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春江:阿含字典(4)

一一阶头:疑为「一一街头」,即「每一条街道的尽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最胜宫殿有一百座尖塔,每一座尖塔各有七座重阁」。

一分一积:解读为「一团或一堆」,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一肉团,一肉堆」。

一切大学:对一切的广大修学,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一切作证:这一切都(属于)要被亲身体证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作证」。

一切知法:这一切都属于要证知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一切都属于应遍知的」,参看「法」。

一切欲法:即「所有属于会生起『欲贪』者」,参看「法」。

一切集法:这一切都属于有起因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集」、「法」。

一切断法:这一切都属于应舍断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断」、「法」。

一切识法:解读为「这一切都属于识的」,相当的南传经文无,参看「识」、「法」。

一切觉法:这一切都属于应正觉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一切都属于应以证智遍知的」,参看「觉」、「法」。

一切魔势:解读为「这一切都(属于)魔势力的」,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一切魔器:解读为「这一切都(属于)魔器的」,「魔器」的译义不明,目前尚无有用的比对资讯,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一生补处:菩萨之最高果位者,下一生就能成佛(成就正等正觉者)。

一向是苦:只有苦;纯粹是苦;除了苦外没有其它的了。

一向意念:一直是意念的安住处。

一何驶哉:多么快啊!

一决我意:除去我所有的疑问。

一鞞罗食:「鞞罗」可能为「木瓜」的音译,即「一颗木瓜般的食物」,「鞞」读作「丙」。

七反成败:七次成劫与坏劫的时间。

七身非作:全句断句为「谓七身,非作,非作所作,非化、非化所化,不杀、不动、坚实。」「七身」(地,水,火,风,乐,苦、命)为佛陀时代六师外道之一,「迦罗拘陀迦栴延」所领导的这一派之主张,这一派认为众生皆由此「七身」(七种元素)所组成,这七种元素永恒存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生育,如山顶般的直立不动,如石柱般的直立不动,不被动摇,不变易,任何其一对其他也不会加害」,北传经文无此段),没有杀与被杀,属于「唯物论」与「善恶业报」否定论者,「迦罗拘陀迦栴延」又译作「迦罗拘陀迦旃延、迦据多迦旃延、脚俱陀迦多演那、婆浮陀伽咤那、罗谓娑迦遮延、波休迦旃、迦旃」。「非作」是「作」的否定,意思是「不是被制造出来的」,「非化」是「化(生)」的否定,意思是「不是化生创造出来的」。(同义词「此七种身非作」)

七事具足:具备七件事。

七庵罗树:七棵芒果树(处),「庵罗树」又作「庵摩罗树、庵婆罗树、庵没罗树、奈树」,名称与种类的说法纷纭。

乃至亿数:译义不明,字面上的意思是「甚至上亿的数目」,但与经文之前文「尽形寿修行梵行」之文义不连贯,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终生(修)行完全清净的梵行,(乃至)一直到临终时」。

九无学人:九类阿罗汉,即「思法(证入后即自杀以保住成就者)、升进法(能继续升进至『不动』者)、不动法(坚固不移者)、退法(还会因疾病退失阿罗汉果证者)、不退法、护法(护则不退,不护则退者)、实住法(若无特殊因缘则不会退失也不会升进者)、慧解脱(不具初禅或第四禅定力者,参看『慧解脱』)、俱解脱(具初禅或第四禅定力者,参看『俱解脱』)」。

二十一结:瞋、恚害、睡眠、调戏、疑、怒、忌、恼、疾、憎、无惭、无愧、幻、奸、伪、诤、憍、慢、妒、增上慢、贪。

二十八天:二十八个天界,即「六欲界天、十八色界天、四无色天」,参看「三界」(a href=sg.htm图说/a)。

二十善品:二十个善的项目;二十个善的一边,即「八正道」加上「正智」与「正解脱」的「十支道」及其每一支道所生起的善法。

二阴相关:依经文前后文来看,是指「前五受阴与后五受阴之二阴关连」之提问,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五取蕴能有种种欲贪吗?」参看「五取阴」、「阴阴相关」。(相关词「有二阴相关耶」)

人心飘疾:指「一般人的心念迅速变化不定」,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人法当眴:人一定会眨眼,「眴」读作「眩」,闪着眼以示意,或转动眼睛的样子。

人间比丘:居住在村落附近的比丘。

入于名色:指「识」进入母胎,形成另一个五蕴。依《杂阿含三九经》与《杂阿含六四经》「攀缘四识住」的经教,「识」无法离开「色、受、想、行」而独存,但《杂阿含经》中并没详说死后识如何到来生。合理的譬喻如「尺护虫」之爬行,即「身体弓起,头足先离开,待攀到东西后,尾足才离开」,也就是说「识」应有短暂时间跨着前后两组名色的过渡期。(反译词「不入母胎」)

入息念时:即「在专注吸气时」,参看「出息入息」、「念」。(相关词「身行休息入息念时」)

入尽正受:疑为「入昼正受」之讹误,即「在白天入正受」,参看「正受」。

八十种好:八十个细微的特征,参看「细」。

八大人念:另译作「八大人觉、八人八念、大人八念、八大人之念、八念」,「念」为「觉」的异译,「觉」即「寻」的另译,「心思(之所在)」的意思,意即「八个解脱圣者的心思(之所在)」,内容为「少欲知足、在闲居之处、精进、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多闻成就」,参看「觉」、「寻」、「念」、「大人」。(相关词「八念经」)

八尊师法:另作「八敬法」、「尊法」,僧团对比丘尼的规约,1.不论年资德学,比丘尼都应礼敬比丘。2.比丘尼不得于无比丘住处住。3.比丘尼每半月举行诵戒后,要派代表向比丘报告诵戒情形并请求教诫。4.比丘尼结夏安居举行自恣大会(举发过失)后,还要再参加比丘的自恣大会。5.犯尊法(八敬法)者要接受十五天的隔离(别住)然后各向二十清净的比丘尼、比丘忏悔,称为「摩那埵」(出罪)。6.比丘尼在比丘尼僧团请受具足(出家)后,还要再向比丘僧团请受具足,始完成出家的程序。7.不得谤骂比丘(或不得先比丘受供养,或没有比丘的允许不得发问)。8.不得举发比丘的过失。

八楞善治:即「(将琉璃珠)磨成八面而且琢磨得很好」,《中部七七经》作「八个刻面,切割完好,清澈、透明」。

八解脱身:八解脱之种类,参看「八解脱」、「身」。

八种音声:形容佛陀的说话,具有八种特征,即「甚深、毗摩楼簸、入心、可爱、极满、活瞿、分了、智」,或作「最好声、易了声、濡软声、和调声、尊慧声、不误声、深妙声、不女声」,解说为「极好、柔软、和适、尊慧、不女、不误、深远、不竭」,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流畅、明了、美妙、和雅、充满、不乱、甚深、广博」。

