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四十五卷 大智度论 - 乾隆大藏经 内容: 第四十五卷 大智度论释摩诃萨品第十三(经作金刚品)【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以故名为摩诃萨? ”佛告须菩提:“是菩萨于必定众中为上首,是故名为摩诃萨。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必定众,是菩萨摩诃萨而为上首? ”佛告须菩提:“必定众者,性地人、八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初发心菩萨,乃至阿鞞跋致地菩萨。 须菩提,是为必定众,菩萨为上首。 菩萨摩诃萨于是中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当为必定众作上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 ”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我当于无量生死中大庄严;我应当舍一切所有,我应当等心于一切众生;我应当以三乘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我度一切众生已,无有乃至一人入涅槃者;我应当解一切诸法不生相;我应当纯以萨婆若心行六波罗蜜;我应当学智慧,了达一切法;我应当了达诸法一相智门;我应当了达乃至无量相智门。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生大心,不可坏如金刚。 是菩萨摩诃萨住是心中,于诸必定众中而为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如是心:我当代十方一切众生,若地狱众生、若畜生众生、若饿鬼众生受苦痛;为一一众生无量百千亿劫,代受地狱中苦,乃至是众生入无余涅槃。 以是法故,为是众生受诸勤苦;是众生入无余涅槃已,然后自种善根,无量百千亿阿僧祇劫,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大心不可坏如金刚。 住是心中,为必定众作上首。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生大快心,住是大快心中,为必定众作上首。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是菩萨摩诃萨大快心? ”佛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生染心、瞋恚心、愚痴心,不生恼心,不生声闻、辟支佛心,是名菩萨摩诃萨大快心。 住是心中,为必定众作上首,亦不念有是心。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生不动心! ”须菩提白佛言:“云何名不动心? ”佛言:“常念一切种智心,亦不念有是心,是名菩萨摩诃萨不动心。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中,应生利益安乐心。 云何名利益安乐心? 救济一切众生,不舍一切众生,是事亦不念有是心,是名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中生利益安乐心。 如是,须菩提,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必定众中最为上首!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应当行欲法、喜法、乐法心。 何等是法? 所谓不破诸法实相,是名为法。 何等名为欲法、喜法? 信法、忍法、受法,是名欲法、喜法。 何等名乐法? 常修行是法,是名乐法。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于必定众中能为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内空,乃至无法有法空,能为必定众作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四念处中,乃至住十八不共法中,能为必定众作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住如金刚三昧,乃至离著虚空不染三昧中住,于必定众作上首,是法用无所得故。 如是,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是诸法中,能为必定众作上首。 以是因缘故,名为摩诃萨。 ”【论】释曰:须菩提已从佛闻菩萨义,今问摩诃萨义。 摩诃者,秦言大;萨埵,秦言心,或言众生。 是众生于世间诸众生中第一最上,故名为大。 又以大心知一切法,欲度一切众生,是名为大。 复次,菩萨故名摩诃萨,摩诃萨故名菩萨,以发心为无上道故。 复次,如赞菩萨摩诃萨义品中,此中应广说。 复次,佛此中自说摩诃萨义,众生有三分:一者、正定,必入涅槃;二者、邪定,必入恶道;三者、不定。 于正定众生中当最大,故名摩诃萨。 