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四千五百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第四集) 内容: 诸位长辈、诸位学长们,大家早安,早上好! 大家很好学,最近常常听到学长在讲马来话。 这个早安是Selamat pagi,午安是Selamat petang,晚安是Selamat malam。 因为人不亲土亲,到一个地方,能讲它当地的母语,老百姓听了觉得很亲切。 我记得我刚到庐江汤池,刚好他们有一个安排,安排我跟手工编织班的这些妇女们交流一堂课,结果我发觉我走进去的时候,每一个人神经紧绷,因为她们听到老师两个字都很紧张。 所以我坐上去的时候,感觉他们很紧张、很难受。 我就跟她们说,今天来跟大家拉拉呱。 拉呱是她当地的交流,就是东北话叫唠嗑,在那个地方叫拉呱。 结果我一说拉拉呱,她们都笑了,气氛就很轻松了。 为什么要入境随俗,这个都是通达人情。 之前跟大家讲到,宗教的融和,对于整个社会安定,甚至是世界的和平,非常的关键。 刚好有一次,师长跟印度教的教友们有一场聚会,谈得非常高兴,然后一起吃饭。 随从有几位学生,跟着师长去。 结果印度教的教友们非常欢喜,就煮出他们最好吃的菜出来。 结果端到面前来一看,没有叉子也没有筷子,因为印度他们吃饭用手抓。 结果师长很自然,赶紧吃,真好吃,赞叹人家这么用心的准备。 结果就看到其中一个学生,如如不动,然后脸上的表情很痛苦,皱着眉头看着那个东西,吃都没有吃。 那大家想一想,人家印度教这一些教友们,看到这个场景会怎么样? 他们会很难受啊,没把你这个客人给招呼好了。 甚至于会觉得,你怎么不能融入我们印度人的生活方式呢? 这个隔阂可能就是我们不能入境随俗造成的。 甚至于是师长这么多年很努力的在宗教团结,就因为我们有一个执着,把那个氛围都破坏掉了。 所以人不能有执着。 那我们接着跟大家继续来谈,如何有效的学习。 我们常说,态度决定成就、成功,而不是成功以后再来改变态度。 不管是事业也好,还是学习圣贤的学问,首先心态一定要摆对。 所以我们学贵立志,这是正确的目标。 所以我们之前谈了以师志为己志。 再来学习的次序,我们昨天谈到的,信解行证,而这个解行当中,《中庸》又告诉我们,要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没有这个笃行,那就变成学术研究了。 所以学了,我们就一定要去力行,这个就是重要的学习态度。 而学习的内容,我们学些什么呢? 有一句话,点出了学习相当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无伦外之人,学无伦外之学。 人都是在这个五伦关系当中生活、处事、待人,所以学问其实就在这个五伦的道理当中。 伦理是指关系,能不能把这五个关系处好,这个就是学问了。 所以昨天我们讲到,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这些话其实都告诉我们,学问都要在自身、都要在人与人当中下功夫。 容得性情上偏私,便是一大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伦。 我们常说要把经典变成生活、工作、处事、待人,这样的人就是叫转经,把经典转成他的人生剧本,转成他的生活,这个叫立身行道,这样的人才叫在弘法,叫人能弘道。 而不是我们说归说,做归做,这个不只不能弘道,让社会大众看了,那不能认同传统文化的人。 说跟做不一样,变伪君子了,这个不是弘道了,这个叫谤法了,在给世间人起坏的影响了。 好,我们看到消得性情上的偏私,所以学问的功夫,还在把这颗心调到真诚、调到平等、调到清净,调到不贪、不瞋、不痴,这个才是功夫。 