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为正念而生 内容: 为正念而生第二届观自在禅修营开示济群欢迎大家参加观自在禅修营。 从这个禅修营的名称,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个禅修营的宗旨,以及参加禅修的意义所在。 【观自在,修行方法和成就目标】我们的禅修营叫做观自在,这也是观世音菩萨的名号。 我想在座的多数都读过《心经》。 经文开头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可见,观自在既是观音菩萨的名号,同时还蕴含着般若法门的修行方法和成就目标。 这个方法,就在于 观。 在观照心念的过程中,消除内在的迷惑烦恼,获得解脱,获得自在。 所在我们要在禅修过程中学会观,学会用佛法智慧观照内心,观照世界。 《心经》所说的行深般若,就是般若深观。 我们现在所修的禅观,主要是从观照入手,通过对觉知力和观照力的培养,解决内在的迷惑烦恼。 当心念逐渐平息,内在的般若空慧才会显现出来。 这是我们本自具足的觉悟本体,也是解脱和成佛的潜力。 正如《六祖坛经》所说: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 但这种力量却被重重烦恼所遮蔽,虽有若无,即《坛经》接着所说的:只缘心迷,不能自悟。 因为心迷失在无明妄想中,所以认不出这一宝藏,更不知如何开启。 禅修所做的,正是开发内在的般若智慧。 初级阶段是以内观为主,培养我们的觉知力和观照力。 这种觉知力,就是般若体现在意识上的作用。 进而通过观照,将心带回觉性的海洋,体认实相般若。 《心经》称之为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 当然,这现在只是观音菩萨的境界,不是我们的境界。 在接下来的禅修中,可以从觉知力和观照力入手,当内在的般若智慧得以开发,我们就有能力摆脱一切痛苦,是为度一切苦厄。 当迷惑烦恼被观照所消融,所瓦解,我们也就自在无碍了,所以叫观自在通过观,使内心获得自在。 我想,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自在。 但我们对自在的了解,往往侧重于外部环境,以为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和生活环境就能达成目标。 于是就把关注点向外投射我们关注感情,关注家庭、关注事业,希望从中获得自在。 却不知,这种对物质世界的关注,带来的恰恰是不自在。 因为关注会成为执著,执著会成为需求。 久而久之,还会形成依赖。 这种依赖,正是不自在的开始。 因为每一种依赖都需要我们去经营,去维护。 但世间是无常的,不论感情、事业,还是我们现在的色身,都是脆弱而无常的。 这种无常时时都在我们身上或身边发生,即使我们再迟钝,再回避,也不会感受不到无常的存在。 这就使得我们内心隐隐有一份不安全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恐惧。 这种恐惧的根源并不是无常,而是我们的依赖。 当我们对某个对象过分依赖时,就会害怕失去,这就导致焦虑和紧张。 随之而来的,还有失去依赖后的孤独感,以及依赖受到攻击时的嗔恨心,等等。 可见,人的负面情绪都是自己一手缔造的。 在这样的情绪中,我们迷茫、被动、不能自己。 而当我们没有这份依赖时,还有什么可以担心,可以害怕的呢? 所有这些情绪的产生,又和我们对外在世界及对生命自身的错误认识有关。 我们总有这样那样的烦恼,有的来自感情,有的来自家庭,有的来自事业,有的来自人际关系。 通常,人们总是希望通过改善环境来解决问题,事实上,这种解决至多只能起到暂时缓解的作用。 就像身体内部的炎症,如果只在表皮涂抹一些清凉镇定的药膏,是无法起到任何实质作用的。 心病还需心来医。 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从我们的心着手。 每个人都具有圆满的觉性,这个觉性是万法具足的,不需要任何外在支撑。 一旦开启觉性,所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以无明执著为基础,当无明不再,执著不再,哪里还有它们的立足之处? 哪里还有它们的安身之地? 这时的自在,才是真正的自在,无拘无束,了无挂碍。 佛陀就是这样的得大自在者。 当然,这个自在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修习正见和止观而来。 所以,观自在三个字,既是我们禅修的内涵,也是禅修所要达到的目的。 如果我们希望获得自在,就要把投向外部的目光收回,转向对内心的关注。 【心种种故,色种种】心和物是组成世界的两大因素,并具有相互作用。 但佛法特别强调心的主导作用,故称心性之学。 就像某人持枪杀人,我们不会给枪判罪,而是会给持枪者判罪。 因为他有一颗凶恶残暴的心,才会将枪口对准他人,才会置人于死地。 所以说,心才是善恶的源头。 佛教关于心的典籍非常之多,主要有两类,一是立足于真心,一是立足于妄心。 真心,是指生命本具的清净无染的觉性,禅宗就是依此建立修行,其特点在于直接、迅速,所谓一超直入如来地。 此外,唯识、阿含等思想体系则侧重从妄心来建立修行。 