大众者,除佛,余一切贤圣。 所谓性地人,是圣人性中生,故名为性。 如小儿在贵家生,虽小未有所能,后必望成大事。 是地从暖法乃至世间第一法。 八人,名见谛道,十五心中行。 问曰:是十五心中,何以名为八人? 答曰:思惟道中用智多;见谛道中多用见忍,智随于忍。 所以者何? 忍功大故。 复次,忍、智二事,能断能证;八忍中住,故名为八人。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义,如先说。 初发意菩萨者,有人言:“初发意者,得无生法忍,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相发心,是名初发意,名真发心。 了了知诸法实相,及知心相,破诸烦恼故,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故,不颠倒故,此心名为初发心。 ”有人言:“诸凡夫人虽住诸结使,闻佛功德,发大悲心,怜愍众生,我当作佛。 此心虽在烦恼中,心尊贵故,天人所敬。 如转轮圣王太子初受胎时,胜于诸子,诸天鬼神皆共尊贵;菩萨心亦如是,虽在结使中,胜诸天神通圣人。 ”复次,菩萨初发心,乃至未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受记入法位,得无生法忍者,名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相,后当广说。 如是等大众,当作上首,故名摩诃萨。 是菩萨欲为一切圣人主,故发大心,受一切苦,心坚如金刚不动故。 金刚心者,一切结使烦恼所不能动;譬如金刚山,不为风所倾摇。 诸恶众生魔人来,不随意行,不信受其语。 瞋骂谤毁,打击闭系,斫刺割截,心不变异;有来乞索头目髓脑、手足、皮肉、筋骨,尽能与之;求者意犹无厌,更瞋恚骂詈,尔时心忍不动。 譬如牢固金刚山,人来斫凿毁坏,诸虫来啮,无所亏损,是名金刚心。 复次,佛自说金刚心相,所谓菩萨应作是念:我不应一月、一岁,一世、二世,乃至千万劫世大誓庄严;我应无量无数无边世生死中,利益度脱一切众生。 二者、我应舍一切内、外所有贵重之物。 三者、一切众生中等心无憎爱。 四者、我当以三乘如应度脱一切众生。 五者、度如是众生已,实无所度而无其功,此中心亦不悔、不没。 六者、我应知一切法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垢不净等诸相。 七者、我应当以清净无染心,行六波罗蜜,回向萨婆若。 八者、我应当善知一切世间所作之事,及出世间所应知事,皆悉通达了知。 九者、我应当解了诸法一相智门,所谓一切诸法毕竟空,观一切诸法,如无余涅槃相,离诸忆想分别。 十者、我应当知诸法二相、三相,乃至无量相门,通达明了。 二相者,一切法有二种:若有、若无,若生、若灭,若作、若不作,若色、若无色等。 三门者:若一、若二、若多,从三以上,皆名为多。 若有、若无、若非有非无,若上、若中、若下,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三界、三法,善、不善、无记等三门。 四门、五门,如是等无量法门,皆通达无碍;是中心不悔、不怯、不疑,信受通达无碍。 常行不息,灭诸烦恼,及其果报,及诸障碍之事,皆令败坏,如金刚宝能摧破诸山。 住是金刚心中,当于大众而作上首,以不可得空故。 不可得空者,若菩萨生如是大心如金刚;而生憍慢者,罪过凡夫。 以是故,说用无所得,诸法无定相,如幻如化。 复次,心如金刚者,堕三恶道所有众生,我当代受勤苦,为一一众生故,代受地狱苦,乃至是众生从三恶道出,集诸善本,至无余涅槃已,复救一切众生;如是展转一切众生尽度已,后当自为集诸功德,无量阿僧祇劫,乃当作佛,是中心不悔不缩。 能如是代众生受勤苦,自作诸功德,久住生死,心不悔不没,如金刚地,能持三千大千世界令不动摇,是心牢坚故,名为如金刚。 大快心者,虽有牢固心,未是大快,如马虽有大力而未大快。 于众生中得二种等心故,不生欲染心。 若有偏爱,则为是贼;破我等心,为佛道之本。 常行慈悲心故,无有瞋心;常观诸法因缘和合生,无有自性故,则无痴心;爱念众生,过于赤子故,无有恼心;不舍众生,贵佛道故,不生声闻、辟支佛心。 问曰:若心牢固如金刚,即是不动,今何以更说不动心? 答曰:或时虽复牢固,心犹有增减,如树虽牢固,犹可动摇。 动有二种:一者、外因缘动,如先说。 二者、内因缘动,诸邪见、疑等。 若常忆念一切智慧佛道,我当得是果报,故心不动。 复次,菩萨应种种因缘利益众生,饮食乃至佛乐以利众生,常不舍众生,欲令离苦,是名安乐心,亦不念有是心。 复次,菩萨乐法,名为上首。 法者,不破坏诸法相。 不破坏诸法相者,无法可著,无法可受故,所谓不可得。 是不可得空,即是涅槃,常信受忍,是名为欲法。 常行三解脱门,名为乐法。 复次,菩萨住是十八空中,不随十八意行故,不起罪业。 住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灭诸烦恼,集诸善法故,能为上首。 复次,菩萨入金刚三昧等心,受快乐厌于世乐,增长善根智慧方便故,于大圣众而为上首。 若能为大者作上首,何况小者! 是故名为摩诃萨。 