我们之前会觉得,哇,这个人好有学问,那可能只是看到表面,他可能出口成章,我们就觉得他学问很好了。 苏东坡先生,在宋朝是大学问家,人家都很恭维他,你看他读了这么多书。 可是他有一天,他跟佛印禅师交情很不错,就写了一首偈子。 当时候的读书人都是儒、道、释三教都在熏习的,他突然当下觉得他的境界不错,就写了这首偈子,说到,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天中天是佛,他对佛像很恭敬,觉得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他可能是在打坐,觉得他当下心地非常清净,八风都吹他不动,端坐在紫金莲上面。 这个八风,盛、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境界来考验人,人很难不在顺境当中贪着,不在逆境当中发脾气。 那人一贪着,清净心就不见了,人一发脾气了,真诚心、平等心都不见了,那自己就不是在觉悟当中了,那就更谈不上说去利益他人了。 我们感受一下这八个境界:盛,事业愈做愈好,愈顺,人很不自觉的就得意起来了;衰的时候,难过了;人家毁谤的时候,忿忿不平或痛苦了;人家赞誉的时候,所谓尾巴就比较容易翘起来了,称赞你;讥讽你,用话刺激你,或者是你生活得很苦,这个时候难不难受;或者是很多快乐的境界,会不会乐极生悲。 这些境界是八风。 那我们观照一下,这八个境界来我们动不动? 不动不容易哦。 结果苏东坡先生说他八风吹不动,厉不厉害? 厉害吗? 基本上写这句话的时候,请问八风动了没有? 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 我们禅宗有一个公案,刚好一群修行人在那里切磋的时候,刚好风吹了这个幡动了。 第一个人说:幡动了。 第二个人说:风动了。 结果六祖大师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仁者的心动了。 所以我们的心动了这些不好的念头的时候,我们自己知不知道? 今天苏东坡先生在说他自己八风吹不动,其实他写这个偈子的时候,他希望什么? 希望人家觉得我境界很好。 希望别人觉得我境界很好,其实已经动了,希望人家赞誉了。 结果就把这个偈子送去要给佛印禅师看。 佛印禅师看完,马上给他回了一个字,就拿回去了。 结果,说实在的,苏东坡先生的心,什么时候动? 动了多久呢? 从一开始写的时候就动了哦,而且送过去的时候,动得更厉害,是不是? 因为他在等着:哇,境界真好啊! 在等别人称赞的时候,动动动,动得更厉害,是吧? 结果一打开来,本来是想说赞叹他几句,结果上面写了一个屁字,放屁的屁。 结果他一看,离他心中的期待差得更远了,他马上这个火气就上来了,然后用最快的速度冲到佛印禅师那里,要去找他理论,这个过程还得坐船过河。 结果到了山门,还没进门,佛印禅师已经在门口贴了两行对联,上面写到: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所以当下苏东坡先生看了,怎么样? 所以何处是道场,何处是考卷? 一切境界都是考卷。 道场在哪? 心就是道场啦! 假如当下苏东坡先生说,哎呀,佛印禅师真是把我最严重的毛病都点出来了,当场叩头三拜,可能那第三个头叩下去,苏东坡先生可能就觉悟了。 有没有可能? 有啊,当下那种至诚的感恩,可能他就觉悟了。 不过苏东坡先生那时候没觉悟。 所以在学习的路上,不进则退啊,能感激每一个人的提醒,感激每个境界的考验,才能够逆水上游。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在读书的过程当中,有没有在对治这个性情,对治这颗心的偏失? 有没有把傲慢去掉,有没有把贪着人家的赞叹给去掉? 结果后来苏东坡先生没有顶礼三拜,可能心里还有点不舒服:哎呀,真不给我面子! 