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 内容: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九一二九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有求为苦,无欲为乐。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有大力而自在快乐,所追求没有得不到的,还有什么人能胜过他,而一切欲求都能具备的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有大力而自在快乐,但他却无所求,如果有所欲求的话,这是痛苦不是快乐。 对于欲求已成为过去的人,这是比有欲求的人还要快乐的。」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九二、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生死轮回之车从业而起,为心识所转,随因而往,因坏而亡。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生死轮回的车子是从何处生起? 谁能转动这辆车子? 这辆车子将转到何处? 是什么败坏,它就灭亡了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生死轮回的车子是从所造诸业而生起,心识能转动这辆车子,会随着因缘而转到其处,如果因缘坏灭,这辆车子也就灭亡了。」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九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生子是苦非乐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 那拘屡陀王之女修波罗提沙今天生子了。」佛陀告诉天子说:「这是不善的事,并不是善事。」当时,那位天子就诵偈说:「人们对于生子觉得是快乐的事,世间人有子女就会很欢喜,父母年老体衰时,子女就能奉养他们。 瞿昙您为什么说:生子是不善的事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应当要知道,一切永远都是无常的,纯是不实五阴结合的假名,不是真有什么子女。 生子会常得苦恼,愚痴的人却说是快乐,所以我才说:生子不是善事。 不是善事,却作善事的想象,不可爱念却作可爱念的想象,实在是苦,外表却好象是快乐,都被放逸所践踏。」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九三注释:1、「非善为善像……. .放逸所践踏」: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七经此处作「不善作善想,不爱作爱想;苦作于乐想,放逸所极熟。」一二九四、本经叙说,若善计虑者,则二流不显,名色永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什么是我们的思虑所应思虑的事? 为什么轮回之数不再隐覆? 什么是思虑中最好的思虑? 应怎样来称说它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佛法深妙很难去测量,顺、逆生死的二流已不显现,无论是名(精神)或色(物质),都已灭尽无余。 这就是我们的思虑所应思虑的事? 不再被那轮回之数隐覆,是那思虑中最好的思虑,这样就称说为善的思虑。」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九四经注释:1、「云何数所数……. .云何说言说」:数所数,计虑所应思算的事。 数不隐,此数乃指再入生身之数,亦即轮回之数。 此偈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十七经作「云何自思算,不为烦恼覆? 云何复名为,永离于众数?」众数,即指再入生身之众数。 如第四六七经偈云:「明智者命终,不堕于众数;众数既已断,永处般涅槃。」「不堕于众数」,佛光阿含藏注云:「指不再入生身诸数。」2、「佛法难测量……是则说名数」:二流,指顺生死之流与逆生死之流。 名,精神;色,物质。 此偈别译杂阿含经作「若善算计者,二漏不流转;名色永已灭,彼名离众处。 总数不覆藏,已去于总数。」二漏,指有漏法与无漏法。 总数,同于众数。 一二九五、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戒德重于地,骄慢高于虚空,忆念疾于风,思想多于草。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什么东西比地还重? 什么东西比虚空还高? 什么东西比风还快? 什么东西比草还多?」当时,世尊诵偈答说:「戒德比地还重,骄慢比虚空还高,忆念比风还快,思想比草还多。」