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六章) 内容: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五十六章)南怀瑾教授讲述第五十六章 远峰不近看《宗镜录》第四十四卷,正式谈到止观的问题。 止观是一切学佛修道用功的基本道理,不论用何种宗派,何种方法,都包括在止观中。 止观的成果是定慧,由止得定生慧。 上次根据《宗镜录》的文字,把止讲完了,文字上立刻转到观的部分。 老实讲,把止观的作用、修持的方法,在理论上完全认识清楚了,不管修显教净土、密宗、禅宗,乃至修外道法门,都有办法了! 问题是一般修持者对止观的正见不太容易把握。 我们首先说明止。 止的梵文是奢摩他;观的梵文是毗钵舍那。 有些唐代翻译的经典,认为中国文字用止观二字,意义表达不清,因此直接翻译梵音奢摩他、毗钵舍那。 不过,这么一翻,大家又更不容易了解! 止,以中文意义而言,就是如何把心念思想静止下来。 今天很多同学跟我讨论到这个问题,所以再提出来仔细研究。 大家学佛或做功夫都想得定,如果认为打坐就是修定,基本观念就错误! 打坐不过是修止现初步练习修止的一种方法而已! 并非打坐就是定。 什么是定? 不一定打坐能得定,站著讲话、跑步、在空中翻筋斗都可以定。 并非打坐心入定。 如果把打坐、或者打坐睡觉叫入定,那真是自欺欺人! 坦白讲,打坐也不能跟止划等号。 大家打起坐感到最困难的,就是思想意识停止不了,因此想尽办法停止思想意识。 这在基本上就犯了极大的错误! 我们要晓得,人的思想意识停止不住的,世界上第一等笨蛋才干这些事,连第二等聪明人都不做,何况第一等聪明者。 要把自己思想意识定住在一点,做不到的,这是什么道理。 我经常跟大家说,心理作用同力学原理是一样的。 譬如捏拳,捏的愈紧愈痛愈难过,就想赶快放松。 因为向心力过强,离心力必随之而起。 为何一个东西捏紧会爆炸? 向心力到达极点,离心力便起而爆炸。 所以,想要把念头空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愈阿弥陀佛,陀佛阿弥的事情就跟著多了! 一下子想到茶叶没有买、那件衣服没有洗干净、那个人欠我十块钱什么都想起来了! 你如果不想把心念压紧,什么都想不起来。 然后,你有时候想,认为自己方法很高明,什么都不用,既不念佛也不念咒、也不做什么,只是静坐、空啊! 你哪里空得了? 愈空,离心力一大,向心力集中,你越想空,越空不了,什么事都想起来。 你真空了,一定看得很清楚。 譬如大家看房间里的某样东西,被桌椅挡住看不清楚,搬开桌椅,房间一空,什么都看清楚了! 哪里有一点脏的、黑的,清清楚楚,那是必然的。 所以,不明白此理,拼命用功压心念,想得止得定,如何静得下来? 佛法叫我们莫妄想、不起分别,没有错,但是大家搞错了! 以为不想是把念头压下去什么都不想,注解错了。 注解错误与佛法没有关系。 如果把念头压下去叫不妄想,岂非死人! 那何必修佛,修死不就什么都不想,再不然变石头人,石头、木头不会想。 所以,基本上这个道理要弄清楚。 佛叫我们不妄想,而我们想求得定、想求静下来、想求空就是个大妄想。 因此大家盘腿用功,可以说此人在那里打妄想,想成佛、得定的妄想挡住了一切。 那么,如连这个妄想都不想,我们如何能得止呢? 佛经只叫你止,修止入门;至于怎么样修止,查遍了佛经也没有对止多作定义。 这刹那不就是止吗? 中文对止的解释就是停止,其实止很容易达到。 譬如大家盘腿打坐,两手放好,这样子就已经是止了嘛! 为什么? 两条腿不跑步,两只手不再玩花样,嘴巴不讲话,眼睛开也好,闭也好,不随便张望,不要理自己的思想,你感觉一下,已经止了! 你要认识这个境界,就在这个情况下就是止! 