁灭。得此真如理,二执皆消除。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印是说涅槃的境界,超越了一切相对的观念和心灵的矛盾,内心光明快乐,安祥幸福,达到了高度的宁静与和谐。
当每一个个体的内心世界宁静和谐了,由无数个体组合成的社会就会宁静和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建立人际关系的融洽
和谐社会的内涵非常丰富,但核心是人。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和谐,即人与人之间,不同团体、不同阶层之间的和谐。佛教素来以人为本,关怀人生、净化人生,在这个方面有着独特的建树。分而言之,有以下数端。
1.平等以待人。众生平等是佛教的最为基本的思想之一。佛教认为,一切事物在本质、空性上没有任何差别。每一个生命,均没有高下贵贱等差别,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因此不可用分别的眼光来看待他人。菩萨对一切众生,都无条件地关爱与呵护。要平等以待人,实现社会的和谐,就要消除我见,因为我见是造成不平等和纷争的罪恶之源。一切众生的肉体和精神,都是因缘所生法,本无我的实体性存在,但世人却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满足一己的欲望,这就是我见。佛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我见转化为平等性智,达到人我平等,自他一体,从而兴起慈悲救世的情怀。
2.尊敬以待人。《法华经?常不轻》品说,有一位常不轻菩萨,对他见到的四众,都恭敬礼拜,说:我对你们深加尊敬,绝不敢心生轻贱,因为我深信你们都可以践行菩萨道,皆可成佛。就这样年年如此,期间也有人对他的举动讥笑、辱骂,但常不轻菩萨一点都不生气。有时众人甚至用杖木瓦石来投掷他,他就走避开去,犹自高声喊道:我绝不轻视你们!②后来,打骂他的人都皈依了他。常不轻菩萨以独特的行为艺术树立了佛教尊敬以待人的光辉典范。
3.宽容以待人。佛教慈悲为怀,对他人的过失用一颗博大的心胸来包容。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度之事。因此,佛教主张要将心性修行到八风吹不动③的境界。八风就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为这八种妨碍人心志的因素所动,就是博大宽容的禅心,就可以用宽容之心待人,从而使社会充满和谐与友爱。
4.和合以待人。佛教僧团主张六和合,被称为和合众,其意义是:一、身和同住,是身体的和平共处,有纪律而且合作。二、口和无诤,是言语的不起争论;三、意和同悦,是心意的共同欣悦;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见和同解,是见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体均沾,财富的平等分配。④佛教的这些伦理道德要求,与和谐社会的热爱集体、守法自律、尽职尽责、爱心奉献、造福社会等不谋而合,有助于促进社会安定,建构起和谐安宁的社会秩序。佛教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积极兴办慈善福利事业,扶贫济困,济世度人,尽量缩小贫富差距,使社会安定有序,净化了社会风气。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实现大慈大悲的奉献
佛教普度众生,慈悲为怀。慈是无条件给人以快乐,悲是无条件拨除人的痛苦。佛教慈悲思想是构建和会的实质。
1.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佛教主张自利利他,自度度他,在获得个体受用(自利)的基础上,使他人也获得受用(利他)。大乘佛教的精髓是悲智双运。觉悟人生是上求菩提,为智;奉献人生是下化众生,为悲。悲智双运,大乘佛教的精神才能圆满。其中特别是下化众生、普度众生的大悲之心,更是被当作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
2.普度众生,慈悲为怀。佛教主张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种慈悲为怀、饶益众生的自我奉献精神,正是大乘佛教利他精神的基础和核心,也是我们建构和谐社会所倡导的扶危济贫、乐于助人的牺牲奉献精神。佛教中的菩萨,是梵语菩提萨埵的省音,意译为觉有情,即是使一切有情众生得到觉悟。维摩诘菩萨众生得病则菩萨病⑤,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赵州大师度驴度马,度一切众生⑥,都是佛教普度众生慈悲襟怀的生动显现。佛与菩萨娑婆往来八千度,不会停留在一己解脱之中,而是会无数次地回到这个充满苦难的世界中来,灰土土面地为救度众生服务。大乘佛教一直主张积极入世,普济苍生,以促进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太虚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更是注重把佛教的利他精神贯彻到社会实践中去。事实证明,佛教的奉献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四、构建和谐社会的外延走向人与自然的亲和
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佛教缘起论告诉我们,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由种种条件和合形成。世间众生相依相存,每一个体、每一部分都要依赖于其它部分或他人、他类才能存在并发挥作用。所以宇宙的生命,乃是一个手足相连、圆融互摄的大生命,每一个人既然受惠于他人,也应当帮助他人,成就他人,尊重他人,对他人、他类给予普遍的关爱。此处略举二端以明之。
1.依报正报,本无二致。正报是众生的身体,众生的身体是依过去的业因而召感得来的果报正体;依报是身体依之而住的果报,如山河大地等。佛教认为,人和自然相互依存,生命主体与环境是一体不二的,差别、多样性的众生,只有在同一自然中和谐地存在,才能保证其自身的发展。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⑦山川草木悉有佛性,黄花翠竹皆是真如,无情的草木与有情的众生一样也具有生命。因此,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尤其应当重视。应当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放弃对自然贪婪的攫取,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使人与自然处在相依相存手足一体的亲和之中。
2.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心净则国土净。国土能干净,说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良好的运作状态。国土能庄严,说明国家富有,环境美丽,国泰民安,人民过着美满的生活。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与之相伴随的,是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对资源的过度滥用。提升精神生活的层次,降低物质方面的攫取,使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持清净无染,即可将西方净土落实于现实人间。
综上所述,本文的结论是:
佛教的明心见性思想,其要旨是构造内心世界的宁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
佛教的众生平等思想,其要旨是建立人际关系的融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涵。
佛教的普度众生思想,其要旨是实现大慈大悲的奉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质。
佛教的圆融不二思想,其要旨是走向人与自然的亲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外延。
注释:
①《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正藏第8卷,752b。
②《妙法莲华经》卷6,大正藏第9卷,51a-b。
③《最上乘论》,大正藏第48卷,378c。
④参能海法师《六和合义》,《四川佛教月刊》第11期。
⑤《维摩诘经》,大正藏第14卷,525c。
⑥《景德传灯录》卷十,大正藏第51卷,277c。
⑦《景德传灯录》卷六,大正藏第51卷,247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