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三十五卷 大智度论 - 乾隆大藏经 内容: 第三十五卷 大智度论释奉钵品第二【经】佛告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能作是功德,是时四天王皆大欢喜,意念言:我等当以四钵奉上菩萨,如前天王奉先佛钵。 ”【论】问曰:前品说已具足,今何以重说? 答曰:前虽赞叹般若波罗蜜,事未具足,闻者无厌,是故复说。 复次,初品但赞般若波罗蜜力,今赞行者能作是功德,四天王等欢喜奉钵。 复次,以菩萨能具诸愿行,故佛安慰劝进,言有此果报,终不虚也。 复次,般若波罗蜜有二种果:一者、成佛度众生;二者、虽未成佛,受世间果报。 转轮圣王、释梵天王主三千世界,世间福乐供养之事,悉皆备足;今以世间果报以示众生,故说是事。 复次,世间欲成大业,多有坏乱者;菩萨则不然,内心既定,外事亦应。 如是等因缘,故说此品。 问曰:菩萨增益六波罗蜜时,诸天世人何因缘故喜? 答曰:诸天皆因十善、四禅、四无量故生;是诸功德,皆由诸佛菩萨故有。 若佛出世,增益诸天众,减损阿修罗种;若佛不在世,阿修罗种多,诸天减少;以种杂福不清净故。 若诸佛出世,能断诸天疑网,能成大事。 如释提桓因命欲终时,心怀怖畏,求佛自救,遍不知处。 虽见出家之人,山泽间处所供养者,皆亦不能断其疑网。 尔时,毗首羯磨天白释提桓因言:“尸毗王苦行奇特,世所希有! 诸智人言,是人不久当得作佛! ”释提桓因言:“是事难辨,何以知之? 如鱼子、庵罗树华、发心菩萨,是三事因时虽多,成果甚少。 今当试之! ”帝释自化为鹰,毗首羯磨化作鸽,鸽投于王,王自割身肉,乃至举身上称以代鸽命,地为震动。 是时释提桓因等心大欢喜,散众天华,叹未曾有:“如是决定大心,成佛不久! ”复次,凡人肉眼,无有智慧,苦身求财,以自生活;闻菩萨增益六波罗蜜,成佛不久,犹尚欢喜,何况诸天! 问曰:四天王天、三十三天,有阿修罗难;上诸天等无有此患,何以欢喜? 答曰:上诸天虽无阿修罗患,若佛不出世,生其天上者少;设有生者,五欲不妙。 所以者何? 但修不净福故。 色界诸天宫殿,光明寿命,亦复如是。 复次,诸天中有智慧者,能知禅味、五欲,悉皆无常;唯佛出世,能令得常乐涅槃。 以世间乐、涅槃乐,皆由佛菩萨得,是故欢喜。 譬如甘美果树,茂盛成就,人大欢喜;以树有种种利益,有庇其荫者,有用其华,食其果实。 菩萨亦如是,能以离不善法荫,遮三恶苦热;能与人天富乐之华,令诸贤圣得三乘之果,是故欢喜。 问曰:诸天供养事多,何以奉钵? 答曰:四天王奉钵,余天供养。 诸天供养,各有定法:如佛初生时,释提桓因以天衣奉承佛身,梵天王躬自执盖,四天王四边防护。 净居诸天欲令菩萨生厌离心故,化作老、病、死人,及沙门形。 又出家时,四天王敕使者捧举马足,自四边侍护菩萨。 天帝释取发,于其天上城东门外立发塔;又持菩萨宝衣,于城南门外立衣塔;佛至树下时,奉上好草。 执金刚菩萨,常执金刚卫护菩萨。 梵天王请佛转法轮。 如是等,各有常法。 以是故,四天王奉钵。 四钵义,如先说。 问曰:佛一身何以受四钵? 答曰:四王力等,不可偏受一人。 又令见佛神力,合四钵为一,心喜信净,作是念:“我等从菩萨初生,至今成佛,所修供养,功德不虚。 ”问曰:四天王寿命五百岁,菩萨过无量阿僧祇劫然后成佛;今之四天,非是后天,何以故喜? 答曰:同一姓故。 譬如贵姓胤流百世,不以远故为异。 或时行者,见菩萨增益六波罗蜜时,心作是愿:“是菩萨成佛时,我当奉钵,是故得生。 ”复次,四天王寿五百岁;人间五十岁,为四天王处一日一夜;亦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以此岁寿五百岁,为人间九百万岁。 菩萨能作是功德者,或近成佛,初生四天王足可得值。 问曰:如摩诃衍经中说:有佛以喜为食,不食揣食。 如天王佛衣服仪容,与白衣无异,不须钵食,何以言四天王定应奉钵? 答曰:定者,为用钵者故,不说不用。 复次,用钵诸佛多,不用钵者少,是故以多为定。 【经】“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亦皆欢喜,意念言:我等当给侍供养菩萨,减损阿修罗种,增益诸天众。 三千大千世界,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欢喜,意念言:我等当请是菩萨转法轮。 ”【论】释曰:是诸天等,以华香缨络,礼拜恭敬,听法赞叹等供养,亦作是念:“人修净福,阿修罗种减,增益三十三天,我诸天亦得增益。 ”问曰:上六种天已说,何以故更说三千大千世界中,乃至阿迦尼吒天欢喜供养? 答曰:先说一须弥山上六天,此说三千大千世界诸天;先但说欲界,今此说欲界、色界诸天请佛转法轮;上虽说净居诸天种种供养劝助,今请转法轮事大故。 问曰:三藏中,但说梵天请转法轮,今何以说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天? 