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者不放逸 内容: 智者不放逸◎ 如瑞奋勉不放逸,克己自调御,智者自作洲,不为洪水没。 暗钝愚痴人,耽溺于放逸,智者不放逸,如富人护宝。 --《法句经》佛在《法句经》里这样教导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能每天念于死的人他不会放逸。 一个能常念死的人,他的心胸可以变得开朗豁达。 就像用动物皮做的皮包,它淋雨以后会变得更加柔软。 我们总是想,在我的生活之外,还有一个我所要修的。 实际佛法的觉性是时时刻刻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能够点点滴滴修起来;所以佛法说了那么多,反过头来都是要解决我们生死的问题,不管长说短说、大说小说都是要让我们放下对五欲的贪著。 曾经有一个故事,有一个出家人,他希望能得到一顶袈裟,正好有信士供养了他一顶,质地比较粗糙,不太好的袈裟。 他路过家时,就让他的姐姐把这顶袈裟又重新捣制,成了一顶比较好的袈裟。 他本来是个很用功的人,但是看到姐姐重新改制的这顶袈裟,就生了贪著心了,对这顶袈裟特别的喜欢。 在他得到这顶袈裟的当天,因为所吃的东西没有消化就死去了。 死了以后,当下就转成一个跳蚤,爬在了他的袈裟上。 大众僧要分亡人物的时候,佛就制止大家说你们不要分,你们大家有没有听见有人在喊叫说:不要动我的袈裟! 当然大家听不到了。 佛就讲某某人因为贪著袈裟的缘故,现在变为一个跳蚤已经爬在这个袈裟上了。 大家不要动了,各自回去,到七天以后再来分这顶袈裟。 我们知道跳蚤的生命也只有七天。 本来,按他平常的修行,完全可以走向解脱,但是因为贪著袈裟的缘故,他只获得了升天的果报。 佛就告诉大家,如果那天大家去动了那顶袈裟,修行者去护他的袈裟,一念的嗔心起来,必定要堕落地狱的。 由于他平常所积聚的善业,他得以升天。 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应该念无常。 一顶非常喜爱的袈裟,上午得到,晚上他就往生了。 所以佛才说:一个有智慧的人,他如果能天天都念着无常,他还能贪著那件东西吗? 一切有形的,我们都带不去的。 以前上课时问小朋友们:世间上什么寿命最长? 说乌龟等等。 只要有形的,他的生命都是有限的。 只有真正智慧的寿命,他才是无限的。 我们在生死里轮回,这一期业报是生命体上的一个现象。 我们不能对它产生任何的贪著,也不能贪著它身外的一切东西。 既然是身外的,那就一定带不走的。 所以能陪伴我们的只有很好地修道,智慧可以陪伴我们、解脱可以陪伴我们。 我们大家借助现在给老师父助念往生,应该生感恩心,去为别人助念,实际正是要提醒自己。 面临着一个将要死亡的人,我们的心情又做如何? 若见他人死,我心急如火。 不是急他人,眼看轮到我。 虽然我们常常说这首偈,但是有没有生起来迫切感? 实际谁也没办法说,我明天将会怎样。 所以佛就说:一个能每天念于死的人,并不是让他放弃现前,而是告诫自己--正因为会死,才更应该珍惜现前,要尽到现前应该尽的责任。 念死,是让我们学会理智的去面对;念死,是更应该知道珍惜自己的当下。 所以去助念,我们大家的心不要急、不要燥。 在临终的时候,如果对方真的能放下,他的心无牵挂的时候,他会什么都清楚的。 我们也会看到,一个生命真正结束的时候,有的时候它容易,有的时候它也不容易。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会看到一个人,他要经历四大分离的痛苦。 所以老师父就说:以前说四大分离只是在书上看到的,现在我体验到了。 而且,你看老师父的信心,这也是常人难以来做比的。 在老法师往生的时候,我们也是助念,也就是人家活着时,念临终的一会儿了,而往生以后,我们念了前后九天。 那时侯,北京黄念祖老居士还活着,他说:给别人助念往生,正是给自己积聚往生的资粮。 所以也是难得的机会。 我们把每件发生在我们生活当中的事都能够生起觉照,让我们事事都在修行。 所以,通过我们的助念,让我们更加对生命生起来珍惜心,好好的来利用我们这一生,让我们解脱就在今生! 摘自《如瑞法师文章》 发布时间:2025-04-30 13:55:19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3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