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清净: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 卷第九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九

弥勒菩萨说

唐三藏沙门玄奘奉诏译

韩清净科记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六

寅五、业门2 卯一、征

复次,业门云何?

卯二、释2 辰一、标列二种

此略有二种。一、与果门,二、损益门。

辰二、随别广释2 巳一、与果门2 午一、标列

与果门者,有五种应知。一、与异熟果,二、与等流果,三、与增上果,四、与现法果,五、与他增上果。

午二、随释3 未一、与初三果2 申一、举不善业3 酉一、与异熟果2 戌一、释2 亥一、举杀生业道

与异熟果者,谓于杀生亲近、修习、多修习故,于那落迦中受异熟果。

亥二、例余业道

如于杀生,如是于余不善业道亦尔。

戌二、结

是名与异熟果。

与异熟果等者:此中唯约上不善业,说于那落迦中受异熟果。当知软中诸不善业,亦生傍生或饿鬼中,如前业位说故。

酉二、与等流果

与等流果者,谓若从彼出,来生此间人同分中,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增猛利贪,增猛利瞋,增猛利痴,是名与等流果。

与等流果等者:此中诸相,如其次第,十不善业之所引发。果相似因,名等流果。

酉三、与增上果

与增上果者,谓由亲近、修习、多修习诸不善业增上力故,所感外分光泽尠少,果不充实,果多朽败,果多变改,果多零落,果不甘美,果不恒常,果不充足,果不便宜,空无果实。

与增上果等者:外器世间一切有情共业所感。由业增上,此诸相生,名增上果。一一差别,如十不善次第应知。

申二、翻例善业

当知善业,与此相违。

当知善业与此相违者:善业与果,亦有异熟、等流及增上别。然相相违,翻彼应知。

未二、与现法果2 申一、略标列

与现法果者,有二因缘,善不善业与现法果。一、由欲解故;二、由事故。

与现法果等者:谓若作业或善不善,彼增上力略由二种。一、由欲解增上,于自所作心生欲乐及胜解故;二、由依事增上,于他尊重、或有恩所、或有苦所有所作故。

申二、随别释2 酉一、由欲解2 戌一、标列

应知欲解复有八种。一、有顾欲解,二、无顾欲解,三、损恼欲解,四、慈悲欲解,五、憎害欲解,六、净信欲解,七、弃恩欲解,八、知恩欲解。

应知欲解复有八种等者:于中有顾、无顾欲解,依自所生。损恼、慈悲欲解,依他所生。憎害、净信欲解,依敬田生。弃恩、知恩欲解,依恩田生。

戌二、随释8 亥一、有顾欲解

有顾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顾恋其身、顾恋财物、顾恋诸有,造不善业。

有顾欲解造不善业等者:谓由顾恋其身,或由顾恋财物,或由顾恋诸有,造不善业,是名三种增上有顾欲解。此中诸有,谓于现法生所依处诸所有事,即外四大及所造色。不能舍离贪着受用,是名顾恋。

亥二、无顾欲解

无顾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顾其身、不顾财物、不顾诸有,造作善业。

亥三、损恼欲解

损恼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损恼欲解造不善业。

亥四、慈悲欲解

慈悲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慈悲欲解造作善业。

亥五、憎害欲解

憎害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业。

亥六、净信欲解

净信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等,以增上品净信欲解造作善业。

憎害欲解造不善业等者:起瞋恚心,是名为憎。起杀害心或恼害心,是名为害。尊重处事有多差别,谓师长等应知。

亥七、弃恩欲解

弃恩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所,及[1]随一种恩造之处,以增上品背恩欲解、欺诳欲解、酷暴欲解造不善业。

弃恩欲解造不善业等者:此中酷暴欲解,谓起邪见乐作诸恶故。

亥八、知恩欲解

知恩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欲解、报恩欲解所作善业。

酉二、由事2 戌一、不善业2 亥一、标

由事故者,若不善业,于五无间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现法果者。

亥二、释2 天一、五无间业

五无间业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僧,五、于如来所恶心出血。

五无间业等者:谓若作业,定堕无间大那落迦,当知此业名无间业。于中害母、害父、害阿罗汉,成就杀生究竟业道。破和合僧,成就妄语究竟业道。于如来所恶心出血,成就杀生加行业道,以如来身不可害故。(如俱舍论十八卷一页说29,93a)

