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三章) 内容: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十八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十八章 止观丰佛宴上一回讲了天台宗修止观的六十四种法门,对于这个法门大家不要轻视了它,它代表了中国的佛法,也是中国的佛教。 这是在隋唐之间的智者大师把三藏十二部的教理及修法整合在一起,智者大师在当时不但为中国人所敬重,就是印度的修行人亦尊称为东方小释迦。 他当年所编辑而成的止观法门绝对是正信之路,万不可忽略,若想研究天台宗的教义,则智者大师的《摩诃止观》更是不可不读。 该书前后共有二十卷,对于一般人而言须费上好多的功夫,然而永明寿禅师把其中的精华抽了出来,放在这里。 中国从隋唐以后的第一流的知识份子,上自帝王将相,乃至唐太宗本人,虽然官做得大,表面上看来都在做世间的事业,然而内心里头都是从事于这种修养,而且走的都是止观的路线。 这是最稳当、最实在的。 严格来说,宋明的理学家大部分修养的方法也都走止观的路线。 只不过他们是用儒家的四书五经的名词来表达,因此这个止观的原理牵涉到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演变史里头去了。 真研究起来,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多少的财产,年轻的同学都不知道。 下面我们接著看:胸藏万卷书之弊复次信法不孤立。 须闻思相资。 如法行者。 随闻一句。 体寂湛然。 梦妄皆遣。 还坐思惟(同维)。 心生欢喜。 再说信法不孤立,由理论、思想进入的照样可以成就。 因此,不要以为走思想的路子不会成就,中国道家所谓精思入神,思想进入了专精的状态而到达了神化的境界,也一样进入形而上。 但是有个重点,须闻思相资,走思想路线必须要学问渊博,就研究佛学来讲,无论大、小乘等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必须融会贯通。 这些渊博的学问属于闻的范围。 闻了以后还要思,研究。 闻而不思,就变成了书柜,以前上一辈的前辈有人学问很好,比如有位已去世的老前辈吴先生,不管是西洋哲学或是中国典籍,没有哪一样不好,而且记忆力又强,但是同辈中叫他书柜。 有时他来,熟的人就问,这个问题出在哪个本子上,他马上回答,在哪一本的第几页。 这个在佛法就叫做多闻;有些人没有读过书,但是问题一到他手里,他就可以抓出一个重心来。 那是一种思想的才能,这属于思。 有闻不思不成其为学问,而变成了书柜。 有思想而没有渊博的学问则易偏狂,在《论语》中,孔子说: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而不学就太危险了! 因此必须闻思相资。 因此走研究教理的路子一样会有成就。 这是信行的部分。 夜梦易醒,白日梦难遣如法行者,有些人喜欢做功夫的,真正佛法的功夫要做到什么程度呢? 随闻一句,体寂湛然,梦妄皆遣,只要听到一句教理,解了只做功夫之偏,体寂,当下就开悟了。 湛然,清清楚楚、一通百通、一悟百悟,什么都晓得了。 自然如止水澄清,梦和妄念都没有了。 功夫到家的人有几个特点,身轻如燕、夜睡无梦、昼夜长明,无论是白天或是夜里永远是清醒的。 因此我们说,佛者觉也,觉就是睡醒了的人;凡夫永远在睡眠中。 夜醒无梦不算本事,要昼夜无梦,连白天的梦也没有。 我们大家做的白日梦更多啊! 整天想著要赚钱,房子要多盖一层楼。 前两天我给小孩写信,我说人生有三件事永远解决不了,房子永远缺一间、钞票永远少一张、人才永远少一个。 所以人啊! 白天的梦永远也做不完。 如果说能做到如法行的人,随闻一句:体寂湛然,梦妄皆遣。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不做人生的白日梦,夜里更加不会有梦,妄想皆空。 