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虚大师:答刘笠青问(四则) 内容: 答刘笠青问(四则)问一:各教下手工夫,俱重持戒,其义云何? 答一:戒者、去其染业而不使之复染也。 孔子戒色、斗、得,释氏戒贪、嗔、痴,同为扫除根本烦恼。 譬如擒贼,擒王为先。 而其守持之法,如子思之戒欺求慊,颜子之心斋、四勿、不贰过,皆所以去妄存真,省之又省,以至于无。 必也四相尽绝,一尘不染,永久不退,方为戒律精严。 故曰:万法无真,持戒近是。 一切圣贤莫不始基于此,此第一义谛也。 问二:自修之士,对于人事一切烦恼,如何屏除? 答二:旧缘无碍而已矣。 儒者下学上达,尽人以合天;佛子出世不舍世法,要皆以心照境,不以境蔽心,久则心境双忘,逆顺爱嗔,犹如光满太虚,声传空谷,不相留碍,所谓烦恼即菩提也。 夫奔雷掣电起于心目,可谓暴矣,天地反覆,身入玄冥,至深远也。 大空如日,三界煊赫,或成冰海,晶莹无际,此亦极宇宙之至变也已。 而此种种幻相,灿若空华,终不令翳我明觉,何况寻常人事? 一切烦恼皆由无明发生,理障既灭,事障自销,无劳屏除。 故曰:大定无出入,在学者融会焉可耳。 问三:入道之始,志愿若何,方可成就? 答三:但发愿心,决定成就。 愿海无边,各随心量。 阿弥陀佛以愿力结成净土,接引三界十方众生。 观世音、地藏菩萨等,皆各以度尽众生为其本愿。 仁者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即愿即行,即人即己。 良以万类为一原之分,万法为一心所造,无愿无成。 愿量不宏,成就不大;扩而充之,终而成之,则专视学者精进之心与广大之怀以为断。 问四: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正信欤? 抑迷信欤? 答四:正信非迷信也。 夫太虚、一心之所弥纶,性为体,神为用,其于物也,体而不遗。 人之生也,神与俱来。 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 诗曰:清明在躬,志气如神,即此之谓。 凡夫之人,蔽于物欲,囿于形体,性不复见,神失其所依,而不可以终失也。 圣人于是教以事神之道,其言曰:正汝形,一汝志,神将来舍,降神也。 盥而不荐,有孚颙若,侑神也。 上帝临汝,无二尔心,事神也。 其竭诚致敬,凝神一志若此,实为复性之初步。 梵网经曰:我是已成佛,汝是当成佛,当作如是信,戒品已具足。 欲成正觉,先具正信,正而后信,何迷之有! (见觉社丛书第四期) 发布时间:2025-10-21 14:27:56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1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