力士人间:「力士」音译为「末罗、满罗」,「力士人间」即「末罗」族人的「拘尸那(拘尸那竭)」国,位于恒河中游北岸。

十一切处:十遍处,即以无量(假想观)「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为专注对象(所缘)的修定。

十二部经:即「十二分教」,佛陀教说的十二种分类,即「修多罗、祇夜、记说、优陀那、伽陀、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譬喻、因缘、议论」。

十八意行:又译作「十八意近行」、「十八受」,即「十八种意之所行;十八种意之作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十八种意之伺察」,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十八种心(意)的探究」,另简为「十八行」,此处的「行」应为「伺察」(即「伺」的加强语气)的对译,「十分专注地观察」的意思,经文的说明内容也亦作「观」,如「观色喜住、观色忧住、观色舍住」。「十八意行」内容为「于六根的每一根,对会使其起『喜、忧、舍』之所在的境界(即「六境」),作专注地观察」,即「六喜观」、「六忧观」、「六舍观」之总合(此处之「舍」,为「平静」的意思)。后来部派的论书,也将之称为「十八意近行、十八意近行受、十八受」。「喜、忧、舍」,相当的《中部一四0经》亦同,但《杂阿含四六0》经作「喜、苦、不苦不乐」,《相应部三五相应一二九经》作「乐、苦、舍」。

十八爱行:有我(我存在)、欲我(我是这样的人)、尔我(我正是这样的人)、有我(我持续常住)、无我(我消散无常)、异我(我不是这样的人)、当我(我将可能存在)、不当我(我将不存在)、欲我(我将会是这样的人)、当尔时(我将会正是这样的人)、当异异我(我将会不是这样的人)、或欲我(愿我将是这样的人)、或尔我(愿我将正是这样的人)、或异(愿我将不是这样的人)、或然(我将会成为)、或欲然(我将会成为这样的人)、或尔然(我将会这是这样的人的人)、或异(我将不会这是这样的人)之观念。

十六隔子:十六个分隔,即「十六个子地狱」。

十四私施:对十四类出家个人的布施。

十号具足:三藐三佛陀的十个称号,分别代表其十种功德,即「如来、应供、遍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又无智食:或解读为「不值得当作智者供养饮食」。

三十二相:三十二个明显的特征,即「足下平满、足下相轮、手足网缦、手足柔软、手足指纤、足跟充满、鹿膊肠(上下佣直)、钩锁骨、阴马藏(阴部隐藏如马)、手平立垂手过膝、一一孔一毛生、毛生右旋、身黄金色、皮肤细软、两肩齐亭充满圆好、胸有万字、身长倍人、七处平满、身长广等如尼拘卢树、颊车如师子、胸膺方整如师子、口四十齿、齿方整齐平、齿密无间、齿白鲜明、咽喉清净所食众味无不称适、广长舌左右舐耳、梵音清彻、眼绀青色、眼如牛王上下俱眴、眉间白毫柔软细泽引长一寻放则右旋螺如真珠、顶有肉髻」。

三十六刀:十八意行再分出执着与不执著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三十六有情行迹」。

三十六反:三十六次,「反」当「次数」解。

三十六物:身体的三十六个部分,作为对身体的观察,即「发、毛、爪、齿、皮、肉、筋、骨、胆、肝、肺、心、脾、肾、大肠、小肠、白膱、膀胱、屎、尿、百叶、仓、肠、脬、泡、溺、泪、唾、涕、脓、血、肪脂、羡(涎)、髑髅、脑」(经文只有三十五项),相当的南传经文分作三十二个部分,称为「三十二身分」。

三有为相:指「生、异(老)、灭(死)」的现象。

三明六通:参看「三明」、「六神通」。

三昧正受:参看「三昧」、「正受」。

三昧念善:熟练决心于定,参看「三昧」、「善」。

三昧迎善:熟练柔顺于定,参看「三昧」、「善」。

三昧起善:熟练于出定,参看「三昧」、「善」。

三昧处善:熟练于修定的范围(行处),参看「三昧」、「善」。

三清净眼:指「肉眼、天眼、慧眼」。

三解脱门:另作「三三昧」,即「空三昧、无相三昧、无所有三昧(或作『无愿三昧』)」。

三种观义:在三方面观察法义,「三方面」北传经文作「阴、界、入」,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界、处、缘起」。

上及所依:解读为「依于上面所说的」,即指「生、老病、死,往生再生的轮回中」。

上心下心:高尚的心或卑劣的心。

上座禅住:另作「上坐禅住」,参看「上座禅」、「住」。

兀其手足:「兀」读作「物」,「平直」的意思,此处解读为「绑其手脚」。

千辐轮相:指佛陀的脚掌有许多纹路,就像「千辐」之轮,「辐」读作「福」,车轮轴心到圆周的连结支撑直木。

口及意也:译义不明,整句为「犹饥欲食,渴欲得饮,口及意也。」或解读为「听法的心意,如同嘴之饿了想吃,渴了想饮一样殷切。」

士夫方便:人的努力,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参看「士夫」、「方便」。

大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三千」指「小千、中千、大千」等三个「千」,参看「中千世界」。

大苦可患:全句为「大苦可患甚于本耶」,解读为「比原来的令人更加痛苦吗?」

大家及奴:此处的「大家」指「贵族」,即「与奴隶(二种阶级)」,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大得不利:解读为「得大不利」。

大患阴集:与「纯大苦聚集」同义,即「(整个)庞大苦的起因」。

小千世界:古印度的世间观,含四大洲、日、月、六欲界欲天、梵天各一千个。

小不及天:解读为「稍微比不上天女」,「小」古字意思通「少」,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已有便断:舍断过去存在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舍断现在与过去存在的」。

已断得舍:舍断了便得到平静,「断」解读为「舍断」,「舍」解读为「平静」。

才辩工谈:口才好,善于论辩。

不入其怀:不能正中下怀,即不能为其所接受。

不久来此:已经好久没来这里了。

不止息说:不说止息烦恼的话题。

不他取戒:1.不偷取之戒。2.不犯戒,犹如于戒之不偷盗,另作「非盗取戒」。

不可不忍:不乐意;不认同;不满。

不可见见:解读为「见不可见」,看见了看起来不可意(不愉快)的。

不可法生:不合自己意的生起。

不可意果:令人不喜欢的果报,参看「可意」。

不可摸则:或解读为「无法了知」,「摸则」或作「模则」。

不可闻闻:解读为「闻不可闻」,听见了听起来不可意(不愉快)的。

不可疗治:全句为「受罪经劫,不可疗治」,解读为「受以劫计之长时间的罪苦,无法脱离」。

不由他信:解读为「不必经由他人而相信」,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不由他度:解读为「不必经由他人而得度」,「度」指「通往正道」,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不由他欲:全句为「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从他闻,不取他意,不因他思」,「他」表是「他人」,全句强调「坚固的自悟与自信」,相当的南传无此句。

