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心灵十境第五地:难胜地[证严法师]心灵十境第五地:难胜地学佛的因缘确实很难得,佛教中有一句话:「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要得到这个人身,在六道轮回中确实很困难;得到人身又能听闻佛法,更是不容易!有人很有心想深入佛法、依循真理,但也要因缘具足才能如愿。今天我们有福亲近佛法、实行佛陀的教法,是多么有福啊!听以更要知福、惜福。 菩萨人间化 学佛,要学习当人间的「活菩萨」,学「生活中的佛法」,将佛法应用在人与人之间,将菩萨「人间化」。学佛要先行菩萨道,要如何才能「即身成菩萨」呢?必须一层层、一步步地向上迈进。 世间一切的苦恼,大都因瞋恨而起;小则影响个人,大则波及整个家庭、社会、国家。 记得日本广岛和长崎两地,五十多年前分别被美国投掷了一颗原子弹。使得当时整个广岛像座废墟一样,死了几十万人。几年前,世界环保单位去当地勘察,发现尚有原子尘存在,而它所导致的病变还在陆续出现中。一颗原子弹的威力,竟然造成如此重大的惨况和苦难。现在则出现更厉害的化学、核能武器,多可怕啊! 这些苦难的罪孽,究竟从何生起?完全起于人们的愚惑无明,而起贪瞋痴毒念,才会演变成残酷的心态,甚至会毁灭人间的幸福。所以,学佛人应去除贪瞋等毒念,每天都要殷勤培养欢喜心,接受当天的人与事,唯有勇于承担,才能付出无所求而得轻安欢喜自在,成就初地菩萨。 另外,无烦恼,无挂碍则是第二「离垢地」。离垢等于「持戒」,做人的规矩要好好把握,心镜要勤于擦拭;把心镜擦得雪亮,就能照出世间一切的真相。 无垢污的心地就是「发光地」;此时,我们的智慧就能发挥在人与人之间。除了能照耀自己心地的黑暗之外,还能照耀人群,这就是第四地「焰慧地」。 慈悲济世的精神就像一股清流、像长夜中的一盏明灯。凡是有心人,自然能洗涤自我的烦恼,学习教富济贫,使得人人快乐,这就是智慧的功能已经照耀于人群。 禅定与断惑 接下来是第五「难胜地」。真正想要学佛就必须步步上升,套句现代人的话,称为人格升华。何谓「难胜地」?也就是「六波罗蜜」里的「禅波罗蜜」。学佛要修习「禅定」,心能定下来,就能达到禅的境界。如何让心定下来呢?要断除「思惑」,将心中的明镜「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而且不是一曝十寒。 比如:看到东西发霉,天气正好艳阳高照,就赶快把东西拿去晒一晒,之后又把东西收藏起来,时日久了再拿出来,还是同样会发霉,这样就达不到效果了。 若能时时用心观照,就能常保平静,也就没有利害得失的挂虑,常常处于「定」的境界中。但是,修行不只是学坐禅而已。其实,「禅」的真正定义为「正定」。正,就是不偏差。心要时时守住「诚与正」,绝对不可「想的是一回事,说的、做的又是另一回事」;若是如此,就缺乏信用了。 孔子曾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挽,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做人的基础若是少了「信」字,就像古代的车子少了主轴一样,根本无法行走。人生的道路要走得很平坦,就不能缺少「正信」,没有正信,行为容易有所偏差。所以,学佛要修得「禅波罗蜜」。 修行若是达到禅的境界,则担柴运水无不是禅,举手投足无一不是禅。过去有一位修行者,请教一位祖师:「如何才能达到禅的境界?」祖师只回答他一句话:「无烦恼。」但是,他一直参不透是什么意思。 有一天,他正打坐时,祖师从那儿经过,就拍拍他的肩膀,问他:「你在做什么?」他抬起头来说:「我在坐禅练功夫啊!」 祖师说:「你坐禅练功夫要做什么呢?」 修行者回答:「要成佛啊!」祖师听完,未发一言就走了。 过了几天,祖师端了一盆水来,然后在大粗石上磨砖;他坐在庭院里很认真地磨着那块砖。修行者看了觉得很奇怪,趋前问道:「和尚,你为什么在磨砖呢?」 祖师就说:「我要把砖磨成镜子啊!」 修行者说:「砖只会越磨越薄,怎么可能磨成镜子?」 祖师微笑说:「既然砖不能磨成镜子,那你坐禅又怎能成佛呢?」 虽然这只是一则小故事,里面却充满了哲理。学佛不只是坐禅,一味坐禅非但不能解脱,也不能成佛。 真正的学佛,是要修练我们的心,在任何境界下,都要能保持一分定力。时时刻刻都很清净,对于任何境界都不起烦恼,这才是真功夫。 真空与妙有 学佛人想登上「难胜地」则必须断惑、断烦恼,并且要了悟「真俗二谛」。何谓「真、俗」二谛?以物质而言,它在佛理中,可以从「有」分析到「无」、把「整化为零」,因为它是四大假合的物体,从真谛来讲,到了最后就是「真空」。但是,我们也要回复到俗谛,因为我们生活在人间,所以,要了解物质「化零为整」的功用,它可以把没有的东西、组成有的东西,这称为「妙有」。 因为若只是谈「真空」,则容易陷入「断灭空」,认为一切都空掉了,还计较什么呢?观念偏差的人就会说:「既然都是空的,那造恶有什么可怕呢?造善又能得到什么呢?」如此变成造恶不可畏,造善也没有可喜之处,这就大错特错了! 在「真空」里有「妙有」的存在。我常说:「种子如毫芒,它很小,却可长成一棵合抱的大树。」「因」明明是有的东西,就像种子里面蕴含着生命一般,可是整棵大树的形状并非包藏在种子里面,这就是「真空」一旦种子与土壤、水分、阳光等因缘和合之后,那颗种子就会长成一棵大树,这就是「妙有」。 而「俗谛」就在妙有之中,随着因缘而「化零为整」,因为「有」,就得好好把心修好,避开「有」的障碍。人并非一生下来就有烦恼,而是受到环境的染着,增长了无明烦恼:也不是每个人都缺少欢喜心,其实欢喜心也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修行就是在培养这一念心,才能常常欢喜自在,不被境界所转,这样就是「禅」。 我们对「真俗二谛」若没有障碍,不相互冲突,就可以体会到「真空」的道理。 譬如:修行者既已出家,追求真理,就应以佛法的真理引度父母,使他们蒙受法益得安乐,这是出世的大孝。在家人则是给予物质的回报,这就是「俗谛」,世俗的孝道。兼顾这两种孝道是我一直提倡的,这样真谛、俗谛就不会相互冲突,可以成就真俗二智。若能推而广之,在菩萨道上做到「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修而无修」,到达自在解脱之时,就能达到「难胜地」的境界。 不过,要经过这阶段并不容易,因为凡夫心随时都在动摇,有的人有很好的修行环境,但是,才刚安定下来,又经不起一颗小沙粒的撞击。所以,必须具足毅力与勇气,才能顺利地迈向第五地——难胜地。
[证严法师]心灵十境第五地:难胜地
2025-11-18 08:41
打赏
点赞
相关文章
- 首愚法师:坐忘通大道 ,念诵得明定
- 首愚法师:专心一个法门,就能走通佛道
- 隆相法师:千万不要以貌取人不然你会犯大错
- 高僧故事:文殊菩萨化身乞丐两次救助虚云禅师
- 洛桑陀美金刚上师:和谐中的快乐之清净真诚
- 净土法门法师:修学唯以自悟心性为主
- 清净的智慧·说社会现象
- 高僧辈出的五十年代之法尊法师
- 通过这三种方便智体现出清净佛性
- 隆莲法师:摄持《心经》妙理,不被魔事所扰
- 印光法师复甬江某居士书原文和白话——对治色欲
- 净土经论:大乘无上续论(宝性论)-身转清净成菩提品
- 静波法师:如何化解情绪不稳定
- 释佛光:佛菩法师母亲李桂清居士往生记
- 信愿法师:阿弥陀佛就站在你所称念的佛号声中
- 静波法师:一旦遇到高级的魔 你就会迷失方向
- 支娄迦谶: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二)
- 支娄迦谶: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四)
- 仁焕法师:如何使精神康复
- 支娄迦谶: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六)
