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四十八卷 大智度论 - 乾隆大藏经 内容: 第四十八卷 大智度论释四念处品第十九(经作广乘品)【经】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念处。 何等四?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 外身中、内外身中循身观,亦无身觉,以不可得故。 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 内受、内心、内法,外受、外心、外法,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循法观,亦无法觉,以不可得故。 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云何内身中循身观? 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行时知行,住时知住,坐时知坐,卧时知卧,如身所行如是知。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如是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来若去,视瞻一心,屈伸俯仰,服僧伽梨,执持衣钵,饮食、卧息、坐立、睡觉、语默、入禅、出禅,亦常一心。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内身中循身观,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时,一心念: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 譬如旋师,若旋师弟子,绳长知长,绳短知短。 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一心念:入息时知入息,出息时知出息;入息长时知入息长,出息长时知出息长;入息短时知入息短,出息短时知出息短。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身四大,作是念:身中有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譬如屠牛师、若屠牛弟子,以刀杀牛,分作四分,作四分已,若立若坐,观此四分。 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时,观身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作是念:身中有发、毛、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脬、尿、屎、垢、汗、泪、涕、涎、唾、脓血、黄白痰、髀、肪、[月+册]、脑、膜。 譬如田夫仓中,隔盛杂谷,种种充满,稻麻、黍粟、豆麦。 明眼之人,开仓即知是麻、是黍、是稻、是粟、是麦、是豆,分别悉知。 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观是身,从足至顶,周匝薄皮,种种不净,充满身中,发毛、爪齿,乃至脑膜。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一日、二日至于五日,胮胀青瘀,脓汁流出;自念我身亦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若六日,若七日,乌鵄雕鹫,豺狼狐狗,如是等种种禽兽,诶裂食之;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禽兽食已,不净烂臭;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锁血肉涂染,筋骨相连;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锁血肉已离,筋骨相连;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锁已散在地;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若见弃死人身,骨散在地,脚骨异处,腨骨、髀骨、腰骨、肋骨、脊骨、手骨、项骨、髑髅,各各异处;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见是弃死人骨在地,岁久风吹日暴,色白如贝;自念我身如是相、如是法,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观内身,乃至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论】问曰:四念处中有种种观,何以但说十二种观? 