这个时候,还坐思惟、心生欢喜,回到你那人生的本位上,思惟,不是没有思惟,还是知道。 心生欢喜,初地菩萨叫欢喜地,有无比的欢喜。 随闻一句,体寂湛然,梦妄皆遣,这也就是禅宗言下顿悟的境界。 正思惟的修行路线又闻止已。 还更思惟。 即生禅定。 又闻于止。 还即思惟。 妄念皆破。 又闻止已。 还更思惟。 朗然欲悟。 又闻止已,还即思惟,即生禅定,在理上及事上到达这个体寂湛然,梦妄皆遣的时候就自然得止了,这个止不同于初步把所有妄念挂在一个念上的止。 到了这个时候,还要取正思惟,然后才能得到禅定。 又闻于止,还更思惟,妄念皆破。 又听到这个理马上心念空掉了,绝对没有妄念。 又闻止已,还更思惟,朗然欲悟。 有些人一听到这个理心念清净了,但是不要以为是到家了,还要正思惟,就像十五的月亮从东方一出来,整个世界照得都很清楚,好像要开悟了。 又闻观已。 还更思惟。 心大欢喜。 又闻观已。 还更思惟。 生善破恶欲悟等。 准前可知。 此乃听少思多。 名为法行。 非都不听法也。 再来讲现,又闻观已,还更思惟,心大欢喜,法行人由止生观来平衡,观理或观境,在这里头还要正思惟,正思惟很难解释,彻底讲在禅宗也就是还要这么一悟,心里头便可生出大欢喜来,所以有些行者在这时候一整天对人都是嘻笑傻笑的样子,有点半神经似的,如果定的功夫不够,又未能由舍入寂,便成了一种干(干)慧,有人变得很会作诗,诗兴不止,也是一种毛病。 又闻观已,还更思惟,生善破恶欲悟等,准前可知。 有一些人一听到这个理,观念上到达了,还要正思惟,而生出善法的境界,不过这时有的又成了执著,看到别人有不好的行为看不过去,对于自己有不好的杂念也无法忍受,好像是开悟,但还是毛病。 对于善恶分别得太清楚,在心地上就无法善恶清净。 清末刘锷的《老残游记》里头有首诗非常好,其中两句: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 佛教戒律中头陀行不可三宿空桑,怕留情人间,意思是自从学佛以后,此心已经平了,无是无非。 有时候用功到了某种阶段对于是非善恶,反而分辨得更清楚,这也会成为一种偏执的魔障,千万不要认为是道哦! 在观中所现的生善破恶欲悟等现象,它是一种向道升华的功能,还要转化,这些道理准前可知,上面都讲过了。 此乃听少思多,名为法行,非都不听法也。 这种情形就是由于听少思多,不喜欢看经典,也不喜欢到善知识处听闻正法,而只是自己在那里空想、苦思、用功,换句话说,很少研究学理,而凭自己的聪明去修。 名为法行,也可以说属于做功夫这一路,专门用思想去做功夫。 非都不听法也,并不是讲完全的不听法。 信行端坐。 思惟寂灭。 欣踊未生。 起已闻止。 欢喜甘乐。 端坐念善。 善不能发。 起已闻止。 信戒精进。 倍更增多。 端坐治恶。 恶不能遣。 起已闻止。 散动破灭。 端坐即真。 真道不启。 起已闻止。 豁如悟寂。 是为信行。 这一段再来讲信行人。 信行端坐,思惟寂灭,欣踊未生,信行人走教理研究的路子,坐在那边思惟悟空的寂灭之理,因多用思想,容易变成在念头上打转,欣踊未生,不能从中得到寂静之乐。 起已闻止,欢喜甘乐,这时听到修止的法门,弄清楚了,依之而行反能尝到学法的甜头。 端坐念善,善不能发,起已闻止,信戒精进,倍更增多,信行人坐在那里思惟善的各种内涵,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念念想学到慈悲。 善不能发,但是慈悲却发不起来,我们仔细反省,学佛有几个人真正地起了慈悲? 有呀! 都是希望别人给我们慈悲! 我们大家的心都很好,唉呀! 这个人修行不对哟! 其实重点不是他对不对,而是你自己对了没有? 这种心态会是我们总希望人家成功,而自己坏了没有关系吗? 我们的心理行为是很微细的,先要反照自己,其实我们的善心很不容易发起来。 起已闻止,信戒精进,他说你这个时候就需要好好修止,研究止的道理,这样反能使你的理观落实,而更合于佛法的戒行、精进等功德,向前进步。 有的人相信佛法、相信宗教,知道做好人是对的,戒律也知道,但这只是理论。 