不由于他:不必依靠别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依于他人」。

不合不会:即「不会和」,「远离」的意思。

不如法业:不适合法(合于律制)的羯磨,此处「业」为「羯磨」的异译,为僧团开会,以议决僧事、解决纷争、处理犯戒。

不自手施:不是亲手布施。

不自作魔:解读为「非魔自作」,即「不任由魔王摆布」,「自作」解读为「自在作为」。

不至无为:不能到达(证入)涅槃,「无为」是「涅槃」之异名,参看「无为法」。

不行于业:不作俗务。

不忍不喜:不接受,不喜欢,参看「忍」。

不忍敌观:(因畏惧而)不能冷静地好好地衡量敌情。

不到者到:另译作「不获者获」,解读为「使还没到达(目标)者到达(目标)」,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不受此世:对这世间不执取。

不受此行:不能维持(受持)这样的修习。

不受于法:「受」解读为「取」之另译,即「对法已不执取」,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不受盂食:不接受装在锅内的食物,另作「不受杇食」,杇(罕)【木+于】读作「屋」,「盂」读作「于」,盛物品的器具。

不受瓨食:不接受装在瓶中的饮食,「瓨」读作「皆」,缸瓶的意思。

不放逸生:全句为「一切皆以不放逸为本。不放逸集.不放逸生.不放逸转」,《相应部四五相应一四八经》作「根源于不放逸,集中于不放逸,不放逸被称为其首」。《杂阿含五七经》有「何因。何集。何生。何转」的经文,《相应部二二相应八一经》作「以什么为来源,以什么为起源,从哪里出生,从哪里产出」,参看「放逸」、「集」、「何因何集何生何触」。

不放逸行:另作「无放逸行」,即「不怠惰」,「行」是广用动词「做」的意思,参看「放逸」。(相关词「修不放逸」)

不放逸住:另译作「住不放逸」,即「保持不怠惰」,参看「放逸」、「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作「住于勤奋」。

不知内外:不知自身与自身以外的关连,参看「内外身」。

不知于内:不知自身,参看「内」。

不知于外:不知自身以外者,参看「外」。

不知痈本:不知烂浓的根本原因,比喻不知苦的根本问题之所在。

不信解欲:不沉溺于欲中。(相关词「不信解恚、不信解害、不信解色、不信解己身」,「五出要界」的修学内容之一。)

不待时节:不必等待时令季节,意思与「非时得证」相同,另作「说不待时」,参看「非时」、「说不待时」。

不活恐怖:解读为「死亡的恐怖」,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不为自饰:不是为了装饰自己。

不为校饰:不是为了装饰。

不为朝中:不是为了早餐与中餐。

不为暂尔:不是短暂的休息,指「半途而废」。

不畏后世:不害怕(不在乎)来生的业报。

不相逼迫:互相不妨碍。

不计于我:即「不计我」,「计我」的否定,参看「计我」、「计」。

不计乐我:不要思量想象「乐」是我,也隐含「不执着乐是我」的意思,参看「计」。

不悔见闻:全句为「不悔见闻。从他疑者恶欲」,断句为「不悔见、闻、从他疑者恶欲」,僧团规制,大众可以就亲眼见、亲耳闻、他人处得来的资讯而怀疑(从他疑)三方面,指谪他人的罪过或犯戒,所以此处之「不悔」,是「不悔过」的意思,「恶欲」是「坏的欲念」,指「犯过或犯戒」。

不涌不没:或作「不踊不没」,不(激昂而向上)跃出(失去定境),不(低沉而向下)沉没(失去定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涌出(由『弯曲的、向上的』引申),不灭没(由『横向弯曲、离去』引申)」,「踊」读作「永」,往上跳跃的意思。

不能令住:不能住立;不存在。

不能出物:全句为「不能出物用给恤之」,即「不能拿出财物给贫穷的人,体恤贫穷的人。

不能行欲:不能实现欲望。

不能消食:1.无法享用食物;无法消化。2.过度严厉。

不能将去:(有限的业)不能驱动牵引他去往生,即「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意思,「将」为「领导」的意思,参看「将」。

不起新病:另译作「未起苦觉不令起灭」,意思是「不让新的疾病生起」,「新的疾病」即是「新的饥饿感」。

不将儿息:不带着孩子。

不得利者:此处指「不得丰厚的利养」。

不得者得:解读为「使还没得到(利益)者得到(利益)」,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不得时差:病情没有好转。

不得得想:整句为「先不得得想,不获获想,不证证想。」没有相当的南传经文可资比对,解读为「过去(对缘起法)从没想过,从没听过,也从没体证过,但却以为自己已经想过、听过、体证过」。

不得过度:还没有超越。

不从门入:不从正门进去。

不御圣法:没有受到圣人之法的调教;不熟悉圣人之法。

不舍须臾:没有片刻的停止。

不欲离众:不想离开人群。

不习于业:不亲近俗务。

不堪谏止:不能忍受(别人的)指正。

不恶露观:不修习不净观,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如理作意;不正思惟」。

不善之聚:非善的一类;恶类。

不着文饰:穿著朴素。

不着庄严:不是为了庄严自己的身材(而食)。

不灭不生:形容执取与渴爱止息(灭)的解脱涅槃境界,执取与渴爱的止息,则不生未来五蕴,是谓「不生」,不生未来五蕴,则无未来五欲可灭,是谓「不灭」,本句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不义不忍:解读为「不能获得利益,不能接受」,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不漏其心:不使心中生起烦恼,参看「漏」。

不称不护:失去名誉。

不称止诤:即「不称赞解决争执、停止争执」,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不与而用:没获得所有权人的授与就使用,即「偷盗」。

不语结住:译义不明,「结住」是「在的束缚中」,「不语」解读为「覆藏过失」的不语,或解读为「傲慢不与人说话」的不语。

不说生胜:不谈出生的高贵(与否)。

不阂不断:顺畅流利,「阂」读作「何」,阻碍间隔的意思。

不障碍法:全句为「以不障碍法自净其心」,另译作「除去阴障,以净其身」,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心从障碍法净化」,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从妨害的想法中净化他的心」。

不数其人:「不数」,《别译杂阿含经》作「不畏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理会」。

不数闻法:不常常听闻正法。

不数观钵:不经常去看钵(罕)【金+本】,意思是不常去关注吃饭的事。

不乐于业:不喜欢俗务。

不谄不伪:不狡猾不伪诈。

不趣向近:即「不向该处接近」,相当的南竹经文作「不投入;不进入」。

不趣涅槃:不导向涅槃,参看「涅槃」。

不趣产生:另作「不产生」,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接近哺乳的女人」。

不学术策:不能善解兵法。

不离如者:不离真理者。

不怀彼此:不分彼此。

不识灭界:解读为「不识知灭界」,即「不了知涅槃」,「灭界」指涅槃。

不证者证:另译作「不作证者而作证」,解读为「使还没证得(果位)者证得(果位)」,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中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参看「小千世界」。

中前中后:全句为「中前中后.中后中前」,解读为「不论在前、中、后;在任何情况都」。

中前游行:中午前达成。

中般涅槃:五类第三果圣者之一,北传的文献说,此类圣者在往生色界天中,就证入解脱涅槃的第四果,南传文献则说,此类圣者在往生色界天后,在其寿命的一半时,证入解脱涅槃的第四果。