天二、无间业同分2 地一、列

无间业同分者,谓如有一,于阿罗汉尼及于母所行秽染行。打最后有菩萨。或于天庙、衢路、市肆立杀羊法,流行不绝。或于寄托、得极委重、亲友、同心、耆旧等所损害欺诳。或于有苦、贫穷、困乏、无依无怙为作归依,施无畏已,后返加害,或复逼恼。或劫夺僧[2]门。或破坏灵庙。

地二、结

如是等业,名无间同分。

无间业同分等者:谓不善业极上品故,当堕无间那落迦故,与五无间同种类故,由是说言无间同分。于中诸业不善增上,成极重罪,随应当知。

戌二、善业2 亥一、举劝进等3 天一、劝进母等2 地一、举母2 玄一、举于具信

若诸善业由事重故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母无正信,劝进开化,安置建立于具信中。

玄二、例具戒等

如无正信,于具信中;如是犯戒,于具戒中;悭吝,于具舍中;恶慧,于具慧中亦尔。

地二、例父

如母,父亦尔。

母无正信劝进开化等者:谓以种种方便,于母若父未闻正法无正信者,能令生信。若毁犯戒,能令不犯。若悭吝财,能令惠舍。若有恶慧,能令弃舍,知正拣择。如是令自父母出不善处,安立善处,是名劝进开化安置建立。

天二、供养起慈定等2 地一、举于起慈定者

或于起慈定者供养承事。

地二、例于起无诤定等

如于起慈定者,如是于起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供养承事亦尔。

天三、供养佛等2 地一、举于佛所

又亲于佛所供养承事。

地二、例于僧所

如于佛所,如是于学无学僧所亦尔。

或于起慈定者供养承事等者:此中慈定,谓慈无量。于定位中,普缘十方,安住无倒有情胜解,修慈俱心,故名慈定。从定心出,是名为起。又无诤定,谓能守护他烦恼行之所引摄无痴智见性,及彼相应等持诸心心法。(如显扬论四卷五页说31,498b)又灭尽定,谓不还果或阿罗汉,由止息想作意为先故,诸心心所唯灭静、唯不转,是名灭尽定。如是等类补特伽罗,一切有情供养承事,由彼能为有情作诸义利及与饶益故。

亥二、翻例损害

若即于此尊重事中,与上相违,由损害因缘起不善业,受现法果。

若即于此尊重事中等者:前说于尊重事起作善业,受善法果。今说于彼由损害缘,造不善业,受果亦尔。五无间业前已别说,此应除之,唯说所余。

未三、与他增上果3 申一、标

与他增上果者,谓亦由受现法果业。

申二、释2 酉一、由佛等力2 戌一、举佛世尊

犹如如来所住国邑,必无疾疫灾横等起。佛神力故,无量众生无疾、无疫[3]、无有灾横,得安乐住。

戌二、例轮王等

如佛世尊,如是转轮圣王及住慈定菩萨亦尔。

酉二、由菩萨施

若诸菩萨以大悲心观察一切贫穷困苦业天所恼众生,施以饮食财谷库藏皆令充足。由此因缘,彼诸众生得安乐住。

申三、结

如是等类,是他增上所生现法受业应知。

与他增上果等者:此增上果从他所生,亦由自业所感,是故说言与他增上果。谓如佛世尊所住国邑,必无疾疫灾横等起。又如菩萨大悲行施,拔济一切贫穷困苦。由是因缘,彼诸众生得安乐住。此安乐住虽从他生,当知非不由自业感。由是说言亦由受现法果业。此业若无,彼果非有。如有颂言:见业障现前,积集损恼故;现有诸有情,不感菩萨施。(摄论三卷十二页31,148c)结文中说是他增上所生现法受业,亦具二义应知。谓是他增上所生,亦是现法受业所感。由是安立与他增上果名。

巳二、损益门2 午一、举损害门3 未一、标

损益门者,谓于诸有情,依十不善业道,建立八损害门。

未二、征

何等为八?