结果后来又有一天,他们两个刚好在一起修行,禅坐,坐下来心也非常的宁静。 结果突然,苏东坡先生就问佛印禅师:您觉得我现在看起来像什么? 佛印禅师笑着说:你现在心地清净,看起来像一尊佛。 苏东坡先生一听,我看起来像佛,佛是最高的。 人家说我们像佛,高不高兴啊? 不要高兴得太早,风又动了,八风又动了。 结果苏东坡先生又问:那你觉得我看你像什么? 佛印禅师就笑着说:你觉得呢? 禅师啊,他心广体胖,所以他比较胖,蛮有肉的,结果苏东坡先生说:我看你像一坨粪。 结果他一讲完,他觉得今天挺高兴的,我像佛,他像粪,就回家了。 结果这个妹妹看到他今天喜上眉梢,表情很不一样,就问:哥哥,你今天是有什么事这么高兴? 他就把这个过程讲给他妹妹听了,你看我是佛,他是粪,今天我赢了不少。 其实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赢的时候,事实上,他输得很惨啊。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结果他妹妹就跟他讲:哥啊,你不只没有赢,你输得太惨了。 人家是心中有佛,你是心中有粪。 人家心中有佛,见人是佛;你心中有粪,就见人就是粪。 所以《弟子规》当中说,恩欲报,怨欲忘,一个人心里面假如还有人的不是,还记了很多怨,那这个就是把粪放在哪? 放在纯净纯善的心,这个就是很傻的事情了。 我们的学问,就是把心里面这些傲慢、这些偏失、记怨、记恨,统统要放下,这个就是学问。 有这样的真心、诚心,再与家人相处,诚则能感化,天下无不可化之人,但恐诚心未至,我们的诚够不够。 就像之前我们学到的,大舜感化了他的父母,父亲跟继母,这个就是消得家庭内嫌隙。 其实家人相处,不可能没有摩擦,在面对这些摩擦的时候,我们的心平不平? 有没有对立? 假如有不平,只会更严重。 人与人的关系,它也是动态的,处理得好,就化解;处理得不好,就愈来愈恶化。 有一位读书人叫周文粲,他的哥哥吃他的,用他的,住在他们家,连喝酒都拿他的钱去喝。 结果有一次喝醉了,回到家里还打他弟弟。 诸位学长们,假如你是弟弟,当下会怎么样? 大家想象一下,吃你的、用你的、喝你的、住你的,还打你。 结果连邻居都看不下去了,就要找他哥哥理论,冲过来了。 结果他赶紧阻止这些人,他说,你们不要破坏我兄弟的感情,不要讲我大哥的坏话,是我做得还不够好。 大家当下想一想,听到的人能不能感觉文粲对他哥哥那种至诚的恭敬? 没有掺杂一丝毫的怨在里面。 这些邻居很感动啊! 而这样的话语,假如有丝毫记住兄弟姐妹的不好,不可能讲出这种至诚的话。 所以,我们今天家里人相处,人家的这种谗言,能够进到我们的家庭造成不和,这不能只怪人家进谗言了,更重要的是,根源是我们的内心,有把家里的人不是放在心上,人家进谗言才有空间,才进得来啊。 所以像文粲这种心境,任何人都破坏不了他的家庭关系。 甚至于我们现在夫妻相处有一点不愉快了,旁边的人一讲几句坏话,可能这个关系就破灭掉了。 当然,人家夫妻有冲突了,可要好好的劝告对方先反省自己,你不要批评他的另一半,让人家的关系更破裂,这个是造孽了。 宁拆十座桥,不破一桩婚,你把人家的婚姻破掉了,他的后代子孙都受到很大的影响。 有一个读书人,刚好几个人聚在一起,正准备进京赶考。 其中另外一个读书人他刚好做梦,梦到去看了榜单,结果他还问,这个读书人学问很好,他有没有上? 说没上。 下面还注明,因为这个读书人曾经给人家写过离婚诉讼,破了人家的婚姻,所以把他的功名给削掉了。 结果,果不其然,考出来的结果真的他没上。 所以这个读书人赶紧回到这对夫妻住的地方,然后调查他们两个虽然离婚了,还没有另外找人家,他赶紧晓以大义,让这一对夫妻又合起来了。 后来下一次考试,他又考上了。 所以人生的吉凶祸福,每一天都有加减乘除,要顺着伦理道德因果去做事才好。 