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德遵普贤 第二卷 内容: 德遵普贤 第二卷黄念祖老居士本品是第一品的继续,是通序中众成就的补充,不但是补充数量,而更重要的是会众崇高无比的妙德,无边的圣众完全都是尊重修持普贤大士的德行。 普贤之德说不能尽,他是华严的长子,在华严会上,佛是法王,听法的人之中,普贤为长子,长子就是法王的继承人。 普贤无量无边功德的心中之心、要中之要,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这是华严一部大经的指归。 现在来会圣众都是遵修普贤之德,当然都是遵修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 所谓善思惟菩萨。 慧辩才菩萨。 观无住菩萨。 神通华菩萨。 光英菩萨。 宝幢菩萨。 智上菩萨。 寂根菩萨。 信慧菩萨。 愿慧菩萨。 香象菩萨。 宝英菩萨。 中住菩萨。 制行菩萨。 解脱菩萨。 而为上首。】这一品首先补充了贤护等十六正士。 正士跟大士等等的都是同等的,但是正士是在家菩萨。 至于十六,密宗把十六来表示圆满无尽,所以十六正士就表示无量无边的正士。 贤护正士,梵名跋陀和,翻成贤护、贤守、贤首和善守。 这些名号在经论中常见。 《思益经》说:众生只要听到他这个名字,就必定要得三菩提: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名号有如此的功德,所以就叫做善守。 闻名就得功德正是善于守护众生,所以称为善守。 在《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这个经以贤护为名。 《贤护经》里头说:王舍大城有优婆塞,这是居士。 名曰贤护,为众上首,在大众的上首。 《大宝积经》有贤护长者会,佛说贤护长者种种快乐的事,其受于快乐果报,虽复忉利帝释天王,犹不能及,况复人间。 说他虽然现在人间,他所享的福报,不但人间不能相比,就是忉利天王、帝释都比不上。 《名义集》里说:发陀婆罗,翻为贤护,不但自己护持自己的贤德,并且也护众生,所以名为贤护。 又称贤首,因为他位居等觉,是一位等觉菩萨,是贤中之首。 贤护正士虽示现为王舍城中父母所生的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身,但他的实证,是一位等觉菩萨,已超十地,再进一步就是妙觉了,就与佛相等了。 贤护正士示现为生在王舍城的一个普通人,但已是证到了等觉的在家菩萨。 这是维摩诘之外又一个极殊胜的在家人。 听到他的名字,就必定可得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种菩提。 这一史实十分重要。 还有《般舟三昧经》说,贤护菩萨是念佛三昧的发起人,这就和净宗更有因缘了。 他亲见了阿弥陀佛,所以他为众上首,参加法会,帮助释迦牟尼佛来宣扬念佛三昧无上法门。 念佛三昧是一切三昧中之王,一切三昧中之宝,所以称为宝王三昧。 善思维菩萨等。 《四童子经》说:善思维、慧辩才、观无住、神通华,是他方世界菩萨,应化托生印度成为在家菩萨。 《佛名经》说:光英、智上、寂根、愿慧,《月灯三昧经》说,香象。 二经共指五位正士是他方世界的大菩萨,来到这个世界听受《无量寿经》,助佛宏化。 从贤护到香象共十人,都有经典作为根据。 其余尚有六人未经经典提到,但古德说其余六人也都是他方世界大成就的在家菩萨,来到此界听经与助佛宏化。 本经超出常情,特别标出十六正士在家菩萨作为大众上首,这就表示:净土法门特别适合于在家人修持。 因这个法门契合于当前以及将来的社会情况。 因为科学越发达,物质世界的发展越快,彼此间的竞争越残酷,要抢时间就越忙。 越现代化,每人所应掌握的科技知识就越多,生活的节奏也越紧张。 你还想像上古的人远入深山,一切事情不问,只是自修,恐怕时代不允许了。 所以一定要有很多人不能出家,要保留在家身,为社会服务,并且也还继续要修,那么这种修持就以净土宗最合适。 清末,沈善登居士作了一部《报恩论》,赞叹《无量寿经》和净土法门。 他说:净土法门妙在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所以当前就很契机。 国家与社会需要有很多在家人辛勤献身于种种岗位,把事办好,这就只有净土法门可在行世法的时候不必离开佛法。 不需入山,不需闭关,不但上班能修,上火线也能修。 只要所发是利他的心,所念的只需六个字甚至四个字的一句佛号,就是净宗无上修持。 每日十念,再忙的人也十分从容。 所以不离佛法,把保家卫国、福民利众的大事都办了。 只要是真纯地这样做去,你何必废除应行的世法,同样契证佛法。 不离开佛法可以行世法,不废除世法可以证佛法,这是净土法门特别殊胜之处,特别适合于在家人。 因此《甄解》说:十六正士列为上首,彰此法不以出家发心为本。 此说很有见地。 而为上首。 普贤、文殊是来参加法会一切圣众的上首,是全体听经人的上首;弥勒大士是贤劫一切菩萨的上首;贤护等十六正士是会中一切在家菩萨的上首。 大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 《月灯三昧经》说:香象菩萨从东方阿閦佛,与那由多(即那由他)菩萨共来问讯释迦牟尼佛。 那由多应指一万万。 由此可见,一位正士便与一万万菩萨同来,全会圣众,实是无量无边。 香象正士在阿閦佛便是同行菩萨的上首,可证十六正士的胜德。 大众同尊。 【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 具足无量行愿。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游步十方。 行权方便。 入佛法藏。 究竟彼岸。】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是说一切圣众,无论在家出家,共同遵守修习普贤大士的妙德。 从这一句直到本品末后不可思议,都是赞叹上首普贤大士和会中的一切菩萨的胜德。 大士就是菩萨。 普贤之德上品已经说了,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十大愿王是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住世、常随佛学,第九是恒顺众生,第十是普皆回向。 这个愿王在人最后的时刻,一切诸根败坏,什么都不行了,什么也不能跟着自己了,在这个时候,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在前引导,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就自然生在莲华之中,蒙阿弥陀佛授记,于是可在不可说不可说的世界,以无量的智慧,随顺着众生的心念广作饶益,能在烦恼苦海中普度众生。 这就是普贤大士之德。 这个十大愿王,第十愿普皆回向表示普贤菩萨名号中的普字;从第一愿到第九愿,显出普贤这个贤字。 永劫勤劳没有疲厌,十大愿王永无穷尽,成佛后还在度生,显出普贤之普和普贤之贤。 上品中提到《清凉疏》:果无不穷曰普,不舍因门曰贤。 虽然得到无上成就,但不舍在因地所发的度众生的大愿,仍示现菩萨身来救度众生,所以这是位后的普贤。 普贤大士在未来不可穷尽的长劫中,永不间断,在实现他的偈语: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愿一切众生都到无量光佛刹,这是普贤大士大愿的结晶。 