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张西镇: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 内容: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六四、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精进直前度驶流。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问佛陀说:「世尊啊! 做为一位比丘,您这位比丘能渡过激流吗?」佛陀说:「是的,天子!」天子又问:「是无所攀缘,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的吗?」佛陀说:「是的,天子!」天子又问:「无所攀缘,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这是什么意思呢?」佛陀说:「天子啊! 我是如此这样地保持着,如此这样地一直前进,那么就不会被水流所漂没了。 如果我不如此这样地保持着,不如此这样地一直前进,那么就会被水流所漂没了。 就像这样,天子啊! 这就叫做无所攀缘,也无所依住而渡过激流。」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六四经注释:1、「彼天子白佛言:世尊! 比丘,比丘度驶流耶?」:别译杂阿含卷九第二十经此处作「(天子)问佛言:瞿昙! 汝为能度瀑驶流耶?」驶流,指欲流、有流、见流、无明流等四流,为分别存在于三界中之各种疑惑,有情为此四法所漂流而不息,故名为流。 2、「天子复问……度驶流耶」: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天复问曰:瞿昙! 汝今云何于此驶流,无可攀挽,无安足处,而能得度?」3、「我如是如是抱……则为水所漂」: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若我懈怠,必为沉没;若为沉没,必为所漂。 若我精进,必不沉没;若不沉没,不为所漂。」一二六五、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因自己灭尽爱喜得解脱,故知众生之缚着,及其是否得解脱等问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问佛陀说:「您这位比丘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着、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吗?」佛陀告诉天子说:「我完全知道一切众生的所着、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天子问佛陀说:「比丘您是如何知道一切众生的所着、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的呢?」佛陀告诉天子说:「由于爱喜灭尽,我的心灵已得到解脱;心灵得到解脱后,所以就能知道一切众生的所着、所集,也确实知道他们得到解脱、广解脱、极广解脱。」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六五经注释:1、「比丘知一切众生……极广解脱耶」: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九经此处作「瞿昙! 汝今能知一切众生所着、所缚,及知一切众生得解脱者并净解脱不?」2、「我悉知一切众生……极广解脱」: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我实尽知一切之所缚着,及得解脱、尽解脱、净解脱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我知众生之解脱,令解脱、远离。」并对此处注释云:解脱是道;令解脱是果;远离是涅槃。 一二六六、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具足戒定慧,便能度诸流;不乐欲想,超越色结缚,则能不染着。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谁能不攀缘也无所依住,昼夜勤精进,而度越一切的激流呢? 何人能处秽污而不被染着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能具足一切戒法,有智慧而善修禅定,系念而内自思惟的人,就能渡过一切难渡的激流。 不喜乐贪欲之想,超越色(物质)的结缚。 不系缚也不依住的人,那么处于秽污也不会被染着。」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六六经注释:1、「谁度于诸流……何染而不着」:别译杂阿含经卷九第十八经此偈作「都无所缘攀,又无安足处,甚深洪流中,谁能不沉没? 谁有勤精进,能度瀑驶流?」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日夜不惰怠,无有立足基,亦无攀着处,以何超瀑流? 何人不深沉?」一二六七、本经叙说佛陀认可拘迦尼天女的见解。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光明天女,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 当时,拘迦尼天女诵偈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佛陀告诉天女说:「是的,是的。