所以我们刚刚讲到的,他的大哥这么样无理对待他,但是只要他不跟哥哥冲突,这个关系就不会再恶化下去。 而所有的人,都会感觉到他的德行,都会说到,文粲这个弟弟太难得太难得了。 所以这件事情一定会传到他哥哥的耳中。 你看这个弟弟,全心全意照顾他哥哥,结果他哥哥还打他,我们这些邻居要替他报不平,他还觉得是他不对,他还觉得我们不可以破坏他兄弟的感情。 请问大家,他哥哥听到以后会怎么样? 哇,人的惭愧心就起来了。 所以感化他人,不是用道理给人家压下去的,一定是做到让人家的惭愧心很自然的提起来。 而怎么能提起来? 就是一个人真性情真诚的流露,就能够让人提起这一份惭愧心了。 所以这个是学问,消得家庭内嫌隙,便是一大经伦。 所以我们这一次的课程,五伦的课程,我们每一伦都要好好跟大家再做一个探讨,怎么在很多生活的情境、细节当中,真正去落实这个伦常的大道。 五伦,是学习的重点。 孔子也讲到,在《论语》里面有提到: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虽然他可能说他没有很好的学问,但是,他只要能把这些道理都做到了,这个是真有学问的人。 我们在读《孝经》的时候,有读到一句话,叫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所以在东北,有一位老人家王善人,他对父母竭尽全力的孝敬,他对自己的兄弟,也是不遗余力的去爱护、去协助,包含兄弟姐妹的下一代,他都尽心尽力去做。 那这个孝悌做到极处了,通于神明,光于四海,他不识字的人,都能通达很多天地的这些做人的道理,还可以给人家开导。 这些都是在印证,经典里面讲的道理是正确的。 我们看到子夏讲的,贤贤易色,这个在五伦关系里面,这个就提到夫妇之道了。 今天一个人走向婚姻,他选择对象是以什么为标准? 以什么为标准? 这一题这么难吗? 以德行是吧? 标准答案。 我们现在都很会讲标准答案。 德行很重要,不过,长得漂亮也很重要,是吧? 虽然标准答案是德行,不过那个不过,就是真正遇到情况的时候,就守不住了。 所以,我们看《诗经》里面第一篇文章就讲到,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什么这一首诗摆在第一位? 因为学问都是在讲伦常,在讲道德啊。 而整个五伦关系当中,很核心的一个部分,是夫妇的关系。 有夫妇而后有父子,而后有兄弟,这个夫妇关系处得好,这个家就安定了,夫妇和,则家道成。 子夏在叙述什么是有学问的呢,首先摆在第一位的就是夫妇的相处,重德不重色。 谈到这一点,我们男士最难过的关就是色关。 女众不要笑,听说现在女众好色的情况也愈来愈严重了。 这个不是我乱讲了,我有证据,现在说什么话都要讲证据。 我跟大家讲过了吗? 没有哦。 这一次我回台湾,我们有一位同仁,他是在地方法院工作,他就讲到,最近发生几起,不是一起,几起案件,是比方英国人到了台湾,英国的男士长得很高、很帅,然后开着BMW,然后又声称他是什么名流,还是什么马术比赛的国手了,就是有很多的头衔,都是在网上写上去的,网上去找朋友。 结果就很多的女生跟他交往,然后还跟他谈一起买房子,买家具啦。 而且不是一个,抓到一个的时候,都是七八个女孩子都被他骗了。 然后,他已经被抓起来的时候,还有一个女子是大着肚子,到警察局去说,啊,我被骗了。 而且那些女孩子统统都是社会地位跟学历很高,都是什么会计师这一类的身分。 最后我们分析起来,她们有两个问题才会陷到这个陷阱里面去。 第一个,好色。 这个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女子好色,翻开了历史的第一页,我们希望不要再翻开第二页了,这个不得了啊。 第二个就是虚荣心。 她觉得好像跟这样的男人在一起,显得她的身分,她更好像受人家恭维那种样子。 所以人活在这个虚荣当中,真是要栽跟头的。 