所谓若内、若外、若内外? 复次,何等是内? 何等是外? 内外观已,何以复别说内外? 复次,四念处中,一念处是内,内法中摄,所谓心;二念处是外,外法中摄,所谓受与法;一念处是内外,内外法中摄,所谓身。 何以说四法都是内、都是外、都是内外? 何以不但言观身,而言循身观? 云何观身而不生身觉? 何以言勤精进一心? 三十七品皆应言一心,何以但此中言一心? 此中若修行四念处时,一切五盖应除,何以独言除贪? 世间喜亦能妨道,何以但言除忧? 观身法种种门,无常、苦、空、无我等,今何以但言不净? 若但观不净,何以复念身四威仪等? 此事易知,何足问? 答曰:是十二种观,行者从此得定心。 先来三种邪行,若内、若外、若内外;破三种邪行,是故有三种正行。 有人著内情多,著外情少,如人为身故,能舍妻子、亲属、宝物;有人著外情多,著内情少,如人贪财丧身,为欲殁命;有人著内外情多,是故说三种正行。 复次,自身名内身,他身名外身;九受入名为内身,九不受入名为外身;眼等五情名为内身,色等五尘名为外身;如是等分别内、外。 行者先以不净、无常、苦、空、无我等智慧观内身,不得是身好相,若净相、若常相、若乐、若我、若实。 内既不得,复观外身,求净、常、我、乐、实,亦不可得。 若不得便生疑,我观内时于外或错,观外时于内或错;今内外一时俱观,亦不可得。 是时心得正定,知是身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如病、如痈、如疮,九孔流秽,是为行厕;不久破坏、离散、尽灭、死相;常有饥渴、寒热、鞭杖、系闭、骂詈、毁訾、老病等,诸苦常围绕,不得自在。 内空无主,亦无知者、见者、作者、受者,但空诸法因缘和合而有,自生自灭,无所系属,犹如草木,是故内外俱观。 余内、外义,如十八空中说。 循身观者,寻随观察,知其不净,衰老病死、烂坏臭处、骨节腐败、摩灭归土。 如我此身,覆以薄皮,令人狂惑,忧畏万端;以是故,如身相内外随逐,本末观察。 又如佛说循身观法。 不生身觉者,不取身一异相而生戏论。 众生于是身中起种种觉:有生净觉,有生不净觉;有生瞋觉,念他过罪;有人观此身,身为何法? 诸身分边为一、为异? 不生如是种种觉。 所以者何? 无所利益妨涅槃道故。 复次,余凡夫、声闻人取身相能观身,菩萨不取身相而能观身。 勤精进一心者,余世事巧便,从无始世界来,常习常作。 如:离别常人易,离别知识难;离别知识易,离别父子难;离别父子易,自离其身难;自离其身易,离其心者难。 自不一心勤精进,此不可得! 譬如钻燧求火,一心勤著,不休不息,乃可得火,是故说一心勤精进。 除世间贪忧者,贪除则五盖尽去;犹如破竹,初节既破,余节皆去。 复次,行者远离五欲,出家学道,既舍世乐,未得定乐;或时心生忧念,如鱼乐水。 心相如是,常求乐事,还念本所欲。 行者多生是二心,是故佛说当除贪、忧。 说贪,即说世间喜,以相应故。 初观不净者,人身不净,薄皮覆故,先生净相,后生余倒;以是故,初说不净观。 复次,众生多著贪欲取净相,瞋恚、邪见不尔故,是以先治贪欲,观不净。 念身四威仪等者,先欲破身贼,得一心人,所为之事皆能成办。 以是故先寻绎其身所为、所行,来去、卧觉、坐禅,观身所作,常一心安详,不错不乱。 作如是观察,以不净三昧易得,身虽安详,内有种种恶觉观,破乱其心;以是故,说安那波那十六分以防觉观。 安那般那义,如先说。 身既安详,心无错乱,然后行不净观,安隐牢固。 若先行不净观,狂心错乱故,不净反作净相。 佛法中,此二法名甘露初门。 不净观者,所谓菩萨摩诃萨,观身如草木瓦石无异。 是身外四大变为饮食,充实内身,坚者是地、湿者是水、热者是火、动者是风,是四事入内即是身。 是四分中,各各无我、无我所,随趣四相,不随人意。 苦、空等亦如是。 若坐、若立者,卧则懈怠。 身不动故,心亦不动;行则心乱,身不静故,心亦不静。 欲以眼见事,况所不见! 故说譬喻:牛即是行者身,屠儿即是行者,刀是利智慧,夺牛命即是破身一相,四分即是四大。 屠者观牛四分,更无别牛,亦非是牛;行者观身四大亦如是,是四大不名为身。 所以者何? 此四、身一故。 又四大是总相,身是别相。 若外四大,不名为身,入身中,假名为身。 我不在四大中,四大不在我中;我去四大远,但以颠倒妄计为身。 用是散空智慧,分别四大及造色,然后入三念处,得入道。 又此身从足至发,从发至足,周匝薄皮;反覆思惟,无一净处。 发毛等乃至脑膜,略说则三十六,广说则众多。 谷仓是身,农夫是行者。 田种谷,是行者身业因缘;结实入仓,是行者因缘熟得身;稻麻、黍粟等,是身中种种不净;农夫开仓,即知麻黍、麦豆种种别异,是行者不净观。 以慧眼开见是身仓,知此身中不净充满,必当败坏,若他来害,若当自死。 此身中但有屎尿不净,种种恶露等。 已观内身不净,今观外身败坏,是故说二种不净:一者、已坏,二者、未坏。 