释断见品第十四(经作断诸见品)【经】尔时,慧命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亦欲说所以为摩诃萨! ”佛告舍利弗:“便说! ”舍利弗言:“我见、众生见、寿见、命见、生见、养育见、众数见、人见,作见、使作见,起见、使起见,受见、使受见,知者见、见者见,断见、常见,有见、无见,阴见、入见、界见,谛见、因缘见,四念处见乃至十八不共法见、佛道见、成就众生见、净佛世界见、佛见、转法轮见,为断如是诸见故而为说法,是名摩诃萨。 ”须菩提语舍利弗言:“何因缘故色见是见? 何因缘故受、想、行、识,乃至转法轮见,是名为见? ”舍利弗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无方便故,于色生见,用有所得故;受、想、行、识,乃至转法轮生见,用有所得故。 是中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方便力断诸见网而为说法,用无所得故。 ”【论】问曰:佛将五百大阿罗汉至阿那婆达多龙池,受远离乐欲,说自身及弟子本业因缘,而舍利弗不在,佛令目连命之。 时目连以神通力到祇桓。 时舍利弗缝衣,语目连言:“小住! 待缝衣讫当去! ”目连催促疾去,时目连以手摩衣,衣即成竟。 舍利弗见目连贵其神通,即以腰带掷地,语言:“汝举此带去! ”目连以两手举带,不能离地;即入诸深定举之,地为大动,带犹著地。 时憍陈如问佛:“以何因缘故地大震动? ”佛言:“目连入甚深禅定,作大神力,举舍利弗带而不能举。 ”佛告诸比丘:“舍利弗所入出禅定,目连乃至不识其名;佛所入禅定,舍利弗乃至不识其名。 ”如舍利弗智慧与佛悬殊,何以言我亦乐说? 答曰:舍利弗非欲于大众中显其智慧,高心故说;舍利弗逐佛转法轮人,广益众生。 是摩诃萨义所益甚广,是故佛说已,舍利弗次说。 复次,多人信乐舍利弗语。 所以者何? 以宿世因缘故,多发菩萨心。 佛以大慈悲心故,吾我心及习根本已拔,又法爱已断故,如是种种因缘故听。 舍利弗言:我见及知者、见者;佛见、菩萨见、诸众生见等,及有无、断常等邪见;五众乃至诸佛法转法轮等诸法见。 是菩萨能断是三种见故,当于大众中说法。 是三种见,无始世界来,习著入于骨髓。 须菩提作是念:佛说五众等乃至诸佛法,是菩萨行,何以为断诸见故说法? 作是念已,问舍利弗。 舍利弗答:无方便菩萨欲行般若波罗蜜,观色求定相,取色一相,生色见。 与此相违,名为有方便。 是菩萨虽观色,不生妄见,而能断诸邪见等。 【经】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我亦欲说所以为摩诃萨! ”佛言:“便说! ”须菩提言:“世尊,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 何以故? 是一切智心,无漏不系故。 是一切智心,无漏不系中亦不著,以是因缘故,名摩诃萨。 ”舍利弗语须菩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 ”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从初发意已来,不见法有生有灭、有增有减、有垢有净。 舍利弗,若法无生无灭,乃至无垢无净,是中无声闻心,无辟支佛心,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佛心。 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 ”舍利弗语须菩提:“如须菩提说一切智心,无漏心不系心中不著。 须菩提,色亦不著,受、想、行、识亦不著,四念处亦不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著,何以但说是心不著?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 舍利弗,色亦不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不著。 ”舍利弗语须菩提:“凡夫人心,亦无漏不系,性空故;诸声闻、辟支佛心,诸佛心,亦无漏不系,性空故。 ”须菩提言:“如是,舍利弗,”舍利弗言:“须菩提,若色亦无漏不系,性空故;受、想、行、识无漏不系,性空故;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漏不系,性空故! ”须菩提言:“尔! ”舍利弗言:“四念处亦无漏不系,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无漏不系,性空故! ”须菩提言:“尔! 如舍利弗所言,凡夫人心亦无漏不系,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无漏不系,性空故。 ”舍利弗语须菩提:“如须菩提所说空,无心故,不著是心。 须菩提,色无故,不著色;受、想、行、识,乃至意触因缘生受无故,不著受;四念处无故,不著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故,不著十八不共法。 ”须菩提言:“如是,舍利弗,色无故,色中不著;乃至十八不共法无故,十八不共法中不著。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不念有是心,亦不著是心,以一切法无所有故,以是故名摩诃萨。 ”【论】释曰:须菩提说摩诃萨无等等心,于是心亦不著。 不著者,是菩萨从发心已来,不见有法定相,若生若灭、若增若减、若垢若净。 