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丹:学佛修行的两个“基本点”

学佛修行的两个基本点

摘自 卢志丹居士《日常生活中的佛心》

两足尊,为佛陀之尊号,因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成就尽智、无生智等无漏之无学法,及十力、四无畏等诸不共法,因此此尊号有二义:一,于天、人之中,所有两足生类中之最尊贵者。据《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大智度论》等载,佛为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中之第一。二,以两足喻为权实、戒定、福慧、解行等,佛即具足此两足,而游行法界,无所障碍。

一般的,人们把两足尊解释为福慧两足尊,因为成佛必须福报与空慧二者圆满俱足,故称佛是福慧两足尊。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佛三祇修福慧,在三大阿僧祇劫的期间精进不息,修福修慧。百劫种相好,在一百大劫以前就培福种植八十种相貌妙好。什么叫祇呢?就是无量数。不只是一个无量数而已,而是三个无量数,是算不出的大数目。在这么长的时间,释迦牟尼费修福修慧,方能成佛,可见是多么的精进!

学佛的人,既然要修福,同时也要修慧,所谓福慧双修,然后可以成就圆满无缺、正觉、幸福、快乐的人生。否则,有福德没有智慧;或有智慧而没有福德,都是人生的缺陷。因为,一个只拥有福气而没有智慧的人,虽然享受如意,生活富裕,但也会令人生活腐败,人格低落,不懂得如何处世做人,更不懂得怎样去利已利人;只知有我,不知有人,为了我的满足与享受,贪名贪利,贪财贪色,甚至阴险奸诈,或恃势凌人,何止生无益于世,死无利于后;而且生时要受法律裁判,死后要堕恶道受苦,永劫沦沈。反之,只拥有智慧而没有福气的人,虽然明白人生的意义,是贡献不是占有,是互利不是独利;可是生活穷困,衣食不足,无以利己,何以利人?结果,虽然希望当仁不让,济世益群,可是每因心有余而力不足,徒自苦恼!

从前,有师兄弟二人,同时出家修行。师兄沉默寡言,喜欢研究经典,专心修习禅定,非常用功,不久即断见思烦恼,证得阿罗汉道。可惜平日很少与人结缘,又不布施修福,所以虽证圣道,却很少人供养,出外乞食,多数空钵而还。

师弟则个性好动,喜欢布施修福,广结善缘;由于追逐名利,高攀显贵,常受国王大臣们供养。可是戒行不净,又不肯多闻佛法,修习禅定,信施难消。结果,死后投大象胎中,转世为大象,供给王宫作为坐骑,以还宿债。但是由于生前喜欢布施修福,故贵为象王,身披缨络,珠光宝气,庄严其身。

有一天,师兄出门乞食,又空钵而还,途中巧遇象王,被国王坐骑出外游行,不禁感慨万千,叹道: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意思是说:我不修福,所以福报不如你;但你不修慧,又因破戒堕落,不如我解脱生死,得证圣道。这就是不能福慧双修的结果。所以古德说:

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缨络;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

所以人生在世,一定要精勤奋进,福慧双修。

福慧双修是佛陀的根本教法。《涅槃经》卷二十七云:二种庄严:一者智慧,二者福德。若有菩萨具足如是二种庄严者,则知佛性。《华严五教章》卷二云: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慧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太虚大师在《人生佛教》中也曾经指出:真正所谓成佛,必具二要素:一智慧,以智慧力故,体察谛理断诸烦恼。二福德,以福德力故,庄严国土,洁净身心。佛之所以成佛,即由此二力圆满无缺故。佛教之福慧双修蕴含着极其深刻的人生智慧,对于在世俗生活中寻求解脱、超越,有着很多启发。

福慧双修有权有实。

所谓权即权宜之义,指为时之需所设之方便;所谓实,即真实不虚之义,指永久不变之究极真实。福慧双修之权法,指的是佛教对于世间的财富与智慧亦持有一种肯定态度,因为这是属于世间善法之一。但其实法,是在出世之福慧,以及其实践六度万行上。对于世间福慧之肯定,如《善生经》中佛陀对善生之教诫云: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一食知知足,二修业匆怠,三当先储积,以拟于空乏,四耕田商贾,泽地而置牧,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财宝日滋长,如海吞众流。

