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一百卷 大智度论 - 乾隆大藏经 内容: 第一百卷 大智度论释昙无竭品第八十九之下【经】“尔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及长者女并五百侍女、到昙无竭菩萨摩诃萨所,散天曼陀罗华,头面礼毕,退坐一面。 昙无竭菩萨见其坐已,告萨陀波仑菩萨言:善男子,谛听! 谛受! 今当为汝说般若波罗蜜相。 善男子,诸法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等;诸法离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离;诸法不动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不动;诸法无念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念;诸法无畏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畏;诸法一味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一味;诸法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 诸法无生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生;诸法无灭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灭。 虚空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大海水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须弥山庄严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庄严;虚空无分别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分别。 色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受、想、行、识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 地种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水种、火种、风种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空种无边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边。 如金刚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等;诸法无分别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分别。 诸法性不可得故,当知般若波罗蜜性亦不可得;诸法无所有等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所有等;诸法无作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作;诸法不可思议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不可思议。 “是时,萨陀波仑菩萨摩诃萨,即于坐处得诸三昧,所谓诸法等三昧,诸法离三昧,诸法无畏三昧,诸法一味三昧,诸法无边三昧;诸法无生三昧,诸法无灭三昧;虚空无边三昧,大海水无边三昧,须弥山庄严三昧,虚空无分别三昧;色无边三昧,受、想、行、识无边三昧;地种无边三昧,水种、火种、风种、空种无边三昧;如金刚等三昧,诸法无分别三昧,诸法不可思议三昧。 如是等,得六百万诸三昧门。 ”尔时,佛告须菩提:“如我今于三千大千世界中与诸比丘僧围绕,以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般若波罗蜜;萨陀波仑得六百万三昧门,见东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如恒河沙等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与诸比丘恭敬围绕,以如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萨陀波仑菩萨,从是已后,多闻智慧不可思议,如大海水;常不离诸佛,生于有佛土中,乃至梦中未曾不见佛时;一切众难皆悉已断,在所佛土随愿往生。 须菩提,当知是般若波罗蜜因缘,能成就菩萨摩诃萨一切功德,得一切种智。 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若欲学六波罗蜜,深入诸佛智慧,欲得一切种智,应受持般若波罗蜜,读诵、正忆念、广为人说,亦书写经卷,供养尊重赞叹,香华乃至妓乐。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是过去、未来、现在十方诸佛母,十方诸佛所尊重故。 ”【论】释曰:昙无竭既出,至法座所,遍观无胜已者,于是而坐。 尔时,萨陀波仑菩萨知坐已定,到昙无竭所,头面礼足,一面坐。 礼有三种:一者、口礼;二者、屈膝,头不至地;三者、头至地,是为上礼。 人之一身,头为最上,足为最下,以头礼足,恭敬之至。 昙无竭见其坐已,知从远来,不惜身命,种种勤苦,为欲闻法。 初相见时,日垂欲没,少时闻法,昙无竭以日没故,起入宫中。 今为法故,七岁渴仰,不生异心;垂欲出时,以血洒地,知其为法不惜身命,其心不退,决定无疑,堪受教化。 是故告言:善男子,一心谛听! 上疑诸佛来去已断,今但欲闻甚深般若波罗蜜,是故为说般若波罗蜜相。 般若波罗蜜相者,如先诸法平等义中说。 或有人言:“般若波罗蜜力故,观诸法皆平等,非诸法性平等。 ”是故昙无竭言:诸法平等故,般若波罗蜜平等。 所以者何? 因果相似故。 初观诸法平等是因,决定心得般若波罗蜜是为果。 问曰:观诸法平等即是般若,般若即是平等,何以分别为因果? 答曰:般若及诸法,虽一相无二无别,行者初观时是因,观竟名为果。 如须陀洹道得、向;又如有漏五众,因时名集,果时名苦。 色等一切法平等,即是般若波罗蜜平等。 问曰:应说般若波罗蜜相,今何以说平等? 因不平故有平,因平故有不平。 于般若中亦不一相,亦不异相,汝何以故欲取一相? 答曰:般若波罗蜜甚深微妙,不以方便说,则无解者;是故若分别不等,则生诸烦恼,三毒增长,所谓憎怨、爱亲,爱善、憎不善。 菩萨住是二等中,观一切法皆平等:住众生等中,怨亲、憎爱皆悉平等,开福德门,闭诸恶趣;住法等中,于一切法中忆想分别、著心取相皆除灭,但见诸法空,空即是平等。 有人得是诸法平等空,直趣菩萨道,于空不戏论;有人虽得平等而生戏论,若观都空,有如是失,如是人于平等即是不等。 是故此中为真平等故,说般若波罗蜜等,非是戏论;离平等、不平等二边,是般若波罗蜜相。 