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橛是什么

金刚橛(梵文:vajvakilaka),译音为伐折罗枳罗迦,为立于修法坛四隅的小柱,又称四方橛、四橛。大的金刚橛通长29厘米、直径5.2厘米,小的金刚撅通长18厘米、直径4厘米。

金刚橛是去除障难最普遍的本尊之一。举例来说,莲师是修大忿怒金刚成就的,但刚开始他先修金刚橛净除障碍,经过净障,再修其他法门,最终证得各种成就。因此,金刚橛以净除障碍闻名,也是诸佛的事业化身。

金刚橛原是兵器,后来被藏传佛教吸收为法器,有铜、银、木、象牙等各种材料制成,外形上大同小异,都是有一尖刃头,但手把上因用途不同而装饰不同。有的手柄是佛头;也有的是观音菩萨像,头戴五骼髅冠,最上端又有马头。它含有忿怒,降伏的意思。修法时在坛场的四角树立,意思是使道场范围内坚固如金刚,各种魔障不能来危害。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