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 乾隆大藏经 内容: 第一百八十三卷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定蕴第七中不还纳息第四之十转法轮已地神唱声展转宣告乃至广说问会中亦有余天神众发声相告。 何缘但说地神唱声。 答由彼地神先发声故。 问地神何故先发声耶。 答以彼最近佛所住故。 复次彼恒随佛而作卫故。 谓从菩萨处胎初生踰城出家及修苦行乃至成佛转法轮时。 恒随卫护令无留难。 今见如来转法轮已欢喜踊跃。 自庆先来所施功劳今得果满故先唱告。 复次时会虽有余天神众而彼地神性轻躁故是以先唱。 如今众中性轻躁者多喜高声彼亦如是。 复次地神性多喜庆。 见此希有极怀欢喜故先发声。 复次此是近远次第法故。 谓地神先唱。 次虚空神。 次四大王众天。 如是展转经须臾顷声至梵世。 问声是刹那性若此处生必此处灭。 云何可说至梵世耶。 答依展转义故作是说。 谓地神唱已虚空神唱展转宣告乃至梵天如燃灯法展转增广有说。 转法轮时无量天众皆悉来集既闻法已各还所住。 宣告自部故说展转声至梵世。 有说。 彼时发声亦无决定先后但是说者叙述次第法应如是故作是说。 地神先唱乃至广说。 如契经说转轮王出世时声至他化自在天。 佛为憍阵那等转法轮时声至梵世。 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声至色究竟天。 问何故如是三种差别。 答转轮王出世时以十善法。 教导有情。 此法必于欲界天中受异熟果。 六欲天众皆生欢喜我等眷属不久增多。 是故轮王出世声至他化自在天。 梵天王请佛转法轮彼闻佛转法轮深庆随喜。 是故转法轮时声至梵世。 净居天觉悟菩萨令踰城出家求无上智。 彼闻菩萨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极怀喜慰。 是故初成佛时声至色究竟天。 复次转轮王是受欲者故出世时声极欲界不至离欲地。 佛转法轮时于一众会有尊卑胜劣。 此事唯至梵世。 是故转法轮时声至梵天。 唯有如来名声高远无所不至。 是故佛得无上菩提时其声遍及所应至处。 乃至色究竟天。 设当有顶有情有耳识者声亦彻彼。 所以者何。 如来久修名称业故。 复次诸有情类造作增长大名称业有上中下。 下者如转轮王。 中者如憍阵那等。 上者谓佛。 是故于彼声有近远。 复次诸有情类造作增长净尊贵业有上中下。 下者如转轮王中者如憍阵那等。 上者谓佛。 是故声至有近有远。 尊者世友说曰。 诸有情类恭敬赞叹父母师长。 沙门婆罗门佛独觉。 及佛弟子。 身语意业有上中下。 下者如转轮王。 中者如憍阵那等。 上者谓佛。 是故声至三处不同。 问上地亦有声何故转法轮时声唯至梵世。 答语表业声唯至彼故。 复次语言行唯至彼地语言行者所谓寻伺。 复次乃至彼地得有耳识非上地故。 有说。 唯至梵世得具起善染污无覆无记语有表声非上地故。 复次唯至梵世得具起善染污无覆无记耳识现前非上地故。 有说。 若处有众生差别转法轮时声则至彼。 复次若处作三千世界分齐者声至于彼。 有说。 梵世是世间有情所尊重处。 是故转法轮时声但至彼。 复有说者。 上地诸天亦名为梵。 是故转法轮时声至梵世者。 不唯至初静虑地。 问佛所说法尽名法轮耶。 答不也。 唯令入见道者乃名法轮。 问若尔闻佛说法入见道者多。 何故不皆名法轮耶。 答彼一切虽皆是法轮而最初最后得正解者说为法轮。 初谓憍阵那等。 后谓苏跋达罗。 问一切佛转法轮处为定不耶。 若定者燃灯佛本事当云何通。 如说然灯佛于灯光城喝利多罗山转正法轮。 乃至广说。 若不定者达摩苏部底所说颂云何通。 如说。 应念过去佛于此迦尸宫仙论施鹿林亦初转妙法有说。 应言转法轮处定问若尔燃灯佛本事当云何通。 答此不必须通。 所以者何。 此非素怛缆毗柰耶阿毗达磨所说。 但是传说诸传所说或然不然。 若必欲通者应知过去灯光城即是今婆罗痆斯。 过去喝利多罗山即是今仙人鹿苑。 若作是说。 佛转法轮处定者。 彼说有四处定二处不定。 四处定者谓菩提树处。 转法轮处。 天上来下处。 现大神变处。 二处不定者谓佛生处及般涅槃处。 云何得知菩提树处定。 答曾闻过去有转轮王。 导从四兵飞空而过至菩提树上。 