佛骂人头上安头,人本来有个头,头上安头,岂不多余! 一个头已经够累,两个头很辛苦耶! 你说思想还没有澄清,佛经说譬如一杯浊水,刚开始摆好,水仍然晃动,只有慢慢等它静,泥渣沉底,水干净了! 一般人念咒子,或者用现想、念佛求止,往往是自已在扰乱,止不了,这个道理要认清楚。 初步学止,先求身的止,五根不动,而意根未停,慢慢转过来。 大家注意! 身心不是止得了的,是观,唯有观才能止。 不管修密宗或显教哪一宗、哪一派,学佛修道者多,成道者少,是理上不清楚,因此功夫用不上路。 大家坐起来都忙得很! 忙著与心意争斗,想把心意搞下去,于是越搞越忙,修了六十年,你忙了六十年,看起来很清静,在那里打坐,实际上也够忙了! 注意! 念头不是止止得了的,念头是靠观来破的。 老实讲,全部佛法就是一条路:止观。 第三个问题来了。 什么叫观呢? 观心法门,梵文毗钵舍那,即中文观的意思。 据我几十年经验,走了不少路,也接触不少学佛修道的人,大多对观的理论始终搞不清楚,一看到观,瞪起眼睛修观。 修密宗的修观想,不晓得密宗教理,观是观,想是想,两者绝对不同。 而密宗的观想与止观,在理论上是一个,但方法两样。 讲到修观,许多学打坐的强调眼观鼻,鼻观心,一般人打坐,除非斗鸡眼可以看到一点鼻尖,则绝看不见整个鼻子。 不过,眼观鼻还勉强可以,鼻观心怎么观? 鼻子又没有眼,如何看心啊? 这种人很多,坐起来像鸡蛋一样。 此外,还有些道家的修法,那厉害了! 眼观鼻、鼻现心、心观尾,打坐练功弯头,鼻子差不多要碰到肛门,这叫太极,修道家的称为龟息。 在道家龟鹤象征长寿,鹤颈长,立睡,颈子弯曲,鼻子插到屁股,呼吸与肛门相通。 鹿也是站著睡觉。 因此,有人练习打坐,眼观鼻、鼻现心、心观尾,把身体卷成圆拱状。 你们所见有限,我们在大陆湖北宜昌亲眼看到一家人如此修道。 外面宣传这一家人都有道,快要拔宅飞升,这还得了! 我赶紧亲自去拜访。 听说这一家人修的法,千古失传,哟! 那更要学啊! 管他要多少钱,叩多少头都要学。 他们家中没床、没椅,地上铺的全是席子,一家大小两夫妻、儿子、女儿全打坐,快要修到拔宅飞升。 汉朝淮南王拔宅飞升,全家成道,鸡犬升天,万一鸡飞到半空中掉下来,至少还可再活一千年。 那家人本事真大,从老头子起,到七、八岁的小女孩,打坐慢慢转,头硬对到下部,像个圆球,房间里就看到好几个球在那里滚。 我想这一道我大概学不到,没有那么软的身体,可见人体很妙。 还有,为什么房间全铺席子? 半夜子时阳气一发动,身体内气动,开始滚球,妙的是一家七、八口打坐滚动,怎么也撞不到一块儿,这样滚上一个时辰。 看了这种情形,我说我不修了,我心里有数,这个与大陆一种道家的打神拳一样,站著先学韦驮抱杵,念嗡嘛呢叭咪吽,咒音的力量压久了,全身慢慢抖起来,闭著眼睛就打起拳来,这叫神拳,没有路线,爱打什么拳就打什么拳。 如果旁边有人暗示打猴拳,过一会他就像猴子一样打起猴拳;暗示他来段天女散花,他立刻打一段天女散花。 一般人学佛对这些很迷信,我们到底见过,也学过一点科学常识,这是心理作用,人体压紧,气一振动,加上神通的弟弟神经的观念,哟! 气动了! 菩萨、神到我身上,要我这样动、那样动,就抖起来了! 所以,我看了肉球打滚,叫它肉球道,不修了! 这个我懂,何必跟你修! 道理就是眼观鼻鼻观心,现出来以后,心观尾,而害成这样,可以说是受害者。 远峰不近看眼观鼻是肉眼观看的观;止观的观是观察之观,观察即是反省,也就是后世禅宗所讲的参,一般用观心,不是用眼睛看,用你的意识观察这个道理。 其实一个人随时在止的境界,你一盘腿,一静,要它静下就静下来了嘛! 至于有没有得定,是观的作用。 譬如这一堂坐得不舒服,心烦意乱,你怎么知道? 意识上知道就是观的作用。 所以我们现在产生一个矛盾,你禅坐修观,把观的作用冤枉地用力,拼命求达到一个止,全把工具和道理搞反了! 永远不会得止观,也得不到好处。 