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布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九六、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修作十善业为生天之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 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应修习什么戒行,又具有什么威仪呢? 应具有什么功德,造作什么业行呢? 有智慧的人应怎样安住呢? 要怎样才能往生天上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 应远离于杀害众生,持守戒律,防止自己杀生的乐觉。 杀害之心不加在众生身上,这样就是生天之路。 (戒杀生)远离不与而取的偷盗行为,别人给与而取,心才欣乐,断除贼盗之心,这样就是生天之路。 (戒偷盗)不与他人所拥有的妇女行淫,远离于邪淫,对自己所拥有的女人能知足而止,这样就是生天之路。 (戒邪淫)不论是为自已,或是为他人,是为财利,或是嬉戏笑闹,都能不说妄语,这样就是生天之路。 (戒妄语)断除两舌(搬弄是非,离间他人),不离间他人及亲友,常念及和谐彼此关系,这样就是生天之路。 (戒两舌)远离粗恶不爱的言语,说话温柔而不伤人,常说淳美的话语,这样就是生天之路。 (戒恶口)不讲不诚实的话,也不说没有意义无益的话,常随顺正法的言说,这样就是生天之路。 (戒绮语)在聚落或空地里,看见财利就说那是我所有,不会生起这种贪欲的想法,这样就是生天之路。 (戒贪欲)心地仁慈,没有害人的想法,不伤害众生,心中经常没有怨结,这样就是生天之路。 (戒瞋恚)对于苦业及果报,二者都能生起净信,受持正见,这样就是生天之路。 (戒愚痴)如此众善法,十种清净的业行,能平等地坚固受持,这样就是生天之路。」那时,那位天子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于是,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九七、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释提桓因,命的特质及命身形成过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释提桓因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释提桓因诵偈问佛陀说:「什么法命不知呢? 什么法命不觉呢? 什么法拘锁着命呢? 什么法是命的系缚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色法(物质)命不知,诸行(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命不觉,色身拘锁着命,系缚命的是爱欲。」释提桓因又诵偈说:「色身并不是命,这是诸佛的说法,然而它在那极深藏之处,是怎么样生长成熟的呢? 怎样成为血肉的胞胎呢? 怎样长成这个有觉知的命身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刚开始是有如卵黄的迦罗逻,由迦罗逻再生长成疱形之位;疱形之位再生长成血肉之位,血肉之位再生长成肉团坚实之位;肉团坚实之位再生长成肢节,以及诸毛发等物。 于是色身的各种情识根身,渐次地长成形体,再藉由母体的饮食,长养着那个胎身。」当时,释提桓因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九七经注释:1、迦罗逻:卵黄、凝滑,胎内五位之一,只受生之初至七日间之位。 2、胞:又作疱、泡、疱,音译作「额部昙」。 经二七日渐渐增长而为疱形之位。 3、肉段:译作血肉,经三七日渐为血肉之位。 4、坚厚:又作凝厚、坚肉、肉团。 音译为「键南」。 经四七日渐至肉团坚实之位。 5、肢节:又作形位、五支、支节,音译作「钵罗奢佉」。 经五七日渐具六根之位。 一二九八、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有关修行的方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长胜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长胜天子诵偈说:「应善能学习微妙的说法,习近众沙门,独自没有伴侣的住于空寂处,正确思惟静默着。」当时,世尊诵偈答说:「应善能学习微妙的说法,习近众沙门,独自没有伴侣的住于空寂处,寂默地静止诸根。」当时,长胜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九八经注释:1、「独一无等侣,正思惟静默」: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经此处作「恒乐空静处,寂定于诸根」,有所差异。 2、「独一无等侣,寂默定诸根」: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恒乐空寂处,寂定于心意」,有所差异。 