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四十九卷 大智度论 - 乾隆大藏经 内容: 第四十九卷 大智度论释发趣品第二十【经】佛告须菩提:“汝问云何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若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从一地至一地,是名菩萨摩诃萨大乘发趣。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从一地至一地? ”佛言:“菩萨摩诃萨,知一切法无来去相,亦无有法若来若去、若至若不至,诸法相不灭故。 菩萨摩诃萨于诸地,不念不思惟而修治地业,亦不见地。 何等菩萨摩诃萨治地业? 菩萨摩诃萨住初地时,行十事:一者、深心坚固,是不可得故;二者、于一切众生中等心,众生不可得故;三者、舍心,与人、受人不可得故;四者、亲近善知识,亦不自高;五者、求法,一切法不可得故;六者、常出家,家不可得故;七者、爱乐佛身,相好不可得故;八者、演出法教,诸法分别不可得故;九者、破憍慢法,生慧不可得故;十者、实语,诸语不可得故。 菩萨摩诃萨如是初地中住,修治十事治地业。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二地中,常念八法。 何等八? 一者、戒清净;二者、知恩报恩;三者、住忍辱力;四者、受欢喜;五者、不舍一切众生;六者、入大悲心;七者、信师,恭敬咨受;八者、勤求诸波罗蜜。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二地中,应满足八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三地中行五法。 何等五? 一者、多学问,无厌足;二者、净法施,亦不自高;三者、庄严佛国土,亦不自高;四者、受世间无量勤苦,不以为厌;五者、住惭愧处。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三地中,应满足五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四地中,应受行不舍十法。 何等十? 一者、不舍阿练若住处;二者、少欲;三者、知足;四者、不舍头陀功德;五者、不舍戒;六者、秽恶诸欲;七者、厌世间心;八者、舍一切所有;九者、心不没;十者、不惜一切物。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第四地中不舍十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法。 何等十二? 一者、远离亲白衣;二者、远离比丘尼;三者、远离悭惜他家;四者、远离无益谈说;五者、远离瞋恚;六者、远离自大;七者、远离懱人;八者、远离十不善道;九者、远离大慢;十者、远离自用;十一者、远离颠倒;十二者、远离淫怒痴。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事。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六地中,当具足六法。 何等六? 所谓六波罗蜜。 复有六法所不应为。 何等六? 一者、不作声闻、辟支佛意;二者、布施不应生忧心;三者、见有所索心不没;四者、所有物布施;五者、布施之后心不悔;六者、不疑深法。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六地中应满具六法,远离六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应著。 