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证严法师:身心皎若流璃 内容: 身心皎若流璃世界光如水月,身心皎琉璃。 但见冰清涧底,不知春上花枝。 明憨山德清禅师〈山居诗〉修实行静思小语⊙对一个意志薄弱的人来说,修行确实很难:但对一个毅力坚强的人来说,修行却很简单。 ⊙修行并非逃避现实,离开人群:而是以众生为重,关心众生是否能离苦,而不是计较自己是否能解脱。 ⊙光用眼睛看而心眼不开的人,一定胡里胡涂。 ⊙存有逃避人事、远离复杂境界的妄想,想找一个耳根清净、与世无争的环境来自修;这种消极隐遁的修行态度,跟真正「与世无争」的境界完全是两回事。 ⊙视力正常的人,往往看不清好人、坏人:失明的人却连最微细的东西与事情都能操作自如,这就是运用心眼。 静思小故事看见笼内的白老鼠整天忙个不停,不论转了多少圈,还是在原地。 修行绝对不能如此,必定要十分精确地选择自己应走的道路,不可盲目摸索,没问清楚方向就开始走:走了一段路后,觉得好像有点错了,才回过头来。 一生有多少时间可以让我们走走停停,迂回地再重新开始呢? 修行者的精神静思小语⊙学佛若不能修改过去的偏执、陋习,却更加深一分执迷不悟,到最后终会成魔道。 ⊙贪瞋痴的烦恼如果不能去掉,就像一只大象踩入烂泥沼中,愈踩愈深,无法救拔。 ⊙责任是成就人生的要素,我们若逃避责任,则这趟人生就会虚度。 ⊙「神通」是道精美的菜肴,色香味俱全,但不切实际:「佛法」虽不好吃(指忠言逆耳,教人息贪瞋痴),却能让你真实受用。 静思小故事有不少在家人,平常除了为自己的生活努力,也发心于道业,肯布施、能割舍,在修行上有不错的成绩,有些专志的修行者似乎还略逊一筹! 修行者一定要拿出苦行僧的精神,既然随着人类的文明及社会的进步而生活,就要面对现实、走入社会,为苦难的众生尽一分力量。 不仅要控制心念不受社会物欲所引诱,还要预防自己的心灵被名利所诱惑,并且要付出爱心及无私的慈悲心,去爱护一切众生。 若能做到这些,就可称做现代的修行者、现代的宗教家了。 静思小语⊙身心轻安,没有烦恼,就是修行的最高境界。 ⊙乐观是我之所得,悲观是我之所失。 静思小故事有一年,因为南部地区很久没下雨,水利局非常担忧稻作是否能够丰收,每个人求雨的心都很强烈。 若此时果真下起一阵大雨,而大家的防洪工作尚未做好,必定会造成很大的灾害,大雨一来,将会冲毁一切设施与农作:而雨水一停,早象却仍无法消除。 学佛的心与此相同。 若以强烈的心念求道,想现求现得,是非常危险的:就像求雨而雨水太多,受不了时也会崩溃。 所以求法应该修心养性,像细水长流,一秒钟都不能停止,一天都不能停息:道心一停,名利心很快就会闯进来。 念兹在兹静思小语⊙如果保持心思统一,则做什么事都顺利通畅。 一个人可抵四、五个人的工作量,而且做得很完美,这不就是「神通」吗? ⊙不要「求」智慧,要努力「增加」智慧。 心若有「定力」,细心观察,自然就会产生智慧。 ⊙说话也要有「禅」,说话时把心定下来,将精神统一,则所说的都是负责任的话。 ⊙把心守在身上,身心与行动一致。 如此一来,真善美的人生功德,就会在言行举止间表现出来。 静思小故事昨天大家在赶工作,五、六个人挤在工作房里,而屋外也有许多人继续在工作,这种连贯式的作业,第一步骤若做不好,后面的人就得再多花一番工夫。 我走上前教他们怎么做,怎么拉直、抚平,一下子就完成工作,而且产量比五、六个人做得多。 为什么已经做了两、三天的工作,还没有人想到这个方法,让工作做得又快又完美呢? 那就是心不专啊! 大家常常说,每次师父来做过的工作,都会更加快速、更加完美! 那是因为我做事情都是「念兹在兹」,手在工作时,心思就在手上:双脚走路时,心念就在脚上:开口说话,心思就放在嘴上。 精神统一,心念一致,这就是「禅」。 清净礼拜静思小语⊙修养自己,就是佛教最大的护法。 ⊙佛像后面有个光圈,代表佛的功德无量,心地光明普照一切。 我们也有心光,只是被世间五欲财、色、名、食、睡所分散而发挥不出光亮。 静思小故事清晨远远传来朝山、念佛的声音:大家口业清净全无是非之语,此即清净口业:身体随着佛号、三步一拜即清净身业:全心念着佛号,想着佛陀的伟大,抱持朝圣者的恭敬心来礼拜,此为清净心业。 在拜佛、朝山时,是否每个人都能身、口、意三业清净呢? 