十大愿王是以弥陀愿海作为归宿,也正和弥陀第卅五愿互为表里。 卅五愿:生我国者,究竟必至一生补处。 (当前的弥勒就是一生补处菩萨,他必定要补佛位)所以往生极乐世界的一切众生,他必定达到一生补处,补佛之位,而且必定成佛。 但是也有往生之后他不在极乐世界成佛,愿文说:除其本愿为众生故,被宏誓铠,教化一切有情,皆发信心,修菩提行,行普贤道。 他有本愿为众生,要披着弘誓的铠甲,到无量世界去教化一切有情,劝发信心,都修菩提行,同行普贤大士圣道。 这类自愿来到秽土的人,随意修习,无不圆满。 愿中普劝十方,修行普贤之道,也即是导归极乐之道。 生极乐后,若度生情切,就被起弘誓做成的铠甲,再返此界救度众生。 普劝一切众生,同遵普贤之德,求生净土。 为什么只是遵修普贤,求生极乐? 因为只有这一个法,能给众生真实之利,能救众生的生死之苦。 所以善导大师说: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这也就是来会一切大众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的原因。 具足无量行愿。 《摄大乘论释》里说: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 这个数不但你没有法子具体说出来,并且也不可以用譬喻来比拟,就叫做无量。 行愿,《清凉疏》说:造修希求,目为行愿。 《观经》说:是心作佛。 作佛就是造修的涵义。 造就是一切唯心造中的造字。 修是修持。 所以造修是行动。 希求,希是希望,求是愿求。 所以希求是愿望。 行动与愿望的结合就叫做行愿。 具足,具是具有,足是充足,所以具足是圆满无缺的意思,一切都有了,不再缺少什么。 具足无量行愿就是说这一切无量无边的殊胜行愿都已具足圆满无缺了。 或有人怀疑:参加法会无量无边的菩萨,或如位后普贤,成佛后再来;或是等觉,如同贤护;或从初地到十地;或者只是地前三贤(住位,行位,向位)。 觉位有天渊之别,岂能各各都能圆满无量的行愿? 此问很合情理,但未知净土是无上圆顿法门,超情离见。 《普贤行愿品》说: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 能于烦恼大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这就是说,若人能受持宏扬《普贤行愿品》,于一念之中,就可圆满所有的行愿。 一念之间圆满一切愿,乃是最圆极顿的妙法。 《净土生无生论》说:一真法界,即众生本有心性,此之心性,具无量德。 故众生本有性体,即诸佛所证法身。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念佛心,全体是法界。 而此心性,竖贯三际(过去、未来、现在),横裹十虚(方),佛法生(众生)法,正法依法,因法果法,一念圆成。 可见众生的心,本具万德,即是诸佛法身,也就是法界圆融的妙体,所以佛与众生,正报(佛菩萨等)依报(国土),因与果等等一切法,都在我介尔一念心之内。 只要一念相应,一切圆满成就,所以这是无上圆顿之法。 如斩一把丝,一断,一切丝都断。 又如染物,一成,则染缸中所有的东西都已染成。 上品中说到文殊大士成为一切诸佛的父母,只因了了见佛性。 《净土生无生论》说:行者念佛之时,此心便是圆融清净宝觉。 此心是佛性,也是法身,所以念佛时就是相应时,一切圆满,丝毫没有欠缺。 安住一切功德法中,这一句应该与上句联读,意义才完整。 本品开头这三句,是会中菩萨圣众不可思议功德的总赞,也是本品的纲。 为了明解其中的深意,先把本句逐字注解一下。 安住一切。 《会疏》说:德成不退,故曰安住。 无德不具,故云一切。 功德法,功是功效,行善有造福众生的功效,所以叫做功。 这个功效使众生得到真实之利,是你行善的自然结果,所以功效就是善行本有的德,所以叫做功德。 德的本体就是法,这是《净影疏》所指出的德体名法。 善行必有利生的功效,种种善行、种种功效、种种善行本有的美德,都是事,事相有种种差别,但事相必有同具的体性,那就是法性。 所以《净影》说:德体名法。 法性就是有情与无情同具的体性(在有情就称为佛性),也就是法身。 所以一切功德法就是诸佛无量微妙功德的本体,也就是法性和法身。 在此安然常住,没有退失,就是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在种种行善利他的功德事相中,自心仍是寂然安住在万德本体法性之中,如如不动;自心虽远离种种差别,一心寂然,可是又具足无量行愿。 于是这两句经文的意义更为深刻,就是《金刚经》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安住一切功德法中),修一切善法(具足无量行愿),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就是寂而常照,照而恒寂。 大乘佛法种种妙义都在这两句之中。 安住于一切如来无尽果德的本体,具足无量大菩萨的行愿,理体和事用齐显,空边与有边全离,理不碍事,事不碍理,正显与会诸大菩萨的圣德。 游步十方。 行权方便。 游步就是旅游、周游、游化的意思。 十方就是四方四隅和上下各方,指的空间了,一切地方。 游步十方,就是周游一切处。 权是权宜、权变。 俗话常说有经有权,经就是常规,权就是变通。 一个人应通权达变,不死守规章制度。 孟子说,男女授受不亲,这是古时候礼节。 倘若嫂嫂掉河里了,你用手把她拉出来可以不可以呀? 你若死守礼节,说男女授受不亲,我不管,那岂不是天地间最大的蠢人。 这是行权方便的意思。 《法华文句》解释:方者法也,便者用也。 粗浅来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方便。 你要有切实便利可行的方法,让众生真能解决问题,叫方便。 《法华玄赞》解释:善逗机宜曰便。 逗机,就是说法的人能行权巧,把对方的灵机逗发出来。 例如禅宗,德山与龙潭夜间谈话,德山刚出房门,因外面黑,就回来,于是龙潭点着一根纸媒子递给他。 德山刚一接,龙潭噗一吹,纸媒子灭了。 这就是逗他的机。 德山当下就恍然大悟了。 因为他正想接这个纸媒子,谁知又把纸媒子给吹灭了,完全不可理解,所以他的思想就断了。 这就是逗机,也就是方便。 所以《净影疏》说:化行善巧,随物(对象)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 所行教化非常善巧,随着众生根器与环境的不同情况,分别传授种种不同修行方法,随物所宜,而有种种不同与之相应的所现,这个叫做行权方便。 《大集经》说:能调众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现在把以上的注解汇到一处,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就是:普遍周游一切世界,用一切善巧稳妥方便的法,能妙契或逗发众生的根机,把他们引导到究竟的果觉。 入佛法藏。 究竟彼岸。 入,《嘉祥疏》解释是解契宗源。 契是契会,解是理解。 所解契会到佛教宗旨的本源,叫做入。 与《法华》入佛知见是同一个入字。 藏,《嘉祥疏》说:名理为藏。 这就是说,理的名字叫做藏。 理是理体,就是实际的本体,这就是藏。 所以佛法藏就是佛法的法性的理体。 法性中自然含藏无量的性德,本性本有的妙德就称为性德,所以这个藏既然是理体,它就含有无量的性德,因此称为佛法藏。 又法性中含摄一切佛法,所以叫做佛法藏。 入佛法藏就是契证法性的理体,其中包括无量的性德,含摄一切佛法。 所以入佛法藏就是《法华》中善入佛慧,通达大智。 