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旨归:在家修行之走学佛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内容: 这位同修问:老法师,您常常劝我们放下五欲六尘、名闻利养。 我很明白,也很努力去学着做。 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娑婆世界的诱惑,既然已发心要求生西方,那就要厌离娑婆。 但是老法师,我是一个很直率的人,心里想什么都会表露在外面,我对吃喝玩乐已没有什么兴趣,也很淡泊名利。 但我毕竟还在社会上工作,接触的人大多数喜欢名利,把吃当作一种享受,而对我的吃长素和知足常乐当作是不会享受、不够积极,还说我太早修行了。 其实,我并不在意,也不会动摇,只是为难于不知如何去劝服他们。 因为我只是作学子,还在学习中,我目前只能把所学到的知识用来改造自己和劝一些有缘人学佛。 师父,您说为人演说,我应当怎样表演给人看? 应当怎样引导人修行? 在这个五浊恶世修行,真觉得有些像逆水行舟,觉得有一些孤立难行。 为了怕被污染,我尽量避开吵闹人群,尽量争取时间熏习佛法或做义工。 平常也很少说话,除了要开导人和工作上的需要是例外。 如果有人说我怪,我会不会破坏修行人的形象? 还有,我对六尘的法不太了解,可否为我解释? 谢谢老法师开示。 我是个英校生,华文写得不好,请多原谅。 答:你这一番话的意思都很好,看法都非常正确,一直坚持下去,我相信你会有成就。 在现代这个社会,真正修行,像你这些遭遇是决定不能避免的。 我学佛是二十六岁,我的长官、朋友、同事、同学,甚至于老师都骂我:你怎么去迷信? 还迷到这个程度? 肉也不吃了,这么消极。 都骂我,我听了之后,我只是苦笑来回答他们,为什么? 我没有能力说服他们,用时间来答复。 三十年之后、四十年之后,再遇到这些老朋友,都说:法师,您的路走对了。 现在他晓得了,晓得迟了,来不及了。 年岁老了,他们退休了。 退休之后,我就发现,两年不见面就像二十年没见面了,他那个样子一下就衰老了。 我们在佛法里懂得这个道理。 工作的时候他忘记他的老,他忘记他衰老了,所以他整个精神集中在工作上;一到退休之后他没有工作了,天天想我老了,天天想老,好快就老了。 老了怎么样? 老了一定生病,就天天想病,天天到医院,天天找医生,于是一身的病痛都来了。 一看到我,我没有老,我也没有病,他们看到非常羡慕。 用时间来答复他,用行动来答复他。 你说你积极,你那个积极是吃喝玩乐的积极。 我也很积极,我天天在研究经教、在念佛。 我不在你之下,我也在积极。 我们积极的内容不一样,那个后果当然就不相同。 我这个积极是智慧增长,你那个积极是烦恼增长、无明增长,我们两个正好对比。 在年轻的时候对比不强烈,时间愈长,对比就愈强烈,非常鲜明。 所以这些人见到我,没有一个不佩服的,没有一个不羡慕的。 这就是表演给众生看,所以需要时间。 你现在还年轻,好好的努力做,不要被污染。 他们这些人要问的话,你说:过三十年之后,我们比一比就晓得,你就明白,到底是我做对了,还是你做对了。 我们的形象是正确的,绝对没有破坏修行的形象,一定要做一个真正的修行人。 六尘里面是说我们六根起用的对象。 我们眼所见的都叫做色,所以它这个字的意思非常广泛,只要你眼睛睁开,你所见到的都用这一个字做代表。 耳根起作用的对象都叫声,所以六根对六尘就是对这六种境界。 意根对法尘,意是什么? 意是念头,念头所念的对象都叫法尘。 法尘与前面的五尘眼耳鼻舌身所对的有没有关联? 有,五尘落谢影子就叫做法尘,所以法尘的境界太广太广了。 我们眼睛看到的,看到之后你心里还落着印象,你还在那里想,那个尘就叫做法尘。 耳朵听到的,譬如你去看电影,离开电影场了,电影里面那些画面还在你心里活动;你听音乐,你已经离开音乐厅了,回到家里走在路上,你还想到那个韵律,那些都叫法尘。 除了我们眼耳鼻舌身所对的这五种对象之外,心里头所攀缘的,统统叫法尘。 像梦中的境界,定中的境界,全是法尘。 为什么叫尘? 尘是污染。 譬如这张桌子,三天不擦它就有灰尘,就脏了。 佛说这些东西就跟灰尘一样,染污了心性,所以称之为尘。 到什么时候我们六根对外面六种境界清清楚楚又不被污染,这就成功了,我们修行就修这个东西。 无量无边的法门、方法不一样,门径不一样,目标、目的完全相同,修清净心,不被污染。 你能够不被污染,定成就了;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慧成就了;定慧等学。 如果一被污染了,定、慧都没有了,那就是烦恼习气。 所以大经里头佛常说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 心地清净,烦恼就转变成菩提;心地被污染,菩提就变成烦恼。 烦恼跟菩提是一不是二,生死跟涅盘也是一不是二。 觉悟了,生死就变成涅盘;迷惑了,涅盘就变成生死。 所以世法、佛法,众生跟佛,无非是迷、悟一念之差而已,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 (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75) 发布时间:2025-11-04 18:02:42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