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初学佛四种弊病 内容: 初学佛四种弊病◎ 日常法师 一、树立正信学佛的过程是信、解、行、证。 学佛的首要大事,就是要有正信。 佛法大海,信为能入。 有了正信,才能有正解;有了正解,才能有正行;有了正行,才能有正证。 信、解、行、证,四满成佛,也可以说,信满成佛。 因为正信是正解、正行、正证的一个总因。 所以佛教常说信为德源功德母。 佛教讲的信,不仅是一个理上的信,而且也是一个事上的信;不仅是个心上的信,而且是一个身上的信。 这从事上和理上说信,正是佛教说信的特点,也是讲信的特殊之处。 所以显教说信满成佛,密教就说信即是行。 正因为信即是行所以入门的正信,显得特别的重要了。 正信的内容就是佛法的般若,般若就是佛法,佛法就是般若。 一切事物不管是哲学、科学,只要契合般若,就是佛法;不契合般若,哪怕是佛教自身的教理仪式,也不是佛法。 所以,只有佛法的真实义,才不是迷信而是正信;不符合佛法真实义的,没有一件不是迷信。 因此,佛法本身就是破除迷信的。 但自佛教传播佛法以来,特别是近代以来,却反把弘扬佛法真实义的正信佛教当做迷信来破除,这确是人间的真实颠倒,可以说是共业中的公共无明,是最大的无明。 但是,能按正信的旨意向入门初学的人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修学方案来,以便由正信而正行,这是一个看似不难而实际很难的一个难题,也是佛教长期困惑而没有完全解决好的一个难题。 时至现代,难度更大。 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从何说起。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长老大德,有多少弘法利生的菩萨,想从许多法藏中找出一种教授初学的方法。 也不知有多少这方面的著作,特别是晚近以来,入门、指南、三字经ABC之类的书,数不胜数。 好的也确实不少;因为当机不同,也难求得完全统一。 所以直到现在也仍然没有一种显明的方法可以因袭用来教授初学。 何以教初学佛者? 这是现今佛教界一个迫切的需要。 先启正信,破邪显正,扫除入门的障碍,回想50年前,我的师长们经常碰到这个难题,比如他们对我这个初学者,当时何以教导? 我把这个方法归纳陈述一下,看来还是一个至简至要的行持标准,也是一个切实可行的修学方案。 可作为难题的一个应急回答,看能否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否。 二、学佛先学菩萨学佛须先学菩萨。 佛与菩萨是两种不同的境界,佛是菩萨的果德,菩萨便是佛的因行。 佛是由修菩萨行而成无上正等正觉。 一切经中所说的菩萨,大都是代表佛的一体,也就是表示佛的一方面。 比如:释迦有八菩萨,药师有八菩萨,弥陀有八菩萨,各各八菩萨即是各各佛之八分,分之则八,合之则一。 八之与一,原无所异。 不过,合之为一,则境界微妙,非言思所能及;分之为八,则境界分明,为人们所易解。 所以,未说佛先说菩萨,学佛便先学菩萨。 由佛八分而有八菩萨。 若是二分,便也可仅称二菩萨。 所以,诸佛之前各有肋士,如:释迦之文殊、普贤,药师之曰光、月光,弥陀之观音、势至。 这二分的菩萨,实各摄八分之四。 因此,二菩萨中之文殊、普贤,与八菩萨中之文殊、普贤,他们所代表的佛德之量有异。 就着简单方面来说,我们学佛,首先直学文殊、普贤二菩萨是。 三、学菩萨先学大三尊其次,还必须明确,学菩萨又当先以利他为主。 本来菩萨发心,即在利他;菩萨修行,也在利他。 若是发心而非利他,便非菩萨;修行而非利他,也非菩萨。 利他一义,在菩萨道中,要算是一种根本条件。 而一切菩萨里面最能代表这一意义的,莫过于三十二应的观世音菩萨。 因此,我们要学文殊、普贤的菩萨境行,还得从观音菩萨学起。 将自己先立于观音菩萨的地位,以利他一义作为基础,然后去学文殊的大智、普贤的大行,自然就圆成了菩萨道。 如若不然,那大智大行也学不上了。 请看《心经》里,所说的都是文殊的大智门,而那行深般若的却就是观自在菩萨。 可见要学文殊、普贤的菩萨境行,必须先学观音菩萨,那才有成。 所以,我们学佛应先学文殊、普贤、观音三菩萨。 三藏中说这三位菩萨法门的经典,就是最流行的三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是最为简易而最便于一般初发心的菩萨受持修学的。 文殊--大智--《心经》普贤--大行--《行愿品》观音--大悲--《普门品》这三部经,都极简短,易于入门,宜于初学;既没有高深繁杂的弊病,也没有取小失大、取偏失全的弊病;并且圆通大小乘,圆融显教,圆满世出世法,是一个至简至要的行持表准。 四、发大菩提心我初学佛,我的师长便教导我这个至简至要的行持标准。 明确这个标准之后,我的师长还教导我进一步发菩提心。 因此我在此也进一步劝发菩提心。 我说这句话,也许会有人大不以为然,他说:我们既然学佛,老早就发了心,难道还待你来劝吗? 我这个劝,自然是劝那些初学未发心的人。 不过,也有些自信为已发心的人,对于这个菩提心的意义,并没有透彻的了解,或者,他虽然发了心,还不能算是菩提心,也未可知。 因此,我来一劝,劝是劝请,不敢贡高我慢。 况且从深一层说,那真实发了菩提心的境界,实在也是很高的。 