答曰:欲界天近故前来。 色界都名为梵,若说梵王请佛,已说余天。 又梵为色界初门,说初故后亦说。 复次,众生有佛无佛,常识梵天,以梵天为世间祖父,为世人故说梵天。 法轮相,如先说。 【经】“舍利弗,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增益六波罗蜜时;诸善男子、善女人,各各欢喜,意念言:我等当为是人作父母、妻子、亲族、知识。 ”【论】问曰:前已说能作是功德,今何以复说增益六波罗蜜? 答曰:先说总相,今说别相。 复次,前所说功德中(前品中功德也)种种无量,闻者厌倦;今但略说六波罗蜜,则尽摄诸功德。 复次,为天说故,能作诸功德;为人说故,增益六波罗蜜。 何以知之? 如后说善男子、善女人,以是故知。 问曰: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何以不说善天,而但人中说善男子、善女人? 答曰:诸天皆有天眼、天耳、他心智,知供养菩萨,故不别说其善。 人以肉眼,无知善者,能知供养,以少故别说善者。 善者,从佛闻法,或从弟子、菩萨闻,或闻受记当作佛,又闻佛赞叹其名者,故知修善。 问曰:何以但说男子、女人善,不说二根、无根者善? 答曰:无根,所谓无得道根,是故不说。 如毗尼中不得出家,以其失男女相故。 其心不定,以小因缘故便瞋;结使多故,著于世事;多怀疑网,不乐道法;虽能少修福事,智慧浅薄,不能深入;本性转易,是故不说。 声闻法如是说。 摩诃衍中,譬如大海,无所不容;是无根人或时修善,但以少故不说。 所谓少者,于男女中,是人最少,是人修善者少。 譬如白人,虽鬓发黡子黑,不名黑人。 二根人结使多杂,亦行男事,亦行女事,其心邪曲,难可勉济;譬如稠林曳木,曲者难出。 又如阿修罗,其心不端故,常疑于佛,谓佛助天。 佛为说五众,谓有六众,不为说一;若说四谛,谓有五谛,不说一事。 二根人亦如是,心多邪曲故,不任得道。 以是故,但说男子、女人中善者。 善相者,有慈悲心,能忍恶骂。 如法句骂品中说:能忍恶骂人,是为人中上! 譬如好良马,可中为王乘。 复次,以五种邪语,及鞭杖、打害、缚系等,不能毁坏其心,是名为善相。 复次,三业无失,乐于善人,不毁他善,不显己德;随顺众人,不说他过;不著世乐,不求名誉,信乐道德之乐;自业清净,不恼众生;心贵实法,轻贱世事;唯好直言,不随他诳;为一切众生得乐故,自舍己乐;令一切众生得离苦故,以身代之。 如是等无量,名为善人相;是相多在男、女,故说善男子、善女人。 问曰:善男子、善女人,何因能作是愿? 答曰:善男子、善女人,自知福薄,智慧鲜少;近习菩萨,欲求过度。 譬如沉石虽重,依船得度。 又善男子、善女人,闻菩萨不从一世、二世而得成道,无央数世往来生死! 便作是念:“我当与为因缘。 ”复次,菩萨积德厚故,在所生处,众生皆来敬仰菩萨,以蒙利益重故。 若见菩萨舍寿,则生是愿:“我当与菩萨作父母、妻子、眷属。 ”所以者何? 知习近善人,增益功德故;譬如积集众香,香气转多。 如菩萨先世为国王太子,见阎浮提人贫穷,欲求如意珠,入于大海,至龙王宫。 龙见太子威德殊妙,即起迎逆,延前供养而问之言:“何能远来? ”太子答曰:“我怜愍阎浮提众生故,欲求如意宝珠以饶益之! ”龙言:“能住我宫,受供一月,当以相与! ”太子即住一月,为龙王赞叹多闻,龙即与珠;是如意珠,能雨一由旬。 龙言:“太子有相,不久作佛,我当作多闻第一弟子。 ”时太子复至一龙宫得珠,雨二由旬,二月赞叹神通力。 龙言:“太子作佛不久,我当作神足第一弟子。 ”复至一龙宫得珠,雨三由旬,三月赞叹智慧。 龙言:“太子作佛不久,我当作智慧第一弟子。 ”诸龙与珠已,言:“尽汝寿命,珠当还我。 ”菩萨许之。 太子得珠,至阎浮提,一珠能雨饮食,一珠能雨衣服,一珠能雨七宝,利益众生。 又如须摩提菩萨,见燃灯佛,从须罗婆女买五茎华,不肯与之,即以五百金钱得五茎华,女犹不与而要之言:“愿我世世常为君妻,当以相与! ”菩萨以供养佛故,即便许之。 又妙光菩萨,长者女见其身有二十八相,生爱敬心,住在门下。 菩萨既到,女即解颈琉璃珠,著菩萨钵中,心作是愿:“我当世世为此人妇! ”此女二百五十劫中,集诸功德;后生喜见淫女园莲华中,喜见养育为女;至年十四,女工、世智,皆悉备足。 尔时,有阎浮提王,名为财主,太子名德主,有大悲心,时出城入园游观,诸淫女等导引歌赞。 德主太子散诸宝物、衣服、饮食,譬如龙雨,无不周遍。 喜德女见太子,自造歌偈而赞太子,爱眼视之,目未曾眴,而自发言:“世间之事,我悉知之,以我此身,奉给太子! ”太子问言:“汝为属谁? 若有所属,此非我宜! ”尔时,喜见淫女答太子言:“我女生年日月时节,皆与太子同。 此女非我腹生,我晨朝入园,见莲华中有此女生,我因养育,畜以为女,无以我故而轻此女! 此女六十四能,无不悉备;女工技术,经书医方,皆悉了达;常怀惭愧,内心忠直,无有嫉妒,无邪淫想。 