中间不死:另作「乃至未命终」,即「到命终前」,表示「在此生中」。

云何有四:全句为「何因生忧悲恼苦?云何有四?」解读为「什么原因起忧悲恼苦?为何会有(忧悲恼苦)这四件事?」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愁、悲、苦、忧、恼从何而生?如何产生?」

五下分结:身见(我见)、戒禁取(誓守禁戒与禁忌)、疑(对正法的疑惑)、欲贪、瞋恚,为证入第三果的圣者所断除的烦恼,另译作「五下结、下分结」。(相关词「断下分结」「断五下分结」)

五上分结:色爱、无色爱,掉举、慢、无明,为证得第四果(阿罗汉果)的圣者(解脱者)所断除的烦恼,另译作「五上结」。

五支物主: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一位名叫『五支』的工匠」。

五出要界:五个出离世间的要素,即出离于「欲、瞋恚、嫉妒、色、身见」,参看「出要」、「界」。

五受阴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受阴」,参看「五受阴」。按,北传汉译常比南传经文用词多加一「法」字,如南传经文所说的「缘起」,北传汉译作「缘起法」,不知是汉译者翻译时所加入,或是原梵语经文就有,如果是后者,应当可将「法」解读为「属于者」,参看「法」。

五欲功德:由「眼耳鼻舌身」等五根所引发的「五种欲」。比对巴利语「功德」一词,另有「种类」的意思,此处应作「种类」解。

五欲自恣:自在地享受五欲之乐。

五盛阴苦:另译为「五受阴苦」,即「执取的五阴是苦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五取蕴苦」,参看「五受阴」。

五阴异受:即「在五阴以外另外有执取」,此处的「受」为「执取」的另译,参看「五受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除了五取蕴外还有执取」。

五无学聚:阿罗汉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称为「五分法身」。

五种白法:五种善法,即「信、精进、惭、愧、慧」,参看「白」,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仁者且问:即「您请说;您请问」,「仁者」为称对方的客气称呼。

今善检我:现在对我详加检视、审问。

内之所受:另译为「是受、而受于生、内之所受、于生所受」,即「自身内在之执取」,参看「内」、「受」。

内寂其心:使内心寂静、沉稳、不起染着。

内结外结:此处的「结」为「结合、相应」的意思,而不是「束缚」的意思,「内」指「自身」,「外」指「自身以外」。(同义词「内结.外结」)

内缚所缚:为内在的束缚所束缚,内在的束缚,指由自身的五蕴、六处、六界所引发的束缚,参看「内」,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被内部与外部捕缚所束缚」,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内部与外部监禁所束缚」。

内静一心:另译作「内净一心」,即「内心止静、专注」。(同义词「内静.一心」「内静、一心」)

内观痛痛:「痛」为「受」的另译,即「保持在自己的感受上看到受的变化」,另译作「观觉如觉念处、受受观念住」。

六一灰狱: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指在地狱的极长时间。

六入处集:参看「六处」、「集」。

六十二见:六十二种邪见,观察过去而生成的有五类十八种,第一类「我及世间是常」(四见),第二类「我及世间部分是常部分是无常」(四见),第三类「我及世间有边无边」(四见),第四类诡辩论(四见),第五类「无因论」(二见),推论未来的有五类四十四种,第一类「死后有想」(十六见),第二类「死后无想」(八见),第三类「死后非有想非无想」(八见),第四类「死后断灭」(七见),第五类「现法涅槃」(五见)。

六不退法:即「六件不会衰退减损之事」,参看「法」。这六件事为「身慈、口慈、意慈、公平方配布施物、持戒、修圣道灭苦」,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六出要界:六个出离世间的要素,即行「慈、悲、喜、舍、无我行、无想行」离「瞋恚想、憎嫉心、忧恼心、憎爱心、狐疑心、众乱想」,参看「出要」、「界」。

六邪见灭:断除六种邪见,即1.有我的真我。2.无我的真我。3.我以真我而解了真我。4.我以真我而解了非真我。5.我以非真我而解了真我。6.我的真我能说,能感受,能经验善恶,而这我的真我是永恒不变的。(《增壹阿含四十品六经》、《中阿含十经》、《中部二经》)

六重之法:指「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同利养、同戒律、同正见」,即「六慰劳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六根识知六境时,不喜、不忧、舍、正念、正知」。

六情无主:六入处无我。

六通清彻:六种神通纯熟,六种神通为「宿命通、天眼通、他心通、神足通、天耳通、漏尽通」。

六种众生:以狗、鸟、毒蛇、野干(狐狼)、失收摩罗(鳄鱼)、猕猴等六种动物譬喻「六根」的贪爱习性个个不同,勉励应修「身念处」与「六根律仪」,参看「野干」、「失收摩罗」、「身身观念住」、「律仪」、《杂阿含一一七一经》。

六慰劳法:六种僧团达成和合相处的项目,参看「六重之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六种适合忆念之法」。

六变震动:或作「六反震动、六返震动」,即「六次震动」。

分别于法:1.对法的忆持,如「我不分别于法,不乐修梵行」,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心中)对法清晰」,菩提比丘长老将「法」解读为「(佛陀)教导的法」,而英译为「清楚所教导的法」。2.对法的分辨,如「于法选择,分别于法,思量于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对法之)检择考察」。3.对法分辨理解,如「有人分别于法,不信他人」,参看「分别」、「法」。

勿空疲劳:不要白费力气。

及受所说:以及受持教说(,不会忘失法义)。

及卿于我:以及称我为(同辈的)「朋友!」

及说是义:「说是义」另作「说义、优婆提舍」,参看「优婆提舍」。

及余世间:即「以及世间之其它者」。

反生忧苦:(因为不能撼动对方的论点)反而起了忧愁痛苦,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反念不向:念头不向(正身正愿)相反的方向。

少有所为:另作「少有所营、小有所营」,解读为「为了某事;有一些事要办理」。

少眼清净:天眼的能力减弱。

少许禅分:解读为「一小部分的禅修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安那般那念」。

心正解脱:即「心不偏不倚地解脱了」,参看「解脱」、「心解脱」,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心解脱」或「得当生涅槃」。

心生疑患:整句为「若我心生疑患,彼得心清净。」解读为「如果心中对这些过失起疑而觉察,就能将之去除而得清净。」

心所缘生:另译作「心缘起法」,参看「思愿缘生」,《相应部二二相应八一经》作「缘所生的」,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依之而发生者」。

心法修心:从属于心的层面修心,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从心积聚」。

心回转疾:心念改变得很快。

心终不着:解读为「心中总是(对那些)不执着、不粘着」,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心善解脱:即「心解脱」的加强语气;彻底地心解脱。另,经文常「心解脱、慧解脱」连用来表示「解脱」,两者视为同义词,虽然《杂阿含七一○经》说「离贪者心解脱,离无明者慧解脱」但实际上「离贪者」必离「无明」,离「无明」者必定离贪,两者是一体的。《长部34经》作「从贪之心解脱,从瞋之心解脱,从痴之心解脱」。