所以孔子就感叹,已矣乎,这个已矣乎就是哎呀,罢了吧,罢了吧,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我没有见过那个喜好道德、喜好学问,甚过于喜好女色、美色的那种态度,我没见过。 诸位男士,你们有没有回想你们以前追女朋友那个时候的状态? 你们就拿那种状态学《弟子规》,学伦理道德,你绝对有成就! 你的好德胜过好色,那不得了了。 而且大家要了解,其实,天理跟人欲它是互相消长,你的天理、你的这个智慧德行愈高,欲望自然减少;你欲望愈来愈多了,你的德行一定是下降下去的,你就被些欲望给控制住了。 我们有时候看《论语》里面讲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我们一看完,好,效法颜回,开始一箪食,一瓢饮,三天就撑不过去了,然后就说啊呀,太苦了,不要修了不要修了。 所以这个学习的方法,要循序渐进。 有的人一看人家,哎哟,人家只吃两餐呢,我还吃三餐,很丢脸。 好,不吃了,就一餐不吃了。 给果一个礼拜下来,就瘦了好几公斤。 不可以这么干啊。 因为你们假如用力过猛,伤了身体回去,你们家里的人会说,到马来西亚中华文化教育中心都会瘦成这个样子,原来是因为蔡老师在那里,这个不好的影响。 所以诸位学长们不要用力过猛,要循序渐进为好。 其实,只要我们肯精进,慢慢欲望就可以淡掉。 当然,很重要的,主要的还是要严以律已,宽以待人。 我们不要回去了,对待另外一半,吃啊,还有生活上的一些需求,我们一下子就整个都把它给拿掉,那他可是要抓狂的,是吧? 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应该体恤他人的学习都有一个过程,不可以太苛刻对人。 所以面对另外一半的一些生活上的欲求,我们应该慢慢的把这些伦理道德,不断的引导对方学习,他都是在这种法喜当中,他的欲望就慢慢会减轻了。 所以做什么事,都要体恤到是有过程的,是要体恤到人心、人情,不可操之过急。 心柔软了,就能体会得到,不要操之过急。 这里又提到的,事父母能竭其力,这个是孝道;事君能致其身,这个是尽忠。 所以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关系,这一句里面就包含了四个伦常关系。 只要这些伦常都能处理得好,虽然他说他没有学问,但是吾必谓之学矣,就是这个才是真实的学问。 我们这一段时间,学习的内容:五伦;还有五常,仁、义、礼、智、信;四维;八德。 这个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最宝贵的财产,也是最大的特色。 我们看,各个民族都很难找到像我们这个民族那种忠义的精神。 你看,杀身成仁,舍身取义。 所以我们深入这几个主题来探讨,就是掌握了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纲领。 这是学习的内容。 所以四千五百年的内容,都是在谈这个五伦八德的内容。 再来,学习的方法:一门深入,长时熏修。 《弟子规》当中告诉我们,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我们学习一本经教,就深入的去学习它,把它学习好,再学第二部经。 假如今天学学这本,明天学学那一本,心不容易专注,而且很容易就变成好像研究一样了,只是知识的记忆而已了,没有真正深入到自己的内心,进而去转变自己的习气了。 所以一门,就是我们当前学习最主要的经典,是《弟子规》。 而这里面,《弟子规》涵盖的精髓,其实都不离五伦、五常、四维、八德的精神在里面。 而我们所遇到的一切人事物,我们都把它回归到《弟子规》当中,来体会个中的人情事理的道理。 每一天遇到的人事物给我们的启发,我们都记下来,这个情况就是『事勿忙,忙多错』,今天遇到的这件事情就是『言语忍,忿自泯』,『事非宜,勿轻诺』,所以我们就整个把生活跟经典完全融在一起了,这样就能深入理解每一句经句。 