我女德仪如是,太子必应纳之! ”德主太子答语女言:“姊! 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修菩萨道,无所爱惜,国财、妻子、象马、七珍,有所求索,不逆人意。 若汝生男女及以汝身,有人求者,当以施之,莫生忧悔! 或时舍汝出家,为佛弟子,净居山薮,汝亦勿愁! ”喜德女答言:“假令地狱火来,烧灭我身,终亦不悔! 我亦不为淫欲戏乐故而以相好,我为劝助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奉事正士! ”女又白太子言:“我昨夜梦见妙日身佛,坐道树下,共往观之! ”太子见女端正,又闻佛出,以此二因缘故,共载一车,俱诣佛所。 佛为说法,太子得无量陀罗尼门,女得调伏心志。 太子尔时,以五百宝华供养于佛,以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太子白父王言:“我得见妙日身佛,大得善利! ”父王闻已,舍所爱重之物以与太子,与其官属国内人民,俱诣佛所。 佛为说法,王得一切法无闇灯陀罗尼。 时王思惟:“不可以白衣法摄治国土,受于五欲而可得道! ”作是思惟已,立德主太子为王,出家求道。 是时太子,于月十五日六宝来应,喜德妻变为宝女。 如不可思议经中广说如是等因缘。 故知善男子、善女人,世世愿为菩萨父母、妻子、眷属。 【经】“尔时,四天王天,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欢喜,各自念言:我等当作方便,令是菩萨离于淫欲,从初发意常作童真,莫使与色欲共会! 若受五欲,障生梵天,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断淫欲出家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不断。 ”【论】问曰:诸天何以作是愿? 答曰:世间中五欲第一,无不爱乐;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可拯济。 以是故,诸天方便,令菩萨远离淫欲。 复次,若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荒迷,无所省觉,深著自没! 以是故,诸天令菩萨离之。 问曰:云何令离? 答曰:如释迦文菩萨,在净饭王宫,欲出城游观,净居诸天化为老、病、死人,令其心厌。 又令夜半,见诸宫人妓直恶露不净,涕唾流涎,屎尿涂漫;菩萨见已,即便秽厌。 或时诸天,令女人恶心妒忌,不识恩德,恶口欺诳,无所省察。 菩萨见已,即生念言:“身虽似人,其心可恶。 ”即便舍之! 欲使菩萨从初发心,常作童真行,不与色欲共会! 何以故? 淫欲为诸结之本! 佛言:“宁以利刀割截身体,不与女色共会。 刀截虽苦,不堕恶趣;淫欲因缘,于无量劫数受地狱苦。 人受五欲,尚不生梵世,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有人言:“菩萨虽受五欲,心不著故,不妨于道。 ”以是故经言:受五欲尚不生梵世。 梵世,无始众生皆得生中,受五欲者常所应得尚不得之,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所不得而欲得之? 以是故,菩萨应作童真,修行梵行,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梵行菩萨,不著世间故,速成菩萨道。 若淫欲者,譬如胶漆,难可得离。 所以者何? 身受欲乐,淫欲根深! 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又亦为重。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要当有父母、妻子、亲族、知识耶? ”佛告舍利弗:“或有菩萨,有父母、妻子、亲族、知识;或有菩萨,从初发意断淫欲,修梵童真行,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犯色欲;或有菩萨方便力故,受五欲已,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论】释曰:是三种菩萨:初者、如世间人受五欲,后舍离出家,得菩提道。 二者、大功德牢固,初发心时断于淫欲,乃至成佛。 是菩萨,或法身、或肉身,或离欲、或未离欲。 三者、清净法身菩萨,得无生法忍,住六神通,为教化众生故,与众生同事而摄取之。 或作转轮圣王,或作阎浮提王、长者、刹利,随其所须而利益之。 【经】“譬如幻师,若幻弟子,善知幻法,幻作五欲,于中共相娱乐。 于汝意云何? 是人于此五欲,颇实受不?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故,化作五欲,于中受乐,成就众生,亦复如是。 