一二九九、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与正士同止共事,知正士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尸毗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尸毗天子诵偈问佛陀说:「应与什么人同住? 应与什么人共事? 应知道什么法? 才是转胜而非恶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应与正士同住,与正士共事;应知正士之法,才是转胜而非恶。」当时,那位尸毗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月自在天子,能具足禅定,就能到达彼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月自在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月自在天子诵偈说:「如果能够正确系念,专心善巧于正受(禅定),他将能到达究竟之处,就像蚊子依从于草堆一样。」当时,世尊诵偈答说:「能具足禅定的话,内心就常能充满喜乐,他将能到达那彼岸之处,就如鱼儿冲破网一样。」当时,那位月自在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经注释:1、「彼当至究竟……一心善正受」:本经月自在天子所说偈与世尊所说偈,在南传中融合成一偈,而皆为月自在天子所诵,世尊并未诵偈。 其偈作「善巧心集中,正念入禅定,犹如无蚊患,树丛中走兽,可以平安行。 不为于放逸,以离诤烦恼,而入禅定人,犹如破网鱼,可以平安行。」本偈前五句犹如本经月自在天子所诵偈,但譬喻稍异;后五句犹如本经之世尊所诵偈。 白话译文参考南传而成。 一三○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毗瘦纽天子,能供养如来,欣乐正法、律,不放逸修学,必能得到自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毗瘦纽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毗瘦纽天子诵偈说:「亲近供养如来,欢喜就会常增长;欣乐正法、戒律,就能随顺修学而不放逸。」当时,世尊诵偈说:「如果对于如此说法,能防护而不放逸;由于不放逸的缘故,就不会随从魔王而得自在。」于是,那位毗瘦纽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二、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般阇罗健天子,能系心正念,则虽处愦乱之所,也能了知正法,得证涅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般阇罗健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般阇罗健天子诵偈说:「在杂乱的处所,有智慧的人也能觉悟;以禅思觉悟所觉悟之法,这是牟尼(寂静圣者)的思惟力所致。」当时,世尊诵偈答说:「如果能够正确系念,专心善巧于正受(禅定),即使在杂乱之处,也能了知正法,由正觉而证得涅槃。」当时,般阇罗健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二经注释:1、「愦乱之处所……牟尼思惟力」: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七经此偈作「在家缠众务,出家甚宽博。 牟尼由专精,从禅出觉了,廓然而大悟,开发显大智。」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有大智慧人,障中知余地。 无有所著者,无比之圣者,佛陀知禅定。」2、「了知愦乱法……一心善正受」: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虽处众缘务,亦能获得法;能具念力者,由能专定故。 唯有明智人,逮证于涅槃。」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彼等于障中,知道涅槃法;以得正念人,善正心寂静。」一三○三、本经叙说阿难与佛陀同赞舍利弗尊者的智慧,须深天子闻之欢喜。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须深天子和五百位眷属,容色都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们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世尊告诉阿难尊者说:「阿难你对于舍利弗尊者的善能说法,内心会喜乐吗?」阿难告诉佛陀说:「是的,世尊啊! 只要是不愚、不痴,有智慧的人,有谁对于舍利弗尊者的善能说法,心里会不欣乐的呢? 为什么呢? 因为那位舍利弗尊者持戒多闻,少欲知足,精勤修习远离,固持正念,得到智慧的正受,具有捷疾智慧、锐利智慧、出离智慧、决定智慧、大智慧、广智慧、深智慧、无等智慧,成就智宝,善能教化众生,给予示教照喜,也常赞叹示教照喜,经常为四众说法不倦。」