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二十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二十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修所成地第十二

丙九、修所成地2 丁一、结前生后

已说思所成地。云何修所成地?

丁二、标释一切3 戊一、标列2 己一、四处摄3 庚一、标

谓略由四处,当知普摄修所成地。

庚二、征

何等四处?

庚三、列

一者、修处所,二者、修因缘,三者、修瑜伽,四者、修果。

己二、七支摄4 庚一、标

如是四处,七支所摄。

庚二、征

何等为七?

庚三、列

一、生圆满;二、闻正法圆满;三、涅槃为上首;四、能熟解脱慧之成熟;五、修习对治;六、世间一切种清净;七、出世间一切种清净。

庚四、结

如此四处七支所摄普圣教义,广说应知。依善说法毗奈耶中,一切学处皆得圆满。

如是四处七支所摄普圣教义等者:闻所成地说:摄圣教义相略有十种。谓有能修习法,有所修习法,有有过患法,有有染污法,有障碍法,有随顺法,有真如所摄法,有胜德所摄法,有随顺世间法,有得究竟法。(陵本十三卷二十一页1157)即此中说四处七支所摄普圣教义,依此修习,于善说法毗奈耶中,一切学处皆得圆满。

戊二、随释4 己一、生圆满(初支)5 庚一、征

云何生圆满?

庚二、标

当知略有十种。

庚三、列

谓依内有五,依外有五,总依内外合有十种。

庚四、释2 辛一、依内3 壬一、征

云何生圆满中依内有五?

壬二、列

谓众同分圆满、处所圆满、依止圆满、无业障圆满、无信解障圆满。

壬三、释5 癸一、众同分圆满

众同分圆满者,谓如有一,生在人中,得丈夫身,男根成就。

众同分圆满等者:声闻地说:善得人身。谓如有一,生人同分,得丈夫身,男根成就,或得女身。(陵本二十一卷四页1823)即此所说众同分圆满义。然此唯说男根成就,不言或得女身者,约胜为论,略未具说故。

癸二、处所圆满2 子一、标

处所圆满者,谓如有一,生在人中,又处中国,不生边地。

子二、释2 丑一、举生处

谓于是处有四众行。谓苾刍、苾刍尼、近事男、近事女。

丑二、简不生

不生达须、蔑[1]戾车中。谓于是处无四众行,亦无贤圣、正至、正行、诸善丈夫。

处所圆满等者:声闻地说生于圣处,其义正同。言苾刍、苾刍尼者,谓具足别解脱律仪众同分,是其自性;于其形色勤精进故,怖畏恶趣自防守故,摄无损故,名为苾刍。如摄释分说。(陵本八十二卷十一页6253)言近事男、近事女者,谓能亲近承事苾刍、苾刍尼众故。言贤圣者,此复二十七种。谓信胜解,乃至不动法阿罗汉。如集论说。(集论七卷八页31,688b)言正至者,谓已趣各别烦恼寂静故。言正行者,谓于有情远离邪行,行无倒行故。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八卷十四页615)

癸三、依止圆满

依止圆满者,谓如有一,生处中国,不阙眼耳随一支分,性不顽嚚[2],亦不瘖痖,堪能解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

依止圆满等者:声闻地说诸根无阙,其义正同。由不阙眼耳随一支分,能于善品精勤修习。由性不顽嚚,亦不瘖痖,有力能了善说、恶说所有法义。

癸四、无业障圆满

无业障圆满者,谓如有一[3],依止圆满,于五无间随一业障,不自造作,不教他作。若有作此,于现身中,必非证得贤圣法器。

无业障圆满等者:声闻地说离诸业障,其义正同。言非证得贤圣法器者,谓于现法障般涅槃生起圣道故。

癸五、无信解障圆满2 子一、离邪解行

无信解障圆满者,谓如有一,必不成就五无间业,不于恶处而生信解,不于恶处发清净心。谓于种种邪天处所,及于种种外道处所。

子二、起净信解

由彼前生,于佛圣教善说法处,修习净信,长时相续;由此因缘,于今生中,唯于圣处发生信解,起清净心。

无信解障圆满等者:声闻地说胜处净信,其义大同。此中初说离邪解行,彼所未说。由是名为无信解障。

辛二、依外3 壬一、征

云何生圆满中依外有五?