入了佛慧,就是入佛知见。 《甄解》有个解释说:如来的一切佛果功德的宝藏叫做大宝海,这个宝海叫做佛法藏,也就是佛所得一乘妙果。 根据《甄解》,会中一切菩萨都已经入了佛的法藏,入了佛的功德之海了,证入如来一乘(一切众生普成无上正觉)果觉,因此全是大权示现,是从果向因,已入如来一乘果海,还不舍因地的修行,示现在法会中,赞助释迦牟尼,宣扬净土法门。 究竟彼岸。 生死是此岸,涅槃是彼岸,烦恼是中流。 《净影》:涅槃彼岸,到名究竟。 到达涅槃彼岸,证入如来果觉,就叫做究竟彼岸。 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同指证入佛的一乘大功德的宝海,契证了佛所得的涅槃。 前后诸说,可以互通。 【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舍兜率。 降王宫。 弃位出家。 苦行学道。 作斯示现。 顺世间故。 以定慧力。 降伏魔怨。 得微妙法。 成最正觉。 天人归仰。 请转法轮。】愿于无量世界成等正觉。 这一句表明会中菩萨为度众生,所以愿到十方无量无数的世界去示现成佛。 《普门品》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也正是这个意思。 其中愿是誓愿,依据《法窟》,对于出世之道,有所希求,叫做愿。 世界,世表时间,过去、未来、现在,叫做三世。 界表空间,就是十方。 等正觉,旧译是等觉。 等觉有两个含义:㈠是菩萨的最高位置,就要得到妙觉的佛果了,称为等觉。 他的智慧功德就跟佛的妙觉相等相似了。 已经是十四的月亮了,比十五还差一分,但是就很接近了。 ㈡等觉就是佛。 《往生论注》:诸法平等,所以诸如来平等,因此诸佛如来叫做等觉。 《大智度论》也说:诸佛等,故名为等觉。 所以等觉有两种含义,可以是等觉菩萨,也可以是佛。 通常等觉是指低于妙觉的菩萨,在本经中等觉是佛。 会中菩萨到十方示现成佛。 舍兜率。 降王宫叫做八相成道。 这是释迦牟尼与一切诸佛示现成道的通常途径。 依照嘉祥大师,舍兜率就是第一相。 降王宫是第二托胎、第三出生两相。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出家。 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 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 请转法轮,常以法音觉诸世间,这以下很大一段都是第七相,转法轮。 到了最后于此中下,而现灭度,就是第八相,灭度。 来会的菩萨都要到无量世界,去示现这八相成道的佛。 舍兜率,是从兜率天下降。 兜率是欲界的第四天,但特殊的是有兜率内院,弥勒大士是在兜率内院说法。 降王宫,《因果经》说:摩耶夫人看见菩萨乘着六牙白象从空中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可以从腹外仍可看见菩萨在腹中的情况。 《涅槃经》说:从母摩耶而生,生下来自己就行走七步,并且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净影疏》说这是于十方周行七步,表示什么呢? 表示大丈夫奋迅之力。 唯我独尊,这个我字不是有我相的这个我,是离相的真我。 弃位出家,苦行学道是第四相。 《魏译》说得很详细,释迦牟尼佛看见老人、病人、死人,看见这些,于是乎决定出家,舍弃眷属,骑着白马越城出去,出家学道后在树下苦行了六年,一天只吃一麻一麦(一颗庄稼)。 我们看到画着一个人端坐,象是包了一层皮的骷髅,那就是太子苦行学道的像。 作斯示现。 顺世间故。 所以这一切都是示现。 上述降胎王宫,出家修道等等,都是为了随顺世间而作的示现。 《法华寿量品》中佛说:我实在成佛以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 因见众生乐于小法,智德很薄,垢障很重,对于大法他不能接受,所以为了这种人,我就示现少年出家,后来成佛了。 可是我实在是成佛以来久远久远无量无边那由他劫。 我一直都是用方便教化众生,令入佛道。 为了教化,只好示现刚成佛啊。 以定慧力。 降伏魔怨是第五相,降魔。 魔是魔罗的略称,翻译为障碍,能给修道的人作障碍;又翻为杀者,他是破坏人行善,使人放逸,断人的慧命,所以翻为杀者,又翻为恶者,因他有很多的爱欲。 魔有四种,《净影疏》讲:一个是烦恼魔,贪嗔等烦恼这都是魔。 第二是阴魔,色受想行识这都是魔。 第三是死魔,破坏人的命根。 第四是天魔,专门破坏别人行善。 经中所说的魔就是天魔。 《婆沙论》:菩萨在树下的时候,魔现了很多美女来诱惑,但这些魔女一走到菩萨跟前,自然变得非常丑陋,她幻化的那种冶容艳色,媚态淫姿都不见了;后来发动魔军武力相迫,放箭投石,种种武器,来相逼害,谁知菩萨觉察后立即入定,这些兵仗在佛身前,自然停在空中,尖端变成莲花。 《大智度论》:菩萨智慧力故,大破魔军。 魔无所施其伎呀,就败退了。 所以佛降伏了这些魔军之后,当时魔王问佛,你有什么功德,有这么大本领? 佛说地神乃知。 问地神哪,地神说:我们这个地球上没有一块土地不是菩萨为众生流血舍生命的地方。 地神作了证明。 由上可见菩萨不是以神通战胜魔军,而是以定慧之力,降伏魔怨。 这是第五相,降魔。 怨就是怨家。 得微妙法。 成最正觉是第六相,成道。 《维摩诘经》说:微妙是菩提,诸法难知故。 解释微妙就是菩提。 菩提就是实际的理体,当人的自性和佛的知见妙理,这不是语言和分别心所能知。 《净影疏》:理是妙法,指出妙法就是理体。 由于显现了这个本体,所以成正觉。 所以得微妙法就是证得了理体。 入了佛的知见,究竟了菩提,所以成正觉。 这就是成道了。 成最正觉,遵崇佛的觉悟是无上圆满究竟的,所以称之为最。 《释迦谱》说:得无上真正之道,为最正觉。 成最正觉,也就是究竟成佛。 天人归仰。 请转法轮是第七相,转法轮。 佛之出兴于世是大事因缘哪,这个因缘最主要的是度众生啊,要开佛知见示佛知见哪,所以在八相成道之中转法轮是一个核心。 这些诸大菩萨到十方世界去示现八相成道,主要是要在十方世界去转妙法轮。 因此在文中这一段最长,从天人归仰。 请转法轮一直到最后第八相而现灭度以前止,这中间很长一段都是第七相的内容。 天人呢,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诸天,天中所生的人。 归是归依,仰是仰慕。 天人都恭敬归依世尊,请佛转法轮。 据《大智度论》: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卅五天没有在印度说法(世尊成佛之后,头三个七天里在天宫大说《华严经》。 但是这些个声闻缘觉乘的弟子,如聋如盲,没有领会)。 一直到五个七,佛自己就说:我法甚深,难解难知。 阿罗汉弟子都不能知,一般众生更是无法知了。 一切众生为世法所缚所著(缚是捆住,著就是粘著),没有能够理解的。 那么还不如涅槃吧! 这个时候诸菩萨跟天人都恭敬在佛前合掌,请求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转法轮。 佛就默然受请,先说小乘法。 《法华经》也有同样的记载。 转法轮。 《法华文句》解释说:转佛心中化他之法,度入他心,名转法轮。 诸佛心中有化他的法,也就是化众生的法。 把佛这个法传到众生的心里边去,这就叫转法轮。 把佛心中的法传入到众生的心中,也就是开佛知见、示佛知见,使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这就是转字的含义。 嘉祥大师说:自我至彼,故称为转。 