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宗禅的起源

佛教术语,又作北禅、北宗。为“南宗禅”之对称。禅宗五祖弘忍之门下大通神秀,以弘法于北方,故称北宗。五祖入寂后,神秀迁至江陵当阳山(湖北),力主渐悟之说,其教说盛行于长安、洛阳等北地;而于南方,六祖惠能则于韶州(广东)曹溪山说法教化,主张顿悟之思想,蔚成南宗禅,中国禅宗史上乃有所谓南宗北宗、南顿北渐等名称。然“北宗”之称,并非神秀派之自称,而系惠能之弟子神会所加者。神会以自宗为禅宗正统法系,称自宗为南宗,而视北地所传渐悟法门为劣下,以“北宗”呼之,盖含贬蔑之意。

受神秀付嘱者,有普寂、敬贤、义福、玉山惠福等四人。于武则天、中宗、睿宗之时,神秀皆被尊为国师。普寂亦被称为三帝之国师。义福、敬贤、惠福等人则以长安、洛阳为中心,大振北宗门风。普寂之弟子为道璇,受日僧之招请赴日弘法,乃禅法传入日本之初期重要人物。此宗虽曾盛行于北方,然以会昌法难、南宗隆盛,与神会排斥等原因而渐告衰颓,至唐末遂断其传承。有关此宗派传承之史书有净觉之楞伽师资记、杜朏所撰之传法宝纪。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