先观己身未坏有识,若结使薄,利根人即生患厌;钝根结厚者,观死人已坏,可畏可恶。 若死一日至五日,亲里犹尚守护;是时禽兽未食,青瘀胮胀,脓血流出,腹胀破裂,五脏烂坏,屎尿臭处,甚可恶厌。 行者心念;此色先好,行来言语,妖冶姿则,惑乱人情,淫者爱著;今者观之,好色安在? 如佛所说,真是幻法,但诳无智之眼! 今此实事露现,行者即念我身与彼,等无有异;未脱此法,云何自著著彼! 又亦何为自重轻他! 如是观已,心则调伏,可以求道,能除世间贪忧。 又复思惟:此尸初死之时,鸟兽见之,谓非死人,不敢来近;以是故说过六七日,亲戚既去,鸟鹫、野干之属,竞来食之,皮肉既尽,日日变异;以是故说但有骨人。 见其如此,更生厌心,念言:是心肝皮肉,实无有我,但因是身合集罪福因缘,受苦无量! 即复自念:我身不久,会当如是,未离此法。 或时行者,见骨人在地,雨水浇浸,日曝风吹,但有白骨;或见久骨筋断节解,分散异处,其色如鸽;或腐朽烂坏,与土同色。 初观三十六物,死尸胮胀,一日至五日,是不净观;鸟兽来食,乃至与土同色,是无常观;是中求我,我所不可得,如先说因缘生,不自在故,是非我观;观身相如此,无一可乐;若有著者,则生忧苦,是名苦观。 以四圣行观外身,自知己身亦复如是,然后内外俱观。 若心散乱,当念老病死、三恶道苦,身命无常,佛法欲灭;如是等鞭心令伏,还系不净观中,是名勤精进。 一心勤精进故,能除贪忧。 贪忧二贼,劫我法宝,行者作是念:是身无常,不净可恶;如此众生,何故贪著此身,起种种罪因缘? 如是思惟已,知是身中有五情,外有五欲,和合故生世间颠倒乐! 人心求乐,初无住时。 当观此乐,为实为虚? 身为坚固,犹尚散灭,何况此乐! 此乐亦无住处,未来未有,过去已灭,现在不住,念念皆灭;以遮苦故名乐,无有实乐! 譬如饮食,除饥渴苦故,暂以为乐,过度则复生苦,如先破乐中说。 则知世间乐,皆从苦因缘生,亦能生苦果,诳人须臾,后苦无量。 譬如美食杂毒,食虽香美,毒则害人,世间乐亦如是。 淫欲烦恼等毒故,夺智慧命,心则狂惑,舍利取衰,谁受此乐? 唯有心识。 谛观此心念念生灭,相续有故,可得取相,譬如水波、灯焰。 受苦心非乐心,受乐心非苦心,受不苦不乐心非苦乐心,时相各异,以是故心无常,无常故不自在,不自在故无我。 想、思、忆念等亦如是。 余三念处,内外相如先说。 行是四圣行,破四颠倒,破四颠倒故开实相门,开实相门已,愧本所习;譬人夜食不净,他了知非,羞愧其事。 观是四法,不净、无常等,是名苦谛;是苦因爱等诸烦恼,是集谛;爱等烦恼断,是灭谛;断爱等诸烦恼方便,是道谛。 如是观四谛,信涅槃道,心住快乐,似如无漏,是名暖法。 如人钻火,方有暖气,必望得火;信此法已,心爱乐佛是法,如佛所说,如服好药瘥病,知师为妙。 诸服药病瘥者,人中第一,是则信僧,如是信三宝。 暖法增进,罪福停等故,名为顶法。 如人上山至顶,两边道里俱等。 从顶至忍,乃至阿罗汉,是一边道;从暖至顶是一边道。 声闻法中观四念处,所得果报如是。 菩萨法者,于是观中不忘本愿,不舍大悲,先用不可得空,调伏心地。 住是地中,虽有烦恼,心常不堕;如人虽未杀贼,系闭一处。 菩萨顶法,如先法位中说。 忍法、世间第一法,则是菩萨柔顺法忍。 须陀洹道,乃至阿罗汉、辟支佛道,是菩萨无生法忍。 如佛后品自说:须陀洹若智若果,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四正勤、四如意足,虽各各别位,皆在四念处中。 慧多故,名四念处;精进多故,名四正勤;定多故,名四如意足。 问曰:若尔者,何以不说智处而说念处? 答曰:初习行时,未及有智;念为初门,常念其事,是智慧随念故,以念为名。 四念处实体是智慧。 所以者何? 观内外身,即是智慧;念持智慧在缘中,不令散乱,故名念处。 与九十六种邪行求道相违,故名正勤。 诸外道等舍五欲自苦身,不能舍恶不善,不能集诸善法。 佛有两种:断恶不善法,已来者除却,未来者防使不生。 善法亦有二种: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长,是名正勤。 智慧火得正勤风,无所不烧。 正勤若过,心则散乱,智火微弱;如火得风,过者或灭或微,不能烧照。 是故须定以制过精进风,则可得定。 定有四种:欲定、精进定、心定、思惟定。 制四念处中过智慧,是时定慧道得精进故,所欲如意;后得如意事办故,名如意足。 足者,名如意因缘,亦名分。 是十二法,钝根人中名为根,如树有根未有力;若利根人中名为力,是事了了,能疾有所办,如利刀截物故名有力。 事未办故名为道,事办思惟修行故名为觉。 三十七品论议,如先说。 问曰:若菩萨修是三十七品,云何不取涅槃? 答曰:本愿牢故,大悲心深入故,了了知诸法实相故,十方诸佛护念故。 如经说:菩萨到七住地,外观诸法空,内观无我;如人梦中缚栰渡河,中流而觉,作是念:“我空自疲苦,无河无栰,我何所渡? ”菩萨尔时亦如是,心则悔厌:“我何所度? 何所灭? ”且欲自灭倒心。 是时,十方佛伸手摩头:“善哉! 佛子,莫生悔心,念汝本愿! 汝虽知此,众生未悟,汝当以此空法教化众生! 