从我到对方,所以叫做转。 天人归仰,请转法轮,是大教的缘起。 世尊受请转妙法轮,这是第七相。 底下就是转法轮的内容了。 【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破烦恼城。 坏诸欲堑。 洗濯垢污。 显明清白。 调众生。 宣妙理。 贮功德。 示福田。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常以法音。 觉诸世间。 因为世尊的佛的说法,所谓尘说、刹说、炽然说、无间说,说时说,默时也说,不但有情说,无情也说,所以这个法音就不可以只体会是佛菩萨现出身像,演说经教是法音。 应知百草头上祖师意,无情的百草头上也在说法,这个就是法音的广意。 世间呢,世间就是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 世尊接受了菩萨、天人的请求,广演一代时教,有大乘小乘、权法实法、偏圆种种的法,都是转法轮。 因为众生根机不一样,根机的成熟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先说小乘,然后慢慢地就小向大,呵斥小乘是焦芽败种,赞叹大乘,说大乘法。 先说权法,如何证阿罗汉,证缘觉,如何去行菩萨道,后说实法,说《法华经》,开权显实,最终目的全是要成佛的。 《法华》是圆教了,净土宗也是圆教。 世尊说一切法来觉醒三界一切众生,法法都是应病之药,都是为使众生觉悟。 诸世间就是三界。 恒演妙法,普令觉悟,就是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破烦恼城。 坏诸欲堑。 烦恼就是这十样东西: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戒取。 这十种称为十烦恼。 天台宗就讲得更深一点,就以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惑称为三烦恼。 我们这些烦恼都要破除。 《智度论》说得很好,烦恼是什么呢? 能令心烦,能作恼故。 你高兴,兴奋欲狂也都是烦恼啊。 城呢,指的是城堡,堡垒。 佛演说妙音,就是摧破众生身心里烦恼的堡垒。 坏诸欲堑。 食欲色欲都是欲,其中严重是色欲。 《甄解》说爱欲是诸苦之本。 《净影疏》说:爱欲之心深而难越。 佛说爱是最可怕,最不好办。 如果世间还有另外一件事和爱欲同等地难办,那一切众生就不能成道。 一切众生都因爱欲成为生死之本,若再有一件事情同样严重难破,那众生就没有出头之日了。 堑就是护城河。 爱欲象洪流,众生漂溺其中,头出头没,不容易度脱,就把它说成是欲堑。 除舍爱欲之心就是破坏欲堑。 洗濯垢污。 显明清白。 嘉祥大师说:消除迷惑与垢污就叫做洗濯。 前节所述的十烦恼与三烦恼,都是应该消除的迷垢。 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可是一念迷妄,堕于无明。 一面明镜,镜面全是污垢,不显本有的照用,所以首应去污,这就是洗濯垢污。 去污的妙剂是无相之解。 这完全不是佛学家的知解。 古云知解门开,则悟门塞。 《首楞严经》说: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离见,斯即涅槃真净。 存在知见相的知见(有能知的我,与所知的内容,有能有所,就不是离相),这就是无明的根本。 这是又在镜面上污墨,不是去污。 要有离见的解,才真解了如来真实义,才能恢复镜子(众生心地)的本明。 这个明,嘉祥大师叫做无漏之明。 漏就是烦恼,离开了烦恼垢染的本明,叫做清白。 所以消除烦恼迷惑,以离相的慧解,恢复本来离垢的光明,叫做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甄解》说: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是澍雨德。 象下雨一样,雨后树木房子等等都干净了,显露了清白的本体。 众生怎么洗濯? 那只有明自本心见自本性,真正认识本体才是显明清白。 如果融会禅宗,洗濯垢污就是百丈禅师所说的迥脱根尘,迥然超脱了六根六尘。 显明清白就是灵光独耀,这个光不是世间凡俗的光,是灵明不可思议的光。 独耀。 独,就不二,不与万法作对,没有对立面。 一有相对的就陷入矛盾之中。 独耀就是不与万法为侣。 会合净土宗,都摄六根就是洗濯垢污;净念相继,自得心开就是显明清白。 转法轮这段经文首先指出破烦恼,除欲堑,洗垢污,显清白。 这四句,实在是关键。 一切大菩萨都是从这些地方走过来的,所以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 现在有的人,自己还带着种种烦恼垢污,也并没有真实明心见性,只是想成名成家,当佛学大师,座下多少弟子,种种受人恭敬。 这些都是垢污。 要离开这些,发起真实利他的心。 自己不觉悟,就不能觉醒别人,这一点是应该深思的。 调众生。 宣妙理。 调是调和。 宣是宣示。 妙理,就是实相的理体,也就是《法华经》所说的佛知见。 开佛知见示佛知见这是宣妙理。 要让一切众生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就是调众生。 贮功德。 示福田。 备具多德就是贮功德。 这些大菩萨都有种种的功德,就可以给众生当福田。 福田者,就是种福的田(种稻的田叫稻田,种福的田称为福田)。 所贮功德示现于外,接受众生供养,让众生造福,叫作示福田。 《俱舍论》有四个福田:一趣田。 趣是畜生,现在很多外国人爱护动物。 你爱护众生啊,众生欢喜诸佛欢喜。 第二个是苦田。 一切贫穷困苦的人,我们去救济,这些人都可以给我们当福田。 第三是恩田。 父母师长等对我们有恩,我们在父母身边行孝,就是种恩田。 第四是德田。 小乘大乘一切贤圣都是福田。 以诸法药。 救疗三苦。 众生有种种病啊。 所谓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所以佛就有八万四千种法,也就是八万四千种药。 应病与药,药是喻如来的妙法,病是喻众生的苦。 所以《涅槃经》说:度众生故,为说无上微妙法药。 三苦有两说:㈠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 (1)这个事它本身就是苦的,是苦苦。 (2)这个事本身你是可喜的,但一旦破坏了,你难过了。 你有个很好的电视机,天天要看,一天被人砸掉了,你就很难过,这是坏苦。 (3)行苦,因一切都在迁变、转化,无有停息,而生苦恼。 ㈡嘉祥大师:三苦是三有之苦(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三苦是指三界众生的生死之苦。 这两种说法都对。 但是嘉祥大师的解释很合净土宗的宗旨。 净土宗的特点是使众生即身出离生死苦海。 别的法门要出三界须断见思惑,达到阿罗汉的水平。 现在世界上找个能证初果的人都很难得,何况是阿罗汉。 只有净土法门是横出三界(断尽见思惑出三界是竖出)。 这是带惑往生,带业往生,不是叫你断惑,所以这个是最突出之处。 所以用净土法门信愿持名的无上醍醐妙药,来普救众生沉沦三界生死苦海的厄难,叫做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升灌顶阶。 授菩提记。 为教菩萨。 作阿阇黎。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升灌顶阶。 以下一共六句,所谈是密法。 