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观辉居士:第七卷 第十七章 释疑一 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一 内容: 楞严经白话解 第七卷 第十七章 释疑一 为何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之一内容提要:世尊解答富楼那的疑问。 禅定中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的原因有三:一、颠倒妄想世界相续,二、颠倒妄想众生相续,三、颠倒妄想业果相续。 前已破人法二执,建立人无我观与法无我观,或说是人法二空。 所说的是空如来藏。 般若的根本思想,非空非不空,真空不是虚无,其中有幻有。 此下着重解说幻有。 原文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 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大威德世尊善为众生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常推说法人中,我为第一。 今闻如来微妙法音,犹如聋人,逾百步外,聆于蚊蚋,本所不见,何况得闻。 佛虽宣明,令我除惑,今犹未详斯义究竟无疑惑地。 白话解这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在大众中从座位站起来,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向佛请示:大威德世尊善于为我们敷演如来第一义谛,世尊曾表扬过我,说众人之中,推我说法第一。 今听如来微妙法音,心有惭愧。 比如聋人在百步之外观听蚊蚋,看不见形,听不到声。 世尊虽说得详细,令我除疑解惑,但我还未彻底明白,还有些少疑惑。 原文世尊,如阿难辈,虽则开悟,习漏未除1。 我等会中登无漏者,虽尽诸漏,今闻如来所说法音,尚纡疑悔。 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界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2。 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注】1习漏未除漏,是烦恼的别称。 因为烦恼会泄漏生命能量,所以有漏之名。 佛法把烦恼分为两大类:(1)起烦恼,指三界所起的烦恼,即以欲界的欲爱、色界的色爱、无色界的有爱为主引起的烦恼;(2)习烦恼,指三界外因藏识无明习气不思议变引起的烦恼。 习漏即是习烦恼。 修习声闻乘的人只断起烦恼,未断习烦恼。 阿难修习声闻,未得究竟境界,所以说像阿难这样的人习漏未除。 离一切烦恼,称为无漏,或称为漏尽。 也分两个层次:(1)非性无漏界,还未彻底离是非二相。 (2)离性非性无漏界,到达这种境界,诸法平等无二,烦恼即是菩提,生死等于涅槃,当下见性,即心即佛。 2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注意这里说的是诸有为相,就说明这里说的山河大地不是客观实有的山河大地。 在奢摩他中,常会出现尘缘分别影事,忽然生出,瞬间即逝。 地水火风空,黄白赤青蓝,仙佛龙怪鬼,可说是应有尽有。 这些都是金刚经说的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 白话解世尊! 不仅像阿难那样习漏未除的人有疑惑,即使会中已到无漏界、称为漏尽的菩萨和阿罗汉,听到如来今日演说的法音,也是未得究竟的。 世尊! 既然世间一切根尘阴界处等,都是如来藏清净本然的表现,为什么在奢摩他中会忽然生出山河大地有为相,次第迁流,终而复始? 原文又如来说,地水火风,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 若地性遍,云何容水。 水性周遍,火则不生。 复云何明水火二性俱遍虚空,不相陵灭。 世尊,地性障碍,空性虚通,云何二俱周遍法界。 而我不知是义攸往。 白话解如来又说,地水火风四大种,本性圆融,周遍法界,湛然常住。 世尊! 若遍处是地,怎能容有劳下水? 若遍处是水,火不能生。 如何理解整个空间满是水,又满是火,而水火不相克? 世尊! 地性障碍,空性通透,遍世界充满地,又充满空,我真无法想象,既障碍又通透是什么样子。 (白云按:这个问题,在世间人的心里确实是不可思议的事,用世间逻辑是无法解释的。)原文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及诸大众。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尔时世尊告富楼那,及诸会中漏尽无学诸阿罗汉。 