其轮便止欲前不得。 王遂惶恐作是思惟。 我今将无欲失王位或命难耶。 时菩提树神即白王曰。 大王勿怪王不失位亦无命难。 王不见下菩提树耶。 此中有金刚座一切菩萨皆于此座证得无上正等菩提。 王欲过者可避此处从余道往。 时王便下种种供养菩提树已从余道去。 以是事故知菩提树处定。 转法轮处定者如前所引法善现颂。 复云何知天上来下处定。 答曾闻佛去世后此处有难事起诸苾刍等并皆舍去。 外道异学来居其中。 后诸苾刍来索其处。 语外道曰。 此是我师天上来处可速避去。 诸外道言。 此是我等常所住处。 因此二众大兴斗诤。 近住城中长者居士诸官僚等来解其诤而不能得。 乃至王自解之亦不能定。 时诸苾刍告外道曰。 今当与汝俱设诚言应属谁者当有瑞相。 外道言尔。 彼遂先请而空无验。 苾刍即复作诚谛言。 此处若是一切如来升三十三天为慈母说法经三月已下来处者当现瑞相。 时彼住处大石柱上有石师子即便哮吼。 外道惊恐即时舍去。 从师子口复出众宝花鬘缠绕石柱皆悉周遍。 时众观者叹未曾有。 于是苾刍遂共居止。 以是故知佛从天上来下处定。 复云何知现大神变处定。 答曾闻外道于六大城被佛追寻无所投迹。 遂共聚集请与如来捔其神变。 佛皆不许。 后至室罗茷悉底城方始许可为现神变。 无量外道归佛出家以此故知现大神变处定。 有说。 诸佛转法轮处不定。 所以者何。 若嗢达洛迦曷逻摩子。 及頞逻茶迦罗摩不命终者。 佛岂舍摩揭陀国往婆罗痆斯。 故知但随应初闻法者所在即于彼处而转法轮。 问若尔法善现颂当云何通。 答此不必须通。 所以者何。 此非素怛缆毗柰耶阿毗达磨所说。 但是文颂。 夫造文颂或增或减。 若必欲通者过去亦曾有佛于此初转法轮。 非谓一切故非决定。 若作是说。 转法轮处不定者。 彼说有三处定三处不定。 三处定者谓菩提树处。 天上来下处。 现大神变处。 三处不定者谓生处。 转法轮处。 般涅槃处。 如所说佛于婆罗痆斯仙人论处施鹿林中。 为憍阵那等转正法轮。 问何故名婆罗痆斯。 答此是河名去其不远造立王城。 是故此城亦名婆罗痆斯。 问何故名仙人论处。 答若作是说。 诸佛定于此处转法轮者。 彼说佛是最胜仙人皆于此处初转法轮故名仙人论处。 若作是说。 诸佛非定于此转法轮者。 彼说应言仙人住处。 谓佛出世时有佛大仙及圣弟子仙众所住。 佛不出世时有独觉仙所住。 若无独觉时有世俗五通仙住。 以此处恒有诸仙已住今住当住故名仙人住处。 有说。 应言仙人堕处。 昔有五百仙人飞行空中至此遇退因缘一时堕落。 问何故名施鹿林。 答恒有诸鹿游止此林故名鹿林。 昔有国王名梵达多。 以此林施与群鹿故名施鹿林。 如羯兰铎迦长者。 于王舍城竹林园中穿一池以施羯兰铎迦鸟。 令其游戏因名施羯兰铎迦池。 此亦如是故名施鹿林。 云何正法。 答无漏根力觉支道支。 问何故作此论。 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 如伽他说。 三世三佛陀能破诸愁毒彼皆重正法恒住于法性又契经说。 有二补特伽罗能住持正法。 谓说者行者。 毗柰耶说我之正法应住千岁。 或复过此由度女人出家便减五百。 世尊虽于处处说正法言。 而不分别。 云何正法。 契经是此论所依根本。 彼所未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 问有漏根力道支是正法不。 若是者。 此中何故不说。 若非者何故无漏是正法有漏非耶。 有说。 彼亦是正法。 问此中何故不说。 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 复次有漏根等是无漏加行。 若说根本则已摄加行故不别说。 复次有漏根等是无漏加行故亦名无漏。 是故已摄在前所说中。 有说。 有漏根等非是正法。 问何故无漏是正法有漏非耶。 答以有漏法有过患故。 要无过患乃名正法。 复次是清净是可称赞名为正法。 有漏法与此相违故非正法。 复次正法者能永出生死得般涅槃。 有漏不尔故不名正法。 问念住正断神足为亦是正法不。 若是者此中何故不说。 若非者何故根力觉支道支是正法念住等非耶。 答彼亦是正法。 问若尔此中何故不说。 答应说而不说者当知此义有余。 复次若说根等则于此文随顺念住等非顺此文是故不说。 复次念住正断神足皆亦摄在此所说中。 