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钟茂森:养正遗规选讲—朱子治家格言(第十集) 内容: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学习《朱子治家格言》,请看第四十九句:【家门和顺。 虽饔飧不继。 亦有余欢。】这句话是教我们要以和为贵。 家里能够和气平安,虽然衣食缺少了,也觉得快乐。 这个『饔飧』,「饔」是指早饭,「飧」是指晚饭,这里是讲衣食物质条件。 说明一个家里能不能得到欢乐,其实跟物质条件的优劣关系并不算是很大,最重要的是和顺,所谓家和万事兴,以和为贵,和气生财。 家里头父子、兄弟、夫妇、长幼内外都能够和气,互相的恭顺,那么这个家里必定是没有怨恼,大家团结和睦也就能够创造好的事业。 在《德育古鉴》里面讲到,过去有一个人叫张士选,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过世了,他跟他的叔叔在一起生活。 叔叔对他如同是亲生儿子一样的关爱。 他的叔叔有七个儿子,祖上留下来的产业,叔叔说,我应该把产业分成两份,一份是我们家七个儿子的,另一份应该归你。 结果张士选他要求应该把祖上的遗产分成八份,他跟叔叔的七个儿子应该是八个人来分,他只能拿一份。 叔叔就不接受他的意见,可是张士选又再三的请求,最后还是按照张士选的意思分成八份。 后来张士选十七岁入京赶考,住到一个旅馆里面,当时旅馆里面有二十几个考生,都是来应考的。 有一个看相的人看到他们,仔仔细细的把他们的相貌看了一遍,然后就指着张士选说,只有这个少年可以金榜题名。 大家听了都很不服气,结果看相的人说,你们写文章好坏我不知道,但是我看到这个少年人满面都是阴德的气息,有阴骘纹长出来了。 结果等到考试之后揭榜,果然只有张士选一个人高中。 我们看到张士选这种以和为贵,在家里面对自己的叔叔能够像父亲一样,对叔叔的七个儿子如同自己的同胞兄弟一样,在分财产的时候要求少分,这样的心确实是难能可贵,所以阴德便在其中。 他的叔叔也是一位难得的正人君子,对张士选并没有见外,把他做为自己亲生儿子一样看待,分财产的时候却又把他当作自己兄长的后代一样看待。 这一家和顺,所以能够出金榜题名之士。 我们看到现代许多人,一到分财产的时候往往是兄弟相争、父子反目,钱愈多、家里愈富有,反而那种亲情愈淡薄。 往往我们看到,富足的人家、富贵的人家和顺的少,反而不如贫苦家里的那种骨肉亲情之深,兄弟如手足一样的和睦。 这是什么? 就是被一个利字给害了。 人如果重利,必定是轻义;如果是为富,就往往不仁了。 这个为富是什么? 把物质、钱财看得是主要的,他会为富而不是为仁,所以必定是为富不仁。 为仁就不富,为仁是什么? 他想行仁道,和顺是指仁道,他就不会把富裕当作他的目标,因而他也就不在乎钱财了。 所以和顺是要家里的人都要把利字放下,把心放到情义上。 张士选这一家,我们就看到真正是以和为贵,家里和睦他就能够有贵气,子孙就能够高中、有功名。 过去的功名正如我们现在讲的学位,你这家的子孙能够得到高学位,能够得到好的工作,能够有富贵。 所以富贵的基础就在于和顺,《大学》里面讲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德之家就能和顺,所以和顺便能生财。 和顺的基础又在于孝悌,《孝经》里面告诉我们,孝能够使天下都和顺,上下都无怨,更何况是一家? 所以以孝治家,就家门和顺;以孝治天下,就天下和顺,就是和谐世界。 我们看到张士选一家,张士选对他的叔叔如同对父亲一样孝顺,叔叔对他如同对自己亲生儿子一样慈爱,父慈子孝。 兄弟之间能够和睦,「兄弟睦,孝在中」,所以基础还在于孝悌。 在《德育古鉴》里面我们又看到另外一个例子,讲昌化有一家姓章的兄弟,两个人都没有儿子,于是这个哥哥就去抱养了同族的一个小孩当儿子,希望有香火相续。 不久,这个哥哥自己又生了一个儿子,于是弟弟和弟媳妇就向哥哥请求说,「哥哥,您现在已经有了亲生儿子了,可不可以把您抱养的这个儿子送给我们?」哥哥就把这个话告诉妻子,这妻子就说了,「我们没有儿子的时候要抱养人家的儿子,自己有了儿子又抛弃了人家的儿子,别人会怎么样看待我们? 这属于不义。 况且新生子还不一定能够保得住」。 所以还是保留这个抱养的孩子。 可是弟弟就请求,因为想到哥哥这一家养两个儿子不容易,他要帮助哥哥抚养这一个抱养的儿子。 结果嫂嫂就说了,「这样吧,为了不违背弟弟和弟媳的心愿,我们宁愿把亲生的儿子送给你们」。 这个弟媳当然说,这不敢当。 嫂嫂就说,「这个孩子固然是我生的,但是我们同族的儿子不也如同儿子一样吗? 怎么能够区别?」