密字是指法门奥密幽深,不是保密、秘密的意思。 显教密宗互为表里,好像人手,显是手背,密是手心,握拳时手心就看不见了。 目前有些佛教徒把显密对立起来,这是很片面的。 至于净土宗,先师夏老曾说:净土宗是密教显说。 也就是说,净土宗就是明显宣说的密法。 密宗要义:如实知自心,即本品中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真实之际就是自己的妙明真心。 又方便为究竟,正是本经宗旨,以信愿持名的方便妙法,普令众生顿超生死苦海,普惠真实之利。 净宗持念的万德洪名阿弥陀佛,即是密宗秘密庄严心所流现的真言(咒)。 来会的大菩萨都曾受无上灌顶,都能教导大乘行者,充当金刚阿阇黎,足证会中圣众都是显密圆通的大菩萨,也表净密二宗,本来不二。 升灌顶阶。 印度古代,国王要即位的时候,取四大海的水在王的头上灌,表示他就要登位了。 密法也相同。 举行灌顶法式简说有两种:㈠结缘灌顶。 你来求法,引你到灌顶的坛里,教给你本尊的手印、咒语,以后你就有了资格去修习所传的法,这叫做结缘灌顶(很多密宗的书皮上印着未经灌顶不许翻阅。 这就是说你没有得到本法灌顶,这个经典或法本你不能看。 其中并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秘密,只是为了慎重)。 ㈡受职灌顶。 如法修行的人,得了密法灌顶,严持戒律,精进修持,积久功深,智慧开发,可以为人师表充当金刚上师,于是对他进行受职灌顶,授与金刚阿阇黎职位,然后才是如法的上师(现在许多人都不很如法。 没有亲自得到自己上师的允许,自作主张去传徒弟)。 在受职与结缘之间还有四种灌顶:㈠瓶灌。 ㈡密灌。 ㈢慧灌。 ㈣大手印灌。 接受这四种灌顶都需要受密戒。 有人不受戒就修法,实在是欲升反降。 灌顶还有初位与后位之分,前面说的是初位,后位就不同了。 在《秘藏记》里头,初地到十地菩萨,乃至到等觉菩萨,到了正式要证入佛果,要成佛的时候,诸佛以大悲水为他灌顶,他自己就自然圆满证入佛果了。 现在来会的这些菩萨多是位后的普贤,是从果向因,是佛的示现,所以他们当然受过后位灌顶成佛的灌顶。 至于还是初地到等觉位的菩萨,也都须受这个灌顶。 升灌顶阶正指这两类菩萨都须经过后位灌顶。 授菩提记。 佛对于发大菩提心的众生,给他授记,也就是预告将来一定作佛,作这样的悬记,称为授记。 授记就是宣说当来的果,使你知道你因地的修行的殊胜希有,巩固得记人的信心和修持,让他知道现在种的是菩提因,当来一定得菩提果。 授菩提记表示会中大士都是得过佛授记的,都当得佛果;并且也表示这些菩萨也给众生授记作佛,因为他们能在十方世界示现成佛,给无量众生授记。 为教菩萨。 作阿阇黎。 阿阇黎翻为轨范师。 密宗称为金刚阿阇黎,因为密教的阿阇黎,代表是金刚萨埵。 金刚萨埵就是普贤大士的示现,永为密教初祖。 这些大士德遵普贤,普贤化身金刚萨埵,所以现在这些德遵普贤的圣众也教导其他菩萨去充当阿阇黎。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 彼此能相契相合称为相应。 比方说,你所观的境和你的智慧相应,叫做境智相应。 你能理解五蕴皆空,这属于智慧,若你真把所对的境看成空了,境跟智就一致了,就相应了。 反过来看,你说我照见皆空了,可是奖金少了一点马上就不高兴,你这个境一点也不空啊。 密宗特点是三密相应,所以密宗也称为相应宗。 修密所以能即身成佛,就是让众生的三业顿同如来的三密。 如来有身密语密意密;众生有三业,身业口业意业。 密法的特殊方便之处,是使众生的三业顿然相同于佛的三密。 身,结印;口,持诵真言;心中所缘的是般若。 能这样三密齐修的人很不易得。 那从一个密下手也可以,这也就是净土宗的道理。 你就念一句佛号,就是从一个语密下手,也能相应,也能即生成佛。 但当你成佛的时候其它两密也自然相应。 成熟菩萨无边善根。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善根者,指的是自己身口意三业所行的善,这一切善,坚固而不可拔,叫做根。 再一个含义,它能够出生妙果。 因为修了善,还能出生其它的善,还能结出很好的妙果。 例如戒能生定,定能生慧,有福能生般若光。 因为善事引善事,能出生余善,又能结果,所以叫做根。 善根有深固、生善与结果之义。 所结的果,应该辛勤培育,使它们成熟,才是圆满。 所以会中诸圣都在帮助其他十方无量无边菩萨,去成熟他们无量无边的善根,使之圆满成就。 于是无量诸佛对于会中这些大菩萨共同护念(保护和忆念)。 《净影疏》说:护念我们,让恶事自然远离,善事自然增长。 会中大士护持一切菩萨的善根,得到十方诸佛的护念,让他们遵修普贤之德。 【诸佛刹中。 皆能示现。 譬善幻师。 现众异相。 于彼相中。 实无可得。 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通诸法性。 达众生相。 供养诸佛。 开导群生。 化现其身。 犹如电光。】诸佛刹中。 皆能示现。 这一切大菩萨在一切的国土都能示现种种应身与化身,如同一个很善巧的幻师,幻现种种不同的像。 印度有很多幻师,最近还有。 我碰见一个英国老传教士,她告诉我一件奇事,和中国《聊斋》偷桃这一篇所说的一样。 一个人把绳子扔到天空中,绳子就挂在天上,一个人就爬绳子,爬上天了。 这人屡次表演,轰动了许多人,就有人用电影机来拍摄全部过程。 洗出一看,才发现那个人一直在地面上静坐,根本没动。 因为看的人有意识,他就用催眠术催眠了,所以就看见这个人上天了。 电影机它无心,不受催眠,它照出来的底片是真实情况,那个人坐在地面没动,所以这是幻术。 再举一例:六十年前,东安市场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有很多楼,楼下有个杂耍场,有种种杂技表演。 有一天,有一个人在茶馆楼上坐在一个靠窗的座位喝茶,他看见杂耍中正在变戏法(魔术表演)。 他很纳闷,为什么观看的人这样全神贯注并感觉惊奇,他自己认为没有什么精彩之处。 等一会,表演完了,很多人上来喝茶,大家交口啧啧,称奇赞叹,他们纷纷说真奇怪,今天把牛硬拽到坛子里头去了。 这个楼上的人说:哪有这个事,我亲眼看见他把个蛤蟆放到坛子里。 这个楼上的人没有被催眠,那么,他就看见实际是个蛤蟆。 但被催眠的人看见的是个牛到了坛子里去,精彩得不得了。 这就是幻术。 这种譬喻说明:这些大士在诸佛刹中都能示现,就好像幻术师一样,能够现种种的异相,但于彼相中。 实无可得。 《宝积经》:如幻师作幻,自于幻不迷。 幻师在那变幻国王大臣,宫殿园林,别人误认是真的,他自己明知是自己的幻术,是虚妄的,当然不会著迷。 会中大士在十方世界示现种种身,示现八相成道,普度无量无边众生,这是终日度生;了知这一切皆是幻象,知幻即离,所以实无可得,这是终日无度。 不落两边,从容中道,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通诸法性。 达众生相。 通诸法性是照真,达众生相是达俗。 所以我们常常说修行的人要照真达俗,既要照到真体,又要通达俗谛,要度众生啊。 众生是俗谛,所以要达众生相。 但只是度生,不能离相,于是堕在有为法中,不能使广大众生得真实之利,自己所得只是有为功德,所以要通诸法性。 法性就是实相、真如、法界、涅槃、实际等等。 以上提过的佛性和法性本质上没有分别,我们通常把佛性说在有情方面,有情、含灵、众生都有佛性,我们不说砖头、瓦块、桌子、板凳有佛性,因为它是无情的,至于法性,通于有情无情两方面。 法性和佛性本无分别,只是在使用习惯上有所区别而已。 《起信论》的注解上说:法性者,通与一切法为性。 这就是说一切法的本性叫做法性。 