谓四念住即慧根慧力择法觉支正见所摄。 四正断即精进根精进力精进觉支正勤所摄。 四神足即定根定力定觉支正定所摄。 齐何当言正法住。 答若时行法者住。 齐何当言正法灭。 答若时行法者灭。 问何故复作此论。 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 如契经说。 迦葉波当知如来所觉所说法毗柰耶。 非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所能灭没。 然有一类补特伽罗当出于世。 恶欲恶行成就恶法非法说法法说非法。 非毗柰耶说毗柰耶。 于毗柰耶说非毗柰耶。 彼能灭我三无数劫所集正法令无有余。 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 齐何当言正法住。 齐何当言正法灭。 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 彼所不分别者今应分别故作斯论。 此中有二种正法。 一世俗正法。 二胜义正法。 世俗正法谓名句文身。 即素怛缆毗柰耶阿毗达磨。 胜义正法谓圣道即无漏根力觉支道支。 行法者亦有二种。 一持教法。 二持证法。 持教法者谓读诵解说素怛缆等。 持证法者谓能修证无漏圣道。 若持教者相续不灭能令世俗正法久住。 若持证者相续不灭能令胜义正法久住。 彼若灭时正法则灭。 故契经说我之正法不依墙壁柱等而住。 但依行法有情相续而住。 问何故世尊不决定说法住时分耶。 答欲显正法随行法者住久近故。 谓行法者若行正行恒如佛在世时。 及如灭度未久时者则佛正法常住于世无有灭没。 若无如是行正法者则彼正法速疾灭没。 如佛告阿难陀言。 于我善说法毗柰耶中。 若当不度女人出家者我之正法应住千岁。 或复过此。 由度女人出家故令我正法减五百岁。 问若正法住犹满千年何故世尊作如是说。 答此依解脱坚固密意而说。 谓若不度女人出家应经千岁解脱坚固。 而今后五百岁唯有戒闻等持坚固非解脱者。 皆是度女人出家之过失耳。 有余师说。 此依若不行八尊重法密意而说。 谓若度女人出家不令行八尊重法者则佛正法应减五百岁住。 由佛令彼行八尊重法故正法住世还满千岁。 问如来正法云何灭耶。 答如来正法将欲灭时此赡部洲当有三王出世。 一王有法。 二王无法。 其有法者生在东方威德慈仁伏五印度。 其无法者生在达絮篾戾车中。 性皆顽嚣憎贱佛法相与合纵。 从西侵食渐入印度转至东方。 志与佛法为大衰损。 随所到处破窣堵波坏僧伽蓝。 杀苾刍众多闻持戒无得免者。 烧灭经典无有遗余。 时东方王闻彼达絮篾戾车王侵食印度渐至东方。 乃率兵士与之交战。 彼王军众即时退走擒获二王皆断其命。 寻时遣使遍诸方维召命一切沙门释子。 请都集会住我国中。 我当尽形供给奉施衣服饮食卧具汤药。 及余所须令无乏短。 于是一切赡部洲中所有苾刍皆来集会憍饷弥国。 时王日日设五年会种种供养。 然诸苾刍由多得利养故。 及由多有先为活命而出家故。 不能精勤读诵经典。 不乐独处静虑思惟。 昼则群聚谈说世事扰动喧杂。 夜则疲怠耽着睡眠无所觉察。 由此于佛所有教诫。 皆悉慢缓而不遵行。 是时赡部洲中唯有二行法者。 一是阿罗汉名苏剌多。 一是三藏名室史迦。 亦名般株。 而为众首。 即于是日正法将灭。 日初分时憍饷弥城中王为上首。 五百净信长者。 同时造立五百僧伽蓝。 以彼先闻法将灭故举手议言。 佛涅槃时以法付嘱二部弟子。 一者在家二者出家。 勿谓今由在家弟子。 不能给施诸出家人。 令乏短故正法灭没。 但由仁等出家弟子无正行故令正法灭。 有说。 如待客法初及后时皆设丰膳。 如是正法初出现时及后将灭。 皆致丰厚资缘供养。 有说。 彼作是念乃至佛法未灭世间犹有无量福田。 佛法若灭世间但有有量福田。 我等幸因佛法未灭。 当共及时作所应作。 有说。 释迦为菩萨时见过去佛或由资缘阙故。 或由遭疾疫故令正法灭。 即时发愿。 愿我成佛勿由此事令法灭尽。 故法虽灭而资缘丰厚住处增广。 是夜僧伽蓝内为布洒陀故。 无量苾刍皆共聚集。 时悦众者请众首三藏室史迦为众说般罗底木叉三藏许之而欲略说。 时阿罗汉苏剌多从座而起。 偏袒一肩顶礼三藏合掌白言。 唯愿上座为众广说三藏。 答言。 于此众中谁能具行般罗底木叉戒而请我广说。 