何等二十? 一者、不著我;二者、不著众生;三者、不著寿命;四者、不著众数,乃至知者、见者;五者、不著断见;六者、不著常见;七者、不应作相;八者、不应作因见;九者、不著名色;十者、不著五众;十一者、不著十八界;十二者、不著十二入;十三者、不著三界;十四者、不作著处;十五者、不作所期处;十六者、不作依处;十七者、不著依佛见;十八者、不著依法见;十九者、不著依僧见;二十者、不著依戒见。 是二十法所不应著。 复有二十法应具足满。 何等二十? 一者、具足空;二者、无相证;三者、知无作;四者、三分清净;五者、一切众生中具足慈悲智;六者、不念一切众生;七者、一切法等观,是中亦不著;八者、知诸法实相,是事亦不念;九者、无生忍法;十者、无生智;十一者、说诸法一相;十二者、破分别相;十三者、转忆想;十四者、转见;十五者、转烦恼;十六者、等定慧地;十七者、调意;十八者、心寂灭;十九者、无碍智;二十者、不染爱。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七地中,应具足二十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八地中,应具足五法。 何等五? 顺入众生心;游戏诸神通;观诸佛国;如所见佛国,自庄严其国;如实观佛身,自庄严佛身。 是名五法具足满。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八地中,复具足五法。 何等五? 知上下诸根;净佛世界;入如幻三昧;常入三昧;随众生所应善根受身。 须菩提,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八地中,具足五法。 “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住九地中,应具足十二法。 何等十二? 受无边世界所度之分,菩萨得如是愿,知诸天、龙、夜叉、揵闼婆语而为说法,处胎成就,生成就,家成就,姓成就,眷属成就,出生成就,出家成就,庄严佛树成就,一切诸善功德成满具足。 须菩提,是名菩萨摩诃萨住九地中,应具足十二法。 “须菩提,十地菩萨当知如佛。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摩诃萨深心治地业? ”佛言:“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集诸善根,是名菩萨摩诃萨深心治地业。 ”“云何菩萨于一切众生中等心? ”佛言:“若菩萨摩诃萨,应萨婆若心,生四无量心,所谓慈、悲、喜、舍,是名于一切众生中等心。 ”“云何菩萨修布施? ”佛言:“菩萨施与一切众生,无所分别,是名修布施。 ”“云何菩萨亲近善知识? ”佛言:“能教入萨婆若中住,如是善知识,亲近咨受,恭敬供养,是名亲近善知识。 ”“云何菩萨求法? ”佛言:“若菩萨应萨婆若心求法,不堕声闻、辟支佛地,是名求法。 ”“云何菩萨常出家治地业? ”佛言:“菩萨世世不杂心,佛法中出家,无能障碍者,是名常出家治地业。 ”“云何菩萨爱乐佛身治地业? ”佛言:“若菩萨见佛身相,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终不离念佛,是名爱乐佛身治地业。 ”“云何菩萨演出法教治地业? ”佛言:“菩萨,若佛现在,若佛灭度后,为众生说法,初、中、后善,妙义好语,净洁纯具,所谓修妒路乃至优波提舍,是名演出法教治地业。 ”“云何菩萨破于憍慢治地业? ”佛言:“菩萨破是憍慢故,终不生下贱家,是名菩萨破于憍慢治地业。 ”“云何菩萨实语治地业? ”佛言:“菩萨如所说,如所行,是名实语治地业。