佛陀告诉阿难说:「是的,是的,确实是如你所说一样。 阿难啊! 只要是不愚、不痴,具有智慧,有谁听闻了舍利弗尊者的善说诸法能不欢喜的呢? 为什么呢? 因为舍利弗比丘持戒多闻,少欲知足,精勤修习正念,得到智慧的正受,具有超智、捷智、利智、出智、决定智、大智、广智、深智、无等智,成就智宝,善能教化众生,给予示教照喜,也常赞叹示教照喜,经常为四众说法不倦。」「世尊啊! 确实这样,确实如此。」世尊向阿难尊者如此这样地称赞舍利弗的说法,须深天子和他的眷属也如此这样的内心感到欢喜,身光更增明耀,清净地照耀着。 那时,须深天子内心怀着欢喜,发出清净的身光照耀后,就诵偈说:「舍利弗多闻,具有平等的光明智慧,善能持戒调伏自己,已证得无生的涅槃境地,他持着这最后一次的身体,降伏了众魔军。」当时,那位须深天子和他的五百位眷属听闻了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三经注释:1、四众:指出家二众比丘、比丘尼,以及在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 2、得不起涅槃: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八经此处作「得无生寂灭」。 一三○四、本应叙说赤马天子以捷疾神足,常行百岁,仍不能过彼世界边,佛以知四圣谛即能得世界边。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赤马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赤马天子问佛陀说:「世尊啊! 是否有人能走出世界的边际,到达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呢?」佛陀告诉赤马说:「没有人能走出世界的边际,到达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赤马天子告诉佛陀说:「真是奇妙! 世尊! 您善能讲说这样的义理。 诚如世尊所说:『没有人能走出世界的边际,到达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为什么呢? 世尊啊! 我自己忆念过去世时,我的名字叫赤马,做为外道仙人,得到了神通,远离了一切爱欲。 我那时这样想着:我有如此快捷的神通,就如一位勇健的人以利箭横射过多罗树影的短暂时间里,就能登上一座须弥山,而到达须弥山顶;然后又脚踏东海,而越到西海。 我那时这样想着:我现今成就了如此快捷的神通力,今天宁可去寻求世界的边际。 这样地思考后,便即出发,这中间只除了吃饭、休息、大小便溺外,也缩减睡眠的时间。 就这样不停地走了一百年,一直走到死,竟然也不能走出世界的边际,到达那不生、不老、不死的地方。」佛陀告诉赤马说:「我现在只以这七尺之身来解说这个世界、世界的生起原因、世界的寂灭、息灭世界的方法。 赤马天子啊! 世间是什么呢? 就是指五种受阴。 是哪五种呢? 就是色受阴(物质)、受受阴(感受)、想受阴(想象)、行受阴(意志行为)、识受阴(心识),这一切就叫作世间。 什么是色受阴生起的原因呢? 就是由于有对未来渴求永存的爱,对于现在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这些就是世间生起的原因。 怎样叫世间的寂灭呢? 就是如将那对未来渴求永存的爱,对于现在境界的贪喜俱行爱,对未来欲得每一境界的爱,断灭无余,舍弃、远离、灭尽、无欲、寂灭、息止不生,这样就叫做世间的寂灭。 什么是息灭世间的方法呢? 就是这八圣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这些就是息灭世间的方法。 赤马啊! 应了知世间的苦恼,断除世间的苦恼;了知世间生起的原因,断除世间生起的原因;了知世间的寂灭,证得世间的寂灭;了知息灭世间的方法,修习那息灭世间的方法。 赤马啊! 如果比丘对于世间的苦恼能了知、能断除,世间生起的原因能了知、能断灭,世间的寂灭能了知、能证得,息灭世间的方法能了知、能修习。 赤马啊! 这样就叫到了世界的边际,超越世间的贪爱。」那时,世尊又诵偈说:「未曾远游行走,然而却能到达世界的边际;没有到达世界的边际,终究不能灭尽苦恼的边际。 所以释迦牟尼能够知道世界的边际,善解世界的边际,一切清净梵行已经完成。 对那世界的边际,能平等觉知的人,就叫做贤圣的行持,可以到达世间的彼岸。」当时,赤马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四经祝释:1、寻:印度尺数名。 二十四指为一肘,四肘为一寻。 每肘约一尺八寸,四肘即七尺二寸。 一三○五、本经叙说有六位天子来诣佛所,各说一偈,恶魔波旬加力令阿俱咤天子说邪见,佛乃指摘其非。 六天子惊异佛之大德神力,即诵偈赞叹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毗富罗山边。 有六位天子,他们前世原是外道出家人,一名阿毗浮,二名增上阿毗浮,三名能求,四名毗蓝婆,五名阿俱咤,六名迦蓝,他们一起来到佛陀住处。 阿毗浮天子就诵偈说:「比丘专心一意,常修习厌离,在初夜及后夜,善自思惟而摄护他的身心;只要见闻到他的说法,就不会堕于地狱中。」