汝所得者,始是一门。 诸佛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法门、一切智慧等,汝皆未得。 汝观诸法空故,著是涅槃,诸法空中无有灭处,无有著处;若实有灭,汝先来已灭。 汝未具足六波罗蜜,乃至十八法,汝当具足此法,坐于道场,如诸佛法。 ”复次,三三昧、十一智、三无漏根、觉观三昧、十念、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如先说。 复次,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如初品中说。 是诸法后皆用无所得故。 以般若波罗蜜毕竟空和合故,名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经】“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见是弃死人身骨在地,其色如鸽,腐朽烂坏,与土共合,自念我身如是法、如是相,未脱此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内身中循身观,勤精进一心,除世间贪忧,以不可得故。 外身、内外身,亦如是。 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亦应如是广说。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正勤。 何等四?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未生诸恶不善法,为不生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已生诸恶不善法为断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未生诸善法为生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已生诸善法为住不失修满增广故,欲生勤精进摄心行道;以不可得故。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如意分。 何等四? 欲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心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精进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思惟定断行成就,修如意分;以不可得故。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五根。 何等五? 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五力。 何等五? 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七觉分。 何等七? 菩萨摩诃萨修念觉分,依离、依无染、向涅槃;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依离、依无染、向涅槃;以不可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八圣道分。 何等八? 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三昧。 何等三? 空、无相、无作三昧。 空三昧,名诸法自相空,是为空解脱门;无相,名坏诸法相,不忆不念,是为无相解脱门;无作,名诸法中不作,是为无作解脱门。 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苦智、集智、灭智、道智、尽智、无生智、法智、比智、世智、他心智、如实智。 云何名苦智? 知苦不生,是名苦智。 云何名集智? 知集应断,是名集智。 云何名灭智? 知苦灭,是名灭智。 云何名道智? 知八圣道分,是名道智。 云何名尽智? 知诸淫怒痴尽,是名尽智。 云何名无生智? 知诸有中无生,是名无生智。 云何名法智? 知五众本事,是名法智。 云何名比智? 知眼无常,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常,是名比智。 云何名世智? 知因缘名字,是名世智。 云何名他心智? 知他众生心,是名他心智。 云何名如实智? 知诸佛一切种智,是名如实智。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根:未知欲知根、知根、知者根。 云何名未知欲知根? 