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初地中,修行十事治地业。 ”【论】论者言:须菩提上问摩诃衍,佛种种答摩诃衍相;上又问发趣大乘者,今答发趣大乘相。 菩萨摩诃萨乘是乘,知一切法,从本已来,不来不去,无动无发,法性常住故。 又以大悲心故,精进波罗蜜故,方便力故,还修诸善法;更求胜地而不取地相,亦不见此地。 问曰:应答发趣大乘,何以说发趣地? 答曰:大乘即是地,地有十分,从初地至二地,是名发趣。 譬如乘马趣象,舍马乘象,乘象趣龙,舍象乘龙。 问曰:此中是何等十地? 答曰:地有二种:一者、但菩萨地,二者、共地。 共地者,所谓干慧地,乃至佛地。 但菩萨地者:欢喜地、离垢地、有光地、增曜地、难胜地、现在地、深入地、不动地、善相地、法云地。 此地相,如十地经中广说。 入初地菩萨应行十法,深心乃至实语。 须菩提虽知,为断众生疑故,问世尊:云何是深心? 佛答:应萨婆若心,集诸善根。 萨婆若心者,菩萨摩诃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作是愿:我于未来世当作佛! 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即是应萨婆若心。 应者,系心愿我当作佛。 若菩萨利根,大集福德,诸烦恼薄,过去罪业少,发意即得深心。 深心者,深乐佛道,世世于世间心薄,是名应萨婆若心。 所作一切功德,若布施,若持戒,若修定等,不求今世后世福乐、寿命、安隐,但为萨婆若。 譬如悭贪人无因缘,乃至一钱不施,贪惜积聚,但望增长;菩萨亦如是,福德若多若少,不向余事,但爱惜积集,向萨婆若。 问曰:是菩萨未知萨婆若,不得其味,云何能得深心? 答曰:我先已说,此人若利根,诸烦恼薄,福德纯厚,不乐世间,虽未闻赞叹大乘,犹不乐世间,何况已闻! 如摩诃迦葉,娶金色女为妻,心不爱乐,弃舍出家。 又如耶舍长者子,中夜见众婇女,皆如死状,舍值十万两金宝屐于水岸边,直渡趣佛。 如是等诸贵人、国王,厌舍五欲者无数,何况菩萨闻说佛道种种功德因缘,而不即时发心深入? 如后萨陀波仑品中,长者女闻赞叹佛功德,即时舍家,诣昙无竭所。 复次,信等五根成就纯熟故,能得是深心。 譬如小儿,眼等五情根未成就故,不别五尘,不识好丑;信等五根未成就,亦复如是,不识善恶,不知缚解,爱乐五欲,没于邪见。 信等五根成就者,乃能识别善恶。 十善道、声闻法犹尚爱乐,况无上道而不深念? 初发无上道心,已于世间最上,何况成就! 复次,菩萨始得般若波罗蜜气味故,能生深心。 如人闭在幽闇,微隙见光,心则踊跃,作念言:“众人独得见如是光明。 ”欣悦爱乐,即生深心,念是光明,方便求出! 菩萨亦如是,宿业因缘故,闭在十二入无明黑闇狱中,所有知见,皆是虚妄;闻般若波罗蜜,少得气味,深念萨婆若:“我当云何于此六情狱得出,如诸佛圣人! ”复次,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愿所行,以是故生深心。 深心者,一切诸法中爱,无如爱萨婆若;一切众生中爱,无如爱佛。 又深入悲心,利益众生。 如是等名深心相,初地菩萨应常行是心。 于一切众生等心者,菩萨得是深心已,等心于一切众生。 众生常情,爱其所亲,恶其所憎;菩萨得深心故,怨亲平等,视之无二。 此中佛自说:等心者,四无量心是。 菩萨见众生受乐,则生慈、喜心,作是愿:“我当令一切众生皆得佛乐! ”若见众生受苦,则生悲心愍之,作是愿:“我当拔一切众生苦! ”若见不苦不乐众生,则生舍心,作是愿:“我当令众生舍爱憎心! ”四无量心余义,如先说。 舍心者,舍有二种:一者、舍财行施,二者、舍结得道。 此以除悭为舍,与第二舍结作因缘,至七地中乃能舍结。 