壬二、列

谓大师圆满、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胜义正法随转圆满、正行不灭圆满、随顺资缘圆满。

谓大师圆满等者:声闻地中说他圆满有其五种。谓诸佛出世,说正法教,法教久住,法住随转,他所哀愍。(陵本二十一卷五页[4]1828)此五圆满,随应当知。

壬三、释5 癸一、大师圆满

大师圆满者,谓即彼补特伽罗,具内五种生圆满已,复得值遇大师出世。所谓如来应正等觉,一切知者、一切见者,于一切境得无障碍。

于一切境得无障碍者:此显大师所知障断,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故。

癸二、世俗正法施设圆满

世俗正法施设圆满者,谓即彼补特伽罗,值佛出世,又广开示善不善法,有罪无罪,广说乃至诸缘生法,及广分别。谓契经、应颂、记别[5]、讽诵、自说、缘起、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及与论议。

又广开示善不善法等者:有寻有伺地缘起差别中说:无罪故名善,有罪故名不善;有利益故名应修习,无利益故名不应修习;黑故名有罪,白故名无罪;杂故名有分。(陵本九卷十八页710)是谓于因所生诸行无知差别。此中广说,应如是知。所余行支乃至老死各多差别,即此中说乃至诸缘生法。十二分教,名广分别;以于此中,宣说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分别开示解其义趣故。言十二分教者,谓契经等乃至论议。声闻地中一一别释应知。(陵本二十五卷六页2091)

癸三、胜义正法随转圆满

胜义正法随转圆满者,谓即大师善为开示俗正法已;诸弟子众依此正法,复得他人为说随顺教诫[6]教授,修三十七菩提分法,得沙门果;于沙门果证得圆满,又能证得展转胜上增长广大所有功德。

胜义正法随转圆满等者:此即声闻地说法住随转。谓证正法者,如其所证,复为他人随转随顺教授教诫;由是他能证沙门果及诸功德,是名胜义正法随转圆满。

癸四、正行不灭圆满

正行不灭圆满者,谓佛世尊虽般涅槃,而俗正法犹住未灭,胜义正法未隐未断。

正行不灭圆满等者:此即声闻地说法教久住。正法言教,名俗正法。不于其中生颠倒想,法谓非法,非法谓法;经尔所时,名住未灭。若即于彼真实作证,是名胜义正法。诸圣弟子皆乘此法而得出离,是名未隐;展转为他宣说称赞,是名未断。

癸五、随顺资缘圆满

随顺资缘圆满者,谓即四种受用正法因缘现前,受用正法。诸有正信长者、居士、婆罗门等,知彼受用正法而转,恐乏资缘,退失如是所受正法,是故殷勤奉施种种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

谓即四种受用正法因缘现前者:此说资缘有其四种。所谓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如是四种,随顺净命,正修梵行,是名受用正法因缘。他奉施时,是名现前。

庚五、结3 辛一、名修处所

如是十种,名依内外生圆满。即此十种生圆满,名修瑜伽处所。由此所依、所建立处为依止[7]故,证得如来诸弟子众所有圣法。

由此所依所建立处等者:此中所依,谓生圆满。所建立处,谓修处所。支处摄别,故作是说。

辛二、料简圣法

如是圣法,略有二种。一、有学法,二、无学法。今此义中,意取无学所有圣法。谓无学正见,广说乃至无学正智。何以故?由诸有学虽有圣法,而相续中,非圣烦恼之所随逐现可得故。

谓无学正见等者:此说十无学法。谓无学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解脱、正智。有学相续虽有八支圣道,然未无余永断诸结,是故说言非圣烦恼之所随逐。

辛三、明普摄义

如是初支生圆满广圣教义,有此十种。除此更无余生圆满,若过若增。

己二、次三支2 庚一、别显3 辛一、闻正法圆满2 壬一、征

云何闻正法圆满?