所以不管是有情是无情,所有的这一切它的本性都是法性。 据《大乘义章》与《唯识述记》,性即是体,一切法体,故名法性。 法性即是实相,即是真如。 华严宗认为真如有不变随缘两个意思:它随缘,所以能够变成一切法,变成种种的内容;又因为它不变,虽随缘变染变净,有情无情一切万物种种差别之法,可是它的本性不失,所以一切六趣的众生,蚂蚁苍蝇,油锅剑树中的罪人,他们的真如不失不变。 因为真如不变随缘,所以入了油锅,上了刀山;但是他真如本性不失,故随缘而不变。 就好象水可随缘变成波;变成波,它的本性仍是水。 法性、真如,本来是纯善无杂,但是因缘会合变染变净,例如秽土净土,就有了差别。 所以这个通诸法性就是要通达随缘不变的实相,达众生相就是了达不变随缘而显现的种种差别相。 《会疏》:菩萨有两种智慧,能作为一切修行的根本。 一种是如理智。 它就是照见诸法的本性是不一不异,不是一也不是异。 例如水,说它是一,可是它能生出千差万别的波;说它是异,可是千姿百态的波,彼此本无差别,只是同体的水。 所以在差别没有差别,在没有差别中又出生无量差别。 总之是不落两边,所以是不一不异。 同时也是不生不灭。 波生水中,但全体仍然是水,所以是无生;波灭也只是回归本体,并不是断灭,所以是不灭。 能照见种种诸法不一不异、不生不灭的本性,就叫做通诸法性。 再有,如量智。 如理智是如本体的智,如量就有了数量,能够照见种种不同之相叫如量智。 刚才说众生有种种根,所以我们给种种药,若不通达众生病况,就不能开出对症的药方。 众生有种种差别,有种种病,这些差别相都能了知,就是如量智,也即是达众生相,也就是掌握病人的病情。 通诸法性是所用诸药的药性。 必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治病救人。 供养诸佛。 开导群生。 上面是照真达俗,底下就是上供下度。 我们修行要上供诸佛,下度众生。 供养:㈠财供养,香花、饮食、药物,等等。 ㈡法供养,拿身体、头目脑髓去供养,不如以法来供养。 一切供养以法供养是最殊胜。 什么是法供养? 如说去修行,就是依佛的教导去利益众生和提高自他觉悟。 开导群生。 开,开化。 导,导引。 群生即众生。 《华严普贤行愿品》说:若令一切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由此可见,开导群生,令众生欢喜,诸佛就欢喜,也就成就了对佛的供养。 我们以殊胜的净土法门教导众生,正是遵佛开示,惠予众生真实之利,正是无上的法供养;并在下度众生之中,有上宏圣教之功。 随顺众生,发菩提心,究竟果觉。 会中菩萨具如理智,所以通诸法性;又有如量智,所以达众生相,于是化现其身,遍诸佛刹,上供诸佛,下导众生,广作饶益,如大幻师,示现种种幻相,上供下度,虽作种种示现,但以通达法性,深契诸法平等,无有差别,故于相中心无所著。 化现其身。 犹如电光。 大士化现他的身体,快如天上闪电。 观音三十二应,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菩萨能于一念之间普至十方国土,行动之速就跟打闪一样,上供下度,平等普照。 《会疏》说电光有四个含义:㈠是快。 菩萨能应众生心念立即感赴。 ㈡能破众生的黑暗。 众生愚痴不明白就是黑暗,佛法如电光,能破众生心中黑暗。 ㈢不住。 菩萨又能化无量的身,到无量的国土去,如空中一个闪电,无所从来也无所从去。 ㈣无分别。 如电光照物,平等普照,没有爱憎取舍。 所以用电光来譬喻大士们的化现。 【裂魔见网。 解诸缠缚。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善立方便。 显示三乘。 于此中下。 而现灭度。】裂魔见网。 解诸缠缚。 裂就是破裂。 魔的含义呢,《智度论》说夺慧命,坏道法功德善本叫做魔。 夺掉人的慧命,一个人生起正信的心,这是他的慧命的开始,但魔给破坏了。 慧命的重要比生命不知超过多少万倍,魔就是夺走这个慧命,破坏你修道法做功德种种善行的根本,所以叫做魔。 见,广义说,凡夫心中所起的都是见;狭义说,决定性的见解叫做见,人们常说的见是指后者。 你有一个固定的看法,你看什么东西都是这样,像是戴了一副有色眼镜,戴了红的眼镜,看什么都是红的。 所有的凡夫都离不开常见、断见这两种见。 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断了,没有了,这叫做断见,这是错误的。 我修的升了天了,永远不死了,这个肉身成了金身,永远不坏了,这是常见,也是错误的。 断常二见叫做边见,边见是矛盾的一方面。 断常是一对矛盾,断是一边,常是一边,凡夫不落断边,就落在常这一边。 边见是十种见惑之一,都是邪见。 一个人成见过深,如人体内长成骨刺,行动不便,十分有害,这样的成见就叫见刺。 邪见很多,就叫见林,身陷林中,不易出离。 种种邪见错综交织,形同蛛网,就叫见网,令人难脱,所以也叫邪见网、魔见网。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舍,首要舍见。 要舍弃一切邪见、一切分别,这就是裂魔见网。 但古云舍身容易舍见难。 直须猛追大势至菩萨,单提一句圣号,净念相继,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才能透脱魔见网。 解诸缠缚。 据《净影疏》,一切烦恼结都是缠缚。 菩萨化现十方,教化众生,断离烦恼,叫做解诸缠缚。 远超声闻辟支佛地。 声闻是佛的小乘弟子,闻佛所说苦集灭道四谛教法等(声)解悟其中妙理,断除见惑与思惑,出离分段生死(生死苦海),证入罗汉果位。 辟支佛,辟支是梵语,翻为因缘,佛是觉者,所以旧译是缘觉,新译是独觉。 观十二因缘法,得觉悟的叫做缘觉。 观风吹树动、叶落花飞的外境而成道的叫做独觉。 他们虽是中乘法中的圣位,但沉空滞寂,未能发起平等普度无量众生、齐趋无上佛果的大心。 会中诸大士,善巧方便,随机度生,能示现声闻辟支佛教化众生,而离声闻辟支佛之相,所以远超二乘。 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综合《净影疏》与《大智度论》:观诸法空,是名空。 一切法皆空啊。 所以《心经》讲无色声香味触法,一直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智亦无得,都是无呀、空啊。 所以诸法都是空,这就叫做空门。 《空转》的意思就是,这个空的含义转化为无相。 空中无相可得,不可取相,这是无相法门。 无相就不应有所作为。 无相之中就没有相可取,也就远离了能取,能所之相都不可得,还有什么可作? 这是无作门(即无愿门)。 一有作就是三界的生因,既然无作就远离三界生因。 《大智度论》有个好譬喻,譬如一个城,有三个门(假定北京有三个门,你一个人决不可能从三个门同时进城。 要进西直门,你从西直门进。 不可能你一人从安定门,东直门,西直门同时进城),从一门就进来了。 进了门,城是什么? 城就是涅槃。 我们大家要知道,这是选佛场,我们都要成佛,要证涅槃,不是当个方丈,作个大法师,成一个了不起的佛学家而已,我们要进涅槃城。 这个城有三个门,空、无相、无愿。 《大智度论》说:一个人进了空门,不但诸法皆空,他也不见空相,也不停住在空上,他从这个空门进来了。 倘若入门时,见有一个空相,就在空相上有所取,有所著,在空上停滞,这个空门就堵塞,不能进入了。 所以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要知道,往往不是没有人能够入门,但刚一进去门就堵塞了,非常可惜。 这个人就没有从空门进来。 你抓住个空相,堵住了。 如果这时去掉空相,这就是无相门。 