阿罗汉曰。 如佛在世诸苾刍等。 于诸学处所行边际我皆能行。 若此名为能具行者愿为广说。 作是语时三藏弟子生大嗔恚即叱之言。 是何苾刍。 故于众前违反我师不受教诲。 寻共害彼阿罗汉命。 胜义正法从斯灭没。 时有敬重彼阿罗汉天龙药叉。 兴大嗔忿杀彼三藏。 有说。 即彼阿罗汉弟子为报仇故害三藏命。 有说。 王闻彼阿罗汉无辜被杀追恋。 懊恼而杀三藏。 世俗正法从斯灭没。 尔时世间胜义世俗二种正法皆灭没。 已经七昼夜天地冥闇而其世间犹故未知正法已灭。 所以者何。 由佛往昔为菩萨时好掩他恶。 亦不举他所隐覆事。 由此业故法灭七日无有知者。 过七日已大地震动殒星雨火烧诸方维。 空中天鼓发声振吼甚可怖畏。 天魔眷属生大欢喜。 于虚空中张大白盖。 空中复有大声唱言。 释迦大仙所有正法从今永灭。 更无能入正性离生。 妙甘露门于斯永闭。 大苦黑闇遍满世间。 更无救护将导之者。 有作是说。 尔时一切律仪羯磨结界皆舍。 如是说者从此以后更无结界羯磨受戒。 然先所有今时不舍。 或有诸佛未般涅槃正法便灭。 或有诸佛般涅槃后经于七日正法便灭。 然我世尊释迦牟尼般涅槃后乃至千岁正法方灭。 彼未般涅槃及般涅槃已经于七日正法灭者。 依更无有入正性离生说名为灭。 释迦如来正法灭者依甘露界断说名为灭。 虽天中犹有甘露界在。 然依人中灭故名灭。 问何故过去诸佛有未般涅槃正法即灭。 有于般涅槃后七日即灭。 今释迦佛千岁方灭耶。 答过去诸佛寿量长远。 于彼正教所应作者佛在世时多已究竟故法速灭。 今世尊释迦牟尼出百年时寿量短促。 正教所作虽佛涅槃多未究竟。 乃至千岁于中有种善根者。 有成熟者有解脱者。 是故经于多时正法方灭。 有说。 过去诸佛所有弟子爱重奢摩他非毗钵舍那。 由重奢摩他故恒住寂止。 不乐传说契经等十二分教故法速灭。 今世尊弟子爱重毗钵舍那非奢摩他。 由重毗钵舍那故。 多住观察皆乐传授契经等十二分教。 是故正法多时乃灭。 问正法灭已无得圣者耶。 答亦有从预流果得一来果。 从一来果得不还果。 从不还果得阿罗汉果。 而无从顺决择分入正性离生者。 唯由此故名正法灭。 若初入无漏初静虑乃至广说。 问何故作此论。 答欲止他宗显己义故。 谓或有说。 无未来修。 或有说。 圣道是无为。 或有说。 圣道是一。 为止彼意显有未来修。 亦显圣道是有为而非是一。 故作斯论。 若无未来修者则功德法无增益义。 佛尽智时应不具一切智。 若圣道是无为者便不可修。 以无为法非所修故。 若圣道是一者则无三世差别。 经不应说有三世佛等。 问若圣道是有为而非一者。 何故经说我证得旧道唯一无二。 答由五因缘故作是说。 谓加行相似行相相似等广说如智蕴。 若初入无漏初静虑。 由得此故得诸余无漏心心所法彼何世摄。 答未来。 若初入乃至无漏无所有处。 由得此故得诸余无漏心心所法彼何世摄。 答未来。 此中初者有四种。 一入正性离生初。 二得果初。 三离染初。 四转根初。 广说如智蕴。 未来生时说名为得。 若至现在名为已得。 故今得者是说生时。 诸生何世摄乃至广说。 问何故作此论。 答欲止他宗显己义故。 谓譬喻者说有为法但有二时。 一未生时。 二已生时。 除此更无正生正灭。 今显实有正生正灭时故作斯论。 复次为止拨无去来世执现在是无为法。 今说未来有生现在有灭故。 即显去来非无而现在是有为故作斯论。 复次为止执有为法唯转变隐显而体无生灭。 今说未来生现在灭。 故即显有为法非但转变而实有生灭故作斯论。 诸生何世摄。 答未来。 诸灭何世摄。 答现在。 以未来名正生。 现在名正灭。 现在名已生。 过去名已灭故。 定蕴第七中一行纳息第五之一三三摩地谓空无愿无相乃至广说。 问何故作此论。 答为欲分别契经义故。 如契经说有三三摩地。 所谓空无愿无相。 契经虽作是说而不分别。 若成就空彼无愿耶。 如是等。 彼经是此论所依根本。 彼所不说者今应说之故作斯论。 复次为止拨无不成就性。 说成就性但是假有。 欲显成就不成就性俱是实有故作斯论。 复次为止拨无去来二世。 执现在是无为法。 显有二世现是有为故作斯论。 若成就空彼无愿耶。 答如是。 设成就无愿彼空耶。 答如是。 以此三三摩地俱时得故。 同对治故。 俱时得者谓若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四心顷亦得无愿。 