譬如大家随处一坐就已经得止了,这个时候不需要起观,不必刻意再进一步去观,止当中就有观。 举个例子,不一定打坐,眼睛一闭,就感觉跟普通活动不同了,那个感觉就是观,你那个不同已经来了嘛! 观也来了,止也来了,就在那里很现成的,别再钻牛角尖。 然后要它慢慢宁静,进一步宁静,你进一步体会,进一步体会,进一步宁静,这样止观双运,两者同时并进。 那么,怎么才能达到空呢? 止观中本身就是空的。 当我们理解到,一开始盘腿到现在宁静的阶段,所有的动相静相过去,自然就空了! 大家打起坐来在止观的境界犯了一个错误,用意识另外求一个空的现象,把自己害了! 没有一个另外的空。 这是第一节说的四点。 第二节再说明止观的道理。 那么,照这么说,我们平常都走错了? 也不尽然。 一般学佛,小乘修法止在一念。 我们假定把净土宗的南无阿弥陀佛一句佛号拿来当小乘的修法,用一句南无阿弥陀佛的念头来止住其他所有的念头,一句佛号好比湿的面粉杆,所有杂念好比灰尘纷飞,行住坐卧皆以湿面粉杆沾粘飞尘。 唐朝白居易原来修止观、修禅,最后修净土,有一首偈子: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就是忙似箭,还是阿弥陀这个就是小乘修法,一念一念,有些人心念老是提这一念,提久以后睡不著罗! 普通人准吓住,糟糕! 念佛念得失眠,只要你唉呀这一下,走火入魔。 其实本来没有魔,也没有火,没有这句话,因为最近几年小说乱写,写多了走火火魔,哪有魔? 哪有火? 还不都是自己。 这是因为念久、念紧张,自然睡不著;大家习惯睡眠,看到自己睡不著,吓慌了! 实际上没有关系! 如此止在一个念头上,那一个念头,抵一切念头,以一念粘住杂念,即小乘的一念修止。 止观与开悟大乘的一念修止不走这个路线,走什么路线? 因为本来就止。 比方,现在拿一个说话音声止的境界给大家听听春,注意喔! (静默)我没有讲话,你注意个什么? 这一段没有讲话不是很宁静吗? 这个时候就是止了。 你那样止也可以,这样止也可以,不一定打坐,很宁静就止下去了,因为这个念头自己不停留。 大乘境界不走特别意念统一的路子,就是自然地摆平,它就止了! 刚才叫大家注意,我不是故意开玩笑,注意我说话,要听到,然后没有讲,你在注意没有讲、很宁静这一段,止当中就是在观嘛! 因为你在注意嘛! 我们平常所讲的观,就是普通所说的注意,那个注意力就是观的作用。 拿现代的观念来说,观就是那个注意力;止就是安详、宁静,非常简单! 人只要外界不起作用,自然很安详,也就是止。 同时你把注意力集中观察自己当时的心理状况就是观,是这么一个作用。 所以,从止观,到最后悟道成佛,不是止的功夫喔! 完全是观。 在中文,观的作用就叫悟,但是在理论上的悟,而没有止的观,不算开悟,止的功力到了的观,叫开悟。 这是一个道理,补充第二节的。 思想的分界现在补充第三节。 密宗所讲的观想,观是观,想是五阴色、受、想、行、识中的第三个。 学佛要了解思想这两个字。 本来这二个字是佛学名词,想是想,思是思。 粗的叫想,细的叫思。 譬如诸位坐在这里,心里想到楼下或者想到家里。 或者另有一件事挂在心上,或欠人家钱、欠人家感情的人,坐在这里,《宗镜录》每一句都听得进,可是跟人家约会,或明天要还五百块钱,身上只有三十元,不晓得怎么办! 心里烦得很,佛经也不大听进去,那个念头去不了。 打主意怎么样做,那个是想。 思,则没有想的成份。 譬如身体不舒服,你坐在这里听《宗镜录》,样样听得进,但是,下意识觉得身体不舒服,那个可没有去想,那是思,很细。 所以,白天所想,夜里做梦,是思的作用。 想会构成一个东西。 譬如写一篇文章、画家构图起画稿,影像一想,意识境界已经有了,这个是想。 所以说观想,想是这么粗的东西。 修密法想不起来不谈观,开始想是外层,粗的,慢慢回转到内在,这个时候进入观的情况。 