是心毕竟空,是中无有心相非心相,诸相毕竟清净故;以是故,无声闻心、辟支佛心、菩萨心、佛心。 须菩提称贵菩萨如是心亦美,菩萨不著是心亦为尊贵。 舍利弗欲难须菩提,作是言:非但一切智心无漏不系,菩萨不应自高。 所以者何? 凡夫人心亦无漏不系,性常空故;如声闻、辟支佛、佛心无漏不系,是凡夫人心实相性空。 实相性空,清净不著;如先说,阴云翳日月,不能污日月。 又诸烦恼实相,与常性空心相无异,但住凡夫地中,是垢是净;住圣人地中,修无相智慧故,无所分别;但怜愍众生故,虽复有说,心无所著。 非独凡夫心无漏不系,五众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 须菩提然可! 又舍利弗言:是心无心,心相空故不著,色中色相无故亦不著,乃至诸佛法亦如是。 须菩提言:如是,以是故,菩萨能观诸法性常空,不可得空,毕竟清净。 以是故,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无等等心、不共声闻辟支佛心,不念有是心,亦不著是心,能疾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富楼那品第十五【经】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白佛言:“世尊,我亦乐说所以为摩诃萨! ”佛言:“便说! ”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言:“是菩萨大庄严,是菩萨发趣大乘,是菩萨乘于大乘;以是故,是菩萨名摩诃萨。 ”舍利弗语富楼那言:“云何名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富楼那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不分别为尔所人故,住檀波罗蜜,行檀波罗蜜;为一切众生故住檀波罗蜜,行檀波罗蜜。 不为尔所人故,住尸罗波罗蜜,行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一切众生故,住般若波罗蜜,行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大庄严,不齐限众生,我当度若干人,不度余人,不言我令若干人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余人不至,是菩萨摩诃萨普为一切众生故大庄严。 复作是念:我当自具足檀波罗蜜,亦令一切众生行檀波罗蜜;自具足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自具足般若波罗蜜,亦令一切众生行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所有布施应萨婆若心,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檀波罗蜜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不向声闻、辟支佛地。 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是诸施法信忍欲,是名行檀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勤修不息,是名行檀波罗蜜时,毗梨耶波罗蜜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摄心不起声闻、辟支佛意,是名行檀波罗蜜时,禅波罗蜜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檀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观诸法如幻,不得施者,不得施物,不得受者,是名行檀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大庄严。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不取不得诸波罗蜜相,当知是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诸法信忍欲,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勤修不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不受声闻、辟支佛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禅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观一切法如幻,亦不念有是戒,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尸罗波罗蜜时,摄诸波罗蜜,以是故名大庄严。