问曰:舍相有种种,内外、轻重,财施、法施,世间、出世间等。 佛何以故但说无分别忆想出世间施? 答曰:布施虽有种种相,但说大者不取相。 复次,佛于一切法不著,亦以此教菩萨布施,令如佛法不著。 此中应广说无分别布施;余布施相,处处已种种说。 近善知识义,如先说。 求法者,法有三种:一者、诸法中无上,所谓涅槃。 二者、得涅槃方便,八圣道。 三者、一切善语实语,助八圣道者,所谓八万四千法众,十二部经;四藏,所谓阿含、阿毗昙、毗尼、杂藏;摩诃般若波罗蜜等诸摩诃衍经,皆名为法。 此中求法者,书写、读诵、正忆念,如是等治众生心病故,集诸法药,不惜身命。 如释迦文佛,本为菩萨时,名曰乐法。 时世无佛,不闻善语,四方求法,精勤不懈,了不能得。 尔时,魔变作婆罗门而语之言:“我有佛所说一偈,汝能以皮为纸,以骨为笔,以血为墨,书写此偈,当以与汝! ”乐法即时自念:“我世世丧身无数,不得是利。 ”即自剥皮曝之令干,欲书其偈,魔便灭身。 是时,佛知其至心,即从下方涌出,为说深法,即得无生法忍。 又如萨陀波仑苦行求法。 如释迦文菩萨,五百钉钉身,为求法故。 又如金坚王,割身五百处为灯炷,投岩入火。 如是等种种苦行难行,为众生求法。 复次,佛自说求法相:为萨婆若,不堕声闻、辟支佛地。 常出家者,菩萨知在家有种种罪因缘:“我若在家,自不能得行清净行,何能令人得诸净行? 若随在家法,则有鞭杖等苦恼众生;若随善法行,则破居家法。 ”筹量二事:“我今不出家者,死时俱亦当舍,今自远离,福德为大! ”复次,菩萨作是念:“一切国王及诸贵人,力势如天,求乐未已,死强夺之。 我今为众生故舍家,持清净戒,求佛道,具足尸罗波罗蜜因缘。 ”此中佛自说:菩萨世世不杂心出家。 不杂心者,不于九十六种道中出家,但于佛道中出家。 所以者何? 佛道中有二种正见:世间正见、出世间正见故。 爱乐佛身者,闻种种赞佛功德,十力、四无所畏、大慈大悲、一切智慧;又见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放大光明,天人供养,无有厌足。 自知我当来世,亦当如是。 假令无得佛因缘,犹尚爱乐,何况当得而不爱乐? 得是深心爱乐佛故,世世常得值佛。 演出法教者,菩萨如上求法已,为众生演说。 菩萨在家者,多以财施;出家者爱佛情重,常以法施。 若佛在世,若不在世,善住持戒,不求名利,等心一切众生而为说法。 赞叹檀义故,名为初善分别;赞叹持戒,名为中善;是二法果报,若生诸佛国,若作大天,名为后善。 复次,见三界、五受众身多苦恼,则生厌离心,名为初善;弃舍居家,为身离故,名为中善;为心离烦恼故,名为后善。 解说声闻乘,名为初善;说辟支佛乘,名为中善;宣畅大乘,名为后善。 妙义好语者,三种语虽复辞妙而义味浅薄,虽义理深妙而辞不具足,以是故,说妙义好语。 离三毒垢故,但说正法,不杂非法,是名清净。 八圣道分、六波罗蜜备故,名为具足。 修多罗、十二部经,如先说。 破憍慢者,是菩萨出家持戒,说法能断众疑,或时自恃而生憍慢,是时应作是念:“我剃头著染衣,持钵乞食,此是破憍慢法,我云何于中生憍慢? ”又此憍慢,在人心中,则覆没功德,人所不爱,恶声流布;后身常生弊恶畜生中,若生人中,卑鄙下贱。 知是憍慢,有如是无量过罪;破是憍慢,为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如人求财,犹尚谦逊下意,何况求无上道! 以破憍慢故,常生尊贵,终不在下贱家生。 实语者,是诸善之本,生天因缘,人所信受。 行是实语者,不假布施、持戒、学问,但修实语,得无量福。 实语者,如说随行。 问曰:口业有四种,何以但说实语? 答曰:佛法中贵实故,说实余皆摄;四谛实故,得涅槃。 复次,菩萨与众生共事,恶口、绮语、两舌,或时能有,妄语罪重故,初地应舍。 是菩萨行初地,未能具足行此四业故,但说实语,第二地中则能具足。 