诸学人未得果,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名未知欲知根。 云何名知根? 诸学人得果,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根。 云何名知者根? 诸无学人,若阿罗汉、若辟支佛、诸佛,信根乃至慧根,是名知者根。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三三昧。 何等三? 有觉有观三昧,无觉有观三昧,无觉无观三昧。 云何名有觉有观三昧? 离诸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是名有觉有观三昧。 云何名无觉有观三昧? 初禅二禅中间禅,是名无觉有观三昧。 云何名无觉无观三昧? 从二禅乃至非有想非无想定,是名无觉无观三昧。 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十念。 何等十?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善、念出入息、念身、念死。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八背舍、九次第定。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佛十力。 何等十? 佛如实知一切法是处不是处相,一力也。 如实知他众生过去、未来、现在诸业、诸受法,知造业处,知因缘、知报,二力也。 如实知诸禅、解脱、三昧、定,垢、净分别相,三力也。 如实知他众生诸根上下相,四力也。 如实知他众生种种欲解,五力也。 如实知世间种种无数性,六力也。 如实知一切至处道,七力也。 知种种宿命,有相、有因缘,一世、二世乃至百千世,劫初劫尽,我在彼众生中生: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饮食、苦乐,寿命长短;彼中死、是间生,是间死、还生是间,此间生姓名、饮食、苦乐、寿命长短亦如是,八力也。 佛天眼净,过诸天眼,见众生死时生时,端正丑陋,若大若小,若堕恶道若堕善道;如是业因缘受报:是诸众生恶身业成就,恶口业成就,恶意业成就,谤毁圣人,受邪见业因缘故,身坏死时入恶道,生地狱中;是诸众生善身业成就,善口业成就,善意业成就,不谤圣人,受正见业因缘故,身坏死时入善道,生天上,九力也。 佛如实知诸漏尽故,无漏心解脱,无漏慧解脱,现在法中自证知入是法,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作,从今世不复见后世,十力也。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无所畏。 何等四? 佛作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 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 一无畏也。 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是微畏相。 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 二无畏也。 佛作诚言:我说障法,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受是法不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 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 三无畏也。 佛作诚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苦,若有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如实难言:行是道不能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是微畏相。 以是故,我得安隐,得无所畏,安隐住圣主处,在大众中师子吼,能转梵轮,诸沙门、婆罗门,若天、若魔、若梵、若复余众,实不能转。 四无畏也。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四无碍智。 何等四? 义无碍、法无碍、辞无碍、乐说无碍。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十八不共法。 何等十八? 一、诸佛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心,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见过去世无碍无障,十七、智慧知见未来世无碍无障,十八、智慧知见现在世无碍无障。