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当时,拘迦那娑(即拘迦尼)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那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早晨,世尊走入僧众中,铺好坐具,于大众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天后夜,有一位拘迦尼天女,容色非常美妙,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我就回答她说:『是的,天女! 是的,天女!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我讲说这话语时,那拘迦尼天女听闻我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我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六七经注释:1、「其心不为恶……非义和合者」: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一经此偈作「口意宜修善,不应作诸恶;身不以小恶,加害于世间。 观欲空无实,修于念觉意;设自不乐苦,莫作损减业。」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第一诸天相应第四品之第十经作「即使身口意,而在于此世,不作一切恶。 以离于爱欲,于正心正念,不受无利益,之一切苦恼。」一二六八、本经叙说阿难说四句法经,有一婆罗门听后,认为是非人所说,佛告其为拘迦尼天女所说。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阿难尊者告诉众比丘说:「我现在将讲说四句法经。 你们要仔细听! 好好地思考! 我将为你们讲说什么是四句法经。」当时,阿难尊者就诵偈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进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众比丘啊! 这就叫做四句法经了。」当时,有一位婆罗门,离阿难尊者不远,他正为众年少婆罗门教诵经典。 这时,那位婆罗门这样想着:沙门阿难所念诵的诗偈,在我附近所说的经,便是非人所说的。 那时,那位婆罗门便去到佛陀住处,和世尊见面互相问讯慰劳后,退坐一边,告诉佛陀说:「瞿昙啊! 沙门阿难所唱诵的诗偈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像这样的诗偈,应是非人所说,而非世人所说。」佛陀告诉婆罗门说:「是的,是的,婆罗门啊! 这诗偈是非人所说,不是世人所说。 当时,有一位名叫拘迦尼的天女来到我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诵偈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我那时答说:『是的,是的,就如天女你所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所以,婆罗门啊! 应当知道这首诗偈,是非人所说,不是世人所说。」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那位婆罗门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离去。 第一二六八经注释:1、「有一异婆罗门……便是非人所说」: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二经此处作「有一婆罗门,去阿难不远,闻说斯偈即便思惟:如此偈义,义味深远,非是人作,必是非人之所宣说,当往问佛。」别译经句较为简洁明白。 一二六九、本经经旨与一二六七经相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有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这位光明的天女生起炽烈的大电光,来皈依佛、皈依法、皈依比丘僧。 她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就在佛前唱诵诗偈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那时,世尊告诉天女说:「是的,是的,天女啊! 就如你所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当时,那位拘迦那娑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入僧众中,铺好坐具,在于大众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在昨晚后夜之时,有位拘迦那娑天女,她是位光明的天女,来到我的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我当时回答说:『是的,天女! 是的,天女! 就如你所说的: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这位拘迦那娑天女,以炽烈的电光炎焰,来礼敬佛、法、僧,并唱诵诗偈来利益众生。」