是菩萨摩诃萨不染于欲,种种因缘,毁訾五欲:欲为炽然,欲为秽恶,欲为毁坏,欲为如怨! 是故,舍利弗,当知菩萨为众生故受五欲。 ”【论】问曰:三种菩萨中,何以独为一种菩萨作譬喻? 答曰:一者、如人法不断淫欲;二者、常断淫欲,修于净行;三者、亦修净行,现受淫欲,以人不了故,为作譬喻。 问曰:何以不以梦、化等为喻? 答曰:梦非五情所知,但内心忆想故生;人以五情所见,变失无常,可以得解。 化虽五情所知,而见者甚少。 佛为度可度众生,幻是众人所信,是故为喻。 如幻师以幻术故,于众人中现希有事,令人欢喜。 菩萨幻师亦如是,以五神通术故,于众生中化作五欲,共相娱乐,化度众生。 众生有二种:在家、出家。 为度出家众生故,现声闻、辟支佛及诸出家外道师;在家众生,或有见出家者得度,或有见在家同受五欲而可化度。 菩萨常以种种因缘,毁訾五欲:欲为炽然者,若未失时,三毒火燃;若其失时,无常火烧。 二火烧故,名为炽然,都无乐时。 欲为秽恶者,诸佛、菩萨、阿罗汉等诸离欲者,皆所秽贱。 譬如人见狗食粪,贱而愍之,不得好食,而啖不净;受欲之人,亦复如是,不得内心离欲之乐,而于色欲不净求乐。 欲为毁坏者,著五欲因缘故,天王、人王、诸富贵者,亡国危身,无不由之! 欲如怨者,失人善利;亦如刺客,外如亲善,内心怀害;五欲如是丧失善心,夺人慧命。 五欲之生,正为破坏众善,毁败德业故出。 又知五欲如钩贼鱼,如弶害鹿,如灯焚蛾,是故说欲如怨。 怨家之苦,不过一世;著五欲因缘,堕三恶道,无量世受诸苦毒。 【经】舍利弗白佛言:“菩萨摩诃萨云何应行般若波罗蜜? ”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 何以故? 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 何以故? 舍利弗,但有名字故,谓为菩提;但有名字故,谓为菩萨;但有名字故,谓为空。 所以者何? 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 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垢,亦不见净。 何以故? 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分别忆想假名说。 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著。 ”【论】问曰:是事,舍利弗上已问,今何以重问? 答曰:先因佛说,欲以一切种知一切法,当学般若波罗蜜故问,非自意问。 复次,舍利弗闻上种种赞般若功德,心欢喜尊重般若故,问云何应行。 如病人闻叹良药,便问云何应服。 问曰:先已问住不住法,行檀波罗蜜,施者、受者、财物不可得故;如是等为行般若,今何以复问行? 答曰:上总问诸波罗蜜,此但问般若;上广赞叹般若为主,此直问行般若。 复次,上虽广叹般若波罗蜜,时会渴仰欲得,是故舍利弗为众人故,问行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功德,无量无尽;佛智慧亦无量无尽。 若舍利弗不发问,则佛赞叹无穷已;若舍利弗不问者,则无因缘故不应止。 问曰:般若功德尊重,若佛广赞有何不可? 答曰:赞叹般若,闻者欢喜尊重,则增其福德;若闻说般若,则增其智慧。 不但福德因缘故可成佛道,要须智慧得成;是故不须但赞叹。 人闻赞叹,心已得清净,渴仰欲得般若;如为渴人,广赞叹美饮,不解于渴,即便与之。 如是等因缘故,舍利弗今问行般若,问曰:如人有眼见,方知所趣处,然后能行。 菩萨亦如是,先念佛道,知般若,见已,身然后应行。 今何以言不见菩萨及般若,若不见,云何得行? 答曰:此中不言常不见,但明入般若观时,不见菩萨及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知实法故出;此菩萨名字,众缘和合假称。 如后品中广说。 般若波罗蜜名字,亦如是,众法和合故,假名般若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虽是假名,而能破诸戏论;以自性无故,说言不可见。 如火从众缘和合,假名为火,虽无实事而能烧物。 问曰:若入般若中不见,出则便见,何者可信? 答曰:上言般若为实法故出,是则可信;出般若波罗蜜不实,故不可信。 问曰:若入般若中不见,出则见者,当知非是常空,以般若力故空! 答曰:世俗法故,言行者入般若波罗蜜;诸观戏论灭故,无出、无入。 若诸贤圣不以名字说,则不得以教化凡夫;当取说意,莫著语言! 问曰:若般若中贵一切法空,此中何以先说众生空破我? 答曰:初闻般若,不得便说一切法空。 我,不以五情求得,但忆想分别生我想,无而谓有。 又意情中无有定缘,但忆想分别颠倒因缘故,于空五众中而生我想;若闻无我,则易可解。 