不但一切可见之相都除了,连空相也除了。 你真的无相了,那你就从无相门进来了。 可是呢,若于无相相,心著生戏论。 无相本来是无相,你这一执著,无相也就成了一个相。 这个相就是无相的相,叫它无相相。 心一执著就生出戏论(错误的乃至无用的见解言论称为戏论),无相门也就堵塞,不能进城了。 这个时候你把无相之相也除了,在无相里面,没有什么是可作的,这就直入无作门了。 所以不是一个人一身从三门入,是有三个门可以随宜而入。 这就叫入空无相无愿法门。 善立方便。 显示三乘。 方便,前面的解释不再重复。 现在引《法华义疏》:方便是善巧之名,善巧者,智之用也。 方便就是善巧的名字,所以我们常常连在一块儿说,方便善巧。 这个人很善于说法,很巧妙地能够救度众生,这称为善巧。 善巧就是智慧的应用。 从智慧本体显出的作用叫做方便。 《涅槃经》: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 我们以大智慧为本,随宜来建立法门,应机说法,随缘救度,这是方便,它很重要,是众生的父。 《会疏》说,方便有两种:㈠深解空而不取相受证。 对空有深解了,了达了,开解了这个空,对于空不是很浅地解释理解,但不取空相,也不证空。 有很多他就是渐法,若在途中有所取证,那么,他就慢了,他在这个地方就停顿下来。 所以对于一切都不取证,直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打个譬喻,你坐电梯,你一下子,你中途一切地方都不停,直上二百层摩天楼的屋顶,就是直趋无上正等正觉。 ㈡因实相妙理极深极妙,众生水平太低,无法相信与接受,所以需要方便诱导。 这个诱字,最善巧的莫过于观世音菩萨先以欲钩牵,后令入正道。 众生所需是欲,以此为钩来牵引众生,就是方便,而其最终的目的是希望他们入正道。 所以这一些方便,就是用种种的方法方便,最突出是鱼篮观音。 常见的画像:一个极美的少女,手拿竹篮,篮里一条鱼,所以称为鱼篮观音,这是观音的化现。 一个渔村,有一天来了一个极美的女人,跟他们一起打鱼,许多青年男子向她求婚。 她说:这么多人,我嫁你们谁呀? 这本《心经》你们拿去念,明天谁能背,就嫁给谁。 第二天有很多人都能背,于是把《普门品》发给能背的人,三天你们谁能背《普门品》,就嫁给谁。 三天之后有七个人能背,当然还不行,于是给出《法华经》。 几天之后,只有一个人能背,这个人姓马。 就结婚哪,洞房花烛,正在刚刚喜宴之中,新娘子不舒服,一下死了。 大家很懊丧。 一年后,来了个和尚,大家还在议论这个事。 和尚说:你们怎么这么愚痴呀,那是观世音菩萨来救度你们。 你们这一方该有难,观音菩萨教你们读经消灾呀。 大家不信,就打开棺材检验,打开一看,棺材是空的。 这就流传鱼篮观音,马郎妇。 为解释方便诱引,举了这个例。 方便之德是非常广大,对于他本来不能信受的人,使他信受;本来得不到救度的人,得到救度了,这是大慈悲大智慧到极点的流露。 若没有大悲,不肯这样用心;若没有大智,想不出应机施教的办法。 所以方便是菩萨的父亲。 以种种的诱引让众生渐悟而得度,这就称为善立方便,善巧地建立了方便度生的方法。 显示三乘。 三乘就是罗汉乘、辟支佛乘、菩萨乘。 《法华譬喻品》:如来能给一切众生一佛乘,当来都成佛的法,但不是所有的众生都能接受。 所以说到《法华》,最后最后,说法四十九年培养教育,还要有五千人退席呀,不能信受啊。 所以诸佛就以这个方便之力,一个一佛乘说成是三,有罗汉哪、辟支佛呀、菩萨呀,这三乘。 《法华》的火宅喻:有个大长者,看见自己的儿子在火宅之中,就告诉他们:大火烧身了,你们快出来呀。 可是诸子贪玩,不肯出来。 长者想出个方便的办法,就说:外头有羊车、鹿车、牛车,好玩极了,你们出来吧。 这些孩子就跑出来了。 跑出来一看,就不至于在火宅里烧死了。 给他们的是什么呢? 给他们的是每人一辆大白牛车,超出他们的想象,人人都乘大白牛车,都成佛。 这就显出善立方便,显示三乘的含义。 所以这些诸大在家菩萨、出家菩萨具有这样的盛德,来参加这个法会,来听释迦牟尼佛说《无量寿经》,因此我们对于这个经也就知道珍重了。 (以上是第七相转法轮)于此中下。 而现灭度。 三乘法有上有中有下,对于中根下根的人才示现灭度。 这个现灭度般涅槃是第八相(八相成道的第八)。 灭度是涅槃两个字的旧译(唐朝后来译为圆寂)。 灭度,灭生死的因果,度生死的瀑流。 此岸是生死,中流是烦恼,彼岸是涅槃。 度过了烦恼的瀑流,登上了彼岸,这是灭度的含义。 《涅槃经》说:灭诸烦恼,名为涅槃。 离诸有者,乃为涅槃。 灭了烦恼是涅槃,离开三界一切有是涅槃。 圆寂怎么讲呢? 《贤首心经略疏》说: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曰寂。 《甄解》说:体穷真性,妙绝相累为寂。 本体穷尽了真性,没有任何间隔模糊与欠缺,称性尽性,这叫体穷真性。 妙绝相累,除绝了一切相的累赘,一切相不能给我添麻烦了。 由于本体微妙绝伦,不为一切相所累,所以叫做寂。 示现灭度是应中下的根机。 《法华寿量品》: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能生难遭之想、恭敬之心,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若是上根,如来本没有去来,哪里有生死! 上智之人不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世尊双林入灭,只是示现。 会中大士宏化十方也都为中下,示现灭度。 【得无生无灭诸三摩地。 及得一切陀罗尼门。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无生无灭诸三摩地。 三摩地旧称三昧,翻为正定、正心行处。 善心正心为定慧所摄,安住一处,叫做三昧。 种种三昧,各有名称,无生无灭三摩地,三摩地是通名,无生无灭是别名。 《小品般若经》中,萨陀波仑菩萨于闻说般若时,即在原座上,得诸法无生三昧、诸法无灭三昧等等六百万三昧门。 三昧众多,所以说诸三摩地。 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王,叫做王三昧。 及得一切陀罗尼门。 陀罗尼翻为总持、能持、能遮。 能持就是他能够维持、保持住种种的善法,不让它散失。 好象一个完整的碗,倒进了茶水,把茶保持住。 碗要是裂了口,茶就漏了,就不行了。 所以陀罗尼的意思,一个是能持善法,另一个是能遮恶法,就是消除抵制不好的东西,要是动了恶念,想要做坏事,陀罗尼有遮止的力量,能够使你做不成。 所以得了陀罗尼,你的功德能够继续,保持不失;反之,要想做坏的事情,能防止你不去做,这就是陀罗尼的殊胜的地方。 《大智度论》讲,你入了正定来修行,久了之后成陀罗尼。 这些三昧更加上诸法实相的智慧,一起生出陀罗尼。 三昧加上诸法实相智慧就出生陀罗尼,所以陀罗尼比三昧殊胜。 三昧是心相应法,陀罗尼是心不相应法。 什么叫相应法呢? 就是你必须是一心专注,比如入定,你要摄心入了某一个禅定,这时才能出现三昧中的境界。 三昧就是相应法。 陀罗尼不是这样,你在生气,骂人,心里在烦恼,可是这个陀罗尼中所有的功德依然存在,你不失。 所以一证到陀罗尼这事就好办了。 还有,三昧你今生得到了,往往来生就没有了。 陀罗尼就不是这样,你今生一得,多少生永得。 所以陀罗尼两个特点:㈠虽在烦恼之中,陀罗尼的功德不失。 ㈡陀罗尼一得永得,多生不失。 随时悟入华严三昧。 悟入,入就是常说的入定出定的入字。 前已说明入三昧是由于定力与智慧,现入此三昧主要靠智慧,所以叫做悟入。 