问曰:初地中何以但说十事? 答曰:佛为法王,诸法中得自在,知是十法,能成初地。 譬如良医,善知药草种数,若五若十,足能破病,是中不应难其多少。 (初地竟)【经】“云何菩萨戒清净? 若菩萨摩诃萨,不念声闻、辟支佛心,及诸破戒障佛道法,是名戒清净。 “云何菩萨知恩报恩? 若菩萨摩诃萨行菩萨道,乃至小恩尚不忘,何况多? 是名知恩报恩。 “云何菩萨住忍辱力? 若菩萨于一切众生无瞋无恼,是名住忍辱力。 “云何菩萨受欢喜? 所谓成就众生,以此为喜,是名受欢喜。 “云何菩萨不舍一切众生? 若菩萨念欲救一切众生故,是名不舍一切众生。 “云何菩萨入大悲心? 若菩萨如是念:“我为一一众生故,如恒河沙等劫地狱中受勤苦,乃至是人得佛道入涅槃。 ”如是名为为一切十方众生忍苦,是名入大悲心。 “云何菩萨信师恭敬咨受? 若菩萨于诸师,如世尊想,是名信师恭敬咨受。 “云何菩萨勤求诸波罗蜜? 若菩萨一心求诸波罗蜜无异事,是名勤求诸波罗蜜。 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二地中满足八法。 “云何菩萨摩诃萨多学问无厌足? 诸佛所说法,若是此间世界,若十方世界诸佛所说,尽欲闻持,是名多学问无厌足。 “云何菩萨净法施? 有所法施,乃至不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况余事? 是名不求名利法施。 “云何菩萨净佛世界? 以诸善根回向净佛世界,是名净佛世界。 “云何菩萨受世间无量勤苦不以为厌? 诸善根备具故,能成就众生亦庄严佛界,乃至具足萨婆若,终不疲厌,是名受无量勤苦不以为厌。 “云何菩萨住惭愧处? 耻诸声闻、辟支佛意,是名住惭愧处,是为菩萨摩诃萨住三地中满足五法。 “云何菩萨不舍阿兰若住处? 能过声闻、辟支佛地,是名不舍阿兰若住处。 “云何菩萨少欲? 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尚不欲,何况余欲? 是名少欲。 “云何菩萨知足? 得一切种智,是名知足。 “云何菩萨不舍头陀功德? 观诸深法忍,是名不舍头陀功德。 “云何菩萨不舍戒? 不取戒相,是名不舍戒。 “云何菩萨秽恶诸欲? 欲心不生故,是名秽恶诸欲。 “云何菩萨厌世间心? 知一切法不作故,是名厌世间心。 “云何菩萨舍一切所有? 不惜内外诸法故,是名舍一切所有。 “云何菩萨心不没? 二种识处心不生故,是名心不没。 “云何菩萨不惜一切物? 于一切物不著不念,是名不惜一切物。 是为菩萨于四地中不舍十法。 “云何菩萨远离亲白衣? 菩萨出家所生。 从一佛界至一佛界,常出家、剃头、著染衣,是名远离亲白衣。 “云何菩萨远离比丘尼? 不共比丘尼住,乃至弹指顷亦不生念,是名远离比丘尼。 “云何菩萨远离悭惜他家? 菩萨如是思惟:“我应安乐众生,他今助我安乐,云何生悭? ”是名远离悭惜他家。 “云何菩萨远离无益谈说? 若有谈说,或生声闻、辟支佛心,我当远离,是名远离无益谈说。 “云何菩萨远离瞋恚? 不令瞋心、恼心、斗心得入,是名远离瞋恚。 “云何菩萨远离自大? 所谓不见内法故,是名远离自大。 “云何菩萨远离懱人? 所谓不见外法故,是名远离懱人。 “云何菩萨远离十不善道? 是十不善道能障八圣道,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名远离十不善道。 “云何菩萨远离大慢? 是菩萨不见法可作大慢者,是名远离大慢。 “云何菩萨远离自用? 是菩萨不见是法可自用者,是名远离自用。 “云何菩萨远离颠倒? 颠倒处不可得故,是名远离颠倒。 “云何菩萨远离淫怒痴? 淫怒痴处不可见故,是名远离淫怒痴处。 是为菩萨住五地中远离十二法。 “云何菩萨住六地中具足六法? 所谓六波罗蜜。 