色等诸法,现眼所见;若初言空无,则难可信。 今先破我,次破我所法,破我、我所法故,则一切法尽空;如是离欲,名为得道。 复次,般若波罗蜜,无一定法,故不见我行般若,不见不行者。 如凡夫不得般若,故名不行;菩萨则不然,但行空般若,故说不见不行。 复次,佛为法王,观余菩萨其智甚少,杂诸结使,不名为行。 譬如国王虽得少物,不名为得;佛亦如是教诸菩萨,虽有少行,不名为行。 复次,行般若波罗蜜者,生憍慢心,言“我有般若波罗蜜”,取是相;若不行者,心自懈没而怀忧悴;是故不见我行与不行。 复次,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者,破著有见;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者,破著无见。 复次,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者,止诸法戏调;不见我不行者,止懈怠心故。 譬如乘马,疾则制之,迟则鞭之。 如是等分别行不行。 复次,佛自说因缘,所谓菩萨、菩萨字性空。 是中虽但说菩萨字空,而五众亦空。 空中无色,离色亦无空者,空名法空,法空中乃无一毫法,何况粗色! 空亦不离色。 所以者何? 破色故有空,云何言离色? 受、想、行、识亦如是。 何以故? 佛自更说因缘,所谓但有名字谓为菩提,但有名字谓为菩萨,但有名字谓为空。 问曰:先已说此事,今何以重说? 答曰:先说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今说不见是因缘,所谓但有名谓为菩提,但名谓为菩萨,但名谓为空。 上菩萨、此菩萨义同。 菩萨字,即如菩萨中说。 般若波罗蜜,分为二分:成就者名为菩提,未成就者名为空。 生相实不可得故,名为无生。 所以者何? 若先生后法,若先法后生,若生法一时,皆不可得,如先说。 无生故无灭,若法不生不灭如虚空,云何有垢有净? 譬如虚空,万岁雨亦不湿,火烧不热,烟亦不著。 所以者何? 本自无生故。 菩萨能如是观,不见离是不生不灭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 何以故? 佛自说因缘,一切法皆忆想分别,因缘和合故,强以名说。 不可说者是实义,可说者皆是名字。 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一切名字者,先略说名字,所谓菩萨、菩萨字,般若波罗蜜、菩提字;今广说一切名字,皆不可见,不见故不著;不著者,不可得故。 如诸眼中,慧眼第一。 菩萨以慧眼遍求不见,乃至不见细微一法,是故不著。 问曰:若菩萨一切法中不著,何得不入涅槃? 答曰:是事处处已说,今此中略说:大悲心故,十方佛念故,本愿未满故,精进波罗蜜力故,般若波罗蜜、方便二事和合故,所谓不著于不著故。 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说菩萨虽不著诸法,而不入涅槃。 释习相应品第三之一(经修相应品)【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应如是思惟:菩萨但有字,佛亦但有字,般若波罗蜜亦但有字;色但有字,受、想、行、识亦但有字。 舍利弗,如我但有字,一切我常不可得,众生、寿者、命者、生者、养育、众数、人、作者、使作者、起者、使起者、受者、使受者、知者、见者,是一切皆不可得;不可得空故,但以名字说。 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般若波罗蜜,不见我、不见众生乃至不见知者、见者,所说名字亦不可见。 ”【论】问曰:第二品末已说空,今何以重说? 答曰:上多说法空;今杂说法空,众生空。 行者观外法尽空无所有,而谓能知空者不空;是故复说观者亦空。 是众生空,声闻法中多说,一切佛弟子皆知诸法中无我。 佛后五百岁,分为二分:有信法空,有但信众生空。 言五众是定有法,但受五众者空;以是故,佛说众生空以况法空! 复次,我空易知,法空难见。 所以者何? 我以五情求之不可得,但以身见力故,忆想分别为我。 法空者,色可眼见,声可耳闻,是故难知其空。 是二事,般若波罗蜜中皆空。 如十八空义中说。 问曰:如我,乃至知者、见者,为是一事,为各各异? 答曰:皆是一我,但以随事为异。 于五众中,我、我所心起,故名为我;五众和合中生,故名为众生;命根成就,故名为寿者、命者;能起众事,如父生子,名为生者;乳哺、衣食因缘得长,是名养育;五众、十二入、十八界等诸法因缘,是众法有数,故名众数;行人法,故名为人;手足能有所作,名为作者;力能役他,故名使作者;能造后世罪福业,故名能起者;令他起后世罪福业,故名使起者;后身受罪福果报,故名受者;令他受苦乐,是名使受者;目睹色,名为见者;五识知,名为知者。 