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心经的人生智慧(六) 内容: 日常生活中,人们要为身体的吃而烦恼:穷人不知道下一餐食物在哪里,富人什么都吃腻了,下餐却不知该吃什么才可口;为穿而烦恼,服装款式层出不穷,穿什么才时髦呢? 当然也还有人为冬天的到来,没有寒衣而苦恼;为住而烦恼:地皮的价格不断在上涨,买一套房子要几十万,租房也很对于工薪阶层而言,住房是很令人操心的。 有了房子又因为太窄,或周围环境差不理想,住得不舒服。 有人想住宽敞的楼房或别墅而又没钱。 为了我的幸福,吃、穿、住就够烦恼一辈子了。 与基本生存相应的是财富。 为了维护我能够更好地生存,就得拚命的去工作,去创业。 假如没有特别的技能,就需要卖苦力;有人虽然有自己的事业,但这事业就像一副沉重的担子,终日要为此操尽心思。 工作原为享受,而为了工作必须放弃享受。 创业难,守业也难。 人在没有财富时,为了我的生存会处在不断追求财富的奋斗中。 一旦富足,人生无所追求,生活就会出现厌倦,那就更可怕了。 为了使我更为风光,这又产生名誉的问题。 在五欲中,名誉也被列为人的重要欲望之一。 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不仅要吃穿住,还要有社会地位,而地位又来自名声,倘若名声不好,在社会上没有地位,我就会觉得很窝囊;而名声好,社会地位高,处处受人尊敬,我就觉得风光。 因此人们为了我的更好生存,格外重视名誉。 在民间社会,有为人格受辱而打架;在名流阶层,有为名誉的损害而上法庭。 作为我的存在还有思想和见解,因为执我的关系,于是就特别重视我的思想,我的见解,一般人都有表现自己思想见的习惯,希望别人理解我,同情我,假如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就会觉得难过。 在一个政府中,同事间因为见解差异而出现不同的党派;哲学家因为见解不同而辩论,西方宗教因为见解不同而出现战争,我见使得世界出现是非纠纷,我见使得人们局限在原有的认识上不能进步,我见障碍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我见影响了人对真理的认识,我见还是一切烦恼生起的根本。 当然,众生执著我相,带来的烦恼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了。 总之,人类一切烦恼都是以执我为根源。 正如《菩提道次弟略论》卷四说:由我贪增上,以我爱执持,从无始生死直至于今,生起种种不可欲乐,虽欲作一自利圆满,执自利为主要,以行非方便故,虽经无数劫,自他义利皆悉无成,非但不成而已,且纯为苦所逼迫。 众生执我,原为我的幸福,然因为执我故,带来了人生的种种烦恼。 《心经》中的无是对有情的透视。 有情不外是五蕴的和合,从十二处看,不外是生理(六根)及心理(六识)的组成。 平常人执五蕴为我,但以佛法智慧来看,五蕴中求我都了不可得,因为我们不可以执即蕴为我,五蕴的色身是无常的,倘蕴即是我,那么我也是无常;当然我们也不可以执离五蕴有我,我在五蕴之外,我与五蕴如何建立关系呢? 《金刚经》是以谈空为核心的典籍,但它的重点在于谈无我。 打开《金刚经》我们就会发现,《金刚经》处处都在说无我。 如《经》曰: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又曰: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又曰: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又曰: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这些都说明了无我在修习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无我能使我们超越自我。 世间上有许多人因为对自我不满意,他们想方设法的要超越自我,但无论如何也超越不了,于是乎很痛苦,很烦恼。 原因是什么呢? 是因为执我。 我们现有的人格是以自我为中心形成的,我执假如没有动摇,要想改变我们的人格,那是很难的。 