壬二、释2 癸一、略标

谓若正说法,若正闻法,二种总名闻正法圆满。

癸二、广辨2 子一、正说法3 丑一、标

又正说法略有二种。

丑二、列

所谓随顺及无染污。

丑三、指

广说当知有二十种,如菩萨地当说。

又正说法略有二种等者:菩萨地说:菩萨为他说正法时,依二种相应为他说。一者、依随顺说应为他说,二者、依清净说应为他说。随顺说中有十五相,所谓以时,乃至顺众。清净说中有五种相,所谓慈心,乃至不依利养恭敬赞颂。如是广说有二十种。(陵本三十八卷十六页3150)

子二、正闻法4 丑一、标

又正闻法略有四种。

丑二、列

一、远离憍傲,二、远离轻懱,三、远离怯弱,四、远离散乱。

丑三、结

远离如是四种过失而听法者,名正闻法。

丑四、指

当知广说有十六种,亦如菩萨地中当说。

又正闻法略有四种等者:菩萨地说:菩萨无杂染心听闻正法。谓听法时,其心远离贡高杂染,其心远离轻慢杂染,其心远离怯弱杂染。又说:无散乱心听闻正法。是即此中略有四种应知。无杂染心听闻正法中,由六种相,其心远离贡高杂染;由四种相,其心远离轻慢杂染;由一种相,其心远离怯弱杂染。无散乱心听闻正法中,复由五相。如是广说有十六种。一一相别,如彼列释应知。

辛二、涅槃为上首3 壬一、征

云何涅槃为上首?

壬二、释2 癸一、辨听法2 子一、略标

谓如来弟子依生圆满转时,如先所说相而听闻正法,唯以涅槃而为上首。唯求涅槃、唯缘涅槃而听闻法,不为引他令信于己,不为利养恭敬称誉。

如先所说相而听闻正法者:前说闻法略有四种,广有十六,是名先所说相应知。

子二、广释2 丑一、标十法转

又缘涅槃而听法者,有十法转,涅槃为首。谓依止有余依涅槃界,及无余依涅槃界。当知依止有余依涅槃界,有九法转,涅槃为首;依止无余依涅槃界,有一法转,涅槃为首。

丑二、出二所依2 寅一、依有余依2 卯一、明次第转6 辰一、起三信解

谓以闻所成慧为因,于道、道果涅槃,起三种信解。一、信实有性,二、信有功德,三、信己[8]有能得[9]乐方便。

于道道果涅槃起三种信解等者:道谓道谛。道果涅槃,是即灭谛。若起信解,道真是道,灭真是灭,是名信实有性。若于道谛道如行出及于灭谛灭静妙离起信胜解,是名信有功德。信己有能得涅槃乐及道方便,是名信己有能得乐方便。

辰二、趣入思智

如是信解生已,为欲成办思所成智,身心远离愦闹而住,远离障盖诸恶寻思。依止此故,便能趣入善决定义思所成智。

善决定义思所成智者:思所成地说:自性清净,谓九种相应知;乃至广说由此九相,名为清净善净思惟;是名善决定义思所成智。由此决了一切所知义故。

辰三、趣二方便

依止此故,又能趣入无间、殷重二修方便。

辰四、趣证修智

由此次第,乃至证得修所成智。

无间殷重二修方便者:当知此说二种精进。一、无间精进。谓一切时修加行故。二、殷重精进。谓能周备修加行故。如菩萨地说。(陵本四十二卷十八页3469)

依止此故,见生死过失,发起胜解;见涅槃功德,发起胜解。

辰五、趣入见道

由串修故,入谛现观,先得见道有学解脱。

辰六、数习修道

已得见迹,于上修道由数习故,更复证得无学解脱。

卯二、结名所依

由证此故,解脱圆满。即此解脱圆满,名有余依涅槃界。

先得见道有学解脱等者:摄事分中说:有真实究竟解脱。谓毕竟解脱及一切解脱,即是见道果,及此后所得世出世修道果。此中见道果,由毕竟故得名真实,而非究竟,于一切解脱犹有所应作故。(陵本八十五卷四页6428)当知此中解脱,若真实非究竟,是名见道有学解脱;若真实亦究竟,是名无学解脱。由究竟故,亦名解脱圆满。

即此涅槃以为上首,令前九法次第修习而得圆满。

寅二、依无余依

当知即此解脱圆满,以无余依涅槃界而为上首。

令前九法次第修习而得圆满者:此中九法,谓如前说。信解为三,思所成智为一,无间、殷重方便为二,修所成智为一,见道、修道为二。如是次第说九法转应知。

癸二、显胜利5 子一、标

如是涅槃为首听闻正法,当知获得五种胜利。

子二、征

何等为五?

