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殊道场 内容: ◎ 张建成佛教在清凉山不断发展至南北朝时期,佛教在清凉山的发展进入到第一个高潮期。 北魏孝文帝继位之初就崇佛敬僧。 《古清凉传》记载他曾到清凉山避暑,游行于中台,上置小石浮图,并建清凉寺,还在清凉山射箭畋略,建造佛光寺,随后又建造大孚图寺,并环绕灵鹫峰置十二院。 后来,孝文帝还让自己的第四个女儿诚信公主出家在清凉山,并置公主寺。 于是,清凉山佛教开始兴盛起来。 据记载,当时的清凉山已经建有数十座寺院。 公主寺在建成之后,一度毁于战火,保留下来的为后来的唐朝时期所建。 相传唐朝有一个尼姑来到清凉山修行,在公主寺的遗址下掘得尺璧,就进献给了当朝的皇帝,于是皇帝下令在此地重建公主寺。 在公主寺的旁边还有一座小寺叫驸马庙,民间传说是诚信公主的丈夫出家修行处。 公主寺占地4000平方米,中轴线有三进院子。 过殿面阔、进深各3间,殿内正中塑有释迦牟尼坐像,左右是大梵天王和帝释天王,背后是观音菩萨像。 殿之四周塑文殊、普贤菩萨及十八罗汉像。 塑像上方皆为悬塑,有山水人物,亭台楼榭,形态逼真,色彩鲜明。 大雄殿内设有佛坛,坛上塑释迦牟尼、药师、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像前是迦叶、阿难两尊者,塑艺精美绝伦。 殿四壁皆为精美绝伦的画像壁画,以卢舍那佛和弥勒佛为中心,300多人物面佛而立,大者1米,小者0. 6米,内容丰富,绘艺甚佳。 穿过左边的垂花门,是一棵苍天古树,北面是一座圣母庙,其对面有一细致的戏台,十分难得。 之后,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了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12个寺院。 清凉山发展成为了文殊道场和研习《华严经》的圣地。 学习《华严经》的人们纷纷到五台山礼谒文殊,举行法会,着书释论,出现了灵辩及其弟子道昶、灵源、昙现等一大批华严学者。 菩萨顶位于五台山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是五台山中规模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 菩萨顶据传为文殊菩萨道场,所以又称为真容院、大文殊寺。 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代曾多次重修。 后来藏族僧人进驻五台山之后,成为五台山藏传佛教寺院之首。 菩萨顶全寺顺山就势修筑殿宇,寺前有石阶108级,布局十分严谨。 我国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对菩萨顶的修葺和扩建,逐渐形成后来的规模。 北宋时期对寺院重修,并铸铜质文殊像1万尊供奉在寺内。 南宋时改建,并将此寺易名为大文殊寺。 1402年,始有菩萨顶的称谓。 1573年至1620年间再一次,又对该寺进行了重修。 至清代,由于满族崇信藏传佛教,于是在1660年,将菩萨顶由汉传佛教改为藏传佛教,并从京城派去寺院住持。 清康熙年间,又敕令重修菩萨顶,并向该寺授番汉提督印。 从此,按照清王朝的规定,菩萨顶的主要殿宇铺上了表示尊贵的黄色琉璃瓦,山门前的牌楼也修成了四柱七楼的形式。 这在五台山是绝无仅有的,在全国范围内也不多见。 自此以后,菩萨顶成了清朝皇室的庙宇。 菩萨顶山门外水牌楼上的灵峰胜境,文殊殿前石碑坊上的五台圣境,都是康熙皇帝亲笔题写的。 菩萨顶东禅院内两通高3米,宽1米的四楞碑上,用汉、满、蒙、藏4种文字刻写的碑文,则是乾隆皇帝的御笔,描写他上五台山的感受。 书法圆润流畅,结构丰满雄健,是很宝贵的艺术品。 菩萨顶的建筑布局很有特色,而且主要殿宇外观似皇宫,而内部布置却又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韵味。 因为菩萨顶在灵鹫峰上,从峰下仰望,菩萨顶前108级陡峭的石阶如悬挂在空中的天梯,上面是梵宫佛国,琼楼玉宇。 石阶末端的平台之上立着一座四柱三门的木牌楼。 牌楼之后是山门,山门两边厢房的红墙上,分别开着圆形窗户。 有人说这种布局恰似龙头,牌楼的正门是龙口,旗杆是龙角,厢房壁上的圆窗是龙眼,而那长长石阶,则是龙吐出的舌头。 又因山门前的大石阶不是一级一级的,而是斜升的大平面,并雕有九龙戏水。 九龙翻腾,互相缠绕,活灵活现。 菩萨顶有殿堂僧舍等大小房屋100多间,布局结构紧凑而有变化,且均为后来的康熙皇帝下令建筑的。 全寺建筑大体上可以分为前院、中院、后院3个部分。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文殊殿等。 两旁对称地排列着钟楼、鼓楼、禅院等。 全寺建筑的布局不但中心突出,而且壮观恢宏,加之红柱红墙,金色琉璃瓦,更显得金碧辉煌,富贵豪华。 菩萨顶各主要大殿的布置和雕塑,具有浓烈的藏传佛教色彩。 面阔7间的大雄宝殿内,后部供着毗卢佛、阿弥陀佛和药师佛,前面则供着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像。 文殊殿内的文殊像,与一般佛教寺庙内的文殊菩萨像不同,它是按藏传佛教的经典规定制作的,头取旁观势,腰取扭动势,发取散披式,同时身挂璎珞,显得特别活泼、生动。 两侧墙壁上,还挂着绘在布上的藏画唐卡。 另外,在大雄宝殿和文殊殿的柱头上,还挂着桃形小匾,上写梵文咒语。 这些都是藏传佛教寺庙建筑装饰中所独有的。 值得一提的是,文殊殿还有滴水大殿之称。 过去文殊殿有一块檐瓦,无论春夏秋,也无论阴晴雨,总是往下滴水。 时间长了,文殊殿前的一处阶石上面成了蜂窝状。 什么原因呢? 有人说,这是文殊菩萨灵验,广施雨露的缘故。 实际上,这只是建筑上的一种巧妙设计。 文殊殿的琉璃瓦上留有小孔,瓦下有储水层,储水层下又有防漏设施。 每当雨天,雨水透过琉璃瓦孔而存于储水层内。 在阴天或晴天时,储水层中的水便慢慢地从檐瓦滴下。 此外,菩萨顶内还存有许多文物。 这些文物中,有几件比较稀奇,而且还有趣闻。 菩萨顶后院正房内存有4口大铜锅。 这些铜锅,过去每年六月大会和腊月初八各用一次。 六月庙会僧人们过佛教节日,做斋饭,用白面蒸魔王,供跳神镇魔用。 腊月初八佛成道日,放进黄米、绿豆、莲子、栗子、红枣、稻米、桃仁、红糖等,做成八宝粥供佛斋僧。 在菩萨顶前院的西配殿里,还有一尊泥塑文殊菩萨像,这也是饶有风趣的佛教文物。 过去,这尊文殊菩萨像的右肩上还带着一支箭,据说那还是乾隆皇帝射上的呢,乾隆皇帝给它的封号是带箭文殊流传至今。 摘自《奇山》 发布时间:2025-03-29 15:42:19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