问曰:平等者,于般若波罗蜜相已具足,何以故更说离等是般若波罗蜜相? 答曰:经中但说诸法等故般若等,行者取是平等相而生著,是故说般若波罗蜜平等相、自性离,色等诸法自相离故。 离义,如相无相品中说。 得此诸法平等,又于平等离,安住空中,空中则不动;戏论不能动,诸烦恼山亦不动,无常时亦不动。 所以者何? 于一切法得实相故。 菩萨住是二空,得不动般若波罗蜜,是则究竟。 若有念,即是有相著处,是故说诸法无念故,当知般若波罗蜜亦无念。 无动相是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诸相灭故。 若不念是般若,或迷闷无所趣向。 有戏论者,在大众中,则生怖畏;或于涅槃中不了故,亦生怖畏,是故说无怖畏相是般若波罗蜜。 是人虽不决定取诸法相,而深入法性故,于大众中有难论诸相者,心无所畏,于诸法得无相故。 又入无生忍法时,知一切法不可得,于是中亦无所畏。 所以者何? 是菩萨善通达一切法故。 复次,一切法一相,所谓性空;是故般若波罗蜜随一切法故,亦性空一味。 问曰:上已说诸法平等,今何以更说一味? 答曰:空,或时有味,或时无味。 若行者为诸见取相分别、好丑筹量,尔时,得是诸法平等空心,大欢喜故名为味;如人为热渴所逼,得清冷水,以为其味无比,随时用故名味。 真实毕竟空,则无味不味。 复次,一味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所缘所观,皆为一味;空智力大故,余法皆随而为空。 譬如煮石蜜欲熟时,虽异物和合,皆为石蜜;又如大海,百川归之,皆为一味,所谓毕竟空味。 色等诸法亦如是,凡夫心中各各别异,入般若波罗蜜中,皆为一味。 边名为相,若有、若无,实观色等诸法,非有非无故无相,无相即是无边;观是已即是无边般若波罗蜜。 复次,有人言:“边有二种,常边、断边,世间边、涅槃边,恶边、善边等。 此中无如是等诸边故,名为无边般若波罗蜜。 ”复次,有人言:“边名前际、后际。 世间无始故无前际,入无余涅槃故有前际;不复更出故无后际;如是等分别诸边,著世间故畏涅槃。 是故般若波罗蜜中,无是一切边,但闻诸法实相无入无出。 ”问曰:诸法平等、诸法离,皆是无边,何以复别说? 答曰:有人知诸法平等,知诸法离,则不须说。 若有人取相,著是一味故,说无边。 昙无竭非但为萨陀波仑故说,萨陀波仑亦不但自为故问,但为众生有种种心、种种行故,于般若波罗蜜相中略说。 无生无灭,如先种种因缘破生灭中说。 虚空无边,如摩诃衍虚空譬喻中说。 大海水无边,须弥庄严,先未说故,今当略说。 问曰:虚空无为,常法故无得其边者,可言无边;大海水在四天中,绕须弥山,有由旬数量,有人能渡,何以言无边? 答曰:无边有二种:一者、实无边,二者、人不能到故无边。 海亦有二种:一者、可渡;二者、绕须弥山在九宝山里,广八万四千由旬,世间人不能得边,故言无边。 如小海,船力可渡;大海水,船力不可渡,唯有神通者能渡。 如外道凡夫能生禅定船,渡欲界、色界海;无色界如大海,深广则不能渡,以不能破我心故。 诸贤圣人智慧、禅定翅力,破诸法邪相,得实相故能渡,是故说大海譬喻。 问曰:须弥山一色,何以言庄严? 答曰:外书说须弥山一色,纯是黄金。 六足阿毗昙中说:须弥山四边,各以一宝成,金、银、玻璃、琉璃庄严。 若诸鸟随所至方,各同其色。 难陀、婆难陀龙王兄弟,以身围绕七匝。 山顶有三十三天宫,其城七重名为喜见,九百九十九门,一一门边,皆有十六青衣大力鬼神守护。 城中高处作殿,名曰最胜;四边有四大园。 四天王在四边,有山名游乾陀,各高四万二千由旬,四天王治其上。 四大海水,诸阿修罗宫,及诸龙王宫殿,游乾陀等九宝山,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及诸余星,围绕庄严。 