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僧斋什么意思

“千僧斋”顾名思义是大众供养千僧的斋会。《大智度论》卷三载︰“忆王舍城中,频婆娑罗王约敕常设千比丘食,频婆娑罗王虽死,此法不断。”我国自南北朝以来千僧斋亦相当盛行。如陈后主至德四年(586),诏请智顗大师于崇正殿为皇太子授菩萨戒,设千僧斋。唐太宗于贞观八年(634),为穆太后建弘福寺,设千僧斋,懿宗于咸通十二年(871),于禁中设万僧斋。在日本,自孝德天皇于白雉三年(652)举行讲经以来,亦盛行此千僧斋。但所谓千僧斋,并非限于千人之数,乃系泛指对众多僧侣的供养而言。

「僧」者,比丘之通称,我国及日本,皆称比丘为僧,僧人具有五种净德,于三宝中称为僧宝。五种净德即是:(一)发心离俗,出家之人发勇猛心,脱离凡俗,修习佛菩提,而为世间之福田。(二)毁坏形好,出家之人剃除须发,毁坏相好,除去世俗尘衣而着如来之法服,具佛威仪而为世间之福田。(三)永割亲爱,出家之人割舍父母亲爱之情,而一心精勤修道,以报父母生成之德,兼能为世间之福田。(四)委弃躯体命,出家之人委弃身命而无所顾惜,惟一心求证佛道,兼能为世间之福田。(五)志求大乘,出家之人常怀济物之心,专志勤求大乘之法,以度脱一切有情,为世间之福田。

出家修行,不务世俗营生,是故比丘亦名「乞士」,上乞无上菩提,下乞色身供养,众生供养得福故亦名福田僧。诚如昙延大师临终嘱咐隋帝,末代凡僧,虽未必如法,惟简善度之,自招胜福,倘随意毁之,则自招祸。帝闻之更哀恸不已,痛失良师,罢朝三日,设千僧斋以表其敬。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