复次,用眼见色,以五邪见观五众,用世间、出世间正见观诸法,是名见者。 所谓眼根、五邪见、世间正见、无漏见,是名见者。 余四根所知,及意识所知,通名为知者。 如是诸法,皆说是神。 此神,十方三世诸佛及诸贤圣,求之不可得,但忆想分别,强为其名。 诸法亦如是,皆空无实,但假为其名。 问曰:是神但有十六名字,更有余名? 答曰:略说则十六,广说则无量。 随事起名,如官号差品,工能智巧,出家得道,种种诸名,皆是因缘和合生,故无自性,无自性故毕竟空。 生空故法空,法空故生亦空。 【经】“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般若波罗蜜,除佛智慧,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用不可得空故。 所以者何? 是菩萨摩诃萨诸名字法,名字所著处,亦不可得故。 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如是行,为行般若波罗蜜。 譬如满阎浮提竹、麻、稻、苇,诸比丘其数如是,智慧如舍利弗、目连等,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何以故? 菩萨摩诃萨用智慧,度脱一切众生故。 ”【论】释曰:有二因缘故,菩萨智慧胜声闻、辟支佛。 一者、以空知一切法空,亦不见是空,空以不空等一不异。 二者、以此智慧,为欲度脱一切众生,令得涅槃。 声闻、辟支佛智慧,但观诸法空,不能观世间、涅槃为一。 譬如人出狱,有但穿墙而出,自脱身者;有破狱坏锁,既自脱身,兼济众人者。 复次,菩萨智慧,入二法中故胜:一者、大悲,二者、般若波罗蜜。 复有二法:一者、般舟三昧,二者、方便。 复有二法:一者、常住禅定,二者、能通达法性。 复有二法:一者、能代一切众生受苦,二者、自舍一切乐。 复有二法:一者、慈心,无怨无恚;二者、乃至诸佛功德,心亦不著。 如是等种种功德庄严智慧,故胜声闻、辟支佛。 问曰:诸钝根者可以为喻,舍利弗智慧利根,何以为喻? 答曰:不必以钝根为譬喻,譬喻为庄严论议,令人信著;故以五情所见以喻意识,令其得悟,譬如登楼,得梯则易上。 复次,一切众生著世间乐,闻道德涅槃,则不信不乐;以是故以眼见事,喻所不见。 譬如苦药,服之甚难,假之以蜜,服之则易。 复次,舍利弗于声闻中智慧第一,比诸佛菩萨,未有现焉。 如阎浮提者,阎浮树名,其林茂盛,此树于林中最大;提名为洲,此洲上有此树林。 林中有河,底有金沙,名为阎浮檀金;以阎浮树故,名为阎浮洲。 此洲有五百小洲围绕,通名阎浮提。 问曰:诸弟子甚多,何以故说舍利弗、目揵连等,满阎浮提中,如竹、麻、稻、苇? 答曰:一切佛弟子中,智慧第一者舍利弗,神足第一者目揵连;二人于佛法中大,于外法中亦大。 富楼那、迦絺那、阿那律等,于佛法中虽大,于外法不如。 又此二人常在人众,助佛扬化,破诸外道;富楼那等比丘,无是功德,是故不说。 复次,若说舍利弗,则摄一切智慧人;若说目揵连,则摄一切禅定人。 譬喻有二种:一者、假以为喻,二者、实事为喻;今此名为假喻。 所以不以余物为喻者,以此四物丛生稠致,种类又多故。 舍利弗、目连等比丘满阎浮提,如是诸阿罗汉智慧和合,不及菩萨智慧百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问曰:何以不但说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而说百分、千分不及一? 答曰: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者,是其极语。 譬如人有重罪,先以打缚楚毒,然后乃杀。 如声闻法中,常以十六不及一为喻;大乘法中,则以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经】“舍利弗,置阎浮提满中如舍利弗、目连等,若满三千大千世界,如舍利弗、目连等;复置是事,若满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如舍利弗、目连等智慧,欲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智慧,百分不及一,千分、百千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释曰:此义同上阎浮提,但以多为异。 问曰:舍利弗、目连等虽多,智慧无异,何以以多为喻? 答曰:有人谓少无力,多则有力;譬如水少,其力亦少。 又如绝健之人,少众力寡不能制之,大军攻之则伏。 有人谓一舍利弗智慧少,则不及菩萨,多或能及;佛言虽多不及,故以多为喻。 如一切草木,力不如火;一切诸明,势不如日;亦如十方世界诸山,不如一金刚珠。 所以者何? 