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因果启示:考终之报 内容: 考终之报陆九渊。 知荆门军。 严保伍之法。 盗贼屏。 每旱。 祷即雨。 逾年政行令修。 民俗为变。 一日谓僚属。 某将告终。 会祷雪。 明日雪。 乃沐浴更衣。 端坐。 后二日卒。 尝曰。 学苟知道。 六经皆我注脚。 世称象山先生。 (陆九渊传。 并纪事本末)陆九渊宋朝金溪(今江西省临川县东)人,字子静,为南宋大儒。 乾道年间进士,曾任国子正教,后来奉诏主管台州崇道观,于是还乡居住在贵溪的象山,自号象山翁,学者称他为象山先生。 宋光宗即位时,九渊任荆门军知官,严格实行保伍之法,境内盗贼因而远避而去。 每当久不下雨,九渊便设坛亲自祷告祈雨,随即下雨。 以德教化百姓,经过一年,政绩便相当可观,民心向善,风俗因而改善,德望更加显著。 九渊常与当时名儒朱熹,在鹅湖聚会,互相谈论所学,彼此宗旨见解,各不相同,朱熹注重道问学,九渊注重尊重德性。 又常为明辨无极而太极,与朱熹书信往来,辩论不止,所以宋朝理学,有朱陆两家不同学派。 九渊常在鹅湖讲学,曾对学徒演讲论语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一章,详加析释,发挥义理,畅达透彻,听众甚至感动得泪下,朱熹也佩服,叹为名论,足以医治当时学士,长久隐藏在内心的病根。 曾经告诉学者说:求学如果真正体悟『道』,那么六经都是我的注解了。 晚年,有一天,对同僚属官说:我将要和各位告别了。 当时正在为地方祷告求雪,第二天果然下雪。 于是九渊沐浴更衣,衣冠整齐,俨然端坐,经过两天,安详去逝。 ※学儒最终目的,最高境界,是形而上的道。 综观象山,以德化民,政绩卓著,祈雨得雨,祷雪下雪,讲学感动学徒泪下,乃至六经皆成注脚﹂临终自知时至,安详善终。 可想其心,若非与道相应,何克如此? 可知象山一生事迹,为学儒真正深入有得者的表征。 宅心仁厚彭思永。 为儿时。 旦起就学。 得金钏于门外。 默坐其处。 须臾亡钏者来物色。 审之良是。 即付之。 其人欲谢以钱。 思永笑曰。 使我欲之。 则匿金矣。 始就举。 持数钏为资。 同举者过之。 出而玩。 或坠其一于袖间。 众为求索。 思永曰。 数止此耳。 客去。 举手揖。 钏坠于地。 众服其量。 后举进士。 累官户部侍郎。 (彭思永传)彭思永宋朝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西)人,字季长,为人正直忠厚,为宋朝名臣。 当思永年幼时,有一天早晨,要去上学,在门外捡到一只金钏,他就默默地坐在那里,等候失主来认领,不一会,那丢掉金钏的人,果然回来寻找,经过审察确定是这个人遗失的,思永便将金钏还给那人,那人非常感激,取出钱来要答谢思永,思永笑着说:如果我要钱的话,我就把金钏藏起来了,何必等待你回来寻找呢? 于是这件事便传遍了乡里,大家都称赞他的诚实。 后来思永参加科举应考,初次出门远行,身上带了几只手镯做路费,以备随时急用之需,同来应考的考生,到思永这里,取出思永所带的手镯来玩赏,有一考生趁人家不留意时,偷偷地拿了其中一只藏入自己的衣袖里,有人发觉,当面说出,大家都要替思永搜查索回,思永看到这种场面,若无其事说:我的手镯全数只有这几个而已,并没有遗失啊! 难堪的场面才平息下来。 等到大家要离开时,彼此互相举手作揖,不料一只手镯,从那人的袖里掉落下来,大家看到这种情景,都叹服思永宽厚的雅量。 宋仁宗天圣年间,思永中举进士,官任侍御史,在朝正直敢言,累官至户部侍郎,成为宋朝名臣。 ※试观彭思永,拾金不昧,幼小年纪就具有廉洁不贪的美德。 又因不忍他人在大众面前羞愧难堪,而宁愿损失自己,原谅别人,进而为对方设想,其宽仁大度,实在希有难得,值得法。 发布时间:2025-10-20 08:30:48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0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