在此时此刻,是否感觉自己的心与佛心非常接近呢? 心若常常与佛接近,心地自然会清净,娑婆世界的秽土也能变成清净土。 法施静思小语⊙脚若踩到污秽的东西,洗一洗就干净了:听法之后,若无法消化而一直积在心中,这样你的心就不如脚了。 所以,学佛一定要不执着。 ⊙身为佛弟子,应具足智慧,将佛格「圣化」,深入体解佛法,发无上心,度化无边众生。 切勿将佛「神化」,盲目追求虚幻缥缈之假相,以致走火入魔,心不由己。 如此不仅自误,甚且误人。 ⊙听经闻法,而能身体力行就叫做「像法」。 若闻法不能起欢喜心,反而加以毁谤就叫做「末法」。 静思小故事现在有很多人认为学佛必须多听经,多闻佛法。 哪里有法师讲经,就到那里去听,只知道「听经就是功德」而己。 大家去听经助道场,是否有助于自己心中的道场? 无常生命,真常道路静思小语⊙人生不过数十寒暑,苦守着世间的财物是件忧愁苦恼的事,何不以财力、物力换取一条无挂碍的道路呢? ⊙听佛法,有人觉得不好受,因为每句话都像针一样刺中他的心:肯接受的人,则能增长智慧善根。 若逃避、不肯认错,佛法的智慧便无法深入心田。 ⊙把日子虚掷在歌台舞榭里,浪费在纸醉金迷中,这犹如沉睡的人生,无法发挥生命功能。 ⊙佛法虽是苦口良药,但是能感觉到苦、能触到痛处,那个人才有救。 没有感觉的人,就像鸦片中毒太深,就算是良药也无可奈何。 ⊙要学习勇敢地面对无常的生与死、顺与逆、乐与苦,因为不管人们愿意或不愿意,这些事实随时都可能会降临。 静思小故事之一在玉里有一件个案一位以前是地方上有钱有势、能呼风唤雨的出名人物,如今却落得财产尽失,车祸、重病接二连三地降临,贫病到需要我们救济的地步,真正印证了「富不过三代」的格言。 这就是无常啊,父母的财富不一定能庇荫子孙,千万不要认为有钱、有名、有势是一辈子永久的事。 静思小故事之二三十年前,我看尽了人生舞台的生、灭、爱、怨。 记得我曾为了要照顾生病的弟弟,在台中医院待了八个月。 那时我看遍了人生的身心苦痛,看到群医束手无策,也看到了生命的无奈,使我对人生有分深刻的体验。 而父亲的猝逝,更让我备尝丧亲之恸,使我几乎崩溃。 由此,我体悟到在生命终结时,财产、名誉、地位毫无作用可言,死神的权力是那么大。 我思索人生在世所为何来? 若只为了三餐温饱而终日忙碌,有何意义? 女人的一生只能担负一个家庭吗? 何不将这分心力、将父母的养育之恩,扩大报答给芸芸众生呢? 这两足不能缺静思小语⊙成功有三个要诀一要有志:有志则不甘下流。 二要有识:有识则学问无尽。 三要有恒:有恒则无事不成。 ⊙要成就福业有四种方法一是恒行法施:以长久心来行法施。 二是起大悲心:把众生的苦,当作是自己的苦痛。 三是化诸有情:端正自己,教化有情。 四是忍辱:不能忍,就无法成就事业。 ⊙福与慧如双足,能修福则有众生缘,有智慧则能领导大众。 拥有这一双「如意足」,才能够「进步」。 ⊙智慧的发挥,要靠毅力不断持续:若只具智慧,欠缺勇敢的毅力,也是无法成事。 ⊙单行慈悲而缺了守戒心,就像明月被乌云遮蔽一样,透不出光静思小故事以前我们种花生等五谷杂粮时,只要一将种子埋进土里,就希望隔天有阳光日照。 但是,每天出大太阳也会令人烦恼,所以过几天后,就希望下阵雨,补充水分。 一旦多雨不晴,又会开始担忧根部一直泡在水中会烂掉。 总之,种子种下后,水分、土壤、阳光、空气都要非常均匀:唯有适当的因缘助成,种子才能成长。 菩萨精神静思小语⊙能服务人群即是「悟」,能体会到助人的快乐,即是佛的境界。 ⊙「有」则惜福,「无」则知足,自然能够自在、离烦恼。 ⊙学习,要有「小鸟初飞」的精神,不怕跌倒、不怕失败,直到学成为止。 静思小故事有一年好人好事的表扬,我也是其中一个,但我并不想让别人来表扬,因为这是我应该尽守的本分,「为佛教、为众生」是应该做的事,让人表扬受之有愧啊! 学佛应该要有平等、平常心,誓死以自度利他为任。 这种利益众生的任务不只到死为止,还要「倒驾慈航」,有生生世世再来的誓愿。 发布时间:2025-11-14 16:19:15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3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