子三、列

谓听闻法时,饶益自他;修正行时,饶益自他;及能证得众苦边际。

子四、释3 丑一、听法2 寅一、饶益他

若说法师,为此义故宣说正法,其听法者,即以此意而听正法;是故此时名饶益他。

为此义故宣说正法等者:说正法时,应安处他,令现能证利益安乐,名为此义。其听法者,即以能证利益安乐而听正法,名以此意。由是令说法者不徒废己业,不虚设功劳,名饶益他。

寅二、自饶益

又以善心听闻正法,便能领受所说法义甚深上味,因此证得广大欢喜,又能引发出离善根;是故此时能自饶益。

因此证得广大欢喜等者:由彼听闻以无量门称赞涅槃众多功德,是故证得广大欢喜。又彼听闻以无量门诃毁生死众多过失,故能引发出离善根。言善根者,谓信等五善根应知。

丑二、修行2 寅一、饶益他

若有正修法随法行大师,为欲建立正法,方便示现成正等觉,云何令彼正修行转;故彼修习正法行时,即是法尔供养大师。是故说此名饶益他。

即是法尔供养大师者:菩萨地中说有正行供养。谓于一切蠢动有情修习慈悲喜舍俱心,于一切行修无常想、无常苦想、苦无我想,于其涅槃修胜利想,于佛法僧、波罗蜜多修习随念,乃至广说。是名菩萨于如来所正行供养。(陵本四十四卷五页3557)此应准知。

寅二、自饶益

因此正行,堪能证得寂静清凉,唯有余依涅槃之界;是故说此能自饶益。

堪能证得寂静清凉等者:决择分说:诸无漏识,随其次第,有学解脱,名为寂静;无学解脱,名曰清凉。(陵本五十四卷三页4293)如是二义差别应知。

丑三、证苦边际

若无余依涅槃界中般涅槃时,名为证得众苦边际。

子五、结

是名涅槃以为上首,听闻正法所得胜利。

壬三、结

如是名为涅槃为首所有广义。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辛三、能熟解脱慧之成熟2 壬一、征

云何能熟解脱慧之成熟?

壬二、释3 癸一、释得名2 子一、总显二支

谓毗钵舍那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奢摩他支成熟故,亦名慧成熟。

云何能熟解脱慧之成熟者:此中慧言,通说毗钵舍那支及奢摩他支。由此能令信等诸根成熟,趣证现观,乃至得般涅槃,是名能熟解脱慧。又复此慧是所成熟,十法渐次为其因缘是能成熟,是名慧之成熟。

子二、随难别释

所以者何?定心中慧,于所知境清净转故。

所以者何等者:此唯释前奢摩他支成熟名慧成熟所以,应知。

癸二、辨次第10 子一、善友为依

又毗钵舍那支,最初必用善友为依。

子二、尸罗摄受

奢摩他支,尸罗圆满之所摄受。

子三、觉真实欲

又依善友之所摄受,于所知境真实性中有觉了欲。

于所知境真实性中有觉了欲者:谓于真实苦集灭道无量法教,乐欲思惟、称量、观察故。

子四、堪忍讥论

依尸罗圆满之所摄受,于增上尸罗毁犯净戒现行非法坏轨范中,若诸有智同梵行者,由见闻疑,或举其罪,或令忆念,或令随学;于尔所时堪忍讥论。

由见闻疑或举其罪等者:开悟现前所犯众罪,名举其罪。开悟过去失念所犯,名令忆念。开悟一切所应学处,名令随学。彼于尔时,于他讥嫌及所论议信顺晓悟,是名堪忍讥论。

子五、乐听闻等

又依所知真实觉了欲故,爱乐听闻;依[10]乐闻故,便发请问;依请问故,闻昔未闻甚深法义。

子六、法义净等

数数听闻无间断故,于彼法义转得明净,又能除遣先所生疑。

子七、厌离盛事

如是觉慧转明净故,于诸世间所有盛事,能见过患,深心厌离。

子八、不乐世间

如是厌心善作意故,于彼一切世间盛事不生愿乐。

子九、愿断恶趣

彼由如是于诸世间增上生道无愿心故,为欲断除诸恶趣法,心生正愿。

于诸世间所有盛事者:谓若族姓、色力、寿量、财富、安乐、名称、辩才等增上,是名世间所有盛事。

子十、愿证圣果

又为修习[11]能对治彼所有善法,修习[12]一切烦恼对治所有善法,为欲证得彼对治果,亦为自心得清净故,心生正愿。

又为修习能对治彼所有善法等者:此说见道名能对治彼所有善法,诸恶趣法名为彼故。又说修道名一切烦恼对治所有善法,三界诸结名一切烦恼故。初预流果永断恶趣,是名证得彼对治果;乃至最后阿罗汉果证心解脱,是名自心证得清净。