若依无愿三摩地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四心顷亦得空及于修道。 无学道中若得一必具二。 同对治者。 谓彼俱能对治见苦所断烦恼及修所断。 虽于见道集现观四心顷。 道现观三心顷时得无愿非空。 而先于不成就得成就时。 必俱得故恒俱成就若成就空彼无相耶。 答若得此中得谓已得。 即灭法智忍已生此后恒成就无相。 设成就无相彼空耶。 答如是。 以成就无相时必先得空故。 若成就无愿彼无相耶。 答若得。 设成就无相彼无愿耶。 答如是此如以空对无相说。 若成就过去空彼未来耶。 答如是。 问此说在何位。 答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 苦现观三心顷集灭现观各四心顷。 道现观三心顷及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 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 时解脱阿罗汉练根作不动。 彼空三摩地已起灭不失。 设成就未来空彼过去耶。 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 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 问此说在何位。 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 此说即前所说诸位。 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者。 此说若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 若依无愿三摩地入正性离生。 苦集灭现观各四心顷。 道现观三心顷。 及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 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 时解脱练根作不动。 空三摩地未已起灭。 已起灭者由得果转根故失。 若成就过去空彼现在耶。 答若现在前谓不起无愿。 或无相或有漏心亦非无心故言若现在前。 问此说在何位。 答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三心顷。 及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 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 时解脱练根作不动。 空三摩地已起灭不失。 及现在前。 设成就现在空彼过去耶。 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 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 问此说在何位。 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 此说即前所说诸位。 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者。 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 及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 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 时解脱练根作不动。 空三摩地现在前。 而未已灭先已灭者。 由得果转根故失。 若成就未来空彼现在耶。 答若现在前。 谓不起无愿或无相或有漏心亦非无心故。 言若现在前。 问此说在何位。 答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苦现观四心顷。 