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二七○、本经叙说天女向佛陀表述法要,为佛陀所印可,经旨与前经同。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山谷精舍。 那时,有位名叫拘迦那娑的天女,是一位光明的天女,能放出明曜的电光,光焰照耀极为炽烈。 后夜时分,她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她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山谷,就在佛陀前唱诵诗偈说:「我能详细地分别如来的正法、戒律,现在我且只做简略地述说,也足以表明我的心意。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佛陀告诉天女说:「是的,天女! 是的,天女! 就如你所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当时,拘迦那娑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早晨,世尊走到僧众前,在大众中铺好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晚后夜之时,拘迦那娑天女来到我住处,向我恭敬行礼后,退坐一边,唱诵诗偈说:『我能详细地分别如来的正法、戒律,现在我且只做简略地述说,也足以表明我的心意。 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我当时回答她说:『是的,天女! 就如你所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当时,那位天女听闻我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我顶礼后,便隐没不见。」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二七一、本经叙说朱卢陀天女与拘迦那娑天女各自表述如来正法、戒律,为佛陀所印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毗舍离猕猴池边的重阁讲堂里。 那时,有拘迦那娑天女和朱卢陀天女,她们的容色都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她们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一切猕猴池边。 当时,朱卢陀天女诵偈告诉佛陀说:「您这位成等正觉的大师,住在毗舍离国里,拘迦那与朱卢陀,在此向您稽首恭敬作礼! 我往昔未曾听闻过牟尼的正法、戒律,现在才得以亲见佛陀您于现前说正法。 假如对于神圣的正法、戒律,生起邪慧而对它厌恶的话,将来一定会堕于恶道,长夜遭受各种的苦楚! 假如对于神圣的正法、戒律,生起正念,具备律仪的话,他就会往生天上,长夜享受安乐!」拘迦那娑天女也诵偈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佛陀告诉天女说:「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当时,那二位天女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便隐没不见。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进僧众中,铺好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晚后夜时,有二位天女,她们的容色都非常美妙,来到我的住处,向我行礼后,退坐一边。 朱卢陀天女就诵偈说:『您这位成等正觉的大师,住在毗舍离国里,我们是拘迦那娑和朱卢陀,我们二位天女,在此顶礼佛陀您! 我往昔未曾听闻过牟尼的正法、戒律,现在才得以亲见佛陀您演说微妙的佛法。 假如对于正法、戒律,生起邪慧而对它厌恶的话,将来一定会堕于恶道,长夜遭受很大的痛苦! 假如对于正法、戒律,生起正念,具备律仪的话,就会受生于善道的天上,长夜享受安乐!』拘迦那娑天女又唱诵诗偈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于世间造作各种恶业,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我当时回答说:『是的,是的,就如你所说:内心及身、口,不应为恶于世间,色声等五欲都是空虚不实的,要以正智正确地系住心念,不可习近与非义和合的各种苦恼之业。』」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一二七二、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不应以瞋报瞋,否则自招其祸。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唱诵诗偈说:「不去感触的话,就不会有感触的回报;去感触的话,就会有感触的回报。 由于有去感触才会有感触的回报,所以不瞋恚的话,就不会招致瞋恚的果报。」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不可对于无瞋恚的人,妄加以瞋恚,一位清净的正士,他已远离一切烦恼的结缚。 如果对于他起恶心的话,那恶心一定会还回自身中,就像逆风而扬起尘沙一样,还是会落在自己身上。」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七三、本经叙说佛告诉一天子,造恶业则受苦报;造善业则受善报。