这个是学习的方法。 而朱子,朱熹夫子,他为学的方法,有提到循序渐进,这是朱子读书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这个是朱子他读书的方法。 其实这个方法它跟心境也是相互呼应的。 我们看这个循序渐进,就是不要操之过急了。 我们学习的心态,第一,学贵力行。 而这个力行当中,首先从最难处下手。 当然每个人的最难处不见得相同,不过我们这个时代有一个难处就是急躁。 所以那一天我们也提到,为学第一功夫,要降得浮躁之气,能定下来,一急,心就不在道中了。 所以朱夫子提的这个循序渐进,很重要的也是在对治我们这个急躁的心、急于求成的心。 所以我们昨天也提到,绳锯木断,檐滴石穿,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对治急躁最重要的要平缓,所有的言语、行动,都要提醒自己要缓和。 因为人一急,处事大忌急躁,处理事情最怕的就是急躁,急躁则先自处不暇,安能治事? 我们的心一急躁,则自己先是自处不暇,就是自己已经乱了方寸了,就不能从容了。 自己心乱了方寸,怎么接着把事情给做好呢? 所以首先要对治这个急躁。 再来,朱子读书法里面讲到的,熟读精思。 熟读了,我们才能记住这些教诲,在我们的生活点滴当中,马上能提起观照。 所以修学一定一开始要先重量,就是你要读的遍数要够,他才观照得了。 不要一开始就说,我重质,不重量。 忽略了这个量,可能熏习的力道不够,生活当中都提不起观照来。 所以这个也得要老实,要熟读。 这个又牵扯到我们学习的重要的态度:要老实,老实听话去做。 所以这个遍数就不能少。 比方说,师长老人家说,《了凡四训》要读三百遍,诸位学长,我们读了吗? 《了凡四训》对很多道理,讲得非常通透。 但是我们假如不读到三百遍,就很难了解师长要我们读的苦心是什么。 所以这个老实听话其实不容易的。 再来,虚心涵泳,很虚心的去领受,诚心的去领受每一句教诲。 切己体察,就是每一句经文都是拿来对照自己有没有做到,而不是去对照别人。 因为孟子也提醒我们,人有一个态度很容易起来,就是好为人师。 懂的多了,很可能都变成要去要求别人,就不妥当了,这个心态是切己体察。 所以在学习的心态当中,只有自己是学生。 这样的心态,才能切己体察,也才能调伏得了我们的傲慢的态度。 不然这个习气,你不用打招呼,它就自己会来了。 着紧用力,这个就是提醒我们要有恒心,而且不可以懈怠。 求学问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了;就像钻木取火,你不把火钻出来就休息了,那可能前面的功夫又退下去了。 钻木取火一定要把火钻出来,就好像那个火烧出来,就是智慧出来的时候,才能得受用。 没到智慧出来,就懈怠了,那就很难提升自己了,所以这个恒心重要。 我们昨天讲到,我们每天都跟古人学习,每天看两则德育故事,可以重复看,从昨天开始了。 大家保持下去,曾国藩先生就讲到,敬字、恒字,恭敬跟有恒这两个字,是彻始彻终功夫,自始自终要保持的态度。 大凡进德则持之以敬,曾国藩先生的学问也很了不起,所以他这一些心境都是他真实体悟到的,修业则贞之以恒。 我们看,时时保持对人事物的恭敬,主敬存诚,这个学问就可以成就了。 但是不容易哦。 大家想一想,恭敬心好不好保持? 不容易哦。 懂几个道理了,连自己的父母、师父都瞧不起哦。 所以时时要切己体察,这一颗心有没有偏掉。 以至于,曾经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帮助过我们的长者、亲朋好友,有没有因为我们今天有地位了、有钱了、有名气了,而对他们的恭敬减少了,对他们的感激减少了,反而变得好像高高在上? 