未三、列

一、损害众生,二、损害财物,三、损害妻妾,四、虚伪友[4]证损害,五、损害助伴,六、显说过失损害,七、引发放逸损害,八、引发怖畏损害。

引发怖畏损害者:此依后三不善道建立应知。

午二、例利益门

与此相违,依十善业道,建立八利益门应知。

寅六、业增上3 卯一、征

业增上云何?

卯二、标

谓猛利极重业。

卯三、释2 辰一、标列

当知此业由六种相。一、加行故;二、串习故;三、自性故;四、事故;五、所治一类故;

所治一类故者:谓所应治诸不善业,乃至寿尽一类相续,无损害故。

六、所治损害故。

辰二、随释6 巳一、加行

加行故者,谓如有一,由极猛利贪瞋痴缠,及极猛利无贪、无瞋、无痴加行,发起诸业。

巳二、串习

串习故者,谓如有一,于长夜中,亲近、修习、若多修习不善善业。

巳三、自性2 午一、依不善业辨

自性故者,谓于绮语,粗恶语为大重罪;于粗恶语,离间语为大重罪;于离间语,妄语为大重罪。于欲邪行,不与取为大重罪;于不与取,杀生为大重罪。于贪欲,瞋恚为大重罪;于瞋恚,邪见为大重罪。

午二、依善业辨2 未一、于三褔事

又于施性,戒性无罪为胜;于戒性,修性无罪为胜。

未二、于三慧事

于闻性,思性无罪为胜;如是等。

巳四、事

事故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为损为益,名重事业。

巳五、所治一类

所治一类故者,谓如有一,一向受行诸不善业,乃至寿尽无一时善。

巳六、所治损害

所治损害故者,谓如有一,断所对治诸不善业,令诸善业离欲清净。

寅七、业颠倒2 卯一、征

业颠倒云何?

卯二、释2 辰一、标列

此有三种应知。一、作用颠倒,二、执受颠倒,三、喜乐颠倒。

辰二、随释3 巳一、作用颠倒2 午一、举杀生业道2 未一、于误杀2 申一、标颠倒

作用颠倒者,谓如有一,于余众生思欲杀害,误害余者。

申二、辨相似

当知此中,虽有杀生,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

虽有杀生无杀生罪等者:此中杀生,由于余有情事,彼业现行而得究竟。此业非是圆满业道所摄,由是说言虽有杀生无杀生罪。然于余生感得寿量短促彼等流果,由是说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

未二、于非情2 申一、标颠倒

若不误杀其余众生,然于非情加刀杖已,谓我杀生。

申二、辨相似

当知此中,无有杀生,无杀生罪;然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

无有杀生无杀生罪等者:此中加害非实有情,由是说言无有杀生无杀生罪。然于余生感得外分光泽尠少彼增上果,由是说有杀生种类杀生相似同分罪生。

午二、例不与取等

如杀生业道,如是不与取等一切业道,随其所应,作用颠倒应知。

巳二、执受颠倒2 午一、执无罪褔2 未一、标彼立

执受颠倒者,谓如有一,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施无受[5],乃至广说一切邪见。

未二、显彼执

彼作是执:毕竟无有能杀、所杀,若不与取乃至绮语,亦无施与、受斋、修褔、受学尸罗;由此因缘,无罪无褔。

毕竟无有能杀所杀等者:此即前业因中彼邪见相应知。

午二、执褔无罪2 未一、于杀生

又如有一,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若有众生憎梵、憎天、憎婆罗门。若彼憎恶,唯应杀害。杀彼因缘,唯福无罪。

未二、于不与取等

又于彼所起不与取乃至绮语,唯获福德,无有非福。

若有众生憎梵憎天等者:此即前业因中彼法想相应知。

巳三、喜乐颠倒

喜乐颠倒者,谓如有一,不善业道现前行时,如游戏法,极为喜乐。

喜乐颠倒等者:此即前业因中彼喜乐相应知。

寅八、业差别3 卯一、征

业差别云何?