诸佛及声闻、辟支佛,住六波罗蜜中,能度彼岸,是名具足六法。 “云何菩萨不作声闻、辟支佛意? 作是念:声闻、辟支佛意,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萨布施不生忧心? 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萨见有所索心不没? 作是念:此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道。 “云何菩萨所有物布施? 菩萨初发心时布施,不言是可与是不可与。 “云何菩萨布施之后心不悔? 慈悲力故。 “云何菩萨不疑深法,信功德力故。 是为菩萨住六地中远离六法。 ”【论】论者言:戒清净者,初地中多行布施,次知持戒胜于布施。 所以者何? 持戒则摄一切众生,布施则不能普周一切。 持戒遍满无量,如不杀生戒,则施一切众生命;如众生无量无边,福德亦无量无边。 略说诸能破佛道事,此中皆名破戒;离是破戒垢,皆名清净。 乃至声闻、辟支佛心,尚是戒垢,何况余恶! 知恩报恩者,有人言:“我宿世福德因缘应得。 ”或言:“我自然尊贵,汝有何恩? ”堕是邪见,是故佛说菩萨当知恩! 众生虽有宿世乐因,今世事不和合,则无由得乐。 譬如谷种在地,无雨则不生,不可以地能生谷故,言雨无恩。 虽所受之物,是宿世所种;供奉之人,敬爱好心,岂非恩分? 复次,知恩者,是大悲之本,开善业初门,人所爱敬,名誉远闻,死则生天,终成佛道。 不知恩人,甚于畜生! 如佛说本生经:有人入山伐木,迷惑失道,时值暴雨,日暮饥寒,恶虫毒兽,欲来侵害。 是人入一石窟,窟中有一大熊,见之恐怖而出。 熊语之言:“汝勿恐怖! 此舍温暖,可于中宿。 ”时连雨七日,常以甘果美水,供给此人。 七日雨止,熊将此人,示其道径。 熊语人言:“我是罪身,多有怨家! 若有问者,莫言见我! ”人答言:“尔! ”此人前行,见诸猎者。 猎者问言:“汝从何来? 见有众兽不? ”答言:“我见一大熊,此熊于我有恩,不得示汝! ”猎者言:“汝是人,当以人类相亲,何以惜熊? 今一失道,何时复来? 汝示我者,与汝多分! ”此人心变,即将猎者示熊处所,猎者杀熊,即以多分与之。 此人展手取肉,二肘俱堕。 猎者言:“汝有何罪? ”答言:“是熊看我,如父视子。 我今背恩,将是此罪! ”猎者恐怖,不敢食肉,持施众僧。 尔时,上座六通阿罗汉语诸下座:“此是菩萨,未来世当作佛,莫食此肉! ”即时起塔供养。 王闻此事,敕下国内:“不知恩人,无令住此! ”又以种种因缘赞知恩者,知恩之义,遍阎浮提,人皆信行。 复次,菩萨作是念:“若人有恶事于我,我犹尚应度,何况于我有恩! ”住忍辱力者,如忍波罗蜜中广说。 问曰:种种因缘是忍辱相,此中何以但说不瞋不恼? 答曰:此是忍辱体,先起瞋心,然后身口恼他。 是菩萨初行故,但说众生忍,不说法忍。 受欢喜者,菩萨见是持戒故,身口清净;知恩忍辱故,心清净;三业清净故,则自然生欢喜。 譬如人香汤沐浴,著好新衣,缨络庄严,镜中自观,心生欢喜。 菩萨亦如是,得是善法自庄严:“戒是禅定、智慧根本,我今得是净戒,无量无边福德皆应易得。 ”以是自喜。 菩萨住是戒忍中,教化众生,令得生他方佛前,及生天上人中受乐;或令得声闻、辟支佛乘、佛乘者。 观众生乐著,如长者观小儿共戏,亦与之同戏,更以少异物与之,令舍前所好;菩萨亦如是,教化众生,令得人天福乐,渐渐诱进令得三乘,以是故,言受欢喜乐。 不舍一切众生者,善修习大悲心,誓度众生故,发心牢固故,不为诸佛贤圣所轻笑故,恐负一切众生故不舍。 譬如先许人物,后若不与,则是虚妄罪人! 以是因缘故,不舍众生。 入大悲心者,如先说。 此中佛自说:本愿大心为众生故,所谓为一一人故,于无量劫代受地狱苦,乃至令是人集行功德作佛,入无余涅槃。 问曰:无有代受罪者,何以作是愿? 