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共一切众生,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不受声闻、辟支佛心,但受萨婆若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身心精进,不休不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摄心一处,虽有苦事,心不散乱,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禅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观诸法空,无作者,无受者,若有诃骂割截者,心如幻如梦,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羼提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时,不令身心懈怠,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始终具足清净持戒,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修行忍辱,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摄心离欲,入诸禅定,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禅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不取一切诸法相,于不取相亦不著,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毗梨耶波罗蜜时,摄诸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定心布施,不令心乱,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持戒,禅定力故,破戒诸法不令得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慈悲定故,忍诸恼害,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于禅不味不著,常求增进,从一禅至一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于一切法无所依止,亦不随禅生,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摄诸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布施内外所有,无所爱惜,不见与者、受者及以财物,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檀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持戒、破戒二事不见故,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不见诃者、骂者,打者、杀者,亦不见用是空能忍辱,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观诸法毕竟空,以大悲心故,行诸善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萨婆若心,入禅定,观诸禅离相、空相、无相相、无作相,是名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禅波罗蜜。 如是,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摄诸波罗蜜。 “舍利弗,如是名为菩萨摩诃萨大庄严。 是大庄严菩萨,十方诸佛欢喜,于大众中称名赞叹:某世界某菩萨摩诃萨大庄严,成就众生,净佛世界! ”【论】释曰:富楼那闻上二大弟子说摩诃萨义,而佛可言善哉;又富楼那佛大众中赞叹法师之上,复欲说摩诃萨义,白佛言:我亦乐说! 佛即听许。 问曰:须菩提说般若波罗蜜主,舍利弗应问须菩提,今何故乃问富楼那? 答曰:此二人同是婆罗门,俱以母字为名,此二人佛法中俱大。 舍利弗智慧中大;富楼那说法种种庄严,牵引众情,说法中大。 是故二人等,等故于佛前共论。 又富楼那先已共舍利弗论议,善能相答,如七车譬喻经中说,已共为亲厚,好共论理;须菩提无是因缘。 又富楼那说摩诃萨义,是故应问。 云何乃问须菩提所说摩诃萨义者? 所谓是人大庄严,如人远行,重有资粮,又如破贼,备诸器仗;是菩萨亦如是,欲破魔人烦恼贼故,行六波罗蜜以自庄严。 是人无量劫久住生死,集诸福德、智慧以为资粮,三种乘中为趣大乘故,发心行六波罗蜜,乘是大乘。 舍利弗问富楼那:声闻、辟支佛亦趣道,何以不名大庄严,而但说菩萨大庄严? 富楼那答言:声闻、辟支佛虽行布施等六事,有量有限,自为度身,及余众生可度者度,是故不名大庄严。 菩萨所度,不分别、不齐限为若干众生故,布施乃至智慧,不作是念:我度若干人令得三乘,不能度若干人;令若干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干人不能度。 菩萨作是庄严,令一切众生尽入大乘作佛。 