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济群法师:十善业道经的启示之七 内容: 七、建立幸福人生的十种行为(一)不杀生【龙王! 若离杀生,即得成就十离恼法。 何等为十? 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四、身常无病;五、寿命长远;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九、无恶道怖;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这段经文讲的是不杀生。 在讲到不杀生的利益之前,首先要明白什么是杀生。 有很多人对杀生的含义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 在社会上,对杀生的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些人说,这些动物如牛马猪羊,它们天生该就是给人吃的,人就应该吃这些东西;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你们学佛的人既然吃素,不杀生,蔬菜也是有生命的啊? 你们吃蔬菜,这不也是杀生吗? 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是不对的。 牛马猪羊和人一样,都是六道众生,只是生命的层次比人低级一些。 一个人如果在现世不好好修行,来生也会堕落到畜生道的,怎能说牛马猪羊天生就是给人吃的呢? !那么,佛教对杀生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在佛教里,把动物叫作有情。 有情意谓有感觉、有思惟、有感觉的动物。 如人有思维、有感情、有记忆力,属于高级动物。 那些有记忆、有神经、有感觉的动物,它能感觉到冷热、疼痛,如蚂蚁之类的,属于低级动物。 无论是高级动物还是低级动物,都是我们不能杀生的范围。 再像蔬菜之类的植物,既没有感觉,也不知疼痛。 属于无情生命的范围。 《荀子非相篇》中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 人有气、有生、有知、而且有义,最为天下贵也。 所以,吃素属于不杀生范围。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说明,就是学佛的人是否一定要吃素呢? 有的人觉得学佛吃素难以做到? 这是在家居士会经常碰到的一个问题。 当然,吃素是不杀生的最好表现,吃素也体现了学佛者平等慈悲的胸怀。 因为一个人吃素了,自然也就不会涉及到杀生。 但是作为在家居士来说,有的人如果没有条件吃素,吃荤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吃三净肉。 佛教所说的三净肉,是不见为你杀,不闻为你杀,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是为你杀,在这种情况下,吃这种肉也不算是杀生。 在日常生活中,学佛的人还会碰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不杀生,那么家里要不要搞卫生? 譬如,厨房里有很多蟑螂、蚂蚁,如果搞卫生伤害了小虫怎么办呢? 因为搞卫生,肯定会伤害到微小的生命。 佛陀在世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的情况,比丘们就请示佛陀,佛陀回答说:卫生当然要搞,但在搞卫生的时候,要尽量地小心,不要伤害到这些生命。 你们搞居室清洁卫生的时候,不要用必扑之类的灭虫剂往虫的身上喷,如果往虫的身上喷,那就是杀生了。 假若不是故意的,无意中害死一两只虫也不算犯杀生戒。 当你发现在搞卫生时误杀了虫,就要马上生起一种忏悔的心,生起一种自责的心,并要为它念佛,把念佛的功德回向给它,祝它早日解脱恶道之苦。 只要你本着这样一种心情,这样的误杀也是没有关系的。 也许有人还会问:如果不杀生,那街道上让我们除四害怎么办呢? 像蟑螂、蚊子、苍蝇、老鼠这些生命能不能杀呢? 因为它们是害虫,有的人认为就应该杀。 其实,这种观点也不对,所谓的害虫与不害虫是相对而言的。 相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它们确实是害虫;反过来,相对它们而言,人岂非具有更大的危害? 假如从它们的角度来看,一定也会觉得人类是害虫。 所以,我们要有慈悲心,避免杀生。 也就是说,应该以预防为主,少造杀生之业。 