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愚痴人所行作的,都不合于智慧;自己所行作的恶行,将会成为自己的恶知识;所造作的众多恶行,终究会获得痛苦的果报!」当时,世尊诵偈答说:「既然已造作了不善业,最后一定会遭受各种苦恼的果报;在造恶业时虽然很欢喜,可是却会啼泣悲惨地遭受苦报。 行作各种善业的人,最后一定不会遭受热恼的苦报;内心欢喜地造善业,必定会安乐地受到善报。」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七四、本经叙说有一天子嫌责佛陀的说法,后于佛前悔过,佛陀告之空言悔过无益,应内息其心。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不可只是经常言说,也不是一向只顾听闻,就能于正道坚固践行而得到正确超度。 应深修禅思,得到完善的寂灭,才能解脱诸魔的系缚。 能够实行的话,讲说出来是可以的;不能实行的话,就不应说出来。 不能实行却说出,有智慧的人知道那样是不对的,不做自己所应做的事,或没有做而却说已做了,这样就是同于盗贼的过恶,名为不善之业。」当时,世尊告诉天子说:「你现在是(对我)有所责备吗?」天子告诉佛陀说:「我悔过,世尊! 我悔过,善逝!」当时,世尊只和悦地微笑着。 这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我现在已忏悔过错,可是世尊您却不接受,使我仍怀着恶心,抱着怨嫌不舍。」那时,世尊诵偈答说:「你但说悔过的言辞,可是并未息止你的内心,这样怎能息止你的怨嫌呢? 怎能叫做修习善业呢?」当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谁能没有过错呢? 什么人没有罪业呢? 又有谁能不愚痴呢? 那一个人能常固持正念的呢?」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七四经注释:1、「谁不有其过……孰能常坚固」: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七经此偈作「人谁无愆过? 人谁无误失? 何谁离愚痴? 何谁常具念?」本偈之后,又另加一段「尔时,世尊以偈答曰:如来婆伽婆,正智得解脱,彼无诸愆过,亦复无得失,彼已离愚痴,能具于正念。」经意显得较完足,求那跋陀罗译本应是把这小段遗漏了,别译适可补足其缺漏。 婆伽波,又译作薄伽梵,华译为世尊,具有六义:一、自在│无烦恼,二、炽盛│智火洞达无际,三、端严│具三十二相,四、名称│十方世界无不闻知,五、吉祥│赞叹供养者能获福,六、尊贵│如来证极果位,方便利益众生。 一二七五、本经叙说瞿迦梨比丘因诽谤舍利弗、目揵连之故,命终后堕入大钵 昙摩地狱中。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 那时,有位瞿迦梨比丘,是提婆达多的同党,他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当时,世尊告诉瞿迦梨比丘说:「瞿迦梨啊! 你为什么对舍利弗和目揵连的清净梵行,生起不清净的心呢? 这样将会得到长夜没有利益的痛苦。」瞿迦梨比丘告诉佛陀说:「世尊啊! 我现在相信世尊的话,您的说法没有错,但是那舍利弗和大目揵连二人心中却怀有恶欲。」如此第二、第三次,都是同样说法,这位提婆达多的同党│瞿迦梨比丘,在世尊对他的再三劝说中,他都违逆而不接受,就从座席起来离去。 离去后,他的全身长满了疱疮,像栗子那么大,渐渐增长,大得像桃李一样。 这时,瞿迦梨比丘因患苦痛,口里即说:「热极了! 热极了!」全身都流出脓血,身死命终之后,便堕入于大钵昙摩地狱中。 那时,有三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 这时,有一位天子告诉佛陀说:「那位提婆达多的同党││瞿迦梨比丘,现在已经命终了。」这时,第二位天子这样说:「世尊您应当知道:瞿迦梨比丘命终后堕入于地狱中。」第三位天子就诵偈说:「人生于世间,刀斧也会生在口中,这刀斧还会砍向自身,这都是由于恶言而招来的。 应该要毁废的,却反而称誉;应该称誉的,却反而毁谤。 他的罪业便生于口,死后将会堕入恶道中! 赌博而亡失了钱财,这还不算是大过咎;但是毁谤佛陀和他的声闻弟子,这样就是大罪过了!」那第三位天子诵完这首偈后,他们便隐没不见了。 这时,过了夜晚,到了次日的早晨,世尊走入僧众中,在大众前铺好座位坐下,告诉众比丘说:「昨晚后夜之时,有三位天子来到我的住处,向我顶礼后,退坐一边。 第一位天子告诉我说:『世尊啊! 那位提婆达多的同党││瞿迦梨比丘,现在已经命终了。』第二位天子告诉其余天子说:『瞿迦梨比丘命终后堕入地狱中。』第三位天子就诵偈说:『人生于世间,刀斧也会生在口中,这刀斧还会砍向自身,这都是由于恶言而招来的。 应该要毁废的,却反而称誉;应该称誉的,却反而毁谤。 他的罪业便生于口,死后将会堕入恶道中!』诵完这首偈后,便隐没不见了。 众比丘啊! 你们想听听生于阿浮陀地狱的众生,他们寿命的期限吗?」众比丘答佛陀说:「现在正是时候,希望世尊能为大众们解说阿浮陀地狱众生寿命的期限。 众比丘们听闻后,当会信受奉行。」佛陀告诉比丘们说:「你们要仔细听! 好好地思考! 我将为你们解说。 譬如在拘萨罗国里,每四斗为一阿罗,每四阿罗为独笼那,每十六独笼那为一阇摩那,每十六阇摩那为一摩尼,每二十摩尼为一佉梨,每二十佉梨为一仓,用芥子充满其中。 假使有人每一百年便去拿取一粒芥子,如此乃至满仓的芥子都被取尽了,然而阿浮陀地狱的众生,他们的寿命,仍然未尽。 