如是等种种杂饰以为庄严,视之无厌。 般若波罗蜜亦如是,六波罗蜜果报故,作转轮王、梵释天王、净居天王、大自在天;如是等果报,行般若波罗蜜未具足时,受此果报庄严。 般若波罗蜜具足时,则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阿鞞跋致菩萨、诸佛道果庄严。 如须弥山上下皆有庄严,般若波罗蜜庄严亦尔,未具足时,诸天王第一庄严;具足已,诸道果庄严。 如须弥山者,劫初立时,四边大风,吹聚地之精味,积为须弥;更有风吹,令坚而成宝;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一切善法中第一坚实、牢固和合以为般若。 如须弥山,四边大风,吹大海水波所不能动;般若波罗蜜亦如是,邪见外道戏论及诸魔民所不能动。 如须弥山顶四园,诸天到者,受种种乐;般若亦如是,行者能登般若顶,到四禅等诸定园中,受种种乐。 复次,有人言:“须弥山,众鸟到者皆同一色;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诸法入中,皆同一相,所谓无相。 ”如虚空无分别者,虚空无分别是内、是外,是远、是近,是长、是短,是净、是不净等;般若波罗蜜亦如是,诸法入般若中,亦无内外、善不善等分别。 如五众无边者,五众常遍满世间,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不远离于五众,五众实相即是般若波罗蜜。 复次,如色等法,分析破裂,乃至微尘则无方,无方故无边;无色法,无形故无此彼,无此彼故无边。 般若波罗蜜亦如是,于一切法,分别色乃至微尘,分别无色法乃至一念中,不见决定有常、乐、我、净,是故说色无边故般若无边,乃至虚空、六种亦如是。 如金刚等者,如天王所执金刚,无憎无爱,随所用处,无不摧碎。 诸佛一切智前心,此心中三昧,能断一切结使烦恼颠倒,及习皆灭故,名为如金刚。 如金刚三昧相应智慧,观一切法皆平等,般若波罗蜜观诸法平等亦如是。 何以故? 般若先观诸法平等,然后得是三昧。 诸法无分别者,世间凡夫烦恼力故,种种分别诸法,得诸法实相,则皆破坏变异。 是故圣人得般若波罗蜜,不随忆想分别诸法,入空、无相、无作三昧中;若得诸法变异时,则不忧愁,以先来不分别取诸法相故。 诸法性不可得者,一切法皆从因缘和合生,无有无因缘、若少因缘而起者;若从因缘生,则无自性。 自性者,名本有决定实事。 若性从因缘和合边生,当知未和合时则无;若先无今从因缘和合有者,则知无性。 若从因缘而生性者,性即是作法,性名不相待、不相因,常应独有;如是有为法则无,是故言一切诸法性不可得;般若波罗蜜性亦尔。 诸法无所有等故者,诸法性不可得故,众缘亦不可得;众缘亦不可得故,皆是无所有,入无所有中,则皆平等。 所以者何? 有,故有分别;无,故无分别。 如草香、栴檀香,烧时有分别,灭时无分别。 诸法无作者,众生空、法空故,则皆无作。 众生所作者,所谓十善、十不善等。 法作者,所谓火燃、水流、风动,识、能识,知、能知,如是法,各各自有力。 无众生,乃至无知者、见者,无色等乃至一切种智,先已破。 破众生故无作者,破法故无所作;但凡夫人颠倒覆故,言有所作。 诸法不可思议者,色等一切法不得决定,若常、若无常,若苦、若乐,若实、若空,若我、若无我,若生灭、若不生灭,若寂灭、若不寂灭,若离、若不离,若有、若无等种种分别门,亦如是不可得思议。 所以者何? 是法皆从心中忆想分别生,亦不可决定。 一切法实性,皆过心心数法,出名字语言道。 如前品说:一切诸法平等,一切贤圣不能行、不能到,是故不可思议;般若波罗蜜亦尔,观是法故生。 是时,萨陀波仑即于座上得诸三昧。 