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驮菩萨的前世今生

二十诸天本身是古代婆罗门教护法神的首领,其具体由哪二十位天神组成众说纷纭,在印度教中说法就更多了。而汉传佛教中一般以天台高僧智者大师制定的仪轨为准,至今流传了一千多年。至明代以后,汉传佛教又引入了四位道教天神,并称为二十四诸天。韦驮天在二十四诸天中排名第九位,是位于欲界镇守三大大陆的护法天神。护法天神在佛教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佛教的各处寺院财产,保护传教的僧人,降伏与佛教为敌的妖魔等等,其地位比佛教高层的菩萨远远不如。可是韦驮天在中国民间却有着菩萨之称,这与他的一些传说密不可分。

在佛教的护法神中排名前两位的便是大梵天和帝释天,他们二位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左右胁侍,在佛祖讲经时他们二位便站在两旁伺候着。其中帝释天为佛教三界中的欲界之主,居于须弥山顶,被称为忉利天王,统率欲界诸天护法神。韦驮天镇守东胜神州、西牛贺州和南瞻部洲,是帝释天的部下。传说在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诸天神商量火化遗体,收取舍利建塔供养。帝释天按照佛祖允诺,以七宝琉璃瓶取佛牙单独供养。帝释天收取佛牙以后,被隐藏在附近的罗刹鬼盗取了佛牙。韦驮天当场出手抓获罗刹鬼,取回佛牙,因而受到诸天神尊敬。

在汉传佛教的典籍中,很多韦驮天的故事都与扶持佛教弟子,和引导愿意学习佛法的人有关,因此成为二十四诸天中保护佛教弟子的代表。在佛寺中韦驮天一般被安置在天王殿的大弥勒佛背后,背对山门面朝大雄宝殿,手捧降魔金刚杵,以赤子之心拜佛。有意思的是,韦驮天塑像手捧金刚杵的不同姿势也代表了本地寺庙的规模,和接待云游僧人的规格。如金刚杵在肩表示“此为大庙,可免费食宿三天”,金刚杵在胸表示“此为中庙,可免费食宿一天”,金刚杵落地表示“庙宇太小,不接待云游僧人”。

由于韦驮天在故事中对佛教弟子非常照顾,所以在僧人中的声望很高。而这种声望随着佛教居士的增多也流传到了民间,民间逐渐给其加上了菩萨的尊称。随着这些关于韦驮天的传说越来越多,明清时期的很多小说都将他引入其中。在著名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作者就以韦驮天为原型打造了阐教第三代弟子韦护,其手中的金刚降魔杵便是最显著的标志。韦护在故事中出场的机会较少,但却立下赫赫战功。先后杀杨文辉、败吕岳、杀张魁,表现除了极强的战斗能力。他也是小说最后七位肉身成圣的阐教弟子之一,可见作者对其的看重。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