增上阿毗浮天子又诵偈说:「应厌离一切黑暗,常自摄护己心;永远离开世间言语的诤论法。 要从如来大师处禀受沙门之法,善于摄护世间,不使自己造作众恶业。」能求天子又诵偈说:「无论断截椎打杀害众生,或行作供养布施等事,富兰那迦叶说不见会有恶报,也不见会有福报。」毗蓝婆天子又诵偈说:「我说那位尼干外道││若提子,出家修行学道,长夜修习难行的苦行,这位大师的徒众,也都能远离妄语。 我说像他们这样的人,离阿罗汉不远。」当时,世尊诵偈答说:「那极瘦弱的野狐,虽然常和狮子同游,终究还是羸弱瘦小的动物,不能成为一只狮子。 尼干大师的徒众们,虽然虚妄的称叹自己,但这都是由恶心所发的妄语,去阿罗汉其实极远!」此时,天魔波旬附着于阿俱咤天子而诵偈说:「精勤修习,离弃黑暗,常守护远离,深着于微妙的净色,贪乐于梵天世界。 应当教化这种人,使他能够往生到梵天。」那时,世尊这样想着:这阿俱咤天子所诵的偈,乃是天魔波旬施加神力在他身上的缘故,并非那阿俱咤天子自心所说而这样唱诵:「精勤修习,离弃黑暗,常守护远离,深着于微妙的净色,贪乐于梵天世界。 应当教化这种人,使他能够往生到梵天。」那时,世尊又诵偈说:「所有一切的色相,不论是在这里,以及在其它地方,或者是在于虚空中,各别有光明照耀的色相。 应该知道,那一切都离不开恶魔的魔缚;犹如垂下钓饵,在钩钓那些游鱼一样。」那时,天子们各自想着:今天阿俱咤天子所诵的偈,沙门瞿昙说这是魔王所说。 为什么沙门瞿昙会说这是魔王所说呢? 这时,世尊已经知道众天子们心中的想法,就告诉他们说:「现在阿俱咤天子所诵的偈,并非出自他的内心,而是魔王波旬施加神力在他身上的缘故,所以才这样说:『精勤修习,离弃黑暗,常守护远离,深着于微妙的净色,贪乐于梵天世界。 应当教化这种人,使他能够往生到梵天。』所以我就诵偈说:『所有一切的色相,不论是在这里,以及在其它地方,或者是在于虚空中,各别有光明照耀的色相。 应该知道,那一切都离不开恶魔的魔缚;犹如垂下钓饵,在钩钓那些游鱼一样。』」那时,众天子又这样想着:真是奇妙! 这位沙门瞿昙,他具有大德神力,能够看见天魔波旬,而我们却看不见,我们应当又各自诵偈赞叹沙门瞿昙。 于是就诵偈说:「应断除对于一切存在色身的爱贪之想,使这善于摄护的人,断除一切的妄语。 如果想要断除欲爱,就应供养大师您。 要断除对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的爱欲,破坏一切的妄语,断除一切见贪,就应供养大师您。 在王舍城中第一名山,就是毗富罗山,众山中最高大的是雪山,鸟类中最有名的是金翅鸟。 八方及上下(十方),一切众生所在之处,在诸天及人世中,您这位成就等正觉的佛陀最为尊贵!」当时,众天子诵偈赞叹佛陀后,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过礼,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五经注释:1、「断截椎打杀……亦不见为福」: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九经此偈作「斩截及伤害,祠祀火烧等,皆无善恶报,迦叶之所说。」迦叶即富兰那迦叶,外道六师之一。 其学说认为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否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说教,主张纵欲,是「无因无缘论」者。 2、干、若提子:此二名系一人名,译作离系亲子,即出自若提族的尼干陀外道。 佛世时六师外道之一,势盛人众,为耆那教中兴之祖。 3、「犹如垂钓饵,钩钓于游鱼」: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譬如捕鱼师,以网掩众鱼」。 一三○六、本经叙说佛陀告知摩伽天子,能杀灭瞋恚,就可得安眠、欢喜、长夜无忧。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摩伽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摩伽天子诵偈问佛陀说:「杀灭什么就能得到安眠呢? 杀灭什么就能得到快乐呢? 杀灭了什么的人,是瞿昙您所赞叹的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如能杀害瞋恚,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杀灭瞋恚的话,就会使人得到欢喜! 瞋恚是毒害的根本,杀灭瞋恚的人为我所赞叹;杀灭那瞋恚后,就能长夜无忧患!」当时,摩伽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七、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弥耆迦天子,世间有日、月、火三种光,而以佛光为最上。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弥耆迦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弥耆迦天子诵偈问佛陀说:「究竟有几种光明的照耀,能照明这世间呢? 