问曰:萨陀波仑先已知诸法空相,今种种勤苦,住立七岁,见昙无竭得何等利益? 答曰:萨陀波仑先见诸佛,得诸三昧,贵重般若波罗蜜生著相。 今昙无竭七岁从定起,为说般若破其著心。 一切法性自空,非般若波罗蜜令其空,是故说:诸法等故,般若波罗蜜等;诸法离相乃至诸法不可思议故,般若不可思议。 不令轻贱余法、贵重般若。 何以故? 不令因般若故,更生垢著。 般若波罗蜜虽毕竟清净,多所饶益,复不可取相而生著心;如热金虽好,不可手捉。 萨陀波仑得是教化,断般若中著心,即得诸法等诸三昧。 句句解说,散乱心中但有智慧,不名三昧;今从师闻已,一心思惟名为三昧,摄心不散,智慧变成三昧。 如风中灯不能照明,在静室闭门,明乃遍照。 先已欲界心散乱故,智慧力未成就,今入摄心中,所闻诸法皆名三昧,能破诸烦恼等及魔人民。 如水,寒风未至,未成为冰,则无坚用;若成冻冰,能有所蹈。 得如是等六百万三昧门:萨陀波仑得闻昙无竭所说法,得诸法中大智慧明,所谓种种诸法实相门。 诸法平等,平等是智慧,入萨陀波仑禅定心中,变为三昧。 今欲说三昧、智慧,今世、后世果报故,尔时佛告须菩提:如我今在大众中说般若,以是相、以是像貌、以是名字,说般若波罗蜜;萨陀波仑从昙无竭得是三昧,于三昧中见十方佛在大众中说般若亦如是。 须菩提,萨陀波仑从是以后,深爱乐法故,多集诸经,广诵多闻;如阿难佛所说皆能持,萨陀波仑亦如是,多闻智慧不可思议,如大海水,即于是世常不离佛,如是等名为今世果报。 舍身常生有佛国中,好修行念佛三昧故,乃至梦中初不离见佛。 地狱等诸难皆已永绝,随意往生诸佛国土;以其深入般若波罗蜜,集无量功德故,不随业生。 萨陀波仑从一佛土至一佛土,供养诸佛,度脱众生,集无量功德;譬如豪贵长者,从一会至一会。 乃至今在大雷音佛所,净修梵行。 若有欲求般若波罗蜜者,当如萨陀波仑菩萨,坚正一心,不可倾动! 是故当知般若波罗蜜因缘故,能成就一切功德者;诸菩萨得般若者,贪欲、瞋恚等在家罪垢,邪疑、戏论等出家罪垢,皆悉除灭,得心清净;心清净故,得一切功德成就。 得一切种智者,所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波罗蜜者,从初地乃至七地,得无生忍法;八地、九地、十地,是深入佛智慧,得一切种智,成就作佛。 于一切法得自在者,皆应受持,乃至华香、妓乐。 须菩提虽常乐空行,佛共说般若,又得无诤三昧,故不应嘱累。 阿难得闻持陀罗尼,又常亲近世尊,故广嘱累。 释嘱累品第九十【经】尔时,佛告阿难:“于汝意云何? 佛是汝大师不? 汝是佛弟子不? ”阿难言:“世尊,佛是我大师,修伽陀是我大师,我是佛弟子! ”佛言:“如是,如是,我是汝大师,汝是我弟子。 若如弟子所应作者,汝已作竟。 阿难,汝用身、口、意慈业供养供给我,亦常如我意,无有违失。 阿难,我身现在,汝爱敬供养供给,心常清净;我灭度后,是一切爱敬供养供给事,当爱敬供养般若波罗蜜! 乃至第二、第三,以般若波罗蜜嘱累汝。 阿难,汝莫忘莫失,莫作最后断种人! 阿难,随尔所时,般若波罗蜜在世,当知尔所时,有佛在世说法。 阿难,若有书般若波罗蜜,受持、读诵、正忆念,为人广说,恭敬、尊重、赞叹,华香、幡盖、宝衣、灯烛,种种供养,当知是人不离见佛,不离闻法,常亲近佛。 ”佛说般若波罗蜜已,弥勒等诸菩萨摩诃萨,慧命须菩提、舍利弗、大目揵连、摩诃迦葉、富楼那弥多隶耶尼子、摩诃俱絺罗、摩诃迦栴延、阿难等,并一切大众,及一切世间诸天、人、揵闼婆、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论】问曰:佛已断法爱,乃至一切种智、涅槃,不著不取相,今何以种种因缘嘱累是法,似如爱著? 答曰:诸佛大慈悲心,从初发意已来,乃至到涅槃门,常不舍离。 