那么,由观的情况进入思的境界呢? 想的东西变成一个现实。 等于精神病的人说某人要抓他,我们看不见,但在他是真实的,在他的意识状态,的确看到这个境界。 所以我常跟大家讲,如果在精神病院住久了,很难下定论,究竟我是精神病,还是他是精神病? 两个搞不清楚,我们说他们是精神病;他们看我们绝对不正常。 大家在这个世界上本来都在精神病状态中,不过那一种病与我们的病两样而已! 我们现在这里也是精神病。 这是在继续止观法以前,综合答覆这几天中同学们的研究。 所以止观这个法门要搞得很清楚,才能谈学佛。 一般人错认,多走冤枉路而修。 顺便再告诉大看到一位道友在这里想起来,一般人学佛做功夫,可怜的是什么? 被感觉、感受牵著走。 坐了几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五天头痛,八天血压高,实际上他真在用功,毛病出在哪里? 他跟著感觉状况在跑。 一打坐,腿发麻,唉! 空的嘛! 空是空,腿还是麻得痛,然后坐不住,背发胀,发胀是什么道理? 该不要走火入魔出毛病? 那是不是在修止观? 那叫凡夫止观。 他是在修止,因为天天打坐,修静下来,万事不管,如果讲那样不算修止,那又冤枉他了! 那么他在修什么观呢? 我给它一个名词,修感觉痛苦观。 他用万年的功夫也没有用,这不是修智慧的慧观(修慧),什么理? 他没有反过来想,感觉到痛苦这一点意念作用,怎么把这一点意念作用突破就对了,那就恭喜他了。 否则,浪费费时间、浪费米粮,坐在那里玩这个干什么? 接下来看永明寿禅师的话:止观两帖药,知时并知量又善男子,智者识怨,怨不能害;武将有谋,能破强敌。 非风何以卷云? 非云何以遮热? 非水何以灭火? 非火何以除暗? 析薪之斧,解缚之刀,岂过智慧? 善巧方便,种种缘喻,广赞于观,使其破恶,是名对治以观安心。 文字大家都懂,意思是,善男子啊! 一个聪明人认识了害他的冤家,晓得某件事做了会受害而绝不接受,那么冤家就不能害他。 一个真正智勇双全,有思想、有才气的大将军,能破强敌。 非风何以卷云? 非云何以遮热? 。没有风,如何吹散天上的云、空中的雾? 反过来说,没有一片云,烈日当空,又如何遮蔽炎热? 所以,有风卷云,令人神清气爽、意态闲适;有云遮日,使人消暑解热。 顿觉清凉。 非水何以灭火? 非火何以除暗? 水能熄火,而火能除暗。 每一句话都有正、反两面的说明譬喻,说明什么道理呢? 没有水无法灭火,没有火不能照明、炊饭,这是讲观的道理,破一切恶的念头。 为何要两边说明? 有两个作用,在止观的道理都告诉你了。 人要修定打坐,完全空念头什么都不想,念头空久了不晓得起观,空久了变昏沉,爱睡觉。 用定来修止对治散乱心,止是一包药,病好了却还继续吃药,药吃多了不又变成病了吗! 所以这个时候得了止定,下去主要起观了,就要拿智慧用心观了。 用心观,你说懂了,又乱想想了半天,观久了坐不住,又起散乱。 所以止观要平等等持,这就是教我们打坐做功夫修写,与智慧观察必须两者并行。 至于如何并行,又有人问:老师,哪个时候该用止? 哪个时候该用观? 唉呀! 我常为这些问话火冒三丈。 释迦牟尼佛比我们本事大,佛在禅定修法的经典上告诉你,自己要知时知量。 问我何时用止、何时起观? 怎么不来问我吃几碗饭会饱? 你肚子晓得嘛! 吃了这餐,下一顿什么时候吃? 你饿了就吃嘛! 饿了就吃,饱了就停。 结果我们学佛的人做功夫,禅也好、密也好,既不知时,又不知量;既不起观,又不晓得修止,那样不统统变成盲修瞎练吗? 发布时间:2025-06-01 13:13:04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6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