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圣严法师: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四 参禅与观心 内容: 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四 参禅与观心宗门主参禅,参禅在明心见性,就是要参透自己的本来面目,所谓明悟自心,彻见本性。 这个法门,自佛拈花起,至达摩祖师传来东土以后,下手工夫,屡有变迁。 在唐宋以前的禅德,多是由一言半句,就悟道了,师徒间的传授,不过以心印心,并没有什么实法,平日参问酬答,也不过随方解缚,因病与药而已。 宋代以后,人们的根器陋劣了,讲了做不到,譬如说放下一切,善恶莫思,但总是放不下,不是思善,就是思恶。 到了这个时候,祖师们不得已,采取以毒攻毒的办法,教学人参公案。 初是看话头,甚至于要咬定一个死话头,教你咬得紧紧,刹那不要放松,如老鼠啃棺材相似,咬定一处,不通不止,目的在以一念,抵制万念。 这实在是不得已的办法,如恶毒在身,非开刀疗冶,难以生效。 古人的公案多得很,后来专讲看话头。 有的看拖死尸的是谁? ,有的看父母未生之前,如何是我本来面目? 晚近诸方,多用看念佛是谁? 这一话头。 其实都是一样,都很平常,并无奇特。 如果你要说:看念经的是谁? 看持咒的是谁? 看拜佛的是谁? 看吃饭的是谁? 看穿衣的是谁? 看走路的是谁? 看睡觉的是谁? 都是一个样子。 谁字下的答案:就是心话从心起,心是话之头;念从心起,心是念之头;万法皆从心生,心是万法之头。 其实,话头即是念头,念之前头就是心。 直言之,一念未生以前,就是话头。 由此,你我知道,看话头,就是观心。 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心,看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就是观心。 性即是心,反闻闻自性,即是反观观自心。 圆照清净觉相,清净觉相即是心,照即观也。 心即是佛,念佛即是观佛,观佛即是观心。 所以说,看话头,或者是说看念佛是谁? ,就是观心,即是观照自心清净觉体,即是观照自性佛。 心,即性、即觉、即佛,无有形相方所,了不可得,清净本然,周徧法界,不出、不入,无往、无来,就是本来现成的清净法身佛。 行人都摄六根,从一念始生之处看去,照顾此一话头,看到离念的清净自心。 再绵绵密密,恬恬淡淡,寂而照之,直下五蕴皆空,身心俱寂,了无一事。 从此,昼夜六时,行住坐卧,如如不动,日久功深,见性成佛,苦厄度尽。 昔高峯祖师云:学者能看个话头,如投一片瓦块,在万丈深潭,直下落底。 若七日不得开悟,当截取老僧头去。 同参们,这是过来人的话,是真语实语,不是骗人的诳语啊! 然而为什么现代的人,看话头的多,而悟道的人没有几个呢? 这是由于现代的人,根器不及古人,亦由学者对参禅看话头的理路,多是没有摸清。 有的人东参西访,南奔北走,结果闹到老,对一个话头还没有弄明白,不知什么是话头,如何才算看话头? 一生总是执着言句名相,在话尾上用心。 (中略)话头即是一心,你我此一念心,不在中间内外,亦在中间内外,如虚空的不动而徧一切处。 所以话头不要向上提,也不要向下压;提上则引起掉举,压下则落於昏沈。 违本心性,皆非中道。 大家怕妄想,以降伏妄想为极难。 我告诉诸位,不要怕妄想,亦不要费力去降伏他,你只要认得妄想,不执著他,不随逐他,也不要排遣他。 只不相续,则妄想自离。 (下略)(以上节录自中华大典本的《虚云和尚法汇》一五二一五九页)分享到: 0+10上一篇:参禅法要 二、禅堂开示的修行方法 一 引言 下一篇:参禅法要 一、参禅的先决条件与认识 三 个个立地成佛 [返回列表页] 发布时间:2025-11-17 17:20:18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4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