对一切众生要有爱护之心,要有慈悲心,我们持不杀生戒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慈悲心。 我们爱护一切生命,是在培养自己良好的情操和良好的心态,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现在再来看看杀生的定义。 杀生,是用恶心断除有情的生命。 具备以下四个条件就构成杀业:1、故意杀生。 故意地去杀害众生,而不是误杀。 2、杀他有情。 你在杀其他的有情,而不是杀你自己。 3、明知故犯。 你也知道这是蚂蚁、蟑螂、老鼠等,他们也像人一样,有自我保护意识,贪生怕死。 我们不顾及怜悯它们,反而有意地去伤害它们。 4、制造杀生用具。 有意识地做杀生工具,如杀生用的笼子、猎枪、捕鱼网、钓鱼? 之类的工具。 又如事先挖好陷井,暗算杀害动物;或有预谋起心杀害一个人而准备谋杀的工具。 现在这里讲的是永离上述杀生的种种行为。 假若能够不杀生的话,我们就能够成就十种离开烦恼而获得幸福、快乐的人生结果。 何等为十? 到底有哪十种呢? 第一,于诸众生普施无畏。 喜欢杀生的人,无论是人或动物都害怕他。 试想如果碰上一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你们害怕不害怕? 肯定会害怕的。 同样,因为人对动物有伤害心,动物见了人才害怕。 因此,当你在路上碰到一只鸟,它会赶紧飞走,看到其他的动物也是如此。 为什么呢? 因为人太坏了,总是杀害它们的同胞,因而给他们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人,都是他们的敌人。 当然,有些地方,像我去过的澳洲、欧洲等地,这些国家的公民普遍有保护动物的意识。 在街道上、广场上,鸽子、海鸥成群结队,自由的飞翔,悠闲的散步,与游人嬉戏。 有时会飞落在我们游客的头上、肩膀上,人与动物相处,亲密无间,其乐融融。 不杀生是无畏施,能给人或动物安全、不害怕的感觉。 佛教认为持五戒是五大施。 因为持不杀生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你伤害他;持不偷盗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他的东西被你偷走;持不邪淫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他的妻子被你强暴,或丈夫爱上你了;持不妄语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会被你欺骗;持不饮酒戒,人家就不必担心他交了一位不讲信誉的酒肉朋友。 所以,持戒不仅是消极的止恶,同时也是积极地布施,是一种无畏的布施。 第二,常于众生起大慈心。 杀生的人缺乏慈悲心,面对一个活生生的他人或动物,竟然忍心杀死他(它),可以想见他的残酷。 尤其人或动物死前的那种惨状,令人目不忍睹。 稍微具有同情心或怜悯心的人,一定无法下手。 奇怪的是,这世界有些人以杀人或杀动物为快乐,像书中记载的酷吃、日本鬼子在南京的大屠杀等,这些人都充满着嗔恨心、恼害心。 反之,不杀生的人,天性中一定很善良,他们即使看到人或动物自然死亡,都会伤心落泪,更何况亲手去杀伤众生呢? 这种人看到人或动物身上发生任何不幸的事,都会生起慈悲同情之心。 第三,永断一切嗔恚习气。 人性中具有的各种习惯性格,并非天生就有,其实都是后天养成的。 就如爱杀生的人,嗔恨心特别重,对众生缺乏同情心、包容心、忍耐心,一旦有人惹到他,就想报复,终日生活在愤恨恼害当中,对什么都不满。 这样就会使得他嗔恨心越来越大。 这种嗔恨心一旦发展到极至,这个人来生就会转生为蛇蝎,不仅心上有毒,身上也会产生毒液。 所以动物的毒性,便是嗔恨心的结晶。 一个嗔恚心重的人,他的相貌也会变得很凶恶难看。 我看那些捕蛇打猎的人,他们的相貌十有九个,都长得很凶。 反之,不杀生的人,慈悲心不断增强,嗔恨心自然越来越少,乃至彻底地断除嗔恨心。 第四,身常无病。 杀生的人,将来招感的果报是多病。 原因是杀生的行为,使动物痛苦不堪。 相应地种下这种因的人,在未来生命中,除了招感短命果报,还有体弱多病的余报。 相反,不杀生的人,将来的果报自然是健康,因为他让别人或动物健康地活着。 第五,寿命长远。 杀生的人断众生的命根,使他人或动物不能活到天年,就命丧黄泉,短命而死。 与此相应,杀生的人将来也要招感短命的果报。 反之,不杀生的人,慈悲一切众生,爱护生命,自然获得长寿。 中国有一句话说:仁者寿,就是这个道理。 在譬喻经中记载了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五人在离城不远的森林里修行,有位证得宿命通的老和尚,以神通观察他的小沙弥,寿命只剩下七天了。 