心意安谛:解读为「心意安住于真实」,参看「真谛」,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心意愦然:心中昏乱,「愦」读作「愧」,昏乱不明的样子。

心种种故:全句为「彼畜生心种种故,色种种」,解读为「因为那些畜生心的种种不同,所以有种种不同的畜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即使那些畜生以心而多样,但心比畜生类中的畜生更多样」。

心与慈俱:即「心念充满着慈」。

心慧力羸:另译作「烦恼于心,令智慧羸」、「烦恼于心,能羸智慧」、「恼心令慧力羸」、「恼心慧力羸」、「覆心慧力羸」、「心秽.慧羸」,即「污染心,覆盖着心,并且使慧力衰弱」,参看「羸」,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缠绕着心,削弱慧」。

心离本相:心念离开了原来禅修的境界。

手自斟酌:亲手倒饮料,或亲手盛装食物奉上。

支节具足:具备手脚等四肢。

方等大乘:指大乘经,「方等」另译为「方广」,原为「九分教」的一类,参看「毗富罗」。

日正中食:另略作「正中食」,即「过中午后,即不再用餐进食」。

日炙坼迸:「日炙」是「太阳曝晒」,「坼迸」读作「撤蹦」,或作「圮迸」(读作「痞蹦」),「裂开来」的意思。

日种姓尊:另作「日种胤、日亲、日之亲、日光尊」,「日种姓」即太阳族,传为释迦族的祖先。「日种姓尊」即指释迦牟尼佛。

止息口行:停止说话,仔细聆听。

止息野中:在旷野中休息。

毛如赞矛: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剑一般的毛」,「赞(罕)【矛+赞】矛(罕)【金+矛】」读作「纂毛」,如戟的武器。

毛鞠轻阐:很轻的毛球团,「鞠」原字作【毛+匊】,字义同「鞠」,皮制的球形物,「阐」另作「抟」,同「团」。

水浇头种:以水淋头为国王登基的灌顶仪式,「水浇头种」即是指「王族」,因只有王族的人才能受「以水灌顶」的登基仪式。

火种居士:对拜火婆罗门之泛称。

父母所举:解读作「为父母所钟爱」。

世有三灾:这个世间有火灾、水灾、风灾等三种毁灭性的灾害,火灾时光音天以下的世间全毁,水灾时遍净天以下的世间全毁,风灾时果实天以下的世间全毁。

世有欲人:世间未离欲者。

世俗常数:即「还只是世间法」。

世尊知见:有知有见的世尊,另译作「世尊所知所见」。

世间大讳:世间最大的忌讳。

世间有想:世间有死后仍有觉知的我。

世间所重: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重」或可解读为「连累、牵连」。

世间流浪:以海浪波动的众多比喻众生的众多。

世间无常:1.世间是无常的(正见)。2.世间不是常恒的(断见),「十四无记」之一。

主兵臣宝:统领与掌管军队之能干大臣,为转轮圣王七宝之一,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主藏臣宝:指善于管理宝藏的大臣。

以心治心:义译不明,「治」应为「对治、调伏」的意思,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以手冯座:以手接触座位。

以四指量:即「以四根手指合并起来的宽度来量测」,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以守为病:以守护为害,为缺点。

以自言灭:另译作「与自言灭」,「灭」指的是「灭摈」,因诬告而给予逐出僧团的处分

以何为上:以什么为最上?

以何为本:以什么为根本?

以何为先:以什么为前提?

以何为有:以什么而形成?

以何为来:以什么为起因?

以何为和:以什么为会合?因什么而聚在一起?

以何为真:以什么为核心?

以何为讫:以什么为最终目标?以什么为究竟?

以何等故:以什么原因?以什么理由?

以利求利:以接受来的较少供养,换取更丰盛的供养。

以杖筑地:以拐杖撑着走(离开)。

以男女斗:异译本《佛说苦阴经》、《佛说苦阴因事经》作「相围聚斗或以女人,或以士夫」,解读为「女人或男人加入战斗」,说「相围聚斗」(打群架)似乎比「入在军阵」(两军作战)易于理解,因为古印度女子地位低,难证明当时就有女兵。

以抨抨乳:译义不明,全句为「犹如熟酪以抨抨乳」,或解读为「就像乳酪由乳提炼(挤压拍打)而来一样」,「抨」读作「砰」,原意为「攻击;打击」。

以时敷演:适当的时机作教说,另作「以时讲说」。

以黑所缚:被黑暗所束缚。

以疑盖净:以断除(会覆盖人的)疑而得清净。

以慧为解:即「依慧而解脱」,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依慧而胜解(坚信)」,注解书解说依此而证入阿罗汉。

以声为刺:以声音为其障碍。

付嘱卧具:将自己的睡觉的地方与用具交付给他人,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收拾住所」。

他作他觉:另作「他受、他即受者」,意思为,造业者是一,受报者是另一个,是断见的一类。

令入令住:使他做到,使他保持。

令住一意:保持专注(一心)。

充我本愿:满足我的愿望。

出水而住:保持着浮出水面,比喻能修习善法者,参看「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出世说法:解读为「出现于世间,为众生说法」。

出如来血:又作「坏如来足」,即「伤害佛陀使佛陀(的脚)流血」。

出此从外:离开此而从外面(寻求),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向外寻找」。

出我境界:脱离了我的管辖。

出要清净:解读为「出离之清净」,参看「出要」、「离」、「出离」。

出息入息:即「呼吸」,另音译为「安那般那」。又「出息」另译为「外息」,「呼气」的意思,「入息」另译为「内息」,「吸气」的意思。

出息财物: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出财无利:解读为「损失财物而得不到利益回报」,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加罗毗伽:为音译,一种鸟的名字。

半月三斋:每月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三次行斋戒,断男女欲、断食、行布施。

半梵行者:完成清净修行(梵行)的一半,另作「半梵行人」。

占念示现:即「他心神通」,参看「他心智」。

可生称之:在活着的时候称他的重量。

可见则见:让我见到(了解)我应见到(了解)的,「可见」解读为「我可见到的」,表示「我应了解」的意思。

可呼可请:值得招呼,值得邀请。

可奉不奉:解读为「应侍奉的却不侍奉」。

可念则念:全句为「可念则念,可望则望」,解读为「想应当想的,期望应当期望的」,即「正当的意向」,南传作「无恶意的意向,无加害别人的意向」。

可于我心:符合我的想法,指「听从我的教导」。

可知则知:让我知道我应知道的,「可知」解读为「我可知道的」,表示「我应知道」的意思。

可非不可:「可」与「非不可」为同义复词,「可」的加强语气。

可重不重:即「应尊重的却不尊重」,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可贵不贵:解读为「应敬称的却不敬称」。

可敬不敬:即「应敬重的却不敬重」,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可阂可分:会障碍分隔,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变坏」。