癸三、结十种

如是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如先所说,渐次能令解脱圆满。

如是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者:谓毗钵舍那支善友为依,是为第一。奢摩他支尸罗摄受,是为第二。于真实性有觉了欲,是为第三。于举罪等堪忍讥论,是为第四。爱乐听闻及与请问,闻昔未闻甚深法义,是为第五。法义明净及除遣疑,是为第六。厌离世间所有盛事,是为第七。于彼盛事不生愿乐,是为第八。为断恶趣心生正愿,是为第九。为修善法及证彼果,是为第十。如是名为十种能熟解脱慧成熟法。

庚二、总结2 辛一、明普摄义

又随次第已说三支。谓闻正法圆满、涅槃为上首、能熟解脱慧之成熟。如是三支广圣教义,谓十[13]种。除此更无若过若增。

如是三支广圣教义谓十种者:此中十种,即前十种渐次应知。由能熟解脱慧成熟支,总摄前二支故。

辛二、名修因缘3 壬一、标

又此三支,当知即是修瑜伽因缘。

壬二、征

何以故?

壬三、释

由依此次第、此因、此缘,修习瑜伽方得成满。谓依闻正法圆满、涅槃为上首、能熟解脱慧成熟故。

又此三支当知即是修瑜伽因缘者:声闻地说:修瑜伽者,略有四种瑜伽所作。一、所依灭,二、所依转,三、遍知所缘,四、爱乐所缘。(陵本二十八卷十三页2369)此修瑜伽义应准知。

己三、修习对治(第五支)3 庚一、征

云何修习对治?

庚二、释2 辛一、略说2 壬一、总标

当知略说于三位中,有十种修习瑜伽所对治法。

壬二、别释2 癸一、三位

云何三位?一、在家位,二、出家位,三、远离闲居修瑜伽位。

癸二、十所治法2 子一、征

云何十种修习瑜伽所对治法?

子二、释3 丑一、初二种2 寅一、出所治2 卯一、在家位

谓在家位中,于诸妻室,有淫欲相应贪;于余亲属及诸财宝,有受用相应爱。如是名为处在家位所对治法。由此障碍,于一切种不能出离。

于一切种不能出离者:谓于居家迫迮所生众苦不能出离故。

卯二、出家位

设得出家,由此寻思之所扰动为障碍故,不生喜乐。

由此寻思之所扰动等者:此中寻思,谓亲属寻思、国土寻思。谓因亲属及因国土或盛、或衰、或离、或合,发欣戚行,心生筹虑等,是名亲属及与国土寻思。由是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此于出家障生喜乐。

寅二、明能治

如是二种所对治法,随其次第修不净想、修无常想,当知是彼修习对治。

如是二种所对治法等者:如前所说淫欲相应贪及与受用相应爱,是名二种所对治法。由修不净想故,能正对治淫欲相应贪;由修无常想故,能正对治受用相应爱;当知是名二种能对治法。

丑二、次四种3 寅一、举四所作2 卯一、略标

又出家者,于出家位中,时时略有四种所作。

卯二、列释4 辰一、常修善法所作

一、常方便修善法所作。谓我于诸法常方便修为依止故,当能制伏随爱味乐一切心识,又能如实觉了苦性。

常方便修善法所作等者:此中善法,谓定心品。无间修习加行故,名常方便修。于此修中,观一切行皆是无常,了知自心于长夜中,由妙五欲积集长养,故于诸欲随生爱乐。观见此已,心生厌恶,不随彼转,是名制伏随爱味乐一切心识。又观无常故苦,修习苦想,故能如实觉了苦性。

辰二、信乐涅槃所作

二、于无戏论涅槃信解爱乐所作。谓我当于无戏论涅槃,心无退转,不生忧虑。谓我我今者何所在耶?