于娑罗双树间,以金刚三昧为众生碎身如麻米,何况经法多所饶益而不嘱累? 又阿难是未离欲人,未尽知般若波罗蜜力势果报多所利益,是以殷勤嘱累:汝当好受持,无令忘失! 是故佛虽于一切法无憎爱,常寂灭相,而嘱累是般若。 问曰:阿难是声闻人,何以以般若波罗蜜嘱累,而不嘱累弥勒等大菩萨? 答曰:有人言:“阿难常侍佛左右,供养所须,得闻持陀罗尼,一闻常不失。 既是佛之从弟,又多知多识,名闻广普,四众所依,是能随佛转法轮第三师。 佛知舍利弗寿短早灭度故,不嘱累。 又阿难是六神通、三明、共解脱五百阿罗汉师,能如是多所利益,是故嘱累。 弥勒等诸大菩萨,佛灭度后,各各分散,随至所应度众生国土。 弥勒还兜率天上;毗摩罗鞊,文殊师利,亦至所应度众生处。 佛又以是诸菩萨深知般若波罗蜜力,不须苦嘱累。 阿难是声闻人,随小乘法,是故佛殷勤嘱累。 ”问曰:若尔者,法华经、诸余方等经,何以嘱累喜王诸菩萨等? 答曰:有人言:“是时,佛说甚深难信之法,声闻人不在。 又如佛说不可思议解脱经,五百阿罗汉虽在佛边而不闻,或时得闻而不能用,是故嘱累诸菩萨。 ”问曰:更有何法甚深胜般若者,而以般若嘱累阿难,而余经嘱累菩萨? 答曰:般若波罗蜜非秘密法,而法华等诸经,说阿罗汉受决作佛,大菩萨能受持用;譬如大药师,能以毒为药。 复次,如先说,般若有二种:一者、共声闻说;二者、但为十方住十地大菩萨说,非九住所闻,何况新发意者? 复有九地所闻,乃至初地所闻,各各不同。 般若波罗蜜总相是一,而深浅有异,是故嘱累阿难无咎。 问曰:先见阿閦佛品中嘱累,今复嘱累,有何等异? 答曰:菩萨道有二种:一者、般若波罗蜜道,二者、方便道。 先嘱累者,为说般若波罗蜜体竟;今以说令众生得是般若方便竟,嘱累。 以是故,见阿閦佛后,说沤和品。 般若波罗蜜中虽有方便,方便虽有般若,而随多受名。 般若与方便,本体是一,以所用小异故别说;譬如金师以巧方便故,以金作种种异物,虽皆是金,而各异名。 菩萨得是般若波罗蜜实相,所谓一切法性空,无所有寂灭相,即欲灭度;以方便力故,不取涅槃证,是时作是念:一切法性空,涅槃亦空,我今于菩萨功德未具足,不应取证;功德具足,乃可取证。 是时,菩萨以方便力,过二地,入菩萨位。 住菩萨位中,知甚深微妙无文字法,引导众生,是名方便。 复次,有方便,菩萨知一切法毕竟空性、无所有,而能还起善法,行六波罗蜜,不随空。 若能生四种事:若疑、若邪见、若入涅槃、若作佛。 以般若有如是分别,若能除邪疑,不入涅槃,是为方便。 有人言:“般若波罗蜜多所饶益,于大珍宝聚中最胜。 佛知灭度后,多有怨贼欲毁坏者,品品嘱累,犹当无咎,何况二处! ”问曰:若嘱累,何以乃尔殷勤郑重? 答曰:佛随世俗法引导众生,譬如贾客主,欲远出他国,虽以财宝嘱累于子,大价妙宝偏独殷勤,以其子未识妙宝价重故。 余人以估客主是识宝价人,而殷勤嘱累,必知其贵;若闻其子赞说宝价,则不信之。 佛亦如是。 复次,若于余人异众中,赞叹般若嘱累,人则讥佛自称赞法,疑而不信;自于弟子中嘱累,则无嫌。 复有人言:“佛上品中说寂灭相无戏论,是一切智,是中无有决定法可取,则人以为无所可贵;今殷勤嘱累,则知佛不著空法。 一切众生中,爱念般若无过佛者,佛知般若恩深故,贵重是般若而殷勤嘱累。 ”有人言:“佛欲现中道故嘱累:先说诸法空,以遮有边;今殷勤嘱累,则破无边,是则中道。 若人谓佛贪心爱著此法,佛已种种因缘说般若波罗蜜空相;若人谓佛堕断灭中,是故殷勤嘱累。 如是,则离二边。 ”问曰:佛知阿难是弟子,何以故问阿难:汝是我弟子不? 我是汝师不? 答曰:佛有恶弟子须那刹多罗等,有少因缘故作弟子,欲于佛所取射法,佛不为说,于是反戒言:“我非佛弟子。 ”又如须尸摩,为盗法故作弟子。 如是等,是名字弟子。 又复外道等,谓阿难不得已而在佛边,阿难曾作外道弟子,著草衣,求神仙,今以佛是其亲族,尊重故给侍。 