就像这样,二十个阿浮陀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尼罗浮陀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尼罗浮陀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阿咤咤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阿咤咤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阿波波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阿波波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阿休休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阿休休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优钵罗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优钵罗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钵昙摩地狱众生的寿命,二十个钵昙摩地狱众生的寿命,等于一个摩诃钵昙摩地狱众生的寿命。 众比丘啊! 那位瞿迦梨比丘命终后会堕入摩诃钵昙摩地狱中,那是因为他对于舍利弗尊者与大目揵连比丘生起恶心诽谤的缘故。 所以,众比丘啊! 你们应当这样修学:对于那已被烧焦的柱子,尚且不愿毁坏它,更何况是毁坏那有情识的众生呢?」佛陀又告诉众比丘说:「你们应当如此修学!」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七五经注释:1、瞿迦梨:比丘名,先依佛出家,后随提婆达多叛佛离开佛陀僧团。 2、大钵 昙摩地狱:地狱名。 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裂如大红莲花。 3、阿浮陀:意为「疱」,八寒地狱之一,因极寒故身生疱。 4、尼罗浮陀:意为「无水疱」。 因极寒而使所生之水疱破裂。 5、阿咤咤:生此地狱中不耐苦而发「阿咤咤」声。 6、阿波波:生此地狱中不耐苦而发「阿波波」声。 7、阿休休:又作「虎虎婆」。 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裂如白莲花,又因不耐苦而发「虎虎婆」声。 8、优钵 罗:青莲花。 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破裂如青莲花。 9、钵 昙摩:红莲花。 生此地狱中,因极寒身破裂如红莲花。 一二七六、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怎样叫堕于负处门。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退落而堕于负处(败亡),怎样能够知道呢? 希望世尊您解说,怎么叫负处门(败亡的因素)呢?」当时世尊就诵偈答说:「胜处容易得知,负处(败亡)也容易知道;爱乐正法就是胜处,毁坏正法就是负处。 爱乐恶知识,不敬爱善知识;对于善友又生怨结,这样就叫做堕于负处门。 爱乐不善的人,对于善人反而憎恶他;贪欲于恶业而不欲行善业,这样就叫做负处门。 用斗秤去欺诈人,这样就叫做堕于负处门。 沉迷赌博嗜好饮酒,好逸闲游,贪着女色,耗费财物,这样就叫做堕于负处门。 女人不能自守妇道,舍夫主而跟随他人私奔;男子心放荡,舍弃妻室而追逐外面的女色,如此持家的人,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老妇嫁得年少夫婿,心里常怀着嫉妒,心怀嫉妒而坐卧不安,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老夫娶得年轻少妇,堕于负处也是如此。 经常乐着于睡眠,喜与知友同游戏,怠惰又好瞋恨,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多财而广结朋友,酒食奢华而不知节制,多耗费以丧其财物,这样都是堕于负处门。 少财而多贪爱,出生在剎帝利家,经常渴求成为王者,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常求珠珰、璎珞、皮鞋、伞盖以庄严自己,然而却悭吝不施,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接受他人丰盛的美食,自己却悭惜财物,只贪食他人食物而不欲回报,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沙门、婆罗门,委屈请求进入他家里,然而他却悭吝而不及时布施,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沙门、婆罗门,依次第行乞食时,却呵责不欲布施给他们,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如果父母已年老,但却不知及时奉养他们,有财物而不愿布施奉养,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佛陀和他的弟子大众,无论在家或出家,毁呰而不恭敬他们,这样就是堕于负处门。 实在不是阿罗汉,而自称已证得阿罗汉,这样就是世间的盗贼,将会堕于负处门。 这世间的负处,我已如实知见,所以将它说出来,这些负处就好比危险可怖的道路一样,有智慧的人应当远避它。」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七六经注释:1、「退落堕负处……云何负处门」:汉译南传大藏经小部经集相对经文此处作「我等向瞿昙世尊,欲请问败亡者人,如何为败亡者门? 