卯二、列2 辰一、体性差别

谓有作业,有不作业;有增长业,有不增长业;有故思业,有不故思业。

辰二、种类差别

如是定异熟业、不定异熟业,异熟已熟业、异熟未熟业,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律仪所摄业、不律仪所摄业、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施性业、戒性业、修性业,褔业、非褔业、不动业,顺乐受业、顺苦受业、顺不苦不乐受业,顺现[6]法受业、顺生受业、顺后受业,过去业、未来业、现在业,欲系业、色系业、无色系业,学业、无学业、非学非无学业,见所断业、修所断业、无断业,黑黑异熟业、白白异熟业、黑白黑白异熟业、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曲业、秽业、浊业,清净业、寂静业。

卯三、释2 辰一、体性摄3 巳一、作不作业2 午一、作

作业者,谓若思业,若思已所起身业、语业。

午二、不作

不作业者,谓若不思业,若不思已不起身业、语业。

巳二、增长不增长业2 午一、增长4 未一、标简

增长业者,谓除十种业。

未二、征起

何等为十?

未三、别列

一、梦所作业,二、无知所作业,

无知所作业者:谓于所作有罪无罪,无有觉慧,无所知故。

三、无故思所作业,

无故思所作业者:如下不故思业释应知。

四、不利不数所作业,

不利不数所作业者:若非上品意乐之所发起,是名不利所作业。及于彼业不乐亲近、修习、或多修习,是名不数所作业。

五、狂乱所作业,

狂乱所作业者:谓由痴狂、心乱、痛恼所逼而有所作故。

六、失念所作业,

失念所作业者:谓于有罪虽有觉慧及有所知,而住忘念、住不正知,作不应作故。

七、非乐欲所作业,

非乐欲所作业者:谓所作业由他教敕,非自起彼欲乐故。

八、自性无记业,

自性无记业者:如下无记业释应知。

九、悔所损业,

悔所损业者:谓如造作不善业已,还即如法疾疾悔除,令还净故。

十、对治所损业。

对治所损业者:谓依世间及出世间诸对治道,或能损伏、或能永害彼彼种故。

未四、结名

除此十种,所余诸业名为增长。

午二、不增长

不增长业者,谓即所说十种业。

巳三、故思不故思业2 午一、故思

故思业者,谓故思已,若作业、若增长业。

午二、不故思

不故思业者,谓非故思所作业。

故思业及不故思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而有所作,名故思业。若异此者,即名不故思业。如下摄事分说。(陵本九十卷二页6792)

辰二、种类摄15 巳一、定不定受业2 午一、顺定受

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

午二、顺不定受

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

顺定受业及顺不定受业者:谓由此业定受彼果,是名顺定受业。又所作业不定受果,是名顺不定受业。又顺定受业,谓故思所造重业。不定受业,谓故思所造轻业,如下摄事分说。(陵本九十卷二页6793)

巳二、已熟未熟业2 午一、异熟已熟

异熟已熟业者,谓已与果业。

午二、异熟未熟

异熟未熟业者,谓未与果业。

巳三、善等性业3 午一、善

善业者,谓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业。

午二、不善

不善业者,谓贪瞋痴为因缘业。

午三、无记

无记业者,谓非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亦非贪瞋痴为因缘业。

巳四、律仪等摄业3 午一、律仪所摄

律仪所摄业者,谓或别解脱律仪所摄业,或静虑等至果断律仪所摄业,或无漏律仪所摄业。

律仪所摄业等者:七众所受律仪戒,是名别解脱律仪。依止静虑及诸等至,伏断现行诸烦恼缠,是名静虑等至果断律仪。证谛现观,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是名无漏律仪。摄决择分广辩应知。(陵本五十三卷五页[7]4222)

午二、不律仪所摄3 未一、标

不律仪所摄业者,谓十二种不律仪类所摄诸业。

未二、征

何等十二不律仪类?

未三、列

一、屠羊,二、贩鸡,三、贩猪,四、捕鸟,五、罝兔,六、盗贼,七、魁脍,八、守狱,九、谗剌,十、断狱,十一、缚象,十二、呪龙。

午三、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

非律仪非不律仪所摄业者,谓除三种律仪业及不律仪类业,所余一切善、不善、无记业。

巳五、施等性业2 午一、约法相辨2 未一、举施性2 申一、标列

施性业者,谓若因缘、若等起、若依处、若自性。

申二、随释4 酉一、因缘

彼因缘者,谓以无贪、无瞋、无痴为因缘。

酉二、等起

彼等起者,谓无贪、无瞋、无痴俱行,能舍所施物、能起身语业思。

彼等起等者:此中文应长读。当知体即是思。谓由此思,能舍所施物,能起身语业,如是故名能舍所施物能起身语业思。此思与无贪、无瞋、无痴俱时现行,是名无贪、无瞋、无痴俱行。