端坐治恶,恶不能遣,坐在那里希望自己思想里坏的念头少动一点,但是却做不到,这叫做瞎子吃汤圆心里头有数。 尽管在那里学佛,但是肚子里有多少坏念头,只有自己知道。 有时候自己很痛苦,我这个学佛的,为何还那么多坏念头,希望它不要再来,但是不然,它比讨债的人还要厉害,排遣不了。 他说你不要光是在那里只想善恶之理,而要起已闻止,在听闻研究教理中,还要修止,这样便能使散动破灭,伏了散乱心。 端坐即真,我也曾讲过,哪个打坐的境界最对呢? 就是你把蒲团铺好,双腿刚刚盘好的那一刹那就是对的。 真道不启,但是当你动了念头,我要好好打坐时,就已经不对了。 当你准备认识这是真的定境界,已经不是真的定了。 端坐即真,真道不启,坐在那里,想合于真道,做不到。 这时不可再如此瞎耗下去,起已闻止,应该再研究止的教理,然后确实去修定,到了那一天才可以豁如悟寂。 悟的那个时候是豁然开悟,胸口好像拉开了一样,打开了心胸,身心清净了。 这个时候,你不用刻意去求清净、求定,自然就在定中,这个定叫做寂灭之定。 是为信行,这是信行人破除障碍的道理。 坐少闻多。 非都不思惟。 前作一向极性。 今作相资根性。 就相资中。 复论转不转。 亦有三十二安心。 化他相资。 亦有三十二安心。 合六十四。 合前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 坐少闻多,有人专门讲经教的道理,打坐很少。 非都不思惟,并不是做不正思惟。 前作一向根性,前面所说的有些他的性向有这个偏好,有人生来就喜欢修道,但是光想修道学佛,教理不研究透彻是没有用的。 今作相资根性,思多以闻相资,闻多以思相资。 并且,在教法上也有相资。 所以我常鼓励大家多出去教教人家,因为教学相长,发心教人家,有时会因为人家提出来的问题而对你有帮助。 就相资中,复论转不转,就闻思和信法二种互相资助中,就知道转与不转,也就是止观互用在各类报器上的变化得失。 亦有三十二安心,总共合起来有三十二种安心法门。 化他相资,由教化别人而帮助了自己的进步,教学相长。 因此,发心是利人的,绝对的愿不虚发。 亦有三十二安心,这中间也有三十二种安心法门。 合六十四,合前为一百二十八安心也。 加上前面的总共有一百二十八种安心法门。 心的食谱夫心地难安。 违苦顺乐。 今随其所愿。 逐而安之。 譬如养生。 或饮或食。 适身立命。 养法身亦尔。 以止为饮。 以观为食。 夫心地难安,他说,学佛真正讲起来就只有一件事,就是为了安心立命。 外面要先能做到安身立命,我们外在的学问从六岁起求学一直读到大学毕业,就是学得技术如何去谋生。 要先求安身,不可好高骛远。 我很怕年轻人年纪轻轻的就学佛,满脑子装满了般若、菩提、真如,叫他做事结果一件事也办不好。 谋生之道,安身都不能,何况安心? 拿什么安心哪! 不管东方或西方的宗教都是为了安心。 违苦顺乐,一切众生,不管是蚂蚁或者是人,求生存都有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离苦得乐。 今随其所愿,逐而安之。 我们佛法的教法随其所愿,使任何人都能安心立命,这是学佛的人,弘扬文化的人所要走的路子。 譬如养生,或饮或食,适身立命,例如,我们要把活著的生命保养好,不管吃的或者是喝的也好,都要吃得自己舒服适当,这个寿命才能维持住。 养法身亦尔,以止为饮,以观为食,父母给我们的这个肉身的生命是生灭法,不究竟,就是你养身养得最好,大不了让你活一百年,最后还是要毁坏。 悟了道得意生身,就叫有了化身。 法身是永远不生不灭,而补给我们法身慧命的能源就是止与观,止就是法身要喝的水。 法身要水喝,等于我们的身体没有喝水不行;观则是法身要吃饭。 因此,若想悟道而得不生不死的法身,除了修止修现、修定修慧外,别无他法。 发布时间:2025-06-01 14:08:15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6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