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无心才能心安 内容: 林清玄最近广钦老和尚一百零五岁诞辰,朋友找我去 演讲,谈谈老和尚的生平与修行。 广钦老和尚是当代的高僧,有甚深的禅定,终 生倡导念佛法门,可以说是禅净双修的典范 。 他的 神异事迹很多,例如在深山坐禅、降伏猛虎、大蛇皈 依,在泉州就是有名的伏虎和尚 。 例如他曾进入禅 定长达四个月的时间,呼吸与脉搏完全停、止,经弘 一法师三弹指,才从定境中出来,使弘一法师赞叹 说:这么深的禅定,古今少有。 又例如,他在三十六岁时,因睡晚了延误打板 时间,深自忏悔,从此立志不倒单,长坐不卧,终生 不睡床长达六十年,临终也是坐化圆寂 。 再例如, 他七岁开始素食,由于在山中修行之故,从五十岁 后只吃水果,不再火自,在台湾被尊称为水果师。 又例如,除雨天之外,夜间喜欢在草地林间静 坐,凡是他静坐之处丈内方圆,露水不湿,也无蚊 虫,被目为神异。 这些修行事迹,广钦老和尚的弟子和一般佛子 都口耳相传,知之甚详 。 但是广钦老和尚最令我感 动的,是他常教人老实念佛,一天无事,可以老老 实实念佛,那是最幸福的事了。 这是经历过千难万 磨的苦行之后,真正的慈悲,因为要像他那样悟道 太艰难了,念佛是最简单可靠的。 在广钦老和尚的教化中,我觉得最受用的是他 常讲无心、随缘、破我执。 他说:怎样才能心安? 就是要无心。 西方在 哪里? 在自己的心中,心中无事、无烦恼,就是西 方。 善知识在哪里? 在心。 修行不能执著,执著 即生烦恼。 对任何事都能放得下,放下即是功夫。 平常即对任何事无挂碍,免得临命终时,念头 一到,就要继续轮回了。 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心,就是 修苦行。 无色相之心,才是学佛。 广钦老和尚不识字,所以他的教言全是自己生 命的体验,他的世寿有九十五岁,但一生平淡、自 然、随缘、无挂碍,应该得力于他的无心吧! 甚至在他圆寂的时候,遗言也是无来无去无 代志(没有来也没有去,没有事情),每想到广老的 这句话,就仿佛看见了鸟飞于空中、云无心出岫、风 自由自在。 老和尚很少提到经典,但他说:经典就是路 径,所以看经才知道修行的路是怎么走。 又说: 《心经》里,自在两个字最重要。 广钦老和尚生前,很少讲经、很少做法会,也很 少赶经忏,他总是坐在一张旧藤椅上,像一座山,让 景仰的人朝圣 。 因为他,土城的荒山成为圣地、六 龟的僻野成为宝殿;因为他,使盛唐禅师的气象,在 台湾灵光一闪。 如今,青山依旧在,广钦老和尚不在了,不,他 是化成许多虚空的山,存在无数人的心里,只要一想到他那庄严的坐姿、慈悲的脸容,心里就安静了。 别人的是非善恶与你何干广钦老和尚只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审察自己的过失,是我 们最大的无明习气 。 别人的是非善恶是别人的事, 与你又何干? 只要审察自己有无过失,不要去看别 人的过失。 别人的行为好,我们心里不起欢喜贪著心,行 为不好,也不起憎恶心,要好好按耐这个心,不起烦 恼,别人不好,别人的习气,那是别人的事,如果我 们拿来起烦恼,那就是自己的愚痴 。 这样,不论事 情是好是坏,能保持这个心不动,便是忍辱。 能够冲破这一关,以后无论什么事就比较不会 起烦恼,这点切要好好学,好好磨炼,如此业障自然 消除,身体自然也好起来。 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 同仁,无物不照,好人它也照,恶人它也照,好、坏是 别人的事,我们总要平等慈悲,若是与人计较,则自 身也是半斤八两。 如果要省却烦恼,凡事当随从大众或他人的意见,不可强就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事情,可以听自己的意思,这是忍辱的方法。 那些往生西方的人,都是念佛专一,而且能忍辱吃亏的人 。 我们不论到什么地方,只要抱着愿意吃苦的心态,愿意忍一切辱,吃一切亏,不畏艰苦, 则照样会进步 。 我们工作,不要说你现在寺里为佛 做事,或为师父做,而是为消自己的业障做 。 我这 里没有什么可学的 。 只是扫扫地,做些苦行 。 但是扫地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会扫,要能高高兴兴 地扫,否则,扫地扫得起烦恼,无明业障反而缠上来。 我们修苦行是在藉各种事境,磨炼我们不起无 明烦恼,洗除习气,锻炼做人做事的各种能耐,并不 是要做什么劳力事,才叫做苦行,打破对一切顺逆 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 。 出家就是要吃苦受苦, 只有在苦中才能开发智慧 。 不要嫌别人这点不好, 那点不好,不是别人不好,是自己的无明业感在作 祟,没有智慧,不能越过 。 别人没有行的,做不到 的,我们一定要行得到、做得到 。 