因此,要想超越自我,首先必须放弃我执,由通达无我始能超越自我。 与有情世间相对应的是器世间,有情的器世间是取决于有情认识能力,即有眼识所见的色像世间,耳识所闻的音声世间,鼻识所嗅的香气世间,舌识所尝的味道世间,身识所感的触觉世间,意识所缘的法尘世间。 一个人六根六识具足,他始有六处世间,倘若他没有眼根,他就失去色像世间;缺乏耳根,他就失去音声世间。 器世间的内容主要是六处,六处又称六尘,尘是灰尘、尘埃具有染污义,是说六处境界具有染污六识的作用。 比如说当我们六识没有接触六处境界时,我们的心是清静的、平静的,换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眼不见,心不烦。 可是我们一旦接触境界了,即眼睛看到仇人或情人时,内心必然会产生强烈的波动,是仇人则怒火中烧,是情人则依恋不已,此时内心还平静吗? 还清净吗? 世人不了解六尘,住著六尘境界,遂为八风所动。 八风是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利是利益,如经商赚钱,买奖券中奖。 衰,如买股票下跌,生意亏本。 毁,是被人毁谤。 誉,是得到某种荣誉。 称,是听到别人的称赞。 讥,是受到他人的挖苦。 苦,是生活在逆境中。 乐,生活在顺境中。 八风是八种不同的顺逆境界它渗透于生活各各领域中,世人心随境转,因而终日为八风所吹,心境总处在动荡不安之中,时而苦乐,时而忧喜。 住著六尘,使我们在意世间的称讥毁誉。 世间名言概念原是约定俗成的,每一种概念都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人们所赋予它的。 比如有人说你了不起,对于一个确有成就的人听了之后,非常高兴,觉得你在称赞他;作为并无特长的人,听了了不起,会觉得你在挖苦他。 同是了不起这一概念,它可以是称赞的褒词,也可以是挖苦的贬词。 它的实际含义究竟是什么? 再说了不起也不过是一个符号,它与事实是两码事的,今天有人说你了不起你也可能是了不起,也可能不怎么样,因为假如你真有本事,别人不说你,你依然是了不起;而你如果没有本事,并不会因为他人的称赞,你就变得了不起了。 然而,世间人因为执著声尘的关系,非常重视别人的评论和看法,一旦听到他人的恭维赞叹就心花怒放;听到他人毁谤,就垂头丧气。 心境不能自己把握,总是随著舆论左右。 住著六尘,也使我们重视得失。 世人总是生活在得失中,如经商不是赚钱就是亏本;买奖券不是中奖就是不中;高考不是考中便是落榜;谈恋爱不是走进教堂就是各奔东西;家庭不是琴瑟和谐就是亲人反目。 人总是爱得而恨失,然而得失就像一对孪生姐妹,有得的地方总有失。 有时是顾此失彼,即得失是同时的,比如有人开办一家公司,事业钱财是有了,闲情却无了;有人谈上一个美女,专注于恋爱,男女的感情生活得到满足,而一般朋友却疏远了。 有时先得后失,如先发财后破产。 有时先失后得,如越王的卧薪尝胆,后来吞并吴国。 有时失就是得,如塞翁失马,得失相依,在得失的面前应该不值得忧喜,然而世人因为情有所偏执,当我们经商时候,把财富看做人生的一切;恋爱的时候,把爱情看得无比神圣,以为人生快乐尽在其中;读书的时候,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因而我们只重视人生的某一方面,把人生的一切幸福都建立在这上面,忽略了人生其他方面。 因此当我们既使在一个领域得到了快乐,不知你是否知道,此时你已经失去了其他领域存在的快乐。 在搞佛学讲座中,我经常喜欢说到这样一个问题,既现代人只懂得赚钱的重要,以为有钱就能过的快乐幸福了。 其实构成人生幸福不仅是财富,还有比财富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心灵与身体。 有财富没有健康的身体,不能享受;有财富有健康的身体,但没有健康心灵,也不能活得快乐。 一个人烦恼时,可以逃避环境,但无法逃避他的心灵,就像你心情不好时,不论跑到哪里你都感到烦闷一样。 发布时间:2025-11-10 10:20:56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3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