这段经文中,对于世间财富之获得,佛陀建议用一种合理合法、勤恳积极的态度与方式(智慧)去获得财富,这种智慧在《杂阿含经》中又称为黠慧,而对于财富之守护,佛陀也提出了很多建议,如不信奸邪人,及诸悭吝者等,尽管谋财方式古今迥异,其精神实质还是一样的。但世间这福慧是有漏的,除了能给生活带来些许便利外,并不能解决真正的人生问题。按照佛教的说法,人由于烦恼所生之过失、苦果,而在迷妄世界中流转小停,难以脱离生死苦海,此为人生之根本问题。欲解决此问题,福慧双修之权法是力所不逮的。

福慧双修有先有后。

就世间与出世间的福慧而言,应是世间为先。《大般若经》中认为,如果一个人世间福慧不够,那么出世间的福慧更是无法企及的,更无法领略佛法般若的真实意义:有愚痴人为魔所使,未种善根,福慧薄劣,自于般若波罗蜜多,不能听闻乃至演说。故佛教有修道资粮一说,因为世间的福慧是成就出世间道业的必要条件与基础。这就提醒我们,如果只是志存超越、解脱,而不顾世间善法的修行,那就是地基没有打好,恐怕也不太容易取得出世间的成就。

就福慧自身修习顺序而言,则应该是福先。关于福慧积累,佛教有六度之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智慧),六度针对的是不同方面,但其顺序却是不容紊乱的,即先由布施、持戒入手修行。因为布施、持戒通乎世间、出世间,前者是一种积极的利他行为,后者则是一种消极的利他行为。从此入手,如爬楼梯,如登高山,拾级而上,方能成就智慧。另外如在《佛说吉祥经》中,佛陀提出的忠告也是先从远避愚痴者、亲近智慧人入手,渐次谈到居住适宜地、广学长技艺、善能养父母、帮助众亲眷、邪行须禁止等世间善法,进而进入参访众沙门,适时论信仰、克己净生活,觉知四圣谛、了悟于涅槃,世事不动摇的出世间福慧善法。从这点上来看,佛陀是重实行而非玄想、重利世而非仅自利、重渐次修行而非一蹴而就躐等而行的。

福慧成就有主有次。

无论是世间福慧还是出世间福慧,都是以智慧为主导的。出世间福慧讲究空慧,世间福慧讲究黠慧。后者要以种种善巧方便带来财富的积累。从相关经典看,佛陀反对通过种种不正当手段一夜暴富的,所以屡屡劝人要有营生之业,要始学功巧业。即便是想要成就世间的福业,那也必须遵循正道才可以,否则只是成就财业,自己并不能享受此财富带来的福报、 生活的便利、社会的声誉等。遵循正道求财需要智慧抉择,其实质终究是和出世间的福慧一样,都是以成就无偏无执之利他道德行为归宿的。

特别是在积累了一定的世间福业之后,如果不以佛陀提倡的出世间智慧为主导,不以精神、道德之追求为终极,则鲜有不骄奢淫逸、败德丧家者,这大概是古今中外的通例。如基督新教卫斯理宗创始人约翰卫斯理曾经说过:当财富增加的时候,傲慢、情欲,各种各样的俗世之爱也会随之而增强。凡是财富增加的地方,宗教信仰的精粹就会相同比例地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宗教的出世智慧(如佛教的空观去执之智)作为主导,那么所积累的世间福慧恰恰会变成一间像钢铁一般坚硬的牢笼(马克斯韦伯语)。人生活在其中,安全、方便是有了,但终究是没有终极智慧的声色沉迷之徒,在佛教看来,这样的人生还是非常可怜的。

在《金刚经》中,佛陀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应无所住,是修慧;行于布施,是修福。

修福,用外财布施,不及用内财布施;用内财布施,不及用法布施;用法布施,又不及无相布施。所以说: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修慧,追求世人妄想非真的智慧,不及修学出世圣人的真空智慧;获得出世圣人见诸法空相的智慧,又不及诸佛亲证实相理的无上智慧。

日常生活中,若能多闻佛法,凭借文字般若的启示,成就闻慧;进而思维修习观照般若,应无所住以修慧,而生其心以修福。修福,所以能严净佛土,成就众生;修慧,所以能断尽无明,亲证法身;如是福慧双修,福慧具足,即可成等正觉,圆成佛道。所以福慧双修,正是圆成佛道的主要条件,对学佛修行的人,非常重要。

慧与福二者,有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是现代人在日常生活中精进修行,必须牢牢把握的两个基本点。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