古仙人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过去遍正觉者们跟随过的古路」,由南北传经文的比对,知道这里汉译的「仙人」,不是道家所说的「仙人」,而是指成佛的圣者们,参看「三藐三佛陀」。

右胁而卧:向右侧卧,「胁(罕)【协-十+月】」音义同「胁」。

四大天王:欲界四王天的各天界首领,参看「三界」。

四大造色:「四大」所组成的「色」,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出自四大的色」,参看「四大」、「色」。

四方易韵:另译作「迷于四方」,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四方不辨;不清楚方向」。

四方境界:解读为「遍满东南西北四方」,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段。

四百四病:有情身体因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和所引生的各种疾病。

四沙门果:另译作「沙门四果」,佛法中的四阶果位,即「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四事供养: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等四件事。

四法本末:指「无常、苦、非我、寂灭涅槃」,意即「四法印」。

四重襞叠:将衣服对折后,再对折一次,参看「襞」。

四无色定:四个能往生无色界的定,即第四禅以上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四岁使役:供人差遣服务四年,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别住四年」。

四维口食:只在脸朝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方时吃东西。

四增心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第四禅之增上心」,参看「第四禅」、「增上」。

四轮九门:「四轮」指「行、住、坐、卧」,「九门」指「两眼、两耳、两鼻孔、嘴、生殖孔、肛门」。

外有名色:也称为「外名色」,依经义,指与「六根(六内处)」相对的「六境(六外处)」,《顺正理论》与《显宗论》均作此解。按:「名」指「受、想、行」,为「识」所认识的「别法处」,是「六境」中「法」的一类,相对于「能识」(内)的「意根」而称为「外名」,「六境」中的「色、声、香、味、触」均属「色」,相对于「能识」的前「五根」(内色)而称为「外色」,参看「名」、「色」、「内」、「外」。

外道仙人:泛称跟随佛陀修学以外的有成就修道人,参看「外道」、「仙人」。

失收摩罗:为音译,1.跋祇国的一地名,如「失收摩罗山」。2.义译为「鳄鱼」。

尼陀那法:「尼陀那」疑为「因缘;原因;起源」之音译(菩提比丘长老依巴利语英译为「来源」),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段。

尼维先天:「非想非非想天」的半音译(尼维)半译义(先天,最高天)。

尼罗浮陀:「八寒地狱」之一,此处众生身体因严寒所起的疱常破裂。

布现他人:向其他人宣说;教化其他人。

平旦无曀:黎明时的晴空,「曀」读作「一」或「意」,阴霾的样子。

平等正觉:译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实现正觉」,参看「如实」、「正觉」,此处的「现」为「亲身体证」的意思。

平等食味:解读为「所有吃的,都是美味食物」,这里的「平等」解读为「完全」,「食味」解读为「美味食物」,此为转轮圣王「四德」(另作「四神德、四功德、四如意之德」)的内容之一,相当的南传经文无。

必至不动:修到第四禅者,如果着于第四禅的定境,则死后往生于第四禅天,参看《空之探究》第三十、第六十三页,《中部一0六不动利益经》注解书,但此「不动」对应之巴利语,与「不动心解脱」中「不动」对应之巴利语不同,菩提比丘长老依巴利语英译为「沉着的;泰然的;平静的」。另作「得不动心」。

必升善处:即「必往生到人、天等好的地方(善趣)」,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段。

必能往也:全句为「若有真实者必能往也」,解读为「如果真的有心修学的人,一定能坚持修学的」。

本生本见:另译作「本见本生」,解读为「有关过去之邪见」,参看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第七四四页,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相关词「未见未生」「末见末生」)

本行所作:长远过去生以来的造作所形成。

本劫本见:由过去世之事而生起的邪见。

本所思愿:长远过去生以来的意欲。

本所造行:过去所造的业。

本皆编发:原本都是编卷着头发的外道。

本修行愿:同「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意思为「过去业力与思愿所形成」,表示是由因缘条件所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由过去之业(力)、造作、思之所成、感受而得见」,比对之而将「本」解读为「过去之」,「修」解读为「行为之业(力)」,「行」解读为「造作」,「愿」解读为「思愿;思之所形成」。

本从他活:依他人(施舍)而活的人,指乞食的修行人。

未有曲事:全句为「汝未有曲事,未可豫自伏」,意思是「你还没败,不可以先认输」。

未曾有法:希有而令人赞叹的事。

未曾讲堂:一个名叫「未曾」的讲堂,相当的南传经文无。「讲堂」,南传经文多作「大厅;集会厅」。

末劫末见:由未来世之事而生起的邪见。

正句法句:比对《长阿含九经》的「四法足」,「正句」相当于「正定」,参看「四法足」、「四法句」。

正立念身:正确地建立身念处,即「修身念处」,参看「身身观念住」。

正向涅槃:即「导向涅槃」,参看「正向」、「涅槃」。(反义词「不趣涅槃」「不顺涅槃」)

正向灭尽:参看「正向」、「灭尽」。

正行说法:(让闻者)生起正确意向的说法。

正身正愿:全句为「正身正愿。反念不向」,另译作「直身正意。系念在前」、「端坐思惟。系念在前」、「正身端坐。系念在前」、「正身思惟。系念在前」、「整身端坐。系念在前」、「直身正意系念在前」、「正身正意。系念在前」、「端身正意。系念在前」,即「挺直身体,建立起眼前的专注」,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正使放逸:「正使」的意思是「假使;假如」,「正使放逸」字面上的意思是「即使再怎么放纵自己」,但「圣弟子」是不会「放逸(放纵自己)」的,此处应理解为,「即使圣弟子的修行进程再怎么缓慢」,参看「放逸」。

正到正趣:另译为「善到善向、善去善向、往至善处善去善向、平等行者、等成就者」,解读为「正确的去向;正确的修行」或「善的的去向;善的修行」,《杂阿含五六二经》说「向调伏贪欲、瞋恚、愚痴」为「善向」,「已调伏贪欲、瞋恚、愚痴」为「善到」。(同义词「善到.善向」)

正受念善:熟练决心于入禅定,参看「正受」、「善」。

正受迎善:熟练柔顺于入禅定,参看「正受」、「善」。

正受起善:熟练于出禅定,参看「正受」、「善」。

正受处善:熟练于入禅定的范围(行处),参看「正受」、「善」。

正定为八:即「正定为第八项」,参看「正定」、「八圣道」。

正法律乘:在(此)「正法」与「律」中的车乘,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在此法与律中的神圣车乘」,指能将「贪、瞋、痴」调伏殆尽的「八正道」。

正知出入:对自己的每一个举动与行为清清楚楚。

正知正念:另译为「正智正念、正念正智」,即「有知有念」;了知与专注。

正信非家:正确地体会到,家并不是家(断除了拥有家的欲求)。

正害睡眠:彻底的阻碍睡眠,即「彻底的除去打瞌睡」,参看「正」,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拔除怠惰昏沉」。(反义词「不害睡眠」)