以如是等事故,于大众中问阿难:汝是我弟子不? 若言是真弟子,当随我敕。 是故阿难为欲令人信故重答。 佛告阿难:弟子所应作法,汝尽具足。 弟子法者,所谓以善身、口、意业供给师。 有弟子心好,身、口业不称;有弟子身、口业好,而心不称。 若弟子以善心深爱乐师,身、口相称,不惜身命,不难勤劳,自舍其心,随师教敕;阿难尽具足此事。 佛告阿难:汝今现在恭敬于我,我灭度后,恭敬般若,亦当如是。 问曰:般若是诸佛师,而阿难何以不恭敬其师,而恭敬佛? 答曰:阿难虽得初道,漏未尽故,不深知法宝,如佛所知。 是故佛告阿难:汝恭敬般若,如恭敬我。 复次,众生见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丈光明、金色身,多爱敬;般若波罗蜜微妙甚深,无形无色,智者能知。 佛身相好,愚智视之,皆无厌足,是故佛以身喻般若。 佛在世时,能自遮魔,是故佛告阿难:我灭度后,好守护般若。 问曰:一嘱累则足,何以至三? 答曰:佛深爱般若波罗蜜故,三嘱。 问曰:若深爱者,何限于三? 答曰:诸佛常法,语不过三。 若过三不从,执金刚神则以杵拟之。 又执金刚神意:若过三不从,则是逆人,便当殛之。 是故佛问不过三。 复次,若一说犹缓,过三大急,似如凡夫贪著者。 复次,受者心有三种,钝根者至三,乃生善心。 阿难虽复利根,心向声闻,但一身求度,是故三告。 所以嘱累者,为不令法灭故。 汝当教化弟子,弟子复教余人,展转相教;譬如一灯复燃余灯,其明转多。 莫作最后断种人者,世人有子,若不绍继,则名断种,最为可耻。 佛以此喻告阿难:汝莫于汝身上令般若断绝! 问曰:如先品中明般若波罗蜜,说亦不增,不说亦不减,毕竟寂灭相,今何以言莫令断灭? 譬如虚空,谁能灭者? 答曰:般若波罗蜜虽寂灭,无生无灭相,如虚空不可戏论,而文字语言书般若波罗蜜经卷,为他人说,是此中般若,于此因中而说其果。 凡人闻般若波罗蜜微妙,即生著心,取般若相,分别诸法,所谓是善、是不善,是世间、是涅槃等;以分别故,于是法中生著心,著心故斗诤,诤故起诸罪业;如是人名为灭般若波罗蜜。 佛告阿难:汝当如般若波罗蜜相,莫著文字语言,教化众生,是名不灭。 阿难,随般若在世几时,则知尔许时佛在世,如经中广说。 佛殷勤嘱累,在会众生有疑,是故佛说嘱累因缘,所谓有般若在世,则为佛在。 所以者何?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若师在、母在,不名为失利。 所以者何? 利本在故,是故说若般若在世佛亦在。 又法宝不离佛宝,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不名为佛,得法宝故名为佛,法宝即是般若波罗蜜。 如人从佛得利,乃至得解脱涅槃;若人于般若中能信行,亦以三乘法而入涅槃。 是故说般若在世,如佛在世说法无异。 阿难,若有人听受般若,及书持等,当知是人不离见佛、闻法、亲近诸佛。 问曰:有人重罪,三不善业成就,听受书持般若,是人云何当得不离诸佛、闻法、亲近佛? 答曰:是事先品中已答,所谓听法者,有二种人:一者、但听而不信受行,二者、听而信受奉行。 如弟子不听、不信受行师语,是名不听;若以一心听闻,信受奉行,厌世爱涅槃,离小乘乐大乘;作如是听受,是名真听。 诵、读亦如是。 正忆念,随如佛意,离有无二边,行于中道。 如所闻受持,及其义解为他人解说,恭敬尊重供养,赞叹华香等,初始微薄;乃至正忆念、为他人说,其心转厚,功德转多,牢固不动。 若闻师说,若见经卷,华香等供养:若智者,知般若功德供养者,福德重;不知者,供养福德微薄。 福德纯厚者,转身不离见佛、闻法、亲近诸佛;福德微薄者,不言转身得三福报,偿众罪已,久后亦必当得佛。 