希望世尊您能解说,什么光明为最上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有三种光明能照耀这世间,白天是以日光为明照,夜晚以月光为明照,无论白天或夜晚,灯火都能明照,照明那每一个色像。 上下及各个地方,众生都能蒙受光明的照耀;但在世人或诸天的一切光明中,佛陀的光明为最上!」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弥耆迦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八、本经叙说佛陀告诉陀摩尼天子,真正婆罗门应已断除一切烦恼,入于涅槃,而无所求。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陀摩尼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陀摩尼天子诵偈说:「做为一位婆罗门所应做的事,就是要修学断欲不疲倦,断除一切爱欲后,不再求受后有之身。」当时,世尊诵偈答说:「真正的婆罗门已没有什么事,因为所应做的事都已做好,乃至还没到达彼岸时,昼夜才需勤修礼跪;既已到达了彼岸,在那里又何须跪拜呢? 这就是真正的婆罗门,专精于灭尽烦恼的禅定,一切炽盛的忧恼,都已永远地断除;这样就是到达彼岸,入于涅槃,不再有所求的了。」当时,陀摩尼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九、本经叙说佛陀告诉多罗揵陀天子,应断除五上分结,弃舍五下分结,增修五根,超越五结,名为渡生死激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多罗揵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应断除那几种法,舍弃那几种法呢? 应向上增修那几种法呢? 超越几种积聚,就叫做比丘渡过生死的激流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应断除五下分结,舍弃五上分结,向上增修五无漏根,超越五种结,这样就叫做比丘渡过生死的激流。」当时,那位多罗揵陀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九经注释1、「断五舍于五……名比丘度流」: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十四经此偈作「除五欲受阴,弃舍于五盖;增进修五根,成就五分身。 如是之比丘,超渡生死海。」五欲受阴,佛光杂阿含经题解作「五受阴」,即五蕴。 五盖,即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五法。 五根,指五无漏根││信、精进、念、定、慧。 五分身,指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此偈汉译南传大藏经作「五断与五弃,上修五无漏,超越五种结,称渡瀑流僧。」根据巴利本注释,五断,指断除五下分结││贪结、瞋结、身见结、戒取结、疑结。 五弃,指舍弃五上分结││色爱结、无色爱结、掉结、慢结、无明结。 五无漏,即五根。 五种结,指贪、瞋、痴、慢、见。 白话译解依南传。 一三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迦摩天子,如何克服修行上所遭遇的困难问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迦摩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很难! 世尊! 很难! 善逝!」那时,世尊诵偈答说:「所修习的虽然很艰难,但具足戒、三昧(正定),远离俗家,不执着于家的比丘,却能得到闲居寂静的安乐。」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 想要得到静默,是很困难的!」那时,世尊诵偈答说:「想要修习得到所难得到的,只要具足戒、三昧,昼夜常专精修习,就能得到心意所乐的静默。」迦摩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 正受之心是很难得到的!」那时,世尊诵偈答说:「想要安住于正受,虽然很难,但决意修习使诸根寂静的话,就能断除生死的魔缚,圣者将随着他的欲愿(理想、目标)而前进。」迦摩天子又告诉佛陀说:「世尊啊! 这险道很难行走!」那时,世尊诵偈答说:「难以行走的险道,也应当安乐地行进;不是贤圣的人落于那里,会两脚朝上而头部向下地倒栽着;贤圣的人依着正直而行,遇险路也自然会成为平坦的大道。」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迦摩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经注释:1、「所学为甚难……闲居寂静乐」: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十五经此偈作「学者为难作,具足于戒定,得离众缘务,恬静而快乐。」