- 支娄迦谶: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五)
- 支娄迦谶: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一)
- 支娄迦谶: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三)
- 慧律法师: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 慧律法师:莫拒外境 念念清净
- 星云大师:清净的心
- 印光大师: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
- 净土因果启示:浅谈放生—守住当下一念清净的慈悲
- 林清玄:吃清净食
- 禅宗思想:明憨大和尚:清净的心无边无际
- 佛理禅机:学佛最关键的是什么?在于清净自心(双语开示)
- 禅宗思想:如何清净自我?
- 佛理禅机:心佛众生是一体,身口意清净是佛,不清净是众生
- 佛理禅机:传正法师:修行要修心,一念心清净,万事无烦忧
-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四节 真心即性
-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五节 自心为不动智
-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三节 无住心体
-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二节 自性清净圆明
- 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十三章 华严宗的自性清净圆明说 第一节 明佛种性
- 陈燕珠:法句经要义 第六品 智者品 毁谤比丘的女人 智者闻法内心清净
- 梵音有哪五种清净功德
- 清净梵行是指什么
- 释清净:佛书、善书与邪书
- 吕澄:清净毗尼方广经讲要
- 【佛欢喜日】无边众生得度脱,无边重业得清净
- 郑石岩:禅悟与实现 第六章 清净与自由
- 范古农答:何谓自性禅乃至清净净禅。
- 六根清净是哪六根
- 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 六根清净的定义是什么
- 如何做到六根清净
- 四大皆空和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 为什么要六根清净
- 大日如来毗卢遮那佛,为何被称为清净法身佛
- 佛家说的四大皆空、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
- 卢志丹:淡泊名利,清净自活
- 自然智、清净智、无分别智,作这样的修行
- 郭耀华:第二章 第七节 光明如来藏、平等、本性、自性清净A
- 观辉居士:第八卷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 观辉居士:楞严经白话解卷第八 第二十三章 一根得清净 六根得圆通
- 药上菩萨的清净色身
- 观辉居士: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决疑品第三之三 但心清净即是自性西方
- 金易明:清理假僧尼还社会一方清净
- 智慧法语:我们自性本来清净,为何会起第一念无明?
- 清净之爱——心存善念不求回报
- 楼宇烈:禅宗“自性清净”说之意趣
- 清净三业 内护己心
- 避免这三十三种不清净的布施
- 清净三业了脱生死
- 人与人之间关系如何才能保持清净不碍修行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6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4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7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3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5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9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2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3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7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8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9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1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8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2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2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附录二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5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6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7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再记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10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0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5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壹、前言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9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4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14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附录一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三卷9
- 黄念祖:《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解》第四卷8
文章评论
WB
微博分享
QZ
QQ空间
QQ
QQ好友
WX
微信分享
CP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