因为真心虽然重要,但凡夫很难触及,只有上根利智者才有能力直接体认真心,见性成佛。 就像极薄的云层,能迅速被阳光穿透。 而常人都是活在迷妄的系统中,尘垢重重,不见天日。 凡夫所以为凡夫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无明。 正是无明所形成的错误的认知模式,使我们看不清自己的本来面目,看不清世界的真实相状。 这种误解是由认识决定的,修行所做的,正是帮助我们摘下这付由错误认知构成的有色眼镜,如实看待自己,看待世界。 佛典中,对妄心有着详尽分析。 如心理学所说的注意、表象、情感、意志等普通心理,佛教称之为遍行心所,有作意、触、受、想、思五种。 以此构成的认知模式,是不可能对世界达成正确认识的,所以就会发展出贪、嗔、痴种种烦恼。 除此而外,我们内心也有善的心理,就是道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 从佛法观点来看,当善的心理产生作用时,当下就能给自他双方带来快乐。 比如慈悲,不仅能令他人感到温暖,也能令我们自己调柔安乐。 反之,不善的心理产生作用时,当下就能带来痛苦。 当一个人进入嗔恨、嫉妒的状态时,内心是纠结而躁动的,当我们把这种心理表现出来,还会令他人备受痛苦。 人是什么? 相貌吗? 地位吗? 身份吗? 这些都是外在符号,暂时和我们有关而已。 真正的内涵不是其他,正是我们当下的心态、性格和人格。 这种心态和人格来自生命的积累,同样是贪心,有些人贪吃,有些人贪色,有些人贪财。 这些贪心引发的负面情绪也各不相同,有的会带来焦虑,有的会带来恐惧,有的会带来孤独,有的会带来沮丧。 此外,有些人很自卑,有些人很自大;有些人很狭隘,有些人很宽厚;有些人很粗暴,有些人很慈祥。 不论这些情绪多么强烈,也不论这些性格多么刚强,都不是天生,而是由心念积累而成。 最初不过是一念之微,但这一念接着一念,就会念念相续。 但心念又是无常的。 比如你现在很开心,可能很快就因为什么不开心了。 这种开心与否,并不是我们的主动选择,而是面对不同境界的本能反应。 也正因为心念是无常的,我们才能主动加以改变。 比如有人会在痛苦中无力自拔,其实,那只是我们不懂得心的运作规律,不懂得怎样进行调整。 虽然我们都害怕痛苦,却常常在痛苦到来时沉溺其中,越陷越深。 我们不知道,痛苦也是一个念头,即使当下再强烈,其本质仍是空无自性的,仍是可以改变的。 你要告诉自己,这是心灵天空的一个念头,一片云彩,而不是天空。 具备这样的认识,念头的影响就会减弱。 反之,当我们把心投向对念头的执著时,会觉得这种痛苦越来越大,越来越真切。 这个大,也是我们的一种认识,你觉得它很大,它就变得很大了;你觉得它很真切,它就变得很真切了。 因为每种心念都是我们反复串习的结果。 只要不断重复,力量就会越来越大,进而成为心灵世界的主导从一念爱心变成强大的爱心,从一念嗔恨变成剧烈的嗔恨。 这些心理力量又会形成我们的生命之流,轮回之流。 佛教将有情分为天、人、阿修罗、地狱、畜生、饿鬼六道,这些生命形态也是由心念构成。 比如畜生代表着愚痴的张扬,饿鬼代表着贪婪的张扬,阿修罗代表着斗争的张扬。 六道如此,当下的现实也是如此。 追求艺术的人,每天会想着艺术,在追求过程中,就会逐渐形成执著,促使他进一步追求。 经商的人、从政的人、做学问的人,哪一个不是如此呢? 这就是当下的轮回,现世的轮回。 在这样的执著中,我们是不得解脱的。 因为贪著会像绳索一样,把我们和执著对象牢牢捆绑在一起。 佛法所说的解脱,就是帮助我们解开这条执著之绳。 当我们不再执著,当下就回归到解脱了。 因为我们本身就具有解脱的潜力,不必再去另外找寻一种叫做解脱的境界。 所以说,解脱并不是天方夜谭,事实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方法正确,无须千里追寻,万里跋涉当下即是。 【觉性,才是究竟的皈依处】学佛,是帮助我们认识内心的种种念头,进而加以调整。 阻止其中的不良心理,发展其中的正向心理,也就是佛法所说的正念。 在我们皈依的佛法僧三宝中,佛是代表正念修习的圆满,这个正念就是觉性。 换言之,佛陀已在迷惑中彻底觉醒,圆满开启生命内在的觉性。 皈依佛,就是通过学佛来认识内心,降伏烦恼,达成和佛陀同样的成就。 法是代表了解心灵的智慧,以及发展正念、消除妄念的一门技术,也就是禅修。 具备一定正见之后,也会知道什么是正念,什么是妄念,但如何让正念变得强大,让妄念逐步消除? 这就需要正确的方法。 皈依法,就是依佛陀所说的教法树立正见,进而根据佛陀讲授的调心之道反复实践,将正见真正落实于心行。 僧是代表清净解脱的品质,尤其是贤圣僧,他们已经沿着佛陀开拓的道路走向解脱,证得涅槃。 所谓涅槃,就是完全平息烦恼妄念,生命不再有任何躁动,并使内在觉性得以显现。 皈依僧,就是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宝,并以他们作为修行的良师和助伴。 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亲近所有僧众,只须依止能够引导我们如法修行的师长即可。 总之,皈依就是选择帮助我们认识内心、开发觉性的信仰对象。 这个信仰对象就是三宝,以佛为榜样,以法为指导,以僧为助伴,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但我们还要知道,皈依不是寻找一种外在依赖。 