菩萨智慧,是一切诸佛法本,能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 如迦陵毗伽鸟子,虽未出[穀-禾+卵],其音胜于众鸟,何况出[穀-禾+卵]! 菩萨智慧亦如是,虽未出无明[穀-禾+卵],胜一切声闻、辟支佛,何况成佛! 又如转轮圣王太子,虽未成就,福祚威德胜于一切诸王,何况作转轮圣王! 菩萨亦如是,虽未成佛,无量阿僧祇劫集无量智慧福德故,胜于声闻、辟支佛,何况成佛!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出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 ”【论】问曰:先已说除佛智慧,过一切声闻、辟支佛上,今何以复重说? 答曰:非重说也。 上总相说,今别相说;先言一切声闻、辟支佛,不及菩萨智慧;今但明不及一日智慧,何况千万岁? 【经】舍利弗白佛言:“世尊,声闻所有智慧,若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智慧,佛智慧,是诸众智无有差别,不相违背无生性空。 若法不相违背无生性空,是法无有别异;云何世尊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 ”【论】问曰:上佛已说菩萨摩诃萨修智慧,出过声闻、辟支佛上,今舍利弗何以故问? 答曰:不问智慧势力,能度众生;今但问佛及弟子智慧,体性法中无有差别者。 以诸贤圣智慧,皆是诸法实相慧,皆是四谛及三十七品慧,皆是出三界、入三脱门、成三乘果慧,以是故说,无有差别。 复次,如须陀洹以无漏智灭结得果,乃至佛亦如是。 如须陀洹用二种解脱果,有为解脱、无为解脱,乃至佛亦如是。 如佛入涅槃,须陀洹极迟不过七世,皆同事、同缘、同行、同果报,以是故言无相违背。 所以者何? 不生性空故。 问曰:破无明,集诸善法,故生智慧。 是智慧,心相应,心共生,随心行,是中云何说智慧无生性空,无有别异? 答曰:智慧缘灭谛,是不生;因缘和合故无有自性,是名性空无所分别。 智慧随缘得名,如眼缘色生眼识,或名眼识,或名色识;智慧虽因缘和合作法,以缘无生性空故,名为无生性空。 问曰:诸贤圣智慧,皆缘四谛生,何以但说灭谛? 答曰:四谛中灭谛为上。 所以者何? 是三谛皆属灭谛故。 譬如人请天子,并食群臣,亦名供养天子。 复次,灭谛故说无生,三谛故说性空。 复次,有人言:“是诸慧性自然不生,性自空。 所以者何? 一切法皆因缘和合故无自性,无自性故不生。 ”问曰:若尔者,智慧、愚痴,无有别异? 答曰:诸法如,入法性中,无有别异。 如火各各不同,而灭相无异。 譬如众川万流,各各异色异味;入于大海,同为一味一名。 如是愚痴、智慧,入于般若波罗蜜中,皆同一味,无有差别。 如五色近须弥山,自失其色,皆同金色。 如是内外诸法,入般若波罗蜜中,皆为一味。 何以故? 般若波罗蜜相毕竟清净故。 复次,愚痴实相即是智慧;若分别著此智慧,即是愚痴。 如是愚痴、智慧,有何别异? 初入佛法,是痴,是慧;转后深入,痴、慧无异。 以是故,是诸众智无有别异,不相违背,不生性空,故无咎。 【经】佛告舍利弗:“于汝意云何? 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一日修智慧,心念:我行道慧益一切众生,当以一切种智知一切法,度一切众生。 诸声闻、辟支佛智慧,为有是事不? ”舍利弗言:“不也! 世尊。 ”【论】释曰:有四种论:一者、必定论,二者、分别论,三者、反问论,四者、置论。 必定论者,如众生中世尊为第一,一切法中无我,世间不可乐,涅槃为安隐寂灭,业因缘不失,如是等名为必定论。 分别论者,如无畏太子问佛:“佛能说是语,令他人瞋不? ”佛言:“是事当分别答。 ”太子言:“诸尼犍子辈了矣! 佛或时怜愍心故,出众生于罪中,而众生瞋,然众生后当得利。 ”尔时,无畏之子,坐其膝上,佛问无畏:“汝子或时吞诸瓦石草木,汝听咽不? ”答言:“不听! 先教令吐。 若不肯吐,左手捉耳,右手擿口;纵令血出,亦不置之! ”佛言:“汝不愍之耶? ”答曰:“愍之深故,为出瓦石,虽当时痛,后得安隐! ”佛言:“我亦如是,若众生欲作重罪,善教不从,以苦言谏之;虽起瞋恚,后得安隐。 ”又如五比丘问佛:“受乐得道耶? ”佛言:“不必定。 有受苦得罪,受苦得乐;有受乐得罪,受乐得福。 ”如是等,名为分别论。 反问论者,还以所问答之。 如佛告比丘:“于汝意云何? 是色,常耶? 无常耶? ”比丘言:“无常。 ”“若无常,是苦不? ”答言:“苦。 ”“若法是无常、苦,闻法圣弟子,著是法,言是法是我、是我所不? ”答曰:“不也! 世尊。 ”佛告比丘:“从今已后,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好、若丑;是色非我所,我非此色所;如是应以正实智慧知。 受、想、行、识,亦如是。 ”如是等,名反问论。 置论者,如十四难:世间有常,世间无常;世间有边,世间无边。 