于无戏论涅槃等者:于无余依涅槃界中,若异不异、死后当有或当无等一切戏论不能说故,名无戏论涅槃。于此爱乐,是故心无退转。于此信解,是故不生忧虑。由依世俗建立差别,说圣者我及异生我;若依胜义,决定无有二真实性。胜义伽他作如是说:我我定非有,由颠倒妄计。(陵本十六卷七页1389)若于无戏论涅槃生信胜解,便无如是颠倒妄计,是故不生忧虑,谓何所在?

辰三、游行乞食所作

三、于时时中游行聚落乞食所作。谓我乞食受用为因,身得久住有力调适,常能方便修诸善法。

身得久住有力调适者:声闻地说:谓饮食已,寿命得存,是名存养。若除饥羸,是名为力。若断故受,新受不生,是名为乐。(陵本二十三卷十六页1992)此中久住有力调适,如次应知。

辰四、安住远离所作

四、于远离处安住所作。谓若爱乐与诸在家及[14]出家众杂居住者,便有种种世间相应见闻[15]受用诸散乱事;勿我于彼正审[16]观察心一境位,当作障碍。

寅二、显四所治

于此[17]四种所作事中,当知有四所对治法。于初所作,有懒惰懈怠;于第二所作,有萨迦耶见;于第三所作,有爱味贪;于第四所作,有世间种种乐欲贪爱。

寅三、明四能治

如是四种所对治法,如其次第,亦有四种修习对治。一、于无常修习苦想;二、于众苦修无我想;三、于饮食修厌逆想;四、于一切世间修不可乐想。

丑三、后四种2 寅一、举所治3 卯一、标

又于远离闲居方便作意位中,当知略有四种所治。

卯二、征

何等为四?

卯三、列

一、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有闇昧心。

于奢摩他毗钵舍那品有闇昧心者:三摩呬多地说:由不如实知诸法故,于去来今多生疑惑,于佛法等亦复如是。此中无明及疑,俱名黑闇。(陵本十一卷七页861)此说有闇昧心,义准应知。由下自释,为法光明之所治故。

二、于诸定有随爱味。

于诸定有随爱味者:三摩呬多地说:爱味相应静虑等定,由唯得闻初静虑等所有功德,于上出离不了知故,便生爱味,恋着坚住。(陵本十二卷三页969)此应准知。

三、于生有随动相心。

于生有随动相心者:谓于五取蕴生,不能思惟无常及苦,故于后有心生希愿,由是随相扰动其心故。

四、推后后日,顾待余时,随不死寻,不能炽然勤修方便。

推后后日顾待余时等者:此说不死寻思。摄事分说:心怀染污,攀缘自义,推托迁延,后时望得,起发意言,随顺随转,是故说名不死寻思。(陵本八十九卷十页[18]6748)

寅二、明能治

如是四种所对治法,当知亦有四种修习对治。一、修光明想;二、修离欲想;

修离欲想者:谓于离欲界中,观见最胜寂静功德,修习离欲想故。

三、修灭想;

修灭想者:此说灭界,即无余依涅槃应知。

四、修死想。

修死想者:谓所得自体是死法性故。

辛二、广辨2 壬一、广三种想3 癸一、不净想2 子一、举所治3 丑一、标列

又不净想略有二种。一、思择力摄,二、修习力摄。

思择力摄修习力摄者:摄事分说:略于一切现法、后法诸恶行中,深见过已,能正思择,息诸恶行,修诸善行,名思择力。乃至广说由此为依,能正修习四念住等菩提分法。当知此修名修习力。(陵本九十八卷十页7352)此二差别,义应准知。

丑二、随释2 寅一、思择力摄3 卯一、标

思择力摄不净想中,当知五法为所对治。

卯二、征

何等为五?

卯三、列5 辰一、欲贪

一、亲近母邑。

辰二、失念

二、处显失念。

处显失念者:谓往村邑聚落亭逻巡行乞食,于彼母邑殊胜,幼少盛年,美妙形色,能坏梵行、能障梵行、能令种种诸恶不善寻思现行,应住正念及与正知,密护根门,不应观视。与此相违,随观净妙,是名处显失念。

辰三、放逸

三、居隐放逸。

居隐放逸者:谓闲居时,于净妙相不正思惟、不勤对治,是名居隐放逸。

辰四、串习

四、通处隐显由串习力。

通处隐显由串习力者:若处隐时,于净妙相多所思惟;及处显时,于净妙相欣乐观视;当知此由串习所作,非暂失念及与放逸。此串习力通处隐显,故与前别。

辰五、错乱

五、虽勤方便修习不净,而作意错乱。谓不观不净,随净相转,如是名为作意错乱。

寅二、修习力摄3 卯一、标

修习力摄不净想中,当知七法为所对治。

卯二、征

何等为七?