如来今日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1。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2,及诸一切未得二空3回向上乘阿罗汉等,皆获一乘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4。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富楼那等,钦佛法音,默然承听。 【注】1胜义谛中的真胜义谛胜义中的真胜义,即第一义。 世俗谛的胜义,不离有为法,偏执有无二边。 二乘的胜义,还不离希望心,计着诸法自共相,未得法无我观。 第一义真胜义,离有无二边,离是非二相。 2定性声闻声闻第三果位阿那含,已无退转之心,名为不还,还未得无相,未得无生法忍。 在这个层次的声闻人,称为定性声闻。 3二空指人空、法空。 人空即人无我观,法空即法无我观。 佛经中的我,意为恒不变的自性自相。 人,包括肉体的色身和自己认识领域的识身。 排除自我主观意识的执着,便能逐渐树立人无我的观点。 声闻最高果位阿罗汉只得人无我,未立法无我。 一切法相都是相对的,用相对的观点审视一切法,便是法无我的观点。 佛说的法,相当于给修行人过河的筏,过了河背着筏走路的人会令人家笑掉牙。 对一切法,包括佛说的法,都不能过于执着。 但是追求一个目标,没有执着心也是要落空的,所以又不能立一个人无我、法无我的相。 4一乘道寂灭真阿练若正修行处这是比定性声闻及未得二空的声闻阿罗汉稍为提高了一步的修行处。 阿练若,意为无杂。 声闻乘、缘觉乘、如来乘,佛说了三乘,《楞伽经卷二》说:诸天及梵乘,声闻缘觉乘,诸佛如来乘,我说此诸乘。 乃至有心转,诸乘非究竟,若彼心灭尽,无乘及乘者。 无有乘建立,我说为一乘,引导众生故,分别说诸乘。 一乘道寂灭处离究竟圣智还差得远。 白话解惟愿如来宣流大慈,为我及诸大众拨开迷云。 说罢,五体投地,钦渴如来无上慈诲。 这时,佛告诉富楼那并会中那些已修得漏尽的无学阿罗汉:如来今日在此会中宣示胜义谛中的真胜义性。 希望在这会中的定性声闻及一切未得人、法二空而发心回向上乘的阿罗汉等人,都能得一乘道寂灭场地、真阿练若正修行处,你们好好听着。 我为你们说。 富楼那及大众钦闻佛的法音,默然承听。 原文佛言:富楼那。 如汝所言,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本觉明妙1? 富楼那言:唯然,世尊。 我常闻佛宣说斯义。 佛言:汝称觉明,为复性明,称名为觉。 为觉不明,称为明觉。 富楼那言:若此不明,名为觉者,则无所明。 1性觉妙明,本觉明妙性觉妙明中的性觉,指览尘生分别心的觉性,即下文说的觉明。 本觉明妙中的本觉,指清净本然的圆明寂照的觉性。 白话解佛说:富楼那,如你所说,如来藏清净本然,为什么忽然生出山河大地种种有为相。 你没听如来说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吗? 富楼那说:听说过。 世尊! 我经常听佛宣说这个道理。 佛说:你说说这觉与明,是性本明,就说是觉? 还是用心觉知不明,说是明觉? 富楼那说:若觉性本来不明,就说是觉,则这种觉不能明白觉知种种现象。 原文佛言:若无所明,则无明觉。 有所非觉,无所非明。 无明又非觉湛明性。 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白话解佛说:若能得无所明时,便没有明觉这种妄觉了。 若还是有所明时,这不是真觉,无明即是妄明,不是湛明的觉性。 本来的觉性必然是湛明之觉,虚妄的觉知称为明觉。 觉性本来不是所明之物,明觉却妄立所见之幻相立为所知所识。 既然妄立了所知所识,这所知所识又反过来扰动妄能的心,因此妄心妄相轮回生灭不已。 原文无同异中,炽然成异1。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 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注]1无同异中,炽然成异于三摩提中现前幻相,既知是幻,不作分别,则无所谓同异。 未得无学的修行者,不知这是幻相,妄加分别,起爱憎取舍之心,便炽然见种种异相。 白话解于本来非同非异的妄相中,生出种种异相;异相的异相,复变为同相;互相推论,又由同异之相,立无同无异之相。 如此自心扰乱,诸根成劳。 诸根劳累,于是显现色尘等相,诸相纷繁杂乱。 继而引起尘劳烦恼。 生起妄相,就成为心中世界之相;妄相暂时寂静时,便认为是虚空之相。 他们认为虚空是同相,世界是杂乱的异相。 其实暂时寂静或诸相纷繁,都非同非异,都是有为法所生的妄相。 发布时间:2025-06-09 17:15:49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78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