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佛菩萨,主要是为了增长佛教信众对三宝的信心,在恭敬中约束身心,培植善根福德因缘。这就涉及一个关键问题:当佛教信众请到一尊佛像时,是否对这尊佛像有足够的认同,觉得这就是佛菩萨?如果佛教信众是从商店请来佛像,往往会将其当做一件工艺品,内心缺乏认同。这就需要通过开光仪式,赋予其宗教内涵,让佛教信众感到此像就代表着佛菩萨。如果佛教信众本身的信心坚固,觉得不开光也不妨碍他们自己的恭敬心,是否开光就不在特别重要了。
佛教为什么要给佛菩萨像开光?
2025-05-19 11:34
打赏
点赞
上一篇
一日禅: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相关文章
- 从未看过如此透彻的讲解!佛教的“五眼”
- 湛空法师:佛教没有鬼节说法 祭祀已故亲人可以这样做
- 灵山大佛-感受佛教世界的静逸和深远
- 佛教常说佛有“三身”是哪三身?
- 当代中国佛教应该如何继承社会教化
-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四章 众生相种种
-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九节 佛法对科学心理学及现代文明的启迪
-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八节 罪犯改造及“事业法”
-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五章 死亡、死后与出生
-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七章 生死之超越
-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六章 心识与轮回
-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六节 佛教心理学与文艺创作
-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二节 不良嗜好及病态社会心理的针治
-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一章 灵魂和轮回观念的产生
-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二章 非断非常的佛教轮回观
- 陈兵:正法重辉的曙光──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思想
- 陈兵:佛教轮回说的鲜明特点
- 陈兵:生与死 - 佛教轮回说-第三章 “业”与轮回
- 陈兵:佛教心理学 第三节 心理健康与个人成长
- 陈兵:佛教心理学与西方心理学之间有什么关系?
- 陈兵:佛教苦乐观
- 佛教并非只有莲花 你知道佛教四大吉花吗?
- 佛教是要求佛教徒都出家吗?
- 为什么优秀的人对佛教十分信仰?
- 佛教双手合十背后含藏着什么意义?
- 于凌波: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
- 于凌波:夏威夷佛教的传入经过
-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十二讲 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 于凌波:杨仁山的学佛因缘及其对近代佛教的影响
- 于凌波:人间佛陀-第一讲 佛教诞生的背景
- 于凌波:高鹤年居士与佛教慈善
- 于凌波:佛教的人生观
- 于凌波:大马佛教概述
- 高端访谈第一个采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明海大和尚,并为新书《生命的精神家园》写序
- 于凌波:佛经结集与佛教流传
- 著名慈善家曹德旺居士谈佛教与修行
- 徐恒志:佛教的形成、教理和人生价值观
- 徐恒志:关于佛教经论的研究方法
- 徐恒志:徐恒志居士《佛教常识问答》
- 楼宇烈:佛教里的和谐
-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遍于一切有情
- 楼宇烈:大乘佛教和小乘传教的区别以及在中国流行的情况
- 楼宇烈:佛教的和平精神
- 楼宇烈:佛教与中国“和”文化
- 释迦牟尼与佛教的创立
- 佛教缘起论
- 佛教祖庭及其在当代的使命
- 沈家桢:佛教五眼是什么?
- 佛教死亡的看法
- 佛教的逻辑
- 印度佛教史所依据的三藏
- 佛教角度看大爱与小爱
- 佛教艺术的渊源
- 佛教何时传入青海
- 佛教解释后悔药
- 印度佛教
- 佛教的理解
- 佛教造像之魂瓶
- 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
- 佛教中的劫
- 楼宇烈:普贤行愿与大乘佛教的修证
- 佛教怎么看待动物
- 中斯佛教交流研究
- 楼宇烈:“无我”与“自我”--佛教“无我”论的现代意义
- 楼宇烈:佛教的现代启示意义
- 楼宇烈:大乘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 南传佛教的波章管理
- 徐文明:佛教与当代社会道德伦理的相互撞击
- 我的佛教文学研究
-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 佛教并不提倡一味禁欲
- 理解大乘佛教的捷径
- 佛教实有功于中国甚大
- 信仰佛教的六大理由
- 佛教“爱”的特殊定义
- 致认为佛教是迷信的人
- 佛教中的供香
- 佛教六和合精神的现代意义
- 佛教对中国文学之影响
- 佛教两大要素
- 佛教是维持亚洲和平与繁荣的重要力量
- 南传上座部佛教经典
- 何处觅心安——浅谈佛教安心之法
- 对于佛教仪式而来的误解
- 佛教的礼节性称谓
- 佛教中国化的经验
- 原始佛教的语言
- 云冈石窟之佛教造像
- 女真人的佛教信仰
- 佛教之利益
- 佛教的十二因缘
- 弥勒的佛教思想
- 蒙古国佛教现状
- 切莫误会佛教
-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 古代佛教艺术中国化
- 佛教的报应模式有三种
- 佛教的宗派
- 敦煌佛教发展的前世今生
- 《丛书佛教文献类编》序
文章评论
WB
微博分享
QZ
QQ空间
QQ
QQ好友
WX
微信分享
CP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