他心里想,如果小沙弥死在寺院里,其父母怪罪下来,以为是我照顾不周,还是让他死在家里吧。 于是老和尚就对小沙弥说:你的双亲很想念你,你可以回去看望他们,过一个星期后再来。 小沙弥高兴地辞别师父,蹦蹦跳跳的回家去。 小沙弥走在路上,看到小溪涧中有一大堆蚂蚁被困在大水中,善良的小沙弥就捡了一根小木棒架在上面,把蚂蚁从水中引渡出来,使千万只蚂蚁得以安全脱险。 小沙弥回家过了一个星期,第八天回到寺院,师父见到小沙弥能够活着回来,感到很奇怪,就入定观察,才知道小沙弥因为救蚂蚁而延长了寿命。 这是护生长寿的一个典型例子。 第六,恒为非人之所守护。 非人,指天龙八部。 在宇宙中,除了人类肉眼所见到的动物之外,冥冥之中还生活着许多高级的生灵。 如天龙八部,他们就如世间的侠客一样,时常喜欢干一些赏善罚恶的事,对世间上道德高尚、心地善良、广行善事的人,他们会在暗中保护着。 《长阿含经》卷二十说:修行善法,具十善业,如是一人,有百千神护。 第七,常无恶梦寝觉快乐。 杀生的人,时常都会担惊受怕,你看那些杀人的凶手,白天心惊胆战,坐立不安,夜晚恶梦缠绕,一天到晚内心处在不安宁中。 与此相反,不杀生的人心里没有负担,问心无愧,活得坦然,晚上睡得好,白天吃得香。 开开心心地过日子。 第八,灭除怨结众怨自解。 杀生是在结怨,无论被你杀的人或动物,必然都会和你结下不共戴天之仇。 在人类社会中,有些国家或民族,世世代代不断地发生战争,原因是因为怨怨相报,没完没了。 杀动物也是一样,被杀的那些牛、羊、猪、鸡等,它们不会温顺地伸长脖子等死,总是强烈反抗,拼命挣扎,在极度的嗔恨心中死去,那么这些众生与杀生者必然结下仇恨。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有一见钟情之外,还有仇敌相见,格外眼红。 如果不杀生就不会结下怨仇,不但现世不能结怨,而且还能化解宿世结下的怨仇。 第九,无恶道怖。 杀生的人将来要堕三恶道,遭受地狱、饿鬼、畜生之苦。 反之,不杀生的人,就不会有堕落三恶道的恐怖。 第十,命终生天。 死了之后,能生到欲界天的天堂去享福。 不杀生的人,不论是对自身的修养,还是从现身的处境,以及未来生命的发展来说,都是有好处的。 是为十,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佛随心自在寿命。 如果我们把修十善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那成佛时所招感的果报是得佛随心自在寿命,就是想活多长时间,就能够活多长时间。 (二)不偷盗【复次,龙王! 若离偷盗,得十种可保信法。 何等为十?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二、多人爱念;三、人不欺负;四、十方赞美;五、不忧损害;六、善名流布;七、处众无畏;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九、常怀施意;十、命终生天。 是为十。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这段经文讲不偷盗的十种利益。 偷盗,又叫不与取,指凡是人家没有给的东西,我们把它占为己有了,都是属于偷盗的行为。 凡以骗取、窃取、强夺、霸占、吞没、坑、蒙、拐、骗等各种手段占有他人的财物,都是偷盗的行为。 造成偷盗的业力要具备以下五个条件:1、故意起盗心,有心要盗,而不是无心。 2、属于别人的东西,而不是自己的东西,假如是自己的东西,就谈不上偷盗了。 3、知道是别人的东西。 有时别人的东西和自己的放在一起,时间一长,结果忘了,误以为是自己的,这样即使拿了别人的东西也不算偷。 我们现在所说的偷盗,必须知道这个东西是别人的,而不是自己的,也不是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来想,然后再去拿,这是自欺欺人的伎俩。 4、预先有盗窃的动机和准备,比如作案计划,行动纲领。 5、不是误取。 具备了以上五条,偷盗的罪名就成立了,偷盗的业力也就形成了。 一个人如果不偷盗,就能够得到十种可保信法,什么叫可保信法呢? 就是可靠的人生结果。 何等为十? 到底有哪十种呢? 一、资财盈积,王贼水火及非爱子不能散灭。 世界上拥有财富的人很多,然而拥有财富要能够保有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你看有许多穷人,他们曾经富甲天下,后来才穷困潦倒,甚至沦为乞丐。 原因是什么呢? 当你占有财富时,财富并非就是属于你所有的,佛经上说财富属五家所有:一是国王。 像古代的国王,依仗政府势力能把一个人的财富没收掉。 二是盗贼。 贼,那些大盗小偷,黑社会性质的团伙,都属于贼的范畴。 