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赵州禅师的悟道因缘 内容: 赵州是唐末禅门的著名大德,是一位大手笔宗师。 他不与人谈玄说妙、言机论境,也不行棒行喝,只以本分事用平常言语接人,如“庭前柏树子”、“狗子无佛性”、“吃茶去”等话,以接来者,形成了独特的“赵州门风”。 此等言句,看似平常,无甚奇特,但内蕴深长,犹如棉里针,着不得,捏不得,一着一捏即伤身刺手。 此老能如是平易自如地横拈竖弄、逆行顺行得大自在,盖他计较已尽,炉火纯青,才能由浓而转为平淡。 我们学禅修道,先须有悟由,而悟由的关键在于善知识的开发。 赵州和尚也不例外。 他在师事南泉禅师时,一日问南泉:“如何是道? ”南泉指示说:“平常心是道。 ”这“平常心”三字就是指平常日用事,即是大道之所在。 其或不然,一息不来时,躯壳尚在,怎么不会言笑运动? 庞居士悟道偈云:“日用事无别……唯吾自偶谐,神通与妙用,运水与搬柴。 ”可见举凡嬉笑怒骂,謦欬掉臂,无一非真心妙用,只是世人迷于色相而不自知罢了。 次就字面说来,平者不曲,常者不断,禅者之心如能做到时时平直无曲,处处相应不断,那当体呈现的光明与自在的妙用,也就是道了。 这样也将就说得过去,但非宗门的正说。 但此道又在何处? 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法去证取? 因此赵州又问:“还可趣向否? ”南泉答道:“拟向即乖! ”意思说,如意有拟议,心有趣向,即与道相背,怎能悟道? 盖大道无形,大音希声,无可拟向攫取,息念即昭昭在前,生心即为影遮,故无可趣向也。 可惜许多学佛修法人,都落在拟议趣向上。 看经听法时,认为有实法可得;修法用功时,又以为有圣境可取。 纷纷为趣向忙碌,徒自辛劳,宁不冤苦? !其实,道本现成,不属修证,而且人人不二,就看你迷不迷于色相。 因此古德讲:道在悟而不在修。 那么,不用思想去拟议,怎么知道是道呢? 故赵州又问:“不拟争知是道? ”南泉答道:“道不属知,不属不知。 知是妄觉,不知是无记。 若真达不疑之道,犹如太虚,廓然荡豁,岂可强是非耶? ”大道虚廓,宛如虚空,一法不立,一丝不挂,了了分明,妙用无边。 有知则头上安头,面目全非;无知则如木石,不起妙用。 就宗说来,不属知,乃官不容针;不属不知,系私通车马。 既知与不知俱无立脚处,还说什么道不道、佛不佛与是非得失呢? 发布时间:2025-06-02 12:13:40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7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