所以《大日经》里面说:菩提心为因。 如说:越百六十心,生广大功德。 其性常坚固,知彼菩提心,无量如虚空,不染污常住,诸法不能动。 本来寂无相,无量智成就,正等觉显现,供养行修行,从是初发心。 真言门修行菩萨,无量无数百千俱胝那由他劫,积聚无量功德智慧,具修诸行,无量智慧方便皆悉成就,天人世间之所归依,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地,释提恒因等亲近敬礼,如是初心,佛说成佛因故。 于业烦恼解脱,而业烦恼具依,世间宗奉,常应供养。 如若真发了菩提心,我想将这种超越二劫瑜伽行的真实初发心的境界来印证,可能会乐许我这一劝吧。 劝发菩提心,从上诸圣诸贤,实在已经也说得不知多少。 除了如来亲说的经典外,那些专显发菩提心一义的著作也是多不胜数。 现举几种常见的著作如下:(一)龙猛菩萨造金刚瑜伽中发菩提心论;(二)天亲菩萨造发菩提心经论;(三)慧沼大师撰劝发菩提心心集;(四)法藏大师撰华严发菩提心章;(五)潜真大师述菩提心义;(六)省庵大师撰劝菩提心文。 如上著作,实已琳琅满目,美不胜收。 从上诸圣诸贤,说得实在不少。 可是,这个菩提心含义过多,历来专著,不是义理太深广,便是文字太艰晦;并且各宗各派,各有说法,名相参差,不易会通。 突然一问:菩提心是什么? 若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一时还难以简明回答。 我信师长所教,还想从简明方面再说一说这个菩提心。 菩提心是什么? 从字义上说,旧译菩提为道,那契于真道之心,便是菩提心;新译菩提为觉,那契于正觉之心,便是菩提心。 但如何才算得契于真道、契于正觉呢? 这便有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心要广大。 必须普度一切众生,犹如己身,不复滞于偏小的我见。 第二个条件--心要深妙。 必须上求无上佛道,深悟法性,不复陷于卑劣的迷情。 第三个条件--心要凝定。 必须安住真如实相,长保圆明,不复驰于散乱的妄念。 我们果然能使这个心,广大而不偏小,深妙而不卑劣,凝定而不散乱,具足这三个条件,便算得契于真道,契于正觉,便算得是菩提心。 我下面略引各宗派的说法,将他们配合这三个条件,一方面可以证明师长的教导是有传承,一方面也可以汇集先贤的说法而加以会通。 心要广大 心要深妙 心要凝定 (三学)戒学 定学 慧学 (三德)大悲 大智 大定 (三观)假观 空观 中观 (三谛)俗谛 真谛 中道谛(三心)回向发愿心 深心 至诚心 (三门)表德门 遮情门 不二门(三空)生空 法空 俱空(三部)莲花部 金刚部 佛部(三尊)观音 文殊 普贤 我们还可以纵横两个方面加以说明。 从横的说,三个条件乃是一体,不过在一体上有三种行相。 我们要知道这个心,愈广大便愈深妙、愈凝定;愈凝定便也愈广大、愈深妙;愈深妙便也愈凝定、愈广大。 这三个条件实在是一体相联,同为消长。 我们需得三个条件同时具备,不能在这三个之间有所取舍。 有许多人不明这个一体的意义,因此往往对于这个菩提心不能真实了解。 比如说,我只要深妙不要广大,那是不行的,也是办不到的。 从纵的说,三个条件也有三步入不过每一步也都有三个条件。 学佛的人,不离三学(戒、定、慧),而三学仍是依次渐进的。 这三个条件虽然在同时具备上配着三学,但是也要在依次渐进上配着三学。 所以,在第一步戒学里面,广大便是饶益有情戒(摄众生戒),深妙便是摄律仪戒,凝定便是摄善法戒。 《发菩提心论》上便明说诸佛以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 在第二步定学里面,广大便是观音三摩地,深妙便是文殊三摩地,凝定便是普贤三摩地。 在第三步的慧学里面,广大便是方便般若,深妙便是观照般若,凝定便是实相般若。 有许多人不明这个三步的意义,也因此往往对于菩提心不能真实了解。 比如说,心要深妙,就一定要广大,心能广大必能深妙;心要凝定,就一定要深妙,心能深妙必能凝定。 所以,心量要大是至关重要的,它就是利他的大悲,是观音三摩地。 有利他的大悲才能使心深妙,那便是文殊大智的三摩地。 心能深妙,才能使心凝定,那便是普贤大行的三摩地。 从上纵横两方面来看,就可以看出发菩提心的三个条件观音、文殊、普贤三菩萨法门的必然联系和内在关系了。 这样简明讲菩提心,难免不详不尽,但实已包括菩提心的全部基本精义了。 如何做呢? 两句话:第一,我们现在当从第一步的戒学做起,而第一步的三个条件都具备在那《朝暮课颂》的四弘誓愿里。 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尽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第二句话是,智慧本高的人,也能合三步(戒、定、慧)为一步,就是《大日经》所说的菩提心为因的那种发菩提心境界,其实本来人人具足,切不可畏难而不进。 只要大家发四弘誓愿,大家发心便成正觉。 摘自《日常法师开示》 发布时间:2025-04-27 13:08:03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34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