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摩诃衍,所谓字等、语等诸字入门。 何等为字等、语等诸字入门? 阿字门,一切法初不生故。 罗字门,一切法离垢故。 波字门,一切法第一义故。 遮字门,一切法终不可得故,诸法不终不生故。 那字门,诸法离名,性相不得不失故。 逻字门,诸法度世间故,亦爱支因灭故。 陀字门,诸法善心生故,亦施相故。 婆字门,诸法婆字离故。 荼字门,诸法荼字净故。 沙字门,诸法六自在王性清净故。 和字门,入诸法语言道断故。 多字门,入诸法如相不动故。 夜字门,入诸法如实不生故。 吒字门,入诸法制伏不可得故。 迦字门,入诸法作者不可得故。 娑字门,入诸法时不可得故,诸法时未转故。 摩字门,入诸法我所不可得故。 伽字门,入诸法去者不可得故。 他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 阇字门,入诸法生不可得故。 簸字门,入诸法簸字不可得故。 驮字门,入诸法性不可得故。 赊字门,入诸法定不可得故。 呿字门,入诸法虚空不可得故。 叉字门,入诸法尽不可得故。 哆字门,入诸法有不可得故。 若字门,入诸法智不可得故。 拖字门,入诸法拖字不可得故。 婆字门,入诸法破坏不可得故。 车字门,入诸法欲不可得故,如影五众亦不可得故。 魔字门,入诸法魔字不可得故。 火字门,入诸法唤不可得故。 蹉字门,入诸法蹉字不可得故。 伽字门,入诸法厚不可得故。 咃字门,入诸法处不可得故。 拏字门,入诸法不来不去,不立不坐不卧故。 颇字门,入诸法边不可得故。 歌字门,入诸法聚不可得故。 醝字门,入诸法醝字不可得故。 遮字门,入诸法行不可得故。 吒字门,入诸法驱不可得故。 荼字门,入诸法边竟处故,不终不生。 过荼无字可说。 何以故? 更无字故。 诸字无碍无名,亦不灭,亦不可说,不可示,不可见,不可书。 “须菩提,当知一切诸法如虚空! 须菩提,是名陀罗尼门,所谓阿字义。 若菩萨摩诃萨,是诸字门印阿字印,若闻、若受,若诵、若读、若持,若为他说,如是知,当得二十功德。 何等二十? 得强识念,得惭愧,得坚固心,得经旨趣,得智慧,得乐说无碍,易得诸余陀罗尼门,得无疑悔心,得闻善不喜、闻恶不怒,得不高不下住心无增减,得善巧知众生语,得巧分别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缘、四谛,得巧分别众生诸根利钝,得巧知他心,得巧分别日月岁节,得巧分别天耳通,得巧分别宿命通,得巧分别生死通,得能巧说是处非处,得巧知往来坐起等身威仪。 须菩提,是陀罗尼门、字门、阿字门等,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以不可得故。 ”【论】释曰:字等、语等者,是陀罗尼,于诸字平等,无有爱憎。 又此诸字因缘未会时亦无,终归亦无,现在亦无所有,但住吾我心中,忆想分别觉观心说;是散乱心语,不见实事,如风动水则无所见。 等者,与毕竟空、涅槃同等。 菩萨以此陀罗尼,于一切诸法通达无碍,是名字等、语等。 问曰:若略说则五百陀罗尼门,若广说则无量陀罗尼门,今何以说是字等陀罗尼,名为诸陀罗尼门? 答曰:先说一大者,则知余者皆说。 此是诸陀罗尼初门,说初,余亦说。 复次,诸陀罗尼法,皆从分别字语生,四十二字是一切字根本。 因字有语,因语有名,因名有义;菩萨若闻字,因字乃至能了其义。 是字,初阿、后荼,中有四十。 得是字陀罗尼菩萨,若一切语中闻阿字,即时随义,所谓一切法从初来不生相。 阿提,秦言初;阿耨波陀,秦言不生。 若闻罗字,即随义知一切法离垢相。 罗阇,秦言垢。 若闻波字,即时知一切法入第一义中。 波罗末陀,秦言第一义。 若闻遮字,即时知一切诸行皆非行。 遮梨夜,秦言行。 若闻那字,即知一切法不得不失,不来不去。 那,秦言不。 若闻逻字,即知一切法离轻重相。 逻求,秦言轻。 若闻陀字,即知一切法善相。 陀摩,秦言善。 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无缚无解。 婆陀,秦言缚。 若闻荼字,即知诸法不热相。 南天竺荼阇他,秦言不热。 若闻沙字,即知人身六种相。 沙,秦言六。 若闻和字,即知一切诸法离语言相。 和(于波切)波他,秦言语言。 若闻多字,即知诸法在如中不动。 多他,秦言如。 若闻夜字,即知诸法入实相中,不生不灭。 夜他跋,秦言实。 若闻吒字,即知一切法无障碍相。 吒婆,秦言障碍。 若闻迦字,即知诸法中无有作者。 迦逻迦,秦言作者。 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一切种不可得。 萨婆,秦言一切。 若闻磨字,即知一切法离我所,磨磨迦罗,秦言我所。 若闻伽字,即知一切法底不可得。 伽陀,秦言底。 若闻他字,即知四句如去不可得。 