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难为彼等为,有学而依戒,寂静又确立,于出家之人,致安乐知足。」2、「得所难得学……修习意所乐」: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迦默汝今者,难得而欲得,昼夜修定意,必能安静默。」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难得彼等得,乐心寂静人,其心日或夜,悦乐于修习。」3、「难住正受住……圣者随欲进」: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定摄扰乱心,决定根难住,坏于死罗网,能获于圣智。」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难静彼等静,诸根寂静乐,彼破死魔网。 迦摩陀天子! 为圣者所行。」4、崄道:阻碍难行的道路。 崄,通「险」。 一三一一、本经叙说佛陀告诉迦摩天子,爱为贪恚、恐怖、觉想的起因。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迦摩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迦摩天子诵偈问佛陀说:「贪欲、瞋恚是以什么为因而生起的呢? 心里不安乐,身毛害怕得竖起,像这样的恐怖是从那里生起的呢? 觉想也是从何处生起的呢? 这些都好比那小孩童,一直依倚着乳母不舍一样。」那时,世尊诵偈答说:「爱欲生于自身而后会不断增长,就如尼拘律树的气根出自树本身一样,到处随它所依着的地方,如榛莽蔓延整个丛林。 如果知道那个因缘的话,就应启发他,使他开悟,便能渡过生死的海流,不再受未来生死的果报。」当时,迦摩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一经注释:1、鸠摩罗:诸童子。 2、尼拘律:树名。 译作无节、纵广、多根。 似榕树,属桑科。 产于印度及锡兰,其树干端直,枝叶繁茂,多气根垂下,气根达地后,又生成树根以支持枝叶,如是可向四方滋长蔓延。 3、榛:此指榛莽,丛生的草木。 一三一二、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旃檀天子,居处于家,若能摄持身、口、意,依正法而行,则无后世的怖畏。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 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旃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旃檀天子诵偈问佛陀说:「听说瞿昙您具有大智慧,知见明了,都不会有障碍,请问应依住于何处,修习什么法,才不会遭受后世的恶报呢?」那时,世尊诵偈答说:「应摄持身、口、意三业,不去造作三恶法,居住在家里,能广集众宾客,以信心去惠施财物,或行法施,凡事以法去建立一切;如能依住于此,修习此法,那么就不会有后世的怖畏!」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旃檀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二经注释:1、三恶法:指造作身、口、意三恶业。 2、法施:即以自己所闻知的佛法去向别人演说。 一三一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诉栴檀天子,若具足戒,有智慧,有正念,则能度生死之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栴檀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谁能渡越这生死的激流,昼夜精勤不懈怠呢? 没有攀缘,也没有依住处,为什么却不会沉溺呢?」那时,世尊诵偈答说:「能具足一切戒,有智慧而善住于正受(禅定),内思惟过患,具有正念,这样的人就能渡过那难渡的生死激流。 如不染着于此欲想,超越过那对色(物质)的贪爱,贪、喜的心理也都已灭尽,就不会沉入于难测的激流中。」当时,那位栴檀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三一三经注释:1、「一切戒具足……不入于难测」:别译杂阿含经卷十五第三一经此偈作「一切戒无犯,智慧具禅定,思惟众过患,具足于念力,此能度难度。 远离欲和合,舍诸有结使,尽于欢喜有,如是人名为,处深不沉没。」一三一四、本经叙说迦叶天子诵偈赞叹比丘功德,佛陀赞许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迦叶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迦叶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 我现在将讲说比丘及比丘的功德。」佛陀告诉天子说:「就随你的意把它说出来吧!」