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郭耀华:第三章 总结 内容: 第三章 总结本章总结除了上面七部经典外,文殊师利菩萨在《诸法无行经》说“不动相”如下:是故一切众生皆成就三昧,名不动相;世尊,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世尊,一切诸佛皆入贪欲平等法中故,远离争讼,通达贪欲自性故。 世尊,贪欲即是菩提。 何以故? 知贪欲实性说名菩提,是故一切诸佛皆成就贪欲,名不动相。 ……[①]大乘佛教的修习,尤其是“文殊师利法门”,非常强调“烦恼即菩提”、以五逆相而成佛、不舍五妙欲而得解脱等思想,亦即强调行者于贪嗔痴妒慢疑中,不为所染而证“不动”之本来清净心。 文殊菩萨由是广说嗔恚、愚痴、执身见、邪见、以至四颠倒、五盖、五欲等等,是皆菩提,诸佛皆安住于此等颠倒烦恼而得无上正等正觉,证不动相。 [②]因此,修行者当知道烦恼促进成就佛道,而且因为超越因果执著,直修空性解脱,所以说“顺逆皆方便”[③]。 《维摩诘所说经》中,来自东方妙喜佛国(阿閦佛国)的维摩诘居士也开示这个道理。 转烦恼为菩提,实因诸佛以平等心而入不动相解脱,也符合东方阿閦(不动)佛国的特质。 另外,不败尊者(第一世敦珠法王)在《决定宝灯》一书中总结时,引用文殊菩萨六字心咒(a ra pa tsa na dhi)解释为:“无生妙法门,远离极微门,胜义显现门,无有三有门,无有名字门,甚深智慧门,此为文殊大圆满境界。 ”敦珠法王暗示宁玛派为文殊法门的传承,邵颂雄教授引用《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说“文殊师利心咒总结诸法如虚空”,[④]而虚空恰是大圆满法修炼的核心见地。 笔者本章各节引用文殊菩萨的见地,再度证明大圆满法与北传佛经中文殊菩萨法门相互印证,二者都以心印心,实修实证,并无差别。 文殊法脉就是大圆满法脉。 此外,敦珠法王传承的支派并不知道,在《圣妙吉祥真实名经》中,文殊菩萨化身金刚手菩萨是大圆满法人间传承祖师嘉饶多杰的老师,笔者认为,文殊菩萨本身就是大圆满法密续的持有者(请参考第一章第二节大圆满法历史传承)。 总之,文殊菩萨开展的大圆满法脉传承(包括莲花生大士独立发展的法脉),与下一章要探讨的东方阿閦佛国开展的大圆满法脉传承,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各自闪耀独特光芒,使大圆满法至今应机得以大大普传弘扬。 文殊菩萨在佛教中代表智慧第一的菩萨,因此,文殊法脉之一的大圆满法修炼虹光化身也将达到至高无上的解脱! --------------------------------------------------------------------------------[①] 《诸法无行经》,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十五册,第757页上。 [②]不败尊者. 《决定宝灯》(谈锡永译,邵颂雄导论)台北:全佛文化,2009年. 第93~94页。 [③]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六,《大正藏》第19册,第129页下. [④]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五,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八册,第256页上。 经文如下: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何等为字等语等诸字入门? “阿”(a)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罗”(ra)字门,一切法离垢故;“波”(pa)字门,一切法第一义故;“遮”(tsa)字门,一切法终不可得故、诸法不终不生故;“那”(na)字门,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荼”(dhi)字门,入诸法边竟处,故不终不生,过荼无字可说。 何以故? 更无字故,诸字无碍无名亦灭,不可说、不可示、不可见、不可书。 须菩提,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 须菩提,是名陀罗尼门。 发布时间:2025-06-20 14:30:26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8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