多他阿伽陀,秦言如去。 若闻阇(音社)字,即知诸法生老不可得。 阇提阇罗,秦言生老。 若闻湿波字,即知一切法皆不可得,如湿波字不可得。 湿波字无义,故不释。 若闻驮字,即知一切法中法性不可得。 驮摩,秦言法。 若闻赊字,即知诸法寂灭相。 赊多(都饿切),秦言寂灭。 若闻呿字,即知一切法虚空不可得。 呿伽,秦言虚空。 若闻叉字,即知一切法尽不可得。 叉耶,秦言尽。 若闻哆字,即知诸法边得何利。 迦哆度求那,秦言是事边得何利。 若闻若字,即知一切法中无智相。 若那,秦言智。 若闻他字,即知一切法义不可得。 阿利他,秦言义。 若闻婆字,即知一切法不可得破相。 婆伽,秦言破。 若闻车字,即知一切法无所去。 伽车提,秦言去。 若闻湿么字,即知诸法牢坚如金刚石。 阿湿么,秦言石。 若闻火字,即知一切法无音声相。 火婆夜,秦言唤来。 若闻蹉字,即知一切法无悭无施相。 末蹉罗,秦言悭。 若闻伽字,即知诸法不厚不薄。 伽那,秦言厚。 若闻咃(土荼切)字,即知诸法无住处。 南天竺咃那,秦言处。 若闻拏字,即知一切法及众生,不来不去,不坐不卧,不立不起,众生空、法空故。 南天竺拏,秦言不。 若闻颇字,即知一切法因果空故。 颇罗,秦言果。 若闻歌字,即知一切五众不可得。 歌大,秦言众。 若闻醝字,即知醝字空,诸法亦尔。 若闻遮字,即知一切法不动相。 遮罗地,秦言动。 若闻吒字,即知一切法此彼岸不可得。 多罗,秦言岸。 若闻荼字,即知一切法必不可得。 波荼,秦言必。 荼外更无字,若有者,是四十二字枝派。 是字常在世间,相似相续故,入一切语故,无碍。 如国国不同,无一定名,故言无名。 闻已便尽,故言灭。 诸法入法性,皆不可得,而况字可说? 诸法无忆想分别故,不可示。 先意业分别故有口业,口业因缘故,身业作字。 字是色法,或眼见,或耳闻,众生强作名字,无因缘,以是故不可见、不可书。 诸法常空,如虚空相,何况字说已便灭! 是文字陀罗尼,是诸陀罗尼门。 问曰:知是陀罗尼门因缘者,应得无量无边功德,何以但说二十? 答曰:佛亦能说诸余无量无边功德,但以废说般若波罗蜜故,但略说二十。 得强识念者,菩萨得是陀罗尼,常观诸字相,修习忆念故,得强识念。 得惭愧者,集诸善法,厌诸恶法故,生大惭愧。 心得坚固者,集诸福德智慧故,心得坚固如金刚,乃至阿鼻地狱事,尚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苦! 得经旨趣者,知佛五种方便说法故,名为得经旨趣。 一者、知作种种门说法,二者、知为何事故说,三者、知以方便故说,四者、知示理趣故说,五者、知以大悲心故说。 得智慧者,菩萨因是陀罗尼,分别破散诸字,言语亦空,言语空故名亦空,名空故义亦空,得毕竟空,即是般若波罗蜜。 智慧乐说者,既得如是毕竟清净无碍智慧,以本愿大悲心,度众生故乐说易。 得陀罗尼者,譬如析竹,初节既破,余者皆易;菩萨亦如是,得是文字陀罗尼,诸陀罗尼自然而得。 无疑悔心者,入诸法实相中,虽未得一切智慧,于一切深法中,无疑无悔。 闻善不喜、闻恶不瞋者,各各分别诸字,无赞叹,无毁訾故,闻善不喜,闻恶不瞋。 不高不下者,憎爱断故。 善巧知众生语者,得解一切众生言语三昧故。 巧分别五众、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四缘、四谛者,五众等义如先说。 巧分别众生诸根利钝,知他心、天耳、宿命。 巧说是处非处者,如十力中说。 巧知往来坐起等者,如阿鞞跋致中所说。 日月岁节者,日名从旦至旦,初分、中分、后分,夜亦三分。 一日一夜有三十时:春、秋分时,十五时属昼,十五时属夜,余时增减。 五月至,昼十八时,夜十二时;十一月至,夜十八时,昼十二时。 一月或三十日,或三十日半,或二十九日,或二十七日半。 有四种月:一者、日月,二者、世间月,三者、月月,四者、星宿月。 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间月者,三十日;月月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星宿月者,二十七日,加六十七分之二十一。 闰月者,从日月、世间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 或十二月,或十三月,名一岁。 是岁三百六十六日,周而复始。 菩萨知日中分时,前分已过,后分未至,中分中无住处,无相可取,日分空无所有。 到三十日时,二十九已灭,云何和合成月? 月无故,云何和合而为岁? 以是故,佛言世间法如幻、如梦,但是诳心法。 菩萨能知世间日、月、岁和合,能知破散无所有,是名巧分别。 如是等种种分别,是名菩萨摩诃萨摩诃衍。 发布时间:2025-11-17 16:29:38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4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