那时,迦叶天子就诵偈说:「比丘修习正念,他的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昼夜都恒常用功勤求,坏灭一切的生死果报,得到了一切功德。 他能了知世间,灭除一切的生死果报,比丘已得到无忧,他的心也无所染着。」「世尊啊! 这样就叫做比丘,这样就叫做比丘的功德。」佛陀告诉迦叶说:「真好啊! 真妙! 确实如你所说的这样。」迦叶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一五、本经叙说迦叶天子诵偈赞说比丘及比丘之所说,为佛所印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位迦叶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迦叶天子告诉佛陀说:「世尊啊! 我现在将讲说比丘以及比丘所说的法。」佛陀告诉迦叶说:「就随你所喜乐的,把它说出来吧!」那时,那位迦叶天子就诵偈说:「比丘守护着正念,他的心灵得到完善的解脱,昼夜恒常用功勤求,得到远离烦恼的尘垢。 他能了知世间,处于尘垢中而能远离尘垢,比丘已无忧患,心里也无所染着。」「世尊啊! 这样就叫做比丘,这样就叫做比丘所说的法。」佛陀告诉迦叶说:「是的,是的,就像你所说的这样。」迦叶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三一六、本经叙说屈摩夜叉鬼请佛及僧伽留宿,并诵偈赞叹,佛陀许之。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在摩竭提国的人间游行教化。 傍晚时,就和五百比丘歇宿于屈摩夜叉鬼的住处。 那时,屈摩夜叉鬼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屈摩夜叉鬼告诉佛陀说;「世尊啊! 今晚我请世尊及所有大众就在这里歇宿过夜。」当时,世尊静默地接受他的邀请。 这时,屈摩夜叉鬼知道世尊静默地接受他的邀请后,就化作五百间的楼阁房舍,有卧床、坐床、踞床,还备有边幅褶叠成层的床褥、枕头等,各有五百具,这些全都是由变化而成。 又化作了五百盏的明灯,这些灯都不会产生烟焰。 全部化现完后,就去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劝请世尊进入他的屋内,又请这些比丘们依次接受分配房舍及各种卧具。 等大众全部都已领受完毕,就回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然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无论这一世或未来世,都是如此。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他的心也会常寂止。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有正念就能得到安稳的睡眠,舍弃一切,降伏其他的魔军。 贤德而有正念,贤德而常保持正念;自己不杀生,也不教人杀生;自己不去折伏人,也不教人去折伏他人。 以慈心去对待一切众生,心里不会怀着怨结。」那时,世尊告诉屈摩夜叉鬼说:「是的,是的,确实就如你所说的那样。」当时,屈摩夜叉鬼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回到自己的住处去。 第一三一六经注释:1、 褥: ,ㄓㄜˊ,衣服有褶叠,如百褶裙的层儿。 褥,形容床褥边幅有褶叠的层儿,极为华丽精致之意。 一三一七、本经叙说天帝释一夜随佛经行,佛之随侍那伽波罗装鬼吓佛,但佛不为所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摩鸠罗山,那伽波罗尊者是亲近在佛边的侍者。 那是一个天空下着细雨的夜晚,电光不时闪耀着,世尊走到房外,在露地里经行。 那时,天帝释这样想着:今天世尊住在摩鸠罗山里,由那伽波罗尊者亲侍供养他。 夜晚昏暗,此时天空又下着细雨,电光不时地闪耀,世尊走到房外,正在露地里经行,我应当变化一座毗琉璃的重阁,就执持这座重阁,跟随佛陀经行。 如此思考后,便立即变化一座鞞琉璃的重阁,执持着来到佛陀跟前,向佛陀顶礼后,便跟随佛陀经行。 当时,摩竭提国人无论男女小孩,夜啼不止时,就拿摩鸠罗鬼来惊吓他,哭啼就会立即停止。 弟子亲侍供养师父的法则,就是应该等待师父从禅定出定,然后才可去睡眠。 那时,世尊为了天帝释,在夜里经行很久。 那时,那伽波罗尊者这样想着:世尊今晚经行极久,我现在应当扮做摩鸠罗鬼的形状来惊吓他。 当时,那伽波罗比丘就反披着坐褥,使褥中的长毛显露在外,然后走到世尊经行的路头站立着,如此对佛陀说:「摩鸠罗鬼来了! 摩鸠罗鬼来了!」当时,世尊告诉那伽波罗比丘说:「那伽波罗你这个愚痴人! 你是想用摩鸠罗鬼的神像来惊吓佛陀吗? 那是不能摇动如来、应供、等正觉的一根毛发的,因为如来、应供、等正觉已经久离了恐怖!」那时,天帝释问佛陀说:「世尊啊! 在世尊您的正法、戒律中也会有这种人的存在吗?」佛 发布时间:2025-05-27 18:51:09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6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