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思量他人犯罪的负面结果,应该增长无量慈心与无量悲心 内容: 顶果钦哲不论外在的环境是什么,在内心深处,我们总是拥有慈心、悲心和内在宁静的潜能。 我们应该尝试去认清和体验这总是存在于我们心中的潜能。 生起菩提心,乃是慈悲的核心、生命的核心,以及佛教修道的核心。 而菩提心即是为了能够让其他人从痛苦中解脱,而想要获致证悟的利他愿望。 当痛苦无法避免的时候,这么做是明智的:把痛苦当做一辆转化的车乘,让我们敞开心胸,怀着慈悲对待那些和我们一样受苦,甚至比我们更苦的人。 修持悲心是让我们处理痛苦最强而有力的方式之一。 藉由悲心,我们掌控自己的痛苦,并且如此思维:除了我之外,其他人也受到类似艰难困苦的折磨,有时候远比我们所受的痛苦更甚。 我多么希望他们也能够远离痛苦。 这么做之后,我们不再感到自己的痛苦是一种沉重的堕落。 我们心中充满了无我,不再问这个尖酸的问题:为什么是我? 但是,当我们极力避免自己的痛苦时,我们为什么应该承担他人的痛苦? 我们这么做,不是毫无意义的增加自己的负担吗? 佛教教法说,我们不是在增加自己的负担。 当我们只顾自己的时候,我们是脆弱的,容易受到迷惑、软弱和焦虑的折磨。 但是当我们对其他人的痛苦生起强烈的同情感时,我们的软弱就被勇气取代,抑郁被爱取代,狭窄封闭则被取代为对周遭所有人的坦诚开放。 我们的慈悲愈来愈增长,使我们欣然去舒缓他人的痛苦,同时不再那么看重自己的痛苦。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先对一切众生生起强烈温暖和慈悲的感受。 这种感受随时都能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生起。 此外,这种态度大幅增加我们为了他人福祉而努力的热忱与意愿。 我们也将能够超越个人的痛苦,达到个人的痛苦是微小而察觉不到的境界。 无私的爱是人性的最高展现;这个人性并非受到自我的摧残,障蔽和扭曲。 无私的爱开启一扇内在的门,使妄自尊大和恐惧失去效用。 它让我们欢喜的布施,感恩和领受。 爱的相反,也就是仇恨,是最具毁灭性的心态。 一旦仇恨占了上风,我们就不再是自己的主人,也无法思及慈悲。 我们盲目的跟从具毁灭性的串习。 仇恨总是始于一个简单的念头。 正是在这个时刻,我们要运用这些教法所解释的技巧来驱除负面情绪。 简而言之,思量他人犯罪的负面结果,应该增长我们对一切众生的无量慈心与无量悲心,而不是增长对少数人的仇恨。 其他人对我们及我们所爱的人表现出慈善或侵犯的态度,通常会左右我们的慈悲。 这是为什么我们很难对那些伤害我们的人生起悲心。 然而,佛教的悲心是奠基在这样的希望之上:全心全意希望一切有情众生无一例外的离于痛苦及痛苦之因,尤其是离于仇恨。 受到利他慈心的驱使,人们可以进一步希望一切众生,包括罪犯在内,离于痛苦及痛苦之因,例如仇恨和贪婪。 发布时间:2025-05-08 13:43:52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4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