那这个不止不能弘扬传统文化,这让人寒心,怎么学了之后不念旧了,不恭敬了。 好,这个是敬字,还有有恒心,才能进德修业。 我们看,这里也提到了,朱夫子提到的居敬,时时都要恭敬,然后这个志向都放在心中,每一步都跟目标是相应的方向在迈进。 所以我们今天遇到了一些事情,起了一些麻烦,要时时提醒自己,这个跟我的目标是不相应的,不要在这里浪费时间了,赶紧放下这些习气、执着,往目标迈进。 怎么做才能利益自己、利益家庭、利益社会、利益民族、利益后代,这个才是我们的目标。 人时时提起这种目标,整个情绪就能转得过来了。 好,提了这几个点,包含刚刚跟大家提到的,学贵力行,什么时候开始力行呢? 古圣先贤他们给我们的风范,就是一懂道理了,马上就去做。 我们特别尊崇的舜王,孟子谈到舜王的时候,有说到,舜王他还没有听到好的道理、看到好的榜样以前,他是去住在深山里面,跟这些野鹿、野猪常常走在一起的,与一般的这些农民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 关键在于,大舜只要闻一善言,听到一句善言,见一善行,看到别人善的榜样了,他马上就去效法他。 而且效法的那种态度,若决江河,就好像黄河溃堤,任何人都挡不住他要去力行这些善言善行的力量,谁也挡不了他断恶修善。 所以这个是力行的榜样。 所以我们几位学长,姓陈的学长、姓胡的学长,这些姓氏都是大舜的后代,一定要把这个精神继续保持下去。 那其它不是大舜的后代,有没有说哦,好险,我不是,那就是自暴自弃了,不是自己直接的祖宗,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共祖,要效法。 那周朝的后代,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比例也是相当高。 我是周文王的后代。 我是怎么知道的,看《德育故事》知道的。 因为《德育故事》的作者是蔡振绅先生,前面就有一篇就是蔡氏的始祖,蔡仲写的开示,里面就有提到是文王的后代。 所以我现在讲一个文王的故事。 真的,人这种血统是很有感情的,所以我只要遇到跟我同姓的朋友,感觉特别不一样。 甚至于是在历史课本里面,看到某一个奸臣叫蔡某某,我就全身不自在。 所以这个确实是德有伤,贻所有家族的人都羞。 人真正能念着祖先,战战兢兢,不敢做出有辱祖先的事出来了。 你说像秦桧,干了这么不好的事。 后来有一个人到岳王庙去的时候,他很感慨,他说人自宋后少名桧。 这个有时候挺麻烦的,大陆叫做huㄏㄨㄟˋ,台湾叫做kuaㄎㄨㄞˋ。 这个我们大陆跟台湾两边的教育当局,以后常常沟通一下,不然我们有时候讲课挺麻烦的。 他说,人到了宋朝以后,就是秦桧以后,就没有人再拿这个字来取名了,少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我到岳王的坟前,很丢脸我自己跟秦桧同姓,他也姓秦,所以他觉得很惭愧。 这个故事是在周朝的时候,刚好周文王有一天问姜太公,说到,怎么样治理好一个国家呢? 姜太公说到,王国,很兴盛的国家,富民,让人民真正得到利益;霸国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道之国,即将要灭亡的国家,富仓府,仓府就是天子自己放粮食的地方,放一些财物的地方。 其实意思就是说,要亡的国家就是只有天子自己有钱,而真正兴盛的国家就是人民都安居乐业,都不用为生活担忧。 好,那我们假如在企业界来看,哪一个企业要倒了? 就是看那钱都只在他老板的手上。 哪一个企业可以永续发展下去呢? 那就是他服务的客户,都能够真正得到他企业的服务跟利益,这个才是他企业长久之道。 所以我们看到古代这些例子,我们也要懂得怎么用在我们现在的企业、现在的社会,精神是相同的。 昨天我们陈学长提到企业内部现在在推行《弟子规》的情况。 