酉三、依处

彼依处者,谓以所施物及受者为依处。

彼依处等者:当知此中有情数物、无情数物,一切总说名所施物。于有苦者、或有恩者、或亲爱者、或尊胜者,是其所施,一切总说名为受者。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五卷十四页2128)

酉四、自性

彼自性者,谓思所起能舍所施物身业、语业。

未二、例戒性等2 申一、标随应

如施性业,如是戒性业、修性业随其所应应知。

申二、释差别2 酉一、戒性2 戌一、指同

此中戒性业,因缘、等起如前。

戌二、显别2 亥一、自性

自性者,谓律仪所摄身语业等。

亥二、依处

依处者,谓有情、非有情数物。

酉二、修性4 戌一、因缘

修性因缘者,谓三摩地因缘,即无贪、无瞋、无痴。

戌二、等起

等起者,谓彼俱行引发定思。

戌三、自性

自性者,谓三摩地。

自性谓三摩地者:谓四无量,慈悲喜舍是此所说,修福业摄故。

戌四、依处

依处者,谓十方无苦无乐等有情界。

依处谓十方无苦无乐等有情界者:四无量普缘十方一切有情为所依处。此诸有情略有三品。一者、无苦无乐,二者、有苦,三者、有乐。三摩呬多地中广辩其相。(陵本十二卷十二页1013)今于此中,唯举最初,略无余二,故置等言。

午二、约补特伽罗相辨

又具施戒修者所有相貌,应知一切如余处说。

巳六、褔等业3 午一、褔

福业者,谓感善趣异熟,及顺五趣受善业。

午二、非褔

非福业者,谓感恶趣异熟,及顺五趣受不善业。

午三、不动

不动业者,谓感色无色界异熟,及顺色无色界受善业。

谓感善趣异熟等者:谓业若感人天总异熟果,是名善趣异熟善业。于异熟中感有别报顺生乐受,是名顺五趣受善业。如是乐受从异熟生,或现缘生,随应当知。下非福业及不动业感果总别准此应释。

巳七、顺乐受等业3 午一、顺乐受

顺乐受业者,谓福业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

谓福业及顺三静虑受不动业者:福业总别能顺乐受,如前已说。下三静虑皆有乐受灌洒其身。能感彼地诸不动业,亦名顺乐受业。复次当知,此三静虑皆得建立名无动处。业能趣彼,得不动名。谓外欲等散动断故,立初静虑为无动处。第二、第三静虑中,后后所有诸动断故,当知亦得名无动处。如下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七卷十八页7303)

午二、顺苦受

顺苦受业者,谓非福业。

午三、顺不苦不乐受

顺不苦不乐受业者,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及第四静虑以上不动业。

谓能感一切处阿赖耶识异熟业等者:阿赖耶识唯是异熟,彼相应受自性唯舍,由是说言能感彼业名顺不苦不乐受业。又第四静虑以上诸地,舍念清净,最极寂静;能感彼业,亦名顺不苦不乐受业。

巳八、顺现法受等业3 午一、顺现受

顺现法受业者,谓能感现法果业。

谓能感现法果业者:若所作业意乐增上、加行增上、良田增上,于现法中异熟成熟,是名能感现法果业。

午二、顺生受

顺生受业者,谓能感无间生果业。

能感无间生果业者:若所作业于现法中异熟未熟,于次生中当生异熟,是名能感无间生果业。

午三、顺后受

顺后受业者,谓能感彼后生果业。

谓能感彼后生果业者:若所作业现法次生异熟未熟,从此以后异熟方熟,是名能感彼后生果业。

巳九、过去等业3 午一、过去

过去业者,谓住习气位,或已与果、或未[8]与果业。

谓住习气位或已与果或未与果业者:谓过去世业缘现行,熏彼种生,依自相续,当得生起,是名住习气位业。若于现法异熟已生,即此说明已与果业。若顺生受或顺后受,即此说名未与果业。

