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眼宗禅诗
二、一切现成
吴言生
[台湾]东大图书公司,《经典禅诗》,2002年11月初版
第133135页
二、一切现成
文益悟道机缘中,知性的努力臻于极限,山穷水尽之际,蓦地透露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绝好消息,这时桂琛才告诉他:若论佛法,一切现成。一切现成成了法眼宗宗风显明的特色。吕谏先生说,从他(法眼文益)的门庭设施来看,(其宗风)可以说是一切现成,也就是说,理事圆融并非人为安排,而本来就是如此,所以他们的宗眼就是现成。〔《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二四五页。〕
与一切现成相联系的禅学感悟是本来现成,它是一切现成的基础。在禅宗史上,较早地提出本来现成观点的是神照本如。他所作的开悟诗说: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成现事,何必待思量。佛性本来现成,只需顿悟而不可思量计较。一切现成侧重真如本体的遍在性,本来现成侧重禅悟主体佛性的原本自足。本来现成注重向真如理体的回归,回归本来;一切现成更注重对目前一切的感悟,注重当下。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岂不见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正是在本来现成的基础上,形成了法眼宗一切现成的宗风。一切现成的宗风,使得法眼宗禅诗具备了日用是道即凡即圣的美感特质。
一切现成的宗风注重当下性,侧重于证悟当下即在的生命情境。法眼宗所要证悟的禅理是一种当下即在的东西,因而法眼宗的禅师们在教禅学禅、接引参禅者时,最常用的方法是把参禅者的注意力随时随地引向现在和这里,指示他们时刻关注这当下即在的东西。法眼宗继承僧肇触事而真思想,指出一切皆是道,在日常生活之外,并不存在着另外的真理。文益指出,一切皆是道,在日常生活之外,并没有什么与道相合的东西。法眼阻雪时,曾与同行的人研讨过《涅槃无名论》。僧肇主张,不离开现世界的烦恼,而证得菩提涅槃;不离开浊世,而进入佛国。发生这种转折的关键在于能否妙悟。而能否妙悟的关键,又在于能否即真,在现实世界的平凡事物上,感受到永恒的真理。能够即真,就能将有无、物我打成一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观照者即可摆脱情尘欲累,使六合万有尽入心境,使玄妙的根性脱离旷劫的无明习气,在动荡迁转的现象界中保持心灵的宁静。处有不有,不被有所拘束;居无不无,不被无所沉溺。从而超出动静、有无,获得心灵的自在圆满。长庆慧棱曾作悟解颂(《传灯》卷十八《慧棱》):
万象丛中独露身,唯人自肯乃方亲。
昔时谬向途中觅,今日看如火里冰。
此偈后来成为法眼宗禅人参究的常用话头。人世间的一切万法有善有恶,而禅者善知诸法的善恶净染种种差别性,不起分别心,不褒美善法,也不扬弃恶法,将一切对待差别都蠲除荡涤,这时便湛湛然仿佛独自露身于万象之中。文益还指出,六根所接触者皆为真理,只要不生分别,随缘而行,则一切都是道。因此,如何是禅?三界绵绵,如何是道?十方浩浩。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参悟禅道。僧问晓荣如何是日用事,禅师作诗以答(《晓荣》):
一念周沙界,日用万般通。
湛然常寂灭,常展自家风。
在日用之中,条条大道都通向了悟之途,禅者以般若无知的观照,保持着湛然宁静。于是,在愁杀人的日用中,有快乐的无忧佛,在生死的苦海中,有涅槃的智光。法眼宗运用僧肇江河竞注,日月旋流的般若直观来回答什么是不迁义,将暑往寒来、春夏秋冬作为不迁义,将飞飞扬扬作为不动尊,表达了在动荡迁变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心性澄湛宁静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