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乃崇:惯性质量

惯性定律说:「物体静者恒静,动者恒沿直线作等速运动」,其意思就是任何物体都希望保持现状。现状是静止不动的,就保持不动;运动的就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因此沿直线作等速运动、不转弯、不加快,也不减慢。

在什麽情况下,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只要施加一个外力在物体上,运动状态就改变了。物体的惯性质量愈大,愈难改变;反之,愈小愈容易改变。

比如,一辆大卡车,质量有五吨重,载货十五吨,空车的质量只有载货时的四分之一。假设它的煞车力是相同不变的,那麽载满货物的时候,其煞车时间是空车的四倍。为避免车祸,煞车需要提早四倍时间。

又比如,铁达尼号发现前面有冰山的时候,已经无法闪避,就撞沉了。因为它的质量太重,所以来不及转弯,如果是一条小船,轻轻松松就闪开了。

人的习惯亦有继续保持原状的倾向,这个性质可以算是人性的惯性定律。比如,我们一旦养成某些恶习,如赌博、酗酒、说谎、懒惰等,想要矫正它们,必须花费很大的力气。所以不要等到恶习的质量变大的时候,才来改正,就迟了。

团体是由众人组成,所以团体的惯性质量比个人大多了。一个团体的领导人想要改变团体的习惯,必须面对原有习惯的反弹。比如某在野党的领导人,以具有前瞻性新思维著称。他积极推动转型工作,希望有朝一日成为执政党,可惜转型尚未成功,自己却头破血流了。原因无他,只是惯性质量太大,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转型成功。

同样的,一个落後的国家想要蜕变成现代化国家,所要面对的惯性质量比政党更大。中国从「戊戌变法」以来,已经一百年了,尚未成为现代化国家,而邻近的日本也在相近的年代开始「明治维新」,经过三、四十年就成为现代化国家。为什麽有这样大的差异?我想有一部分原因是当时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六倍左右,假如惯性质量与人口成正比,而推动现代化的力量,中、日两国一样大。日本用三十年完成现代化;中国就要用一百八十年。

如何加快现代化的脚步呢?只有增加改革的力量。又如何增加力量呢?我想只有提升教育品质来培养智力;开放言论自由,来凝聚心力,改革的力量才能壮大,现代化的时程也才能缩短。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蜂鸟影院2048影视资源论坛熊猫影视河马影视星辰影视萝卜影院八哥电影网人人看电影无忧影视网橙子影视网叮当影视网天天影视网青青影视网电影天堂开心追剧网西瓜影院麻花影视网70影视网年钻网茶小舍电影藏影堂新神州影域煮酒观影体积影视爱看影院星光电影至尊影院极影公社超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