卯三、列7 辰一、心散乱性

谓本所作事心散乱性。

辰二、趣作用性

本所作事趣作用性。

本所作事心散乱性等者:谓瑜伽师修习瑜伽所作,是名本所作事。心未调顺,色等十相令心流散,是名心散乱性。复由其相,令心作用遽务,是名趣作用性。色等十相者,所谓色、声、香、味、触相,及贪、瞋、痴、男、女相应知。

辰三、不善巧性

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由不恭敬勤请问故。

辰四、寻思扰乱

又由不能守根门故;虽处空闲,犹有种种染污寻思扰乱其心。

辰五、身不调适

又于饮食不知量故,身不调适。

辰六、不乐内定

又为寻思所扰乱故,不乐远离内心寂静奢摩他定。

辰七、不善修观

又由彼身不调适故,不能善修毗钵舍那,不能如实观察诸法。

方便作意不善巧性等者:谓观青瘀、或观脓烂,广说乃至观骨、观锁、或观骨锁胜解作意,是名方便作意。依瑜伽行初修业者,应诣善能通达修瑜伽师恭敬请问,勤求教诲,方能成就心善巧性。声闻地中广辩其相。(陵本三十二卷七页2629)翻此应知方便作意不善巧性。

丑三、总结

如是一切所对治法,当知总说一门十二,一门十四。

当知总说一门十二等者:五法七法为所对治,总说十二,是第一门,是名一门十二。又复十二所对治法,二力所摄,总说十四,是第二门,是名一门十四。

子二、成能治

又即如是所对治法,能治白法还有尔所。于修二种不净想中,当知多有所作。

于修二种不净想中等者:二不净想,如前已说,谓思择力、修习力摄。多有所作,如下自释。谓有三法,随逐一切对治修故,名多所作。

癸二、于无常所修苦想2 子一、举所治3 丑一、标

又于无常所修苦想,略有六种所对治法。

丑二、征

何等为六?

丑三、列

一、于未生善法最初应生,而有懒惰。

未生善法等者:若恶对治、若盖对治、若结对治,是名善法。若未和合、未现在前,说名未生。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九卷一页2408)于此未生应生善法,无猛利欲,不具起发,名有懒惰。

二、于已生善法应住不忘、修习圆满、倍令增广所有懈怠。

于已生善法等者:善法如前说。若已和合、已现在前,说名已生。谓此善法已得不失、已得不退,是名应住。于此善法明了现前,无闇钝性,名应不忘。于此善法已得现前,数数修习,成满究竟,名应修习圆满。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九卷三页2414)由不策励、不发精进,不能于已生善倍令增广,是名倍令增广所有懈怠。

三、于恭敬师长往请问中,不恒[19]相续。四、于恒[20]修善法常随师转,远离净信。

于恒修善法常随师转等者:摄异门分说:于一切事现正随从,故名信顺。若即于彼补特伽罗处所而起,故名为信。闻彼功德及与威力、殊胜慧已,即于彼法处所而起,随顺理门,故名净信。(陵本八十三卷二页6278)。此中常随师转,即彼名信,唯于补特伽罗处所起故。非于彼法处所而起,故名远离净信。

五、由远离净信,不能常修。六、于内放逸,由放逸故,于常修习诸善法中,不恒[21]随转。

由远离净信等者:摄异门分说:言常恒者,谓即于此正加行中,能常修作,能不舍轭。又说:不放逸者,谓得信已,于乐出离障碍法中,防护其心,恒常发起善法修习。(陵本八十三卷三页6281)翻彼当知此所说相。

子二、成能治

如是六种所对治法,还有六法能为对治,多有所作。与此相违,应知其相。

癸三、光明想2 子一、指多种

又光明想,缘多光明以为境界,如三摩呬多地中已说。

子二、简今义3 丑一、标

今此义中,意辩缘法光明以为境界,修光明想。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