否则,批判别人, 自己岂不也与他人同一类? 只有那些不开化、不明理的人,才会把不实在、 没有的事情拿来起妄想烦恼,这也是一种妄念愚痴。 妄想多的人,须要做一些杂务事,将念头有个寄托,否则妄念纷飞,要他念佛也念不下去,只有善 根利的人,可以静静地念佛念下去,一面工作,一面 念佛,会渐渐地不觉得在工作,而且自然会生起平 等心。 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界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 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 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 着 。 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会照出自性的灵 光,会照出过去的事情来。 出家了非比在家人,要看破名利、澹泊一切、不 去攀缘 。 修行是自自然然的,你修到那里,韦陀菩 萨自然拥护你到那里 。 要尽心常住的事情,才能增 加福慧,否则一辈子不能了脱。 如果生死已经了脱,能弘法利生,到那时候,虽 然我们不求名利,名利自然也会跟着而来。 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心修得清净,那么临终时, 这个心便投入莲花,由西方莲池自然化生,而不是经由父母精血而来的秽体 。 如果由父母体生的还 是有生死轮回。 虽然我们现在生在娑婆世界,但是如果念佛,心净则国土净,心清净无烦恼、无妄想,则也是净 土。 此是娑婆净土,心即是西方。 出家人一样仍需要地理,但是要看道行,道行 如果有修到那里,就能感化,则地理、人理、天理,都 包含在修行中,所以说出家人修行是根本。 受戒是受什么? 是受忍辱,依忍辱修行是根 本 。 照这样去做,到那里都能感化人,修忍辱就有 德行,不但人见生欢喜,也可感化人。 修行是要到那里都一样,都能自在,修行就是要修这些。 照师父的话修行,边做事边念佛,去除我执和 法执,智慧才会开,智慧是无色相的,抓也抓不到, 智慧开时自己也不知道,碰到事情一动,就知道如 何去处理,这才是智慧。 经藏在哪里? 经藏在我们的心中 。 但这要开智慧才有办法,智慧不开,看经书是迷迷煳煳的。 若智慧开,则看经书会觉得很熟,而且又会领悟出 一些真理来。 打法器、唱诵梵呗,这些都是自然会的,不是刻 意去学的,智慧开了自然而然就会了。 人有生、老、病、死、爱别离等八苦,如果有愿力 修苦行,以后会有小神通,什么事到那里都知道,自 己会有所觉,自己就有主。 现在承天寺,来的人什么样子都有,但闹中取静,才是真修行 。 有的人还跑去大马路旁修行,甚 至车子开过去,他也没有感觉。 要注意自己的心,要的是内心自然生法喜,不要因外面环境好而欢喜,要照顾自己的心,不要在 意外面的境界,要修到我没有怎么样。 凡事不是光用嘴巴说,或是去分别的,而是自 己开智慧体会出来的。 不要祈望施主送东西来,不要依靠施主,只要 努力修行,有了成就,天龙八部都会拥护我们。 一切皆舍,了脱生死现在佛教在世界上,大体都在弘法、宣传,虽 然很普遍,但是真正要修行很为难 。 较早的人善 根较好,但很少出家 。 现说释儒道三教,佛教是 修戒定慧,儒教是修礼义忠孝,道教虽然也有道, 但没有佛理存在,不得解脱,最后仍要归净土才 能了生死 。 我们佛教也应出家修行才行,出家不是要过好日子的,是要在衣食住上修,看是否 每一样都能舍,才能修到行,每一样愈简单愈 好,以方便不起烦恼,心才愈坚,妄想才少,所以 说要粗衣淡饭。 我们出家人,不要有贪念,才能除烦恼、去贪 嗔痴,不要和在家人一样,吃要吃好,睡要睡好, 出家修行谦说贫僧,就是每一样要愈简单,才 愈有修行,不是愈充足,否则贪念还存在,没有除 去,而他也说他在修行 。 妄想是从贪念生出来的。 再说舍身,舍身是什么? 就是粗衣淡饭,穿是 三件衣,没有说要穿好的,每一样舍离,每一样都不能和社会相比,这才是修行,如果和社会人相 比,就又有爱别离苦。 儒道二教,都还没有解脱,我们佛教来出家修行,是看能不能了生死,不可不知,而说还要去念书,读书哪里有谈到要粗衣淡饭? 受戒学佛、祖师的行愿,又有经书让我们看, 看有没有一条了生死的路,世俗的书我们都在未出家前读过了,修行就是不要再生娑婆世界,再受轮回之苦。 父母生了我们,我们才有知,父母未生我们之 前,我们在哪里? 现在我们会不会了解死到哪里去? 现在来出家,就是要找条出生死的路,不要再来轮回 。 所以说如果要了生死,就淡泊诸欲望, 学戒才不会乱做,才有规矩,认真做,不放逸 。 我们谈苦行,苦行是我们的祖师普贤、观音、文殊、地 藏这些大菩萨的行愿,今天就照这些大菩萨的行愿来修行。 发布时间:2025-04-14 08:59:24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