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有漏皆苦 内容: ◎ 妙 莲漏就是烦恼。 漏在佛教里是烦恼的别名,含有漏泄和漏落二义。 贪嗔等烦恼,日夜由六根门头漏泄流注而不止,叫做漏;又烦恼能使人漏落于三恶道,亦叫做漏。 所以有烦恼之法就叫做有漏法,无烦恼之法就叫做无漏法。 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在无常的法上贪爱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着为我,或为我所有,这叫惑。 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 《俱舍论》二十二卷三页云:唯受一分,是苦自体。 所余并非。 如何可言诸有漏行,皆是苦谛? 颂曰:苦由三苦合;如所应一切,可意非可意。 余有漏行法。 烦恼的种类极多。 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第)是三毒,再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组成六根本烦恼。 由于烦恼造种种业。 业就是行为(身业)、言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 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又造业,又生身心,生死轮回没有休歇。 而生死轮回是苦的。 以人生而论,一般地说有八苦:生苦(婴儿出生之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分离之苦)、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之苦)、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 世间有无量的苦。 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 注:五取蕴即五蕴,取就是烦恼,人地色、受、想、行、识因烦恼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取蕴。 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 总之,佛说世间有无量的苦。 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 上面所说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就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全面分析起来有十二缘起摘自《佛教常识》 发布时间:2025-05-07 10:55:28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4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