及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 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 时解脱练根作不动。 空三摩地现在前。 设成就现在空彼未来耶。 答如是。 问此说在何位。 答此说即前所说诸位。 若成就过去空彼未来现在耶。 答未来成就现在。 若现在前。 问此说在何位。 答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三心顷。 及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 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 若时解脱练根作不动。 空三摩地已起灭不失亦现在前。 设成就未来现在空彼过去耶。 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 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 问此说在何位。 答若已灭不失则成就者。 此说即前所说诸位。 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者。 如前现在对过去说。 若成就未来空彼过去现在耶。 答有成就未来空非过去现在。 有及过去非现在。 有及现在非过去。 有及过去现在成就未来空非过去现在者。 谓已得空未已灭。 设已灭而失不现在前。 问此说在何位。 答此说依无愿三摩地入正性离生苦集灭现观各四心顷。 道现观三心顷。 及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 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 若时解脱练根作不动。 空三摩地未已起灭。 先已起灭者由得果转根故失亦不现在前。 及过去非现在者。 谓空已灭不失不现在前。 问此说在何位。 答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集灭现观各四心顷。 道现观三心顷。 及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 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 若时解脱练根作不动。 空三摩地已起灭不失不现在前。 及现在非过去者。 谓空现在前未已灭设已灭而失。 问此说在何位。 答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一心顷。 及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 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 时解脱练根作不动。 空三摩地未已起灭先已起灭者。 由得果转根故失而现在前。 及过去现在者。 谓空已灭不失现在前。 问此说在何位。 答此说依空三摩地入正性离生苦现观三心顷。 及得预流果乃至阿罗汉果。 若信胜解练根作见至。 时解脱练根作不动。 空三摩地已起灭不失亦现在前。 设成就过去现在空彼未来耶。 答如是。 此谓即前所说诸位。 诸成就过去现在必成就未来故。 若成就现在空彼过去未来耶。 答未来成就过去。 若已灭不失则成就。 若未已灭设已灭而失则不成就未来成就者。 如前现在对未来说。 过去若已灭不失等者如前现在对过去说。 设成就过去未来空彼现在耶。 答现在前此如前未来对现在说。 差别者此中必成就过去。 如空历作六句应知无愿无相亦尔。 随其所应尽当知。 发布时间:2025-11-06 17:53:24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2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