随时等于随念,要入就入,想入就入,中间不须有过程(一般入定,端坐,澄心,不使妄动,慢慢地专一清净,达到定中境界,中间有过程),所以不经历时间。 随着自己心愿,一念动就能入,所以说是随时悟入。 华严三昧,全称应该是佛华严三昧。 这个三昧是以一真法界作为本体。 没有对待,平等不二,所以叫做一;真实无妄,所以叫做真;融摄一切万法,叫做法界,就是诸佛的平等法身。 从本以来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所以叫做一真法界,是一部《华严经》最极玄妙的理体。 一真法界融摄万法,万法都是因缘所生,从缘而起,所以有无穷无尽的缘起,就出现无尽的国土、无尽的众生、无尽的事相。 这些事事物物,乃至一一微尘,都从一真法界缘起所现,所以各各都是一真法界,于此了解,就依此胜妙之解生起种种胜行,来庄严自己的佛果,叫做华严。 以一真法界为本体,为宗趣,为归尚,专心修习,达到一心,叫做华严三昧。 菩萨万行如华,拿来庄严佛果,就叫做华严。 《净影疏》说,这一个三昧,统摄法界的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法界记》说,华是菩萨的万行。 华会结果。 严,诸行成就,果实圆满,始觉与本觉相契相应,垢障永远消除,所证理体圆满。 三昧,理智无二能所斯绝。 本体与智慧如一,像珠发光,发光是珠本体所生,光所照到的,首先仍是照到珠的本体。 所以珠子喻本体,珠光喻智慧,它们不是两件事。 理和智也是如此,也没有二,就跟珠子和珠子的光一样。 交彻熔融,光从珠生,所以光在珠中;因光珠显,所以珠在光中。 此两者理体与智慧不是两物,何来能所彼此的分别。 达到一真法界,一切都不二。 《合赞》说,法界唯心,名佛华严。 这是他特殊的见解。 法界指一真法界。 他说法界唯心,一真法界就是每人你自己的本心。 所以对于自心能如实了知,就是华严三昧。 一真法界就是真心。 具足总持百千三昧。 总持就是陀罗尼。 陀罗尼有四种:㈠法陀罗尼,于佛的教法都能够记住不忘。 ㈡义陀罗尼,于诸法的深义、真实之义都能够总持不忘。 ㈢咒陀罗尼,于咒能够不忘。 ㈣忍陀罗尼,安住于诸法实相叫做忍,得了这个陀罗尼就安住于佛的实相而不动摇,而不忘失。 所以持忍,称为忍陀罗尼。 安住于实相,实禅密净三宗共同的无上殊胜境界。 百千三昧,为什么要百千三昧? 《会疏》解释,你要给大众救穷,就必须有种种技术、原料、资金、厂地等等准备。 穷人太多太穷,需要得也太多,你为大众拔掉苦根,就要有种种的办法和条件,才能实现除贫的愿望,所以菩萨要百千种三昧。 具有所有的三昧,叫做具足百千三昧。 三昧久修就出生陀罗尼,就是总持。 所以经中大士具足总持百千三昧,这两种都具足了。 【住深禅定。 悉睹无量诸佛。 于一念顷。 遍游一切佛土。 得佛辩才。 住普贤行。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 开化显示真实之际。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住深禅定,依《会疏》意:所住的禅定是微深幽玄。 微是微妙,深是深广,幽是幽奥,玄是玄妙。 不是二乘阿罗汉哪、辟支佛呀、初心的菩萨所能办得到的,所以叫做深禅定。 《甄解》,在《唐译》这一句是一切种甚深禅定。 一切种就是一切种智的简称,一切种智就是佛的智慧(阿罗汉的智慧,称为一切智。 菩萨的智慧,称为道种智。 佛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 佛智慧的甚深禅定,是全理之事,是全部的理体的事情,是如来全部理体所成的事相,所成的禅定,所以很深很深。 这是理定,不是事定。 悉睹无量诸佛。 住定是寂,睹佛是照。 入浅禅定,定中就不能生起照用,内心一动,就失禅定,寂与照互相妨碍。 但现是甚深禅定,是如来智慧的禅定,所以理与事不相妨碍,寂同照可以同时。 所以在深禅定之中,能见无量诸佛。 弥陀定中供佛大愿:十方的菩萨,听到弥陀名字,都可得到种种三昧同总持,定中常供无量无边一切诸佛,不失定意。 供佛自然会见佛,所以定中供佛与此处的住定见佛互相呼应。 于一念顷。 遍游一切佛土。 这一念指的是时间。 这个时间的长短,有四个说法。 为了简单好记,现采取《智度论》与《探玄记》的说法:一念是一个刹那。 一弹指就有六十个刹那。 一刹那里头,《仁王经》说,有九百个生灭。 一念顷就是一念所经历的时间,就是一刹那,就是一弹指里头的六十分之一。 在这样短暂的时间里,已经游了一切国土,所以打破了常识的时间概念。 以上正是《华严经》延促同时事事无碍境界。 延是长的时间,促是短时。 一小时有三千六百秒,这是常识;要说一秒里头三千六百小时,大家就说你是白痴。 殊不知这正是华严境界。 局部可以包括全体。 现代物理学大师爱因斯坦说:时间是由于人类的错觉。 爱因斯坦说由于错觉,我们说是由于妄想。 由于一念妄动嘛,所以才有无明,所以才有了世间,才有时、空、世界。 世就是时间,界就是空间。 这一切色本来就是空,空本来就是色。 这一切对立起来了,都是由于一念妄动。 于一念顷。 遍游一切佛土,正同阿弥陀佛的十一愿吻合。 愿文是:于一念顷,超过亿那由他百千佛刹(那由他是亿),周遍巡历供养诸佛。 遍到无量佛土去礼供诸佛,要做的佛事很多,所需的时间很长,都在介尔一念刹那之间全部圆满,显示往生极乐的人,与本经会中诸大菩萨都是华严境界。 会中大士悟入华严三昧,自然时时是华严不可思议境界,处处是事事无碍玄门。 一念万年,以刹那之间完毕所需多劫的时间;因一念的动,就圆满广大无边的胜行,前者是延促同时,后者是一多相即。 一念是一,供养无量诸佛是多,无量无边的多,在一念间摄无不尽,可证一中有多,一多相即,都是华严事事无碍的玄妙。 得佛辩才。 嘉祥师说:疾速应机名辩。 很快就能够对应问者或听者的根机,来做最适合的启发与开导,这个叫做辩。 《会疏》说:言音开惑为辩,随机巧妙为才。 所说的话能够开脱解除人的疑惑,使人从迷乱困惑当中清醒悟解,叫做辩。 能随人的根机,并能灵活巧妙针对他的根机,使听者心悦诚服,乐于接受,种种方便善巧,都是圣智所流现,所以称为佛辩才。 《净影疏》说:得了如来的四无碍智,所以兴出了无碍的四辩:㈠义无碍。 一切诸法的道理,没有矛盾抵触之处,通达无碍。 ㈡法无碍。 了知一切诸法名字,善能分别,正确无碍。 ㈢辞无碍。 一些名词义理,能够随顺一切众生的种种不同的语言方式,给他们演说,令得了解。 ㈣乐说无碍。 随顺一切众生的根性,他所乐闻的法而为说之。 你所说的,正是他人喜欢听的。 《甄解》有一个独出绝妙的说法:若果依了根本教(日僧称净土宗是根本教,弥陀第十八愿又是根本教中的根本),只说一个字也叫做佛辩才。 为什么? 你传播了如来的如实的言教。 所说的一个字,正是如来的真实之语,你正是得佛辩才。 不但会中诸大菩萨是这样,就是今天你我凡夫能说一个字,合乎根本教,也同于诸佛辩才。 《甄解》这一说很好。 住普贤行。 会中菩萨都是德遵普贤,所以住普贤之行。 普贤之行最重要就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一部《华严》的总结。 归向极乐是普贤大士愿王的核心。 善能分别众生语言。 《密迹经》说: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有八十四亿百千垓(垓,那由他)种类的众生,各有不同语言种类,可是菩萨能随众生的种类,按其语言方式给它们说法,令它们理解。 《称赞大乘功德经》说:傍生(畜牲)、鬼等,亦闻如来以随类音而说法。 所以佛菩萨用随类 发布时间:2025-04-02 11:13:38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