菩萨行大庄严,自行檀波罗蜜,亦令一切众生行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 问曰:云何名大庄严? 答曰:为度众生故,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行诸善福功德者,略说是六波罗蜜。 如富楼那次第说:若菩萨为一切智慧故,行檀波罗蜜,是福德共一切众生。 共者,此布施福德,我及众生共等,我以此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向者,于此福德,不求人王、天王、世间禅定乐;为众生,乃至涅槃乐亦不求,持此果报,尽为度众生故求佛法。 如是等相,是名檀波罗蜜大庄严。 是菩萨行布施时,若见诸辟支佛、阿罗汉现大神通,得漏尽,入涅槃,于中不贪不著,一心修佛道,是名檀波罗蜜生尸罗波罗蜜。 布施时,有人恶口骂詈,刀杖毁害,所不应乞者而强乞,不瞋不悔,入诸法相中,所谓毕竟空,是名檀波罗蜜生羼提波罗蜜。 行布施时,和合财物、守护施彼,心身不懈不息,是名檀波罗蜜生毗梨耶波罗蜜。 布施时,一心念佛,念诸佛法,不令声闻、辟支佛心入;因是布施,即入禅定,是名檀波罗蜜生禅波罗蜜。 布施时,菩萨作是念:施者、受者、财物,因缘和合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空,如幻、如梦。 众生空故,无受者,无施者;法空故,无财物,是名檀波罗蜜生般若波罗蜜。 若菩萨为一切智故,不取诸波罗蜜相,而能行诸波罗蜜,是名菩萨大庄严。 此中一波罗蜜,遍生诸波罗蜜,此经中自分别其义。 古今语异,义不了故,助分别说,开论义门。 余五波罗蜜,亦应如是随义说。 问曰:何以但檀波罗蜜中说生六波罗蜜,余波罗蜜中但说生五? 答曰:若后五波罗蜜中,各各生六,亦无咎。 六波罗蜜非一时,非一念法,无量劫中,集六种功德和合,名为六波罗蜜。 先生小,后生中、大,有何咎? 一切诸法皆初小后大,以是故,诸余波罗蜜各各应生六。 复次,一切诸佛说法时,檀波罗蜜为初门。 如经中说:佛常初为众生说布施,说持戒,说生天,说五欲味,先说世间苦恼,道德利益,后为说四谛。 以是故,初说檀。 问曰:佛何以说檀为初门? 答曰:摄众生法,无过于檀;大小贵贱,乃至畜生,檀皆摄之;乃至怨家得施则为中人,中人得施则成亲善。 诸佛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诸功德具足,所愿如意,皆从布施得。 如宝掌菩萨等,七宝从手中出,给施众生。 又能令众生欢喜柔软,可任得涅槃。 如是等义,故檀波罗蜜为初。 问曰:富楼那何以故说一波罗蜜中,生诸波罗蜜为大庄严? 答曰:是波罗蜜各各别,行力势少,譬如兵人未集,则无战力;若大军都集庄严,执持器仗,则能破敌。 菩萨亦如是,六波罗蜜一时庄严,能破诸烦恼魔人贼,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说一波罗蜜中具诸波罗蜜。 十方诸佛称名赞叹,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如先说。 【经】慧命舍利弗问富楼那弥多罗尼子:“云何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富楼那语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离诸欲,离诸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 乃至入第四禅中,以慈广大、无二、无量、无怨、无恨、无恼心行,遍满一方、二三四方、四维、上下,遍一切世间;悲、喜、舍心,亦如是。 是菩萨入禅时、起时,诸禅、无量心及枝,共一切众生回向萨婆若,是名菩萨摩诃萨禅波罗蜜发趣大乘。 是菩萨摩诃萨住禅无量心,作是念:我当得一切种智,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当说法,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檀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修初禅,住初禅,二、三、四禅亦如是;不受余心,所谓声闻、辟支佛心,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尸罗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入诸禅,作是念:我为断一切众生烦恼故当说法,是诸心欲乐忍,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羼提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入诸禅,诸善根回向萨婆若,勤修不息,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毗梨耶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四禅及枝,观无常相、苦相、无我相、空相、无相相、无作相,共一切众生回向萨婆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禅波罗蜜时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菩萨摩诃萨行慈心,作是念我当安乐一切众生入悲心,我当拔济一切众生入喜心,我当度一切众生入舍心,我当令一切众生得诸漏尽。 