在究竟意义上,是要认识我们的觉性。 所以佛陀在《阿含经》中告诉我们: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自依止,是说解脱要靠自己。 但凡夫充满无明的,所以还要依法。 而法是佛陀两千多年前讲述的,这就需要亲近善知识,依法得解脱。 否则,我们可能会师心自用,也可能不得其门而入。 所以,我们既要依靠外在的三宝,也要知道,修行的重心是在我们内心。 究竟的皈依处,是心灵内在的觉性而非其他。 【发心,对心的选择和发展】皈依而外,佛法还特别强调发心。 很多人对发心理解得比较抽象,认为这是一套形而上的哲学。 其实,发心就是我们要发展一种什么样的心念。 学佛之前,我们一直在发展凡夫心,在发展轮回。 如果我们不希望继续这样的现状,就要开发走向解脱的心理力量。 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心就是开发心灵潜在的觉性。 发出离心,是发愿从轮回中走出。 但更重要的,是从构成轮回的心理基础走出,那就是贪嗔痴,就是无明我执。 所以,出离心的本质不是说出离某种对象,而是出离贪嗔痴的心理。 当我们出离这些心理时,当下就是解脱,此处就是解脱而不是解脱到别的世界。 发菩提心,是发愿以自觉觉他、自利利他为尽未来际的目标。 通过这样的愿望和实践,成就像诸佛菩萨那样的大慈悲和大智慧。 我们希望财富增值,需要选择最有价值的项目投资。 我们希望生命提升,就要开发内在的觉性,这是一项可以给我们带来无量利益的心灵投资,将使我们彻底断除烦恼,成就解脱;进而使天下众生断除烦恼,成就解脱。 发心既包含着对目标的确立,也包含着我们当下的用心,那就是以成佛、以利益一切众生为目标。 但利他也离不开自利,这个自利就是开发内在觉性,否则我们是没有能力真正帮助众生的。 而且,利他和觉悟并不矛盾,在利他过程中,我执会随之减弱,使觉性得以开显。 所以,发心对禅修也非常重要,它是代表对心念的选择和开发。 禅修的核心就是正念,这个正念离不开选择,离不开发展。 发心,就是帮助我们选择内在的良性心理,进而发展它,使之成为生命主流。 【持戒,建立简单清净的生活】很多现代人对戒律不以为然,觉得这是一种外在的约束,一种过时的传统,和禅修没什么关系。 其实不然,因为在凡夫的心念之流中,贪嗔痴有着强大力量。 一旦陷入其中,就会像漩涡那样,将我们越卷越深,不能自主。 这就必须阻止不良心念的相续。 戒律的作用,正是帮助我们建立心灵的防御系统。 我们在受戒时,发愿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在庄严的宣誓过程中,内心会产生强大的自制力。 当我们习惯性地想要杀生、偷盗、邪淫时,这种自制力就会产生作用,使我们不再被串习的漩涡席卷而去。 持戒,不仅能阻止妄念的延续,还能指导我们建立一种简单、清净、健康的生活。 现代社会的很多问题都是生活方式造成的,过度的娱乐,使我们内心躁动,混乱不堪;过度的消费,使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日益恶劣。 在佛陀所说的八正道中,就特别强调正业、正命的重要性。 当生活简单了,心也就简单了;生活清净了,心也就清净了。 禅修,同样需要建立健康的生活,这样才能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 所以,禅修绝不是每天抽时间打打坐就能坐好的,既要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也要有健康的生活为助缘。 如果我们对行为不加约束,每天都在纵容妄念的发展,即使由闻思培养了一点正念,也会很快被掩盖,被遮蔽。 可见,皈依、发心、持戒都是禅修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也是培养正念的基本前提。 【依正见善用其心】正念最为核心的因素,就是正见。 本次禅修重点使用的是四念处,这是佛法的四种基本认知,分别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 此外,大乘佛法所说的诸法唯识、缘起性空等,都是立足于不同层面的正见,有助于我们认识内心,明确自己究竟要选择什么,放弃什么。 当然,作为禅修来说,更重视实际训练。 在未来几天修行中,希望大家在宗净法师的指导下用功办道。 西园寺给大家提供了优越的修学环境,你们所在的地方叫大觉堂,是三宝楼的中心。 大觉,就是三宝的核心内涵,我们来到这里,也要有成就觉悟的信心。 禅修并不复杂,关键是善用其心。 简单地说,就是认真走路、专心呼吸、活在当下、保持觉知。 基本的禅修大体就是这些内容,容易不容易呢? 你们会不会认真走路? 会不会专心呼吸? 似乎都很容易。 但真正做到并不那么容易。 不过我们无须气馁,只要认真实践,总归会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希望大家在这七天内,珍惜善缘,努力精进。 发布时间:2025-11-10 10:26:25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3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