午二、未来

未来业者,谓未生未灭业。

谓未生未灭业者:无明为缘,善不善业当得现行。简彼现在,名未生业;简彼过去,名未灭业。

午三、现在

现在业者,谓已造、已思、未谢灭业。

巳十、欲系等业3 午一、欲系

欲系业者,谓能感欲界异熟,堕欲界业。

午二、色系

色系业者,谓能感色界异熟,堕色界业。

午三、无色系

无色系业者,谓能感无色界异熟,堕无色界业。

巳十一、学等业3 午一、学

学业者,谓若异生、若非异生,学相续中所有善业。

谓若异生至所有善业者:此中异生,唯说内法,彼相续中所有善业亦名学业。谓求解脱者所有善法,亦是有学义故。(如集论二卷十二页说31,670b)又非异生,谓诸圣者,此中唯说预流、一来、不还,有所应学名有学故。

午二、无学

无学业者,谓无学相续中所有善业。

午三、非学非无学

非学非无学业者,谓除前二,余相续中所有善、不善、无记业。

余相续中所有善不善无记业者:谓除有学、无学,所余一切异生相续,是名为余。彼所有业,名非学非无学业。

巳十二、见断等业3 午一、见所断

见所断业者,谓受恶趣不善等业。

午二、修所断

修所断业者,谓受善趣善、不善、无记[9]业。

谓受恶趣不善等业者:谓有见道所断法者,依彼诸见,起贪、瞋、慢及无明、疑,造不善业,当往恶趣;或迷谛理,修无想定,当生无想,谓为解脱;如是等类,皆名见所断业。由是差别,故于文中置有等言,等取善业、无记业故。

午三、非所断

无断业者,谓世出世诸无漏业。

谓世出世诸无漏业者:此无漏业通世出世。谓若一切有学,唯出世法名为无漏。若诸无学,世出世法皆名无漏,以彼相续漏已尽故。

巳十三、黑黑异熟等业4 午一、黑黑异熟

黑黑异熟业者,谓非福业。

黑黑异熟业等者:由非福业能感各别处所那落迦趣故,名黑黑异熟业。以彼业果异熟皆是黑品摄故。

午二、白白异熟

白白异熟业者,谓不动业。

白白异熟业等者:由不动业能感各别处所天趣,故名白白异熟业。业果异熟俱白品摄,故作是说。

午三、黑白黑白异熟2 未一、标所摄

黑白黑白异熟业者,谓褔业。

未二、释所以

有不善业为怨[10]对故,由约未断非褔业时所有褔业而建立故。

黑白黑白异熟业等者:谓由是业能感余处所有诸生,故名黑白黑白异熟业。由于是处有二业果现前可得,是故总说以为一业。此复云何?谓此福业有非福业为怨对故,乃至广说。如文可知。

午四、非黑非白无异熟等

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者,谓出世间诸无漏业,是前三业断对治故。

非黑非白无异熟业能尽诸业等者:此能对治前三黑黑异熟等业,令其永断,若未生者令不当生,若已生者令得离系,由是说言能尽诸业。唯出世间无漏业摄,简非黑品、白品感异熟业,由是说言非黑非白无异熟业。

巳十四、曲等业2 午一、第一义3 未一、曲

曲业者,谓诸外道善不善业。

曲业等者:外道善不善业皆由邪见所起,故名曲业。如是邪见非内法有,是故不说此法异生。

未二、秽2 申一、外道摄

秽业者,谓即曲业亦名秽业。

谓即曲业亦名秽业者:由彼曲业邪见所起,即此为依,障生功德,是故曲业亦名秽业。

申二、此法异生摄

又有秽业,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颠倒见者、住自见取者、邪决定者、犹预觉者所有善不善业。

又有秽业等者:此说内法异生亦有秽业。谓有内法异生,于圣教中闻正法已,不如实解,执法为法,非义为义,是即名为于圣教中颠倒见者。或有异生,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常安住自见取中,是名住自见取者。或有异生,于一切法起无相见,拨一切相皆是无相,是即名为邪决定者。或有异生,于所闻法不生胜解,无清净信,是即名为犹豫觉者。如是等类诸所有业亦名秽业,污道摄故。

未三、浊2 申一、外道摄

浊业者,谓即曲业、秽业亦名浊业。

谓即曲业秽业亦名浊业者:此亦唯说外道善不善业应知。

申二、此法异生摄

又有浊业,谓此法异生于圣教中不决定者、犹预觉者所有善不善业。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