答曰:是菩萨宏大之心,深爱众生;若有代理,必代不疑。 复次,菩萨见人间有天祠,用人肉血五脏祀罗刹鬼,有人代者则听。 菩萨作是念:“地狱中若当有如是代理,我必当代! ”众人闻菩萨大心如是,则贵敬尊重之。 所以者何? 是菩萨深念众生,逾于慈母故。 信师恭敬咨受者,菩萨因师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云何不信恭敬供养? 师虽智德高明,若不恭敬供养,则不能得大利。 譬如深井美水,若无绠者,无由得水;若破憍慢高心,宗重敬伏,则功德大利归之。 又如雨堕,不住山顶,必归下处。 若人憍心自高,则法水不入;若恭敬善师,则功德归之。 复次,佛说依止善师,持戒、禅定、智慧、解脱,皆得增长;譬如众树依于雪山,根、茎、枝、叶、华、果,皆得茂盛。 以是故,佛说于诸师宗,敬之如佛。 问曰:恶师云何得供养信受? 善师不能视之如佛,何况恶师? 佛何以故此中说于诸师尊,如世尊想? 答曰:菩萨不应顺世间法。 顺世间法者,善者心著,恶者远离;菩萨则不然,若有能开释深义,解散疑结,于我有益,则尽心敬之,不念余恶。 如弊囊盛宝,不得以囊恶故,不取其宝;又如夜行险道,弊人执炬,不得以人恶故,不取其照。 菩萨亦如是,于师得智慧光明,不计其恶。 复次,弟子应作是念:“师行般若波罗蜜,无量方便力,不知以何因缘故,有此恶事? ”如萨陀波仑闻空中十方佛教:“汝于法师,莫念其短,常生敬畏! ”复次,菩萨作是念:“法师好恶,非是我事。 我所求者,唯欲闻法以自利益。 如泥像、木像,无实功德,因发佛想故,得无量福德,何况是人智慧方便能为人说! 以是故,法师有过,于我无咎。 ”如世尊想者,我先说菩萨异于世人。 世人分别好丑,好者爱著,犹不如佛;恶者轻慢,了不比数。 菩萨则不然,观诸法毕竟空,从本已来,皆如无余涅槃相;观一切众生,视之如佛,何况法师有智慧利益! 以能作佛事故,视之如佛。 勤求诸波罗蜜者,菩萨作是念:“是六波罗蜜,是无上正真道因缘,我当一心行是因缘。 ”譬如商人、农夫,随所适国土,所须之物,地之所宜种子,勤修求办,事无不成;又如今世行布施后得大富,持戒后得尊贵,修禅定智慧得道。 菩萨亦如是,行六波罗蜜则得成佛。 勤求者,常一心勤求六波罗蜜。 所以者何? 若软心渐进,则为烦恼所覆,魔人所坏。 以是故,佛说于二地中勤求莫懈! (二地竟)多学问无厌足者,菩萨知多学问,是智慧因缘,得智慧则能分别行道;如人有眼,所至无碍。 是故菩萨作是愿:“十方诸佛有所说法,我尽受持! ”闻持陀罗尼力故,清净天耳力故,得不忘陀罗尼力故。 譬如大海,能受持一切十方诸水;菩萨亦如是,能受持十方诸佛所说之法。 净法施者,如苗中生草,除秽则茂。 菩萨亦如是,法施时不求名利,后世果报,乃至为众生故,不求小乘涅槃;但以大悲于众生随佛转法轮。 法施相,庄严佛国相,受世间无量勤苦,住惭愧处,不舍阿兰若住处,少欲,知足,如先说。 问曰:种种因缘,在生死中不厌,何以故但二因缘说不厌? 答曰:是善根备具故,在生死中苦恼薄少;譬人有疮,良药涂之,其痛瘥少。 菩萨得善根清净故,今世忧愁、嫉妒、恶心等,悉皆止息;若更受身,得善根果报,自受福乐,亦种种因缘利益众生;随其所愿,自净世界,世界严净,胜于天宫,视之无厌,能慰释大菩萨心,何况凡夫! 以是故,虽有多因缘,但说二事无厌。 惭愧虽有种种,此中大者,声闻、辟支佛心。 菩萨发心,欲广度一切众生,得少苦恼,便欲独取涅槃,是可惭愧! 譬如有人大设肴膳,请呼众人,悭吝心起,便自独食,甚可惭愧! (三地竟)不舍阿兰若住处者,离众独住,若过声闻、辟支佛心,是名离众。 一切法以无所得空故,不取不著相,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不取,用无有著心故。 菩萨常集诸功德无厌足,得无上道则足,更无胜法故。 