这些家伙一旦看上你的财富,那可就麻烦了,轻则给你放放血,让你损失一定的财富,重则你的身家性命,都要赔上。 三是水灾。 四是火灾。 水灾和火灾会把一个人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财富,在眨眼之间化为乌有。 五是不肖子孙。 有的人费尽心机,用不正当的手段,积累了很多财富,结果子孙后代,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吃喝嫖赌,很快得把祖辈们留下的财产花得精光。 所以,现在美国许多富豪,都不愿意给子孙留下太多的财富,认为那样会害了他们。 反之不偷盗的人,未来生命中会拥有很多的财富,在你一生中都能安全享有它,不会出现任何意外的变故。 二、多人爱念,一个人之所以被人喜欢,那是因为亲情或爱情的关系,而要让社会大众都喜欢你,这就需要你拥有比较好的人品。 尤其对于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更是如此,试问有谁愿意和小偷做朋友呢? 有谁喜欢当小偷的人呢? 除非是菩萨出于慈悲心,要摄受他。 但对于一般人来说,是没有什么人愿意这样做的。 相反,不偷盗的人,为人诚实,大家自然都会喜欢他。 三、人不欺负。 偷盗的人,名声不好,大家都轻视他,舍弃他,不会被社会所容纳。 一个有偷盗历史的人,想找一份工作显得非常困难,因为没有人会信任他,自然也就没有人愿意接纳他。 不偷盗的人,则受人尊敬,不会被人轻视。 四、十方赞美。 现在的社会虽然不正之风盛行,但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人类的良知,并没有彻底丧失,人类心中还存有一种无形的道德准则,以此去评判谁是好人,谁是坏人。 偷盗的人,人们都瞧不起他,臭名昭著,谁也不会说他的好话。 不偷盗的人诚实可靠,人人都会赞美他。 五、不忧损害。 一个人通过正当合法的渠道赚钱,他就不必担忧害怕,心安理得地享受他的财富,正所谓:不干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 反之,靠坑蒙拐骗发家的人,他会受到良心的遣责,他要担心他的不正当行为被人发现,而被追回财物;他害怕别人报复他,他还有坐牢的恐惧。 六、善名流布。 名,虽然是不真实的东西,但一个人名声的好坏却直接关系到他的人生幸福。 一个人有良好的名声,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受人恭敬爱戴;名,同时也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利益。 偷盗的人恶名流布,不偷盗的人则美名远播。 七、处众无畏。 偷盗的人做贼心虚,无论走到哪里,总是内心有愧,害怕被别人发现,心情常常处于忐忑不安的状态之中。 反之,不偷盗的人,因为没有做过亏心事,任何情况下都能活得坦然,心安理得。 八、财、命、色力安乐,辩才具足无缺。 财,直接关系到生命的延续、身体的健康、生活环境的优越以及辩才诸方面的问题。 财,是财富,人在世间上的生存,应有一定的财富。 命,生命。 人有了财富,才能保证生命的延续。 色力,身体健康状况,由财富的资养,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安乐,也是建立在财富上,有了一定的财富,才有安乐的生活可言。 辩才,雄辩滔滔,这也离不开财富所提供的营养。 当我们损坏他人财富时,我们也就损坏他人这一切了。 所以,偷盗的人,将来的果报是财富、生命、健康、安乐、辩才都要受到影响。 反之,不偷盗的人,他的财富、生命、健康、安乐、辩才能得到保障。 九、常怀施意。 人格中的每一种特征都是长期修养成的。 人的行为自有他的一贯性。 偷盗的人,不偷别人的财物就算不错了,怎么还会去布施人家财物呢! 反之,不偷盗的人,多数还会有布施的行为,久而久之,就培养出慈悲心,形成布施的习惯,只要有机会,随时都会把钱财布施给需要帮助的人。 十、命终生天。 修布施、持戒的功德,死后会往生到欲界天上,享受天人的福报。 不偷盗的人,会得到以上十种现生和来世的利益。 若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貌三菩提者,后成佛时,得证清净大菩提智。 如果把不偷盗的功德回向到佛果上,也就是说,发菩提心,持不偷盗行,将来成佛的时候,就能证得清净大菩提智。 发布时间:2025-11-07 16:07:27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3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