为此我等前来问。」另郭良鋆译南传经集此处作「我们请教乔达摩关于人的毁灭。 我们前来询问世尊:毁灭的原因是什么?」可见「负处」在此是指败亡、毁灭之意。 门,即指原因、因素而言。 2、「胜处易得知,负处知亦易」: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处作「了知胜存者容易,了知败亡者容易」;郭良鋆译南传小部经集此处作「生存容易明白,毁灭也容易明白」。 3、生于剎利家:家,原作「心」,现根据南传及别译改正。 元、明、圣三本亦作「家」。 4、罗汉过自称:别译杂阿含经作「自称是罗汉」。 一二七七、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愚夫随爱而逐,如此爱戏有如无知孩童以土块相掷一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是什么屈下时就会跟随着屈下? 是什么高举时就会跟随着高举? 究竟是什么童子戏,如无知孩童以土块相丢掷一样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是爱屈下时就会跟随着屈下,是爱高举时就会跟随着高举,是愚夫的爱戏,如无知孩童以土块相丢掷一样。」当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七七经注释:1、「谁屈下随下……如童块相掷」: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经此偈作「谁名为敬顺? 谁名为陵邈? 谁为孾愚戏,如小儿弄土?」陵邈,傲慢无礼、轻慢之意。 2、「爱下则随下……如童块相掷」: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男子若敬顺,女人必陵邈;男子若陵邈,女人必敬顺。 女人孾愚戏,如小儿弄土。」与本偈有所差异。 一二七八、本经叙说一天子言应遮止一切意;佛陀则言不必一切遮,但遮其恶意即可。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说:「当意念妄想来时,就应决定予以遮止,如果人能遮止一切的意念妄想,就不会受到它的逼迫之苦。」当时,世尊诵偈答说:「当意念妄想来时,就应决定予以遮止,但不一定一切都要遮止,只须要遮止那些恶的意念;能遮止那些恶的意念后,就不会受到它的逼迫之苦了。」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七八经注释:1、「决定以遮遮……不令其逼迫」: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心所制止者,不行心苦事;若总制止心,心脱一切苦。」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一经此偈作「觉观意欲来,遮止应遮止;一切尽遮止,不造生死尘。」2、「决定以遮遮……不令其逼迫」: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对经文此偈作「非总制止心,非制自制心;正于起恶处,应制此之心。」别译杂阿含经此偈作「觉观意欲来,遮止应遮止;不应一切遮,但遮恶觉观。 恶恶应遮止,遮止能遮止;若能如是者,不为生死遮。」一二七九、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持戒、布施、真实、恩惠之功德。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怎样才能得到好名称呢? 怎样才能得大财呢? 怎样才能使德声流布令人听闻呢? 怎样才能得到善友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持戒才能得到好名称,布施才能得大财,言行真实才能使德声流布令人听闻,恩惠于人就能得到善友。」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七九经注释:1、「真实德流闻,恩惠得善友」: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二经此处作「实语得称誉,普施众皆亲」。 一二八○、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集财及用财之法。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究竟人应怎样去做,才能有智慧地去求取财物,且无论财物的胜劣(多少),都能做正确地处理呢?」当时,世尊诵偈答说:「首先应学习各种的工巧技艺,方便于集聚财物,得到那些财物后,应当把它分作四分。 一分留作自己饮食之用,二分作营生投资事业用,其余一分应储存起来,以便于贫乏不时之需。 所谓营生的事业,有的种田,有的做生意,有的放牧牛羊,使其蕃殖,有的开旅馆以求财利,有的建造房屋,有的制做床卧家具,这是六种助于营生的事业,要努力去修作各种营生的事业,安乐地生存于世间。 如此善于修作事业,以智慧去求取财宝,财宝就会随顺而生,就如众流归趋于大海一样。 如此财宝就会增益,就像蜜蜂采集各种的花味一样,财宝日夜地增长,也好比蚂蚁的堆积蚁巢一样。 不可把财物交付给老朽的人,也不可交付给边远的人,不可相信那些奸狡之徒,以及悭吝的人。 应亲附那些能成就事业的人,远离不能成就事业的人,那些能成就事业的人,就好象炽盛的火焰一样光明。 良善贵重的朋友,勤勉修善之士,要如同气的亲兄弟一样,善能与他们和睦相处。 居于亲朋眷属中,有如牛王一样的明显,应随着他们各自所应得的,分给他们财物和饮食,这样于寿尽命终后,就能往生天上享受安乐!」