所以我们今天在学习传统文化,首先要冷静一点,不能学一个东西,就否定前面所有的东西,这个就太不冷静了、不理智了。 哪怕前面有不对的地方,改变都要顺着人心,循序发展。 你一下子调得太大了,当事人都搞不清楚状况,这个时候人心会乱掉的。 你要让他理解了,慢慢去修正,他才很能接受。 而并不是说我们学了传统文化,前面的这些都不对,这不妥当的,我们还是要理智、客观的去看。 再来,我们要推行传统文化的话,我们的制度也要跟整个《弟子规》传统文化的精神要相应,不然我们学的是伦理道德,可是制度并不是以这个精神为主,那底下的人就无所适从了。 《弟子规》说,凡是人,皆须爱,可是为什么出现一些跟客户一些问题的时候,都是先想到要先维护公司的利益,那这个时候就跟《弟子规》的精神冲突了,这个时候就要调整公司的制度了。 在这个部分,胡小林董事长他今年初,一月一号、一月二号在新加坡讲到的,很详细。 他都是把这些制度完全改成跟《弟子规》相应的制度。 甚至于他跟他的员工讲,你可以没卖出产品,可是你一定要把《弟子规》光盘都要送到这一户人家,让他们的家庭受益。 这个就是利从义生,利益从道义生出来,利自义生,财自道生,这个才是商道。 这个义就是很好的去服务好我们的客户,这种心才是义哦,而不是想着说我要去赚到钱。 我们今天从事一个健康的事业,我们卖出这个东西最希望的就是他健康,这个时候我们就必须把这个产品给他介绍清楚,以至于后面要把他服务好,让这个产品利益他的家庭,达到最大化,这个就是义。 但是大家想想,接受的人都得到很大的利益了,他的事业会不好吗? 那更多的人口碑就出来了。 所以我们以前几千年的商道,都是真正用心的去爱人、去服务人,口碑自然相传。 可是现在很注重打广告,可是砸了这么多钱做广告,很可能是在创造业绩,而不见得是真正服务好客户了。 大家都在冲业绩、冲业绩,服务在哪里? 假如只是为了业绩一直冲、一直冲,没有好好服务,这个事业是做不长久的,很自然的,口碑也出不来。 所以我们有一个企业家很难得,他就反思,他的业绩确实是很好,他是卖那个在所有的机场,练习打字的,卖出的产品很多。 结果他后来了解到,真正把他的产品放在计算机里面真正练习的比例,好像还不到百分之十。 那真正受益的人多不多? 很少。 都训练每一个去销售的人讲得让那个人不得不买,他觉得他的业绩愈来愈好。 能不能长久? 长久不了。 我们不能从事一个事业,变成了只看到业绩,而没有看到企业最重要的本质,就是服务好我们的客户,所以这个义是服务好客户。 而且这个义里面还有什么呢? 照顾好我们的同仁。 这个企业家也反思到:我这几年业绩这么好,可是我几个重要主管统统身体垮下来。 他讲到这里,眼泪都流下来了。 这些人跟他打江山,最后的结果是一个个都病倒了,都很严重的病情。 所以服务好客户,照顾好我们的同仁,这个事业才能长长久久。 所以当下文王听了姜太公这一席话,他说,讲得太好了,善! 接着姜太公先生就给文王讲了,你虽然说这个很好,但是,宿善不祥。 这个宿字可以作什么解呢,可以作:知道善而不去做,这个是不吉祥的。 或者是另外一个说法,宿就是隔一天,听到的善隔一天才去做,那也不吉祥。 所以什么时候做? 当下就去做。 所以文王听了姜太公这一句宿善不祥,马上交待下去:赶紧把我的粮仓打开,去接济鳏、寡、孤、独这些苦难的人。 就马上就去做了,周文王为什么被尊为视民如伤,看到人民就像看到自己的家人一样,生怕他们没有被好好的照顾。 这个是提到我们学习的心态,马上好的东西就要去落实,去力行。 今天先跟大家交流这四个学习的心态。 好,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5-04-25 14:41:45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3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