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庙里这三尊佛是谁? 内容: 三佛组合的历史目前留存的我国早期的佛造像,无论是石窟中还是金石造像,都是以一佛为主尊。 主尊一般为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胁侍一般有弟子、菩萨、天王等。 直到现在,有的寺院中还是只供一尊主佛。 最早的三尊像如何布置,记载缺乏,难以详考。 只可从现存古刹遗物中见其一斑。 如唐大中十一年(857),五台山佛光寺佛殿存有佛像一堂。 主像共五尊,各有胁侍五、六尊。 中尊为释迦,趺坐在长方形须弥座上。 左次主像是弥勒佛,垂双脚,各踏莲花一朵。 右次主像是阿弥陀佛,趺坐在六角须弥座上。 在外两侧的主尊是观音和普贤。 (梁思成《记五台佛光寺的建筑》见《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五、六期)。 此种配置,为唐代留存的格式。 可见这时已经有三佛并为主尊的情况了。 这里的“三佛”是:释迦牟尼、弥勒、阿弥陀佛。 自宋代开始,大殿供佛开始有文献记载,一般也是以一尊佛为主。 不过,这时较大佛殿也供三尊,所谓三佛同殿。 此时或以弥勒为中尊,以释迦、弥陀位于左右,如宋杭州金刚宝乘寺及开封殷圣禅院等处皆是。 或以释迦佛为中尊,以弥陀、弥勒位于左右,如天台山国清寺、大慈寺(唐修禅寺)、泗州乾明禅院、开封太平兴国寺、五台山真容院等处皆是(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卷一、 三、 四、 五)。 又有释迦、药师、弥勒为三尊,则以药师代替弥陀坐于左位(东方),如宋契嵩《漳州崇福禅院千佛阁记》所载。 (《镡津文集》卷十二)可以看出,这时三佛的组合和座次都比较多样。 这种情况反映了当时佛教信仰的重点比较多元化,也是佛教文化在和汉民族文化结合时体现在建筑和造像中的文化磨合。 宋、辽时代的大殿也有供奉五佛和七佛的。 朝鲜金刚山三佛摩崖造像。 中为释迦牟尼,左弥勒右弥陀。 这是元占领高丽时期的造像。 直到明代,三佛的组合变得更加条理化,逐渐固定了下来。 一般有三种组合,分别为:三方佛、三世佛、三身佛。 三方佛又称“横三世佛”。 这三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居中,左手药师佛(东),右手阿弥陀佛(西)。 这三佛是按照空间方位论的。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世界的教主,药师佛是东方琉璃净土的教主,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净土的教主。 这样按照方位供奉的三位佛在大殿里,符合佛教的空间观,也体现了对东西两大净土的追求。 这在当时是很多寺庙的选择。 三尊佛像的面容都是一样的,唯一可以区别的就是佛像的手印。 一般情况下,中间的释迦牟尼佛是为说法印、触地印(降魔印)或定印;东侧的药师佛一般双手或单手捧一药钵盂、或宝珠、或宝塔;西侧的阿弥陀佛单手或双手捧一朵莲花台,表示西方接引。 但有时因为年代久远,佛像手中捧物会缺失。 三世佛又称“纵三世佛”。 这三佛分别是:释迦牟尼佛居中,左手燃灯佛(东),右手弥勒佛(西)。 这三佛是按照时间顺序论的。 释迦牟尼佛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教主,一般做说法印,表示在宣布教化。 在未来会有弥勒佛降生,因此弥勒佛是未来佛,早期的弥勒以垂足坐为经典姿势,后代统一为跏趺坐,未来弥勒将于龙华树下三次说法,因此也做说法印。 燃灯佛也称定光佛是过去的一位佛,他曾为当时还是菩萨的释迦牟尼授记,预言他将成佛。 燃灯佛代表着过去诸佛,他双手结定印,表示已经进入涅槃。 三世佛的排列顺序应以左手为过去佛,但后世也有混淆。 另外,过去佛的定印和阿弥陀佛的九品印也多有混淆。 这都造成了纵横三世佛难以分辨。 三身佛三身佛分别为:法身佛毗卢遮那佛居中,报身佛卢舍那佛居左,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居右。 毗卢遮那佛又称大日如来,表示将佛陀所说的真理加以人格化而形成的真理佛,就是法身。 卢舍那佛是报身佛,又译为受用身,又称为等流身,是从法界等流而来的佛身,亦即等同法界而流入的理想佛身之谓。 应身佛释迦牟尼佛,又译为化身佛,又称为应化身,表示随缘教化各种不同的众生的佛身。 这与报身相同,并不是遍历三世十方、普遍存在的完全圆满的佛身,而只是在特定的时代与地域、配合着特定的对象、在特定的时处、为了救度特定的人所出现的佛陀。 中间的毗卢遮那佛是佛教密宗信仰的主尊,一般头戴宝冠,双手结法界定印或智拳印。 发布时间:2025-06-23 09:10:44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9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