此中佛总说福德,纯厚、微薄,渐渐皆当见十方佛,闻佛所说,渐渐具足六波罗蜜,皆得作佛。 佛以佛眼见般若有如是大利益众生故,殷勤嘱累。 问曰:是诸大阿罗汉已证实际,无复忧喜,小喜尚无,何况大欢喜? 答曰:诸大阿罗汉,虽离三界欲,未得一切智慧故,于诸甚深法中犹疑不了;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中了了解说,断除其疑,是故大欢喜。 复次,此诸大弟子,已证实际,实际者即是空、无相、无量,无所分别。 佛以此寂灭法,种种分别名字、语言、譬喻广说,亦不坏法性,又不与世间相违;诸阿罗汉是法中证故,大欢喜。 佛善说是空、无相、无量寂灭法,诸余大众未悉漏尽,信力深故,亦大欢喜;言此法能尽我等生死苦,令得佛道。 如是等无量因缘故,大众皆欢喜。 问曰:若佛嘱累阿难是般若波罗蜜,佛般涅槃后,阿难共大迦葉结集三藏,此中何以不说? 答曰:摩诃衍甚深,难信、难解、难行。 佛在世时,有诸比丘闻摩诃衍不信、不解故,从座而去,何况佛般涅槃后! 以是故不说。 复次,三藏正有三十万偈,并为九百六十万言。 摩诃衍甚多无量无限,如此中般若波罗蜜品,有二万二千偈;大般若品,有十万偈;诸龙王、阿修罗王、诸天宫中,有千万亿偈等。 所以者何? 此诸天、龙、神寿命长久,识念力强故。 今此世人,寿命短促,识念力薄,小般若波罗蜜品尚不能读,何况多者? 诸余大菩萨所知般若波罗蜜,无量无限。 何以故? 佛非但一身所说,无量世中或变化无数身,是故所说无量。 又有不可思议解脱经十万偈;诸佛本起经、云经、大云经,各各十万偈;法华经、华手经、大悲经、方便经、龙王问经、阿修罗王问经等诸大经,无量无边,如大海中宝,云何可入三藏中? 小物应在大中,大物不得入小。 若欲问,应言小乘何以不在摩诃衍中? 摩诃衍能兼小乘法故,是故不应如汝所问。 复次,有人言:“如摩诃迦葉将诸比丘,在耆阇崛山中集三藏;佛灭度后,文殊尸利、弥勒诸大菩萨,亦将阿难集是摩诃衍。 又阿难知筹量众生志业大小,是故不于声闻人中说摩诃衍,说则错乱,无所成办。 ”佛法皆是一种一味,所谓苦尽解脱味。 此解脱味有二种:一者、但自为身,二者、兼为一切众生。 虽俱求一解脱门,而有自利、利人之异,是故有大小乘差别。 为是二种人故,佛口所说,以文字语言分为二种:三藏是声闻法,摩诃衍是大乘法。 复次,佛在世时,无有三藏名,但有持修多罗比丘,持毗尼比丘,持摩多罗迦比丘。 修多罗者,是四阿含中经名,摩诃衍中经名。 修多罗有二分:一者、四阿含中修多罗,二者、摩诃衍经名为大。 修多罗入二分,亦大乘、亦小乘。 二百五十戒、如是语等,名为修多罗。 毗尼,名比丘作罪,佛结戒,应行是不应行,作是事得是罪,略说有八十部。 亦有二分:一者、摩偷罗国毗尼,含阿波陀那,本生,有八十部;二者、罽宾国毗尼,除却本生、阿波陀那,但取要用作十部。 有八十部毗婆沙解释。 是故知摩诃般若波罗蜜经等,在修多罗经中,以经大、事异故别说,是故不在集三藏中。 鸠摩罗耆婆法师,以秦弘始三年,岁在辛丑十二月二十日,至长安。 四年夏,于逍遥园中西门阁上,为姚天王出此释论;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乃讫。 其中兼出经本、禅经、戒律、百论、禅法要解,向五十万言;并此释论,一百五十万言。 论初三十四卷,解释一品,是全论具本;二品已下,法师略之,取其足以开释文意而已,不复备其广释,得此百卷。 若尽出之,将十倍于此。 发布时间:2025-11-19 08:35:46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4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