正无间等:不偏不倚地进入「无间等」,即证入了「无间等」,参看「无间等」。

正等正觉:完全地;圆满的解脱证悟,指佛(三藐三佛陀)的解脱,另译「遍正觉」;「等正觉」,音译「三藐三菩提」。

正意解脱:即「心正解脱」,「心、意、识」在杂阿含经中相通。

正趣漏尽:向灭尽(摧毁)烦恼的正确目标(修)行,参看「等趣」、「漏」、「灭尽」。

犯相违法:解读为「犯了说谎的过失」,另可解读为「犯了与他人有过节的过失」,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而说「尊者舍利弗打我而没道歉就要(离开)去游行」。

甘露涅槃:参看「甘露」、「涅槃」。

生小知旧:从小就认识的朋友。

生已尽灭:解读为「所生起的已灭去」,或者「一生起就即刻灭去」。

生分转微:解读为「生命迹象转弱」。

生他身智:由「外身」(他人之身)而生起的智。

生他受智:由「外受」(他人的感受)而生起的智。

生他法智:由「外法」(他人心的对象)而生起的智。

生他意智:由「外心」(他人的心)而生起的智。

生本诸行:即「导致出生的诸行」,整段经文「彼于生本诸行乐着,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生本诸行乐着」,若依相当的南传经文来看,如果「彼于生本诸行乐着」是正确的,则「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生本诸行乐着」应为「于老病死、忧悲恼苦本诸行乐着」;如果「于老病死、忧悲恼苦生本诸行乐着」是正确的,则「彼于生本诸行乐着」应为「彼于生生本诸行乐着」。

生生无恶:或解读为「每一代都是善的,每一代的血统都是纯正无杂的」。

生危险想:生起错误之想。

生如鸟喙:另译作「雹节」,即「昼度树的花苞初绽,状如鸟的尖嘴」,「喙」读作「会」。

生有想论:生起死后仍有觉知的我之论点。

生死定量:即「生死轮回的次数或时间已固定」。

生住转出:生起、持续、转生(再生)、出现(显示)。

生身见起:生起身见,参看「身见」。

生知生见:生起(这样的)知见。

生金不熟:金块得不到精炼。

生金坚强:金块变得太硬(而无法加工)。

生则系着:有执着的系着牵绊,就有恐怖、障碍、顾念的生起,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由执取而起恐惧、激动之扰动」。(同义词「生系着」、「取故生着」)

生般涅槃:五类第三果圣者之一,此类圣者在往生色界天后不久就证入解脱涅槃的第四果。

生灭智慧:即「看透事象的生起与消逝的智慧」,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具足导向集起与灭没;圣、洞察;导向苦的完全灭尽之慧」。

生厌薄处:《别译杂阿含经》作「致于毁呰」,毁谤的意思。

生乐生善:导致安乐,导致善的(果报)。

生缘老死:另译为「生缘死、缘生老死」,参看「生则生」、「缘」、「缘起法」。

用心甚难:独居修行很难,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很难做到独居,难以乐于独居」。

用止故疹:另译作「故起苦觉令熄灭」,意思是「用来止息旧有的疾病」,「旧有的疾病」即是「已有的饥饿感」。

用检挠箭:「挠」读作ㄋㄠˊ,屈服的意思,「检」推断应是一种匡直的器具,亦即以「检」将箭匡直。

目未曾眴:直视而未曾眨眼「眴」读作「眩」,闪着眼以示意,或转动眼睛的样子。

示我所作:即「请告诉我应当(怎么)做」,参看「所作」。

示教照喜:另作「示教利喜」,1.总举为「示」,教授为「教」,总说义理为「照」,应机教导使听者欢喜为「喜」。2.听闻者欢喜、随喜于教导者所说,与「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同义。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开示(示)、劝导(教)、鼓励(利)、使欢喜(喜)」。(同义词「示教、照喜」「示、教、照、喜」)

示现大法:大奇迹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看起来如同幻术一样」。

立念在身:即「在身体上建立专注」,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或者,他的『身体存在(有身体)』之念(专注)已被建立」。

亦不为钵:意义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也不会完全不管他的钵(罕)【金+本】」。

亦非知者:全句为「亦非知者,亦非见者」,即「亦非知见者」,意思是「也不这样认为的」,「知」与「见」为同义复词,「了知、认为」的意思。

亦莫卿我:也不要以朋友称呼我。

亦复说具:以及两者均具备。(同义词「习.助.具」)

伊湿波罗:为音译,《翻梵语》也作「伊沙那」,即「自在天」,「梵天」的异名。(比对《增支部十一集十经》,参考《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二八○页)

伊罗跋提:为音译,河名。

任他而活:全句为「任他而活。野兽其心」,义译不明,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具足青春的幸福,以人生之初,不在感官之欲中玩乐」。

光辉暐晔:形容非常光亮、盛大的样子。

全梵行者:令人成就全部梵行者。

共作制限:共同约定。

共受夏坐:在一起结夏安居,参看「安居」。

共相庆慰:另作「面相庆慰」,即「当面互相慰问」,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互相欢迎」。

共俱起者:解读为「共同协力完成事情;团结做事」。

再三审定:再三确认。

同不了事:没办法和大家一样做到。

各各寂寞:大家安静!

各封宅地:划定势力范围,亦即守护该地。

名色会精:解读为「名色与识相结合(了吗?)」,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名色将出生(吗)?」

合为一烟:全句为「皆悉烟起,合为一烟」,即「到处都在燃烧,由点的燃烧而连成整片,从远处看就像是一束烟一样」,「烟」表示「还不是很旺的燃烧」。(同义词「皆悉烟起。合为一烟」)

合会不着:不粘着于(因缘)聚集而(拥)有的,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乐于出生」。

合会别离:在一起或分离。

合会哗说:聚众言谈吵杂,「哗」音译同「哗」。

因坐因水:译义不明,或有解读为「因如何坐,因如何奉事水」。

因村想故:因为念头放在村落的缘故。

因所起法:由因缘所生起者,参看「缘生法」。

因陀罗柱:「因陀罗」为「帝释天」的另译(音译),「因陀罗柱」或指帝释天宫殿的柱子,菩提比丘长老引巴利经典协会的《巴英辞典》解说为指「城门的柱子」或「屋门的柱子」。

因习本有:从过去以来而成的习性。

在彼住止:住在那里。

在于学地:即「在『有学』人的阶段;尚未得解脱」,参看「有学」。(同义词「在学地者」)

多有调乱:另作「多有稠乱」,非常复杂。

多所知识:所学广博。

多闻决定:解读为「见闻广而犀利」。

多罗树头:从根部截断的棕榈树,比喻不再生长。(相关词「如折多罗树」、「如截多罗树头」、「断多罗树头」)

好分别人:善于了解人。

好看视我:此处之「看视」,解读为「照顾;照料」。

好喜惠施:乐于布施助人。

如一毛许:另作「如毛发许」,像一根毛那么一点点。

如上有余:译义不明,或可将「上」解读为「天界」,「有余」解读为「下一生」,即「往生天界」。

如上广说:即「如上面之详细说明」,为经文与前面相同时之简略,「上」可能指上一经,也可能指前面之经文,南传经文作「中略」。

如来三昧:即「佛陀的定」,参看「如来」、「三昧」,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如来所屈:译义不明,全句为「是谓如来所屈,如来所行,如来所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这被称为如来的足迹,如来之所行,如来的痕迹」。