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当时,那位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第一二八○经注释:1、「云何人所作…:若胜若复劣」: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三经此偈作「云何生为人,知见极明了? 集诸财宝利,多少义云何?」2、「不付老子财……及诸悭悋者」:别译杂阿含经此处作「财不寄老朽,不与边远人,恶人作鄙业,势力胜己者,终不以财宝,与如是等人。」一二八一、本经叙说六天女于弹琴人所自说生天因缘。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世尊告诉众比丘说:「在过去世时,拘萨罗国有位弹琴的人,名叫粗牛,他在拘萨罗国的人间游行,止息于野外里。 当时,有六位广大天宫的天女,她们来到拘萨罗国这位粗牛弹琴人处,告诉粗牛弹琴人说:『先生! 先生! 请您为我们弹琴,我们当会歌舞。』粗牛弹琴说:『好的,姊妹啊! 我将会为你们弹琴,但是你们应当告诉我你们是什么人? 为什么会生于天上呢?』天女答说:『先生啊! 您且弹琴,我们将会歌舞,就在歌颂中,各自说出为什么会受生于天上的因缘。』那位拘萨罗国名叫粗牛的弹琴人于是便弹起琴来,而那六位天女也随即歌舞着。 第一位天女诵偈歌唱着说:『如果男子或女人,用胜妙衣服去惠施他人,由于这施衣的因缘,所受生的地方定会得到殊胜之处。 如将自己所爱念之物布施给人,就会往生天上,随意受快乐。 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 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第二位天女又诵偈说:『如果男子或女人,用胜妙之香去惠施他人,把自己所爱念喜欢的香拿去布施,就会往生天上,随意受快乐。 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 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第三位天女又诵偈说:『如果男子或女人,用食物去惠施他人,把自己所爱念喜欢的食物拿去布施,就会往生天上,随意受快乐。 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 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第四位天女又诵偈说:『我忆念起过去世时,我曾经做他人的奴婢,我不偷盗也不贪嗜,努力工作不懈怠,衡量己腹,节制自身,分餐食去救助贫人。 现在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 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第五位天女又诵偈说:『我忆念起过去世时,我曾经做他人的媳妇,嫜姑(公婆)个性狂暴,常以粗恶的话骂我,但我仍持节奉修媳妇之礼,卑逊柔顺地奉侍他们。 现在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 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第六位天女又诵偈说:『我先世时曾经看见比丘、比丘尼的行迹,我就跟从他们听闻正法,住宿一夜受持斋戒。 现在你看我居住在宫殿,乘空自在地游行,我这天身有如真金所聚,是百位天女中最殊胜的一位。 观察我的这些福德,可说是所有回向中最殊胜的回向!』当时,拘萨罗国名叫粗牛的弹琴人就诵偈说:『我今天来到这拘萨罗国的林园中真好,得以拜见你们这些具足美妙天身的天女,既拜见你们又听闻说法,我将会增修各种善业,由于现在修善的功德,将来也应当会往生天上!』说完这些话后,这些天女便隐没不见了。」佛陀说完这段经文后,众比丘听闻佛陀的说法,满心欢喜,都愿遵奉修行。 第一二八一经注释:1、粗牛:别译杂阿含经作「俱絻罗」,为弹琴人之名。 2、阿舅:为对人之尊称,犹「您」、「先生」之意。 3、「施所爱念物,生天随所欲」:别译杂阿含经卷十四第十四经此处作「以舍所爱故,随意受快乐」。 4、嫜姑:古称丈夫的父母,犹今称公公、婆婆。 一二八二、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灭瞋恚,防护贪起,舍离无明,等观真谛。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当时,那位天子诵偈问佛陀说:「应当息灭什么法的生起呢? 应当防护什么法的产生呢? 应当舍离什么法呢? 应当正确观察什么才能得到快乐呢?」当时,世尊诵偈回答说:「应当息灭瞋恚的生起,预先防护贪欲的产生,应当舍离愚痴无明,正确观察真谛就能得到快乐。 欲会生起各种的烦恼,欲是产生苦的根本,调伏烦恼的话,众苦就会被调伏;调伏众苦的话,烦恼也会被调伏。」那时,那位天子又诵偈说? 「很久以前就已看见您这位婆罗门证得般涅槃,您已越过一切的怖畏,永远地超离世间的恩爱。」于是,天子听闻佛陀的说法后,内心欢喜不已,向佛陀顶礼后,便隐没不见。 一二八三、本经叙说佛陀告诉一天子,应以智慧修禅,断各种爱欲。 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里。 那时,有一位天子,容色非常美妙,于后夜时分来到佛陀住处,向佛陀顶礼后,退坐一边,他身上放出的光明遍照整个祇树给孤独园。 发布时间:2025-05-27 15:23:06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6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