如是等,是名为置论。 今佛以反问论答舍利弗,以舍利弗智于事未悟,佛反问事端,令其得解。 菩萨度众生智慧,名为道慧。 如后品中说:萨婆若慧,声闻、辟支佛事;一切种智慧,是诸佛事;道种慧,是菩萨事。 复次,八圣道分为实道,令众生种种因缘入道,是名道慧;令众生住于道中,是为利益声闻种、辟支佛种、佛种。 又复一切智慧无所不得,是名一切种。 若有为、若无为,用一切种智知,得佛道已,应度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或大乘,或声闻乘,或辟支佛乘。 若不入三乘道,教修福德,受天上人中富乐。 若不能修福,以今世利益之事,衣食、卧具等。 若复不得,当以慈悲心利益,是名度一切众生。 问曰:若佛知一切声闻、辟支佛不能为众生,何以故问? 答曰:佛意如是,欲令舍利弗口自说,诸声闻、辟支佛不如菩萨。 是故佛问,舍利弗言:“不也! 世尊。 ”所以者何? 声闻、辟支佛,虽有慈心,本不发心愿度一切众生,亦不回善根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以是故,菩萨一日修智慧,过声闻、辟支佛上。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 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等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一切众生,令得无余涅槃不? ”舍利弗言:“不也! 世尊。 ”佛告舍利弗:“以是因缘故,当知诸声闻、辟支佛智慧,欲比菩萨摩诃萨智慧,百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论】问曰:上已反问舍利弗,事已定,今何以复问? 答曰:以舍利弗欲以须陀洹同得解脱故,与诸佛、菩萨等,而佛不听。 譬如有人,欲以毛孔之空与虚空等;以是故,佛重质其事。 复次,虽同一事,义门各异。 先言智慧,为一切众生故;今言颇有是念:“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令一切众生得无余涅槃。 ”无余涅槃义,如先说。 复次,一声闻、辟支佛尚不作是念,何况一切声闻、辟支佛? 【经】“舍利弗,于汝意云何? 诸声闻、辟支佛,颇有是念:我行六波罗蜜,成就众生,庄严世界,具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不? ”舍利弗言:“不也! 世尊。 ”【论】释曰:先略说我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今广说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因缘,所谓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 六波罗蜜义如先说。 教化众生,净佛世界,后当说。 余十力等,如先说。 【经】佛告舍利弗:“菩萨摩诃萨能作是念:我当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譬如萤火虫,不作是念:我力能照阎浮提,普令大明。 诸阿罗汉、辟支佛,亦如是不作是念:我等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释曰:所以十方恒河沙舍利弗、目连,不如一菩萨者,譬如萤火虫虽众多,各有所照,不及于日。 萤火虫亦不作是念:我光明能照阎浮提。 诸声闻、辟支佛不作是念:我智慧能照无量无边众生。 如萤火虫夜能有所照,日出则不能。 诸声闻、辟支佛亦如是,未有大菩萨时,能师子吼说法教化;有菩萨出,不能有所作。 【经】“舍利弗,譬如日出时,光明遍照阎浮提,无不蒙明者;菩萨摩诃萨亦如是,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度脱无量阿僧祇众生,令得涅槃! ”【论】释曰:如日天子怜愍众生故,与七宝宫殿俱绕四天下,从初至终,常不懈息,为众生除诸冷湿,照诸闇冥,令各得所;菩萨亦如是,从初发心,常行六波罗蜜,乃至十八不共法,为度众生无有懈息,除不善冷,干竭五欲泥,破愚痴无明,教导修善业,令各得所。 又日明普照,无憎无爱,随其高下,深浅悉照;菩萨亦如是,出于世间,住五神通,处于虚空,放智慧光明,照诸罪福业及诸果报。 菩萨以智慧光明,灭众生邪见戏论;譬如朝露,见日则消。 发布时间:2025-11-16 14:07:00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4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