饮食、衣服、卧具知足者,是善法因缘,不以为要,故不说。 不舍头陀功德者,如后觉魔品中说。 无生法忍,此中以无生法忍为头陀。 菩萨住于顺忍,观无生忍。 是十二头陀,为持戒清净故,持戒清净为禅定故,禅定为智慧故,无生忍法即是真智慧;无生法忍是头陀果报,果中说因故。 不舍戒,不取戒相者,是菩萨知诸法实相故,尚不见持戒,何况破戒? 虽种种因缘不破戒,此最为大,入空解脱门故。 秽恶诸欲者,如先说。 此中佛说知是心相,虚诳不实故,乃至不生欲心,何况受欲? 厌世间心者,如世间不可乐想中说;此中佛说厌心果报,所谓无作解脱门。 舍一切所有者,如先说。 心不没者,先已种种因缘说,菩萨闻是不没不畏相。 不生二识处者,二识处,所谓眼中、色中不生眼识,乃至意、法中不生意识。 菩萨住是不二门中,观六识所知,皆是虚妄无实,作大誓愿:“令一切众生住不二法中,离是六识。 ”不惜一切物者,不惜一切物中,虽有种种因缘,此因缘最大,所谓菩萨知一切法毕竟空,不忆念,灭一切取相,是故于受者不求恩惠,施中无高心,如是具清净檀波罗蜜。 (四地竟)远离亲白衣者,行者以妨道故出家,若复习近白衣,则与本无异。 以是故,行者先求自度,然后度人。 若未能自度而欲度人者,如不知浮人,欲救于溺,相与俱没! 是菩萨远离亲白衣,则能集诸清净功德;深念佛故,变身往至诸佛国,出家剃头著染衣。 所以者何? 常乐出家法,不乐习近白衣故。 远离比丘尼者,如初品中说。 问曰:菩萨等心视一切众生,云何不得共住? 答曰:是菩萨未得阿鞞跋致,未断诸漏,集诸功德,人所乐著,以是故,不得共住。 又为离人诽谤,若诽谤者堕地狱故。 远离悭惜他家者,菩萨作是念:“我自舍家,尚不贪不惜,云何贪惜他家? 菩萨法欲令一切众生得乐,彼人助我与众生乐,云何悭惜? 众生先世福德因缘,今世少有功夫,故得供养,我何以悭嫉? ”远离无益谈说者,此即是绮语,为自心、他心解愁事,说王法事、贼事,大海、山林、药草、宝物、诸方国土,如是等事,无益于福,无益于道。 菩萨愍念一切众生,没在无常苦火:“我当救济,云何安坐空说无益之事? ”如人失火,四边俱起,云何安处其内语说余事? 此中佛说:若说声闻、辟支佛事,犹为无益之言,何况余事! 远离瞋恚者,心中初生名瞋心,以未定故;瞋心增长事定,打斫杀害,是名恼心;恶口谗谤,是名讼心;若杀害打缚等,是名斗。 菩萨大慈悲众生故,则不生是心,常防此恶心,不令得入。 远离自大懱人者,不见内外法,所谓受五众、不受五众。 远离十不善道者,菩萨观十不善道中过罪种种因缘,如先说。 此中佛说十不善道破小乘,何况大乘! 远离大慢者,菩萨行十八空,不见诸法定有大小相。 远离自用者,拔七种憍慢根本故,又深乐善法故。 远离颠倒者,一切法中,常、乐、我、净不可得故。 远离三毒者,三毒义如先说。 又此三毒所缘,无有定相。 (五地竟)六波罗蜜者,如先说。 此中佛说三乘之人,皆以此六波罗蜜得到彼岸。 问曰:此是菩萨地,何以说声闻、辟支佛得到彼岸? 答曰:佛今说六波罗蜜,多有所能。 大乘法中则能含受小乘,小乘则不能。 是菩萨住六地中,具足六波罗蜜,观一切诸法空,未得方便力,畏堕声闻、辟支佛地,佛将护故,说不应生声闻、辟支佛心。 菩萨深念众生故,大悲心故,知一切诸法毕竟空故,施时无所惜,见有求者,不瞋不忧;布施之后,心亦不悔。 福德大故,信力亦大,深清净信敬诸佛;具足六波罗蜜,虽未得方便、无生法忍、般舟三昧,于深法中亦无所疑,作是念:“一切论议皆有过罪,唯佛智慧,灭诸戏论,无有阙失故。 ”而能以方便修诸善法,是故不疑。 (六地竟) 发布时间:2025-11-17 13:27:50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4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