如其正受:解读为「就如同其所入的定(而展出神通)」,参看「正受」,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如法人尊:解读为「如法(建立这样制度)的第一人」。

如法行乞:即「如法(正直地)乞求财物」,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如法法王:如法之法王;施行德政的国王,指转轮王。

如是住心:解读为「像这样使心安住」,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

如是我闻:另译作「闻如是、我闻如是」,即「我所听到的是这样」,表示「法」是这样依师徒辗转承传。这是经文的定型句,《相应部》多数经文无,《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考定这是《增一阿含经》成立的时代才有的定型句。

如是义称:解读为「称如是义;称说(以下)这样的内容」,南传类似的经文作「言谈中说」。

如理作意:从根源思惟;仔细思惟,另译作「如理思惟、正思惟」。

如被禁咒:像被咒骂一样(世俗人以要人「去乞食」为咒骂人)。

如斯之比:像这样之类的。

如愚如騃:像愚笨的人一样,「騃」读作「癌」,同「呆」(呆)。

如意行生:就如同「(由一个人的)欲求而再生(往生)」。

如实知见:如实知、如实见,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实了知」,参看「如实」。

如实显现: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如实明了」、「如实了知」,参看「如实」。

守护诸根:另作「守诸根门」,即「六根对六境时,正念正知,对合意的不起贪,不合意的不起瞋」,也就是「不因六根而生起贪瞋痴」。(同义词「善护其身」)

安那般那:为译音,简为「安般」,义译为「呼吸」,另译为「出息入息」,或简为「出入息」。

安处善方:提供周全的庇护所。

安着智处:(错将他们)当成是有智者。

年耆根熟:年老高龄。

式叉摩那:为音译,义译为「学法女、正学女、学戒女」,指从沙弥尼至比丘尼二年间的修学者。

成五阴形:形成五蕴,参看「五阴」。

成其崇向:另译作「崇习长养」,解读为「(为了)完成他崇高的目标(之缘故)」。

成就四德:即「具有四种德行;具有四种特性」,无相当的南传经文。

成就行事:《阿毗昙八犍度论》解说为「无学身护、口护、命清净」。

成就除事:《阿毗昙八犍度论》解说为「无学根护」,「事」指「阴界入等」。

成就欢喜:(使之)达到欢喜,参看「具足住」,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使之喜悦;庆慰者」。(相关词「劝发渴仰。成就欢喜」「劝发渴仰,成就欢喜」)

成就观行:即「进入(达成)洞察力」,参看「观」,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有人语言:即「有某个人来对他说这样的话」,此处的「言」当动词,「说」的意思,「语」为名词,指「所说的话」,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有互言道: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别人对你说话可能的五种情况」,「互」疑为「五」之误植。

有天名结:有一个名叫「结」的天子。

有行所持:努力抑制(杂染)以维持(「定」)。

有杖有结:「杖」指「棒杖之攻击伤害或惩罚」,「结」指「结怨、敌对」,相当的南传经文亦同。

有求有行:「行」是「行走」,引申为「从事于」,「求」是「寻求」,即「从事于寻求」之意。

有见无见:即「常见」(如「真我」之永恒长存)与「断见」(人死后尘归尘,土归土,一无所有)。

有身集边:「有身」之集的部分,参看「有身」、「集」。

有身灭边:「有身」之灭的部分,参看「有身」、「灭」。

有事不食:忙碌的时候没时间吃(无法用餐)。

有所受者:有所执著者。

有所破损:当有不好的事发生时(口中就称念),相当的南传经文作「当人们打喷嚏或绊一跤时」。

有明有达:即「有明达」,明白通晓;清清楚楚。

有法之定:成就定之法,如十善业或五禅支(寻、伺、喜、乐、一心)。

有知有见:即具足「知、见」;知道,看到(觉察到)。

有者因受:有情生命的存在是来自于执取,参看「有」、「受」。

有长短色:有长有短的东西。

有信有缘:可信赖的、可靠的,「有缘」疑为「可靠的」之误植(巴利语之二字相近)。

有食念者:「食念」解读为「污染的心念」,指「五欲之念」,参看「食」、「念」,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肉体上的喜」,指「缘五欲所生起之喜」。

有食舍者:「食舍」解读为「污染的平静」,指「五欲因缘所生之平静」,参看「食」、「舍」,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肉体上的平静」,指「缘五欲所生起之平静」。

有食乐者:「食乐」解读为「污染的乐」,指「五欲所生之喜乐」,参看「食」,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肉体上的乐」,指「缘五欲所生起之乐」。

有起不随:解读为「不再有下一生」。

有欲欲色:属于物质(色)的欲;关于色的欲。(相关词「有欲欲声、有欲欲香、有欲欲味、有欲欲触」)

有结已解:已解开「有情生命存在」的束缚,参看「有结」、「尽诸有结」。

有虚有实:参看「或虚或实」。

有想想色:关于物质(色)的想;关于色的想。(相关词「有想想声、有想想香、有想想味、有想想触」)

有灭涅槃:有(存在)之灭为涅槃。

有义有文:意义正确(有义),辞句正确(有文)。

有道有向:即「有道路、有修行方法」,相当的南传经文作「有道、有道迹」。

有道有迹:有道迹;有修道的方法。(迹(罕)【返-反+亦】)

有漏是取:断句为「有漏,是取」,解读为「那是烦恼,那是执取」,参看「漏」、「取」。

有漏解脱:或指世俗的无色界定,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动摇之智」,「有漏」是「具烦恼」的意思。

有尔所福:有这样的福德。(同义词「有尔许之福」、「尔所福果」)

有称有讥:称誉或讥嫌。

有乐不染:解读为「不染着于存在之乐」,相当的南传经文作「不乐于存在」。

有余爱尽:全句为「是名舍离一切有余,爱尽、无欲、灭尽、涅槃。」解读为「这就叫舍离一切执取的爱尽、无欲、灭尽、涅槃。」「爱尽」、「无欲」、「灭尽」都可视为「涅槃」的异名,参看「有余」、「涅槃」。

有识知时:整句为「汝于其后有识知时」,即「后来,长大有知晓能力后」。

有觉有观:具备「觉」与「观」,指进入「初禅」的条件,参看「初禅」、「觉」、「观」。(同义词「有觉、有观」「有觉.有观」)

有粗细色:有麤有细的东西,参看「粗」、「细」。

此二有间:解读为「这两种情况有不同」,相当的南传经文无此句。(相关词「彼二有间」)

此不可治:解读为「不可理喻;无法调教」。

此何足怪: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怪(罕)【忙-亡+在】」音意同「怪」。

此性自尔:其性质(特性)就是这样。

此是其限:这是界限;这是规范。

此是其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