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檀波罗蜜。 “复次,菩萨摩诃萨,是诸禅无量心,不向声闻、辟支佛地,但回向萨婆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尸罗波罗蜜。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四无量心,不贪声闻、辟支佛地,但忍乐欲萨婆若,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羼提波罗蜜。 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行四无量心,但行清净行,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四无量心时毗梨耶波罗蜜。 “复次,菩萨摩诃萨入禅、入无量心时,亦不随禅无量心生,是名菩萨摩诃萨行无量心时方便般若波罗蜜。 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一切种修四念处,乃至一切种修八圣道分;一切种修三解脱门,乃至十八不共法,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内空中智慧,用无所得故,乃至无法有法空中智慧,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一切法中,不乱不定智慧,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非常、非无常智慧,非乐、非苦,非实、非空,非我、非无我智慧,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用无所得故。 “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智,不行过去世,不行未来世,不行现在世,亦非不知三世,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用无所得故。 “复次,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智,不行欲界,不行色界,不行无色界;亦非不知欲界、色界、无色界,用无所得故,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复次,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智,不行世间法,不行出世间法;不行有为法,不行无为法;不行有漏法,不行无漏法;亦非不知世间法、出世间法,有为、无为,有漏、无漏法,用无所得故。 舍利弗,是名菩萨摩诃萨发趣大乘。 ”【论】问曰:六波罗蜜中,若逆说,则应说般若波罗蜜,次说禅;若顺,应先说檀波罗蜜。 今何以乃说禅波罗蜜为首? 答曰:发大庄严,无有众生能破坏者。 若菩萨无禅定,心未离欲,虽行余波罗蜜则易坏;行禅波罗蜜,能入慈无量,是时无能坏。 如说行慈三昧者,刀不能伤,水火不害;亦有神通力种种变化,能发大庄严。 如佛说鸟无两翼,不能飞翔;菩萨无神通力,不能发大庄严。 入禅波罗蜜中,能生慈无量;五神通故,物无能伤。 以是故,今此说禅波罗蜜为首。 问曰:四禅中有种种功德,皆可行六波罗蜜。 今何以但说四无量心中行六波罗蜜? 答曰:四无量心,取众生相,缘众生。 菩萨常为众生故行道,是四无量等中有慈悲心,能利益众生;余八背舍、九次第等,无如是利益。 问曰:菩萨住五神通,能广利益众生,何以故不说? 答曰:大悲是菩萨根本。 又五神通先已说,后当说四无量心。 说故,今不说。 若菩萨但行四无量心,不名发趣大乘;六波罗蜜和合故,名为发趣大乘。 四无量心生六波罗蜜,富楼那此中自说因缘。 问曰:云何一切种修四念处,乃至十八不共法? 答曰:有二种:信行性、法行性。 信行性观无常苦,或但观无常,或但观苦;法行性人观空、无我,或但观空,或但观无我。 菩萨度众生故,一切门皆修皆学。 复次,发大乘者,以十八空,破十八种法,亦舍是十八种空智慧。 复次,若菩萨观诸法常定,亦不取定相,是名不定不乱智慧。 复次,畏堕常、乐颠倒故,不观诸法常、乐等;畏堕断灭故,不观无常等。 复次,若菩萨三世、三界中智慧,不观、不行、不取相,知皆虚妄而不堕无明。 复次,世间、出世间中,亦非智、非不智:非智者,空故,无定相故,毕竟清净故;非不智者,观无常、苦、空等,入般若波罗蜜空故。 非不行智,不行者,遮见、断法爱,离依止故。 无非智者,是中无愚痴,异于凡夫故。 又行者,持戒、修禅定,习诸观,云何言非智? 如佛利众生经中说:行者舍诸法,亦不依止慧,亦无所分别,是为决定智! 发布时间:2025-11-17 15:06:36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4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