我们看到这一家兄弟之间,嫂嫂与弟媳这是妯娌之间,能够这样的和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 这一家后来这两个儿子都为他的父辈又生了两个孙子,结果出了六名进士,全都考上进士。 这才真正相信古人讲的,以和为贵。 家门和顺,从心上来讲和顺是要从我心做起,不能要求别人。 首先我要跟人和顺,不能要求别人跟我和顺。 如果要求别人跟我和,往往不能和。 你要求他跟你和,那他也要求你跟他和,这两个人就对立起来了。 应该什么? 我要求我自己跟他和。 不管他对我和不和顺,我也要对他和顺,从我心做起。 我心能和顺了,心能转境界,境由心造,那个外面境界一定和顺。 以和顺之心待人,还怕不能把人转化为和顺吗? 在《德育古鉴》里面讲到,古时候有一个妇女叫苏少娣,其实她娘家姓崔,嫁到苏家,做了苏家最小的一个儿子的媳妇。 苏家有兄弟五人,四个哥哥已经娶妻,等她嫁到这个苏家来,她是五媳妇了。 当她出嫁的时候,她已经听闻这苏家四房的媳妇常常都会争吵,而且她们都会听信奴婢的闲话。 大概这个家也是比较大,所以闲言闲语、是是非非就不少,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到互相动刀子的地步。 当少娣出嫁的时候,她娘家还挺担忧的,到这一家不和顺的家庭里面,将来有危险怎么办? 结果少娣就说,如果是木头、石头、鸟兽,我可能没有办法跟它相处,可是天底下哪有不能相处的人? 结果她嫁到这家来之后,对四个嫂嫂非常恭敬,嫂嫂缺什么东西,她马上说「我有」,于是马上派奴婢送过去。 如果婆婆叫嫂嫂们做事,大家都不情愿,少娣马上说,「我是后来的,我应该做」。 娘家如果有一些礼品送来,她一定先叫奴婢把礼品送到四个哥哥家里去。 有些糖果之类的,一定是先分给四个哥哥的孩子。 如果是嫂嫂互相传一些闲话,是非的言语,少娣总是笑而不答。 当自己的奴婢回到家里来,对她讲嫂嫂说的对她不满的话,来告状,少娣就先把这奴婢打一顿,接着自己到嫂嫂那边去道歉,说自己做得不好,请嫂嫂原谅。 有一次,她刚刚穿好一个锦缎的新衣服,抱着嫂嫂的儿子,正好这时候这个小孩撒尿,嫂嫂一看,马上就要跑过去接,少娣说「不急,小心吓着孩子」,完全没有去可惜那件新衣服,让这嫂嫂觉得非常感动。 过了一年,那四个嫂嫂都互相说,「这五婶太贤慧了,我们跟她相比,简直我们就不是人!」后来这妯娌之间就能够和睦相处,从来也没有互相抱怨、说闲话了,这个家庭就变得非常和顺。 《迪吉录》上说到,说人家庭不和睦常常是由于妇女。 因为古时候妇女学问少,读书的机会比较少,所以目光比较短浅,心量比较小。 嫁到这一家来,往往她只认自己和丈夫是一家,会把公公婆婆、伯叔妯娌这些人看成是外人,因而常常就会有隔阂、有对立。 而自私自利就会损人利己,容易结怨。 如果做丈夫的没有广大的胸怀,没有见识,往往被妻子牵着鼻子走,甚至自己没有感觉到,种种这些不和的事情就会发生。 譬如说,只把自己的儿子当儿子,没有把叔伯的儿子当儿子。 如果是兄弟之间贫穷的,就不能够及时的帮助,在奉养父母方面,却要求兄弟一定要跟自己至少是均等,哪怕是自己家里富足,都不愿意多出一点。 甚至如果是别人不肯出的话,自己也不愿意出。 到安葬父母的时候,费用又要求兄弟之间平摊,如果不平摊,可能甚至会将父母留丧不葬;而瓜分财产的时候,就非要尽量的多瓜分一点。 对于妯娌,往往会有毁谤中伤。 这类的家事、不和的这些事情不胜枚举。 要知道其实「家门和顺」没有别的,只是人品多一些忠厚,互相之间多讲一分恩德、多讲一分礼敬;肚肠放宽一些,多一些忍耐、多一些谦让,和顺并不难得到。 当我愿意跟人和好,而别人未必能够跟我和好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放宽心量,不要与他计较。 要知道我果然是以好意对人,别人一定迟早会知道;可能一时不知道,以后必定知道;纵然他本人不知道,旁边的眷属也都会知道。 你自己有德行,在这一家里面大家就能够尊敬你、爱戴你。 所以真心真意的对待别人,时间久了,就能感动一家,像刚才这苏家的五媳妇少娣一样。 当我能够真心实意的待人而不期望别人来回报,往往很快的感动这一家。 不要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真心的,时间会说明问题,如果我要怕自己做好事、待人好别人不知道,这种心也不是真心,《朱子治家格言》前面就说「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施与别人的恩惠,也不要常常念着,施惠毋念,受恩莫忘。 对人就以这种真心,怎么能不感动人? 少娣说,没有不能够相处的人,除了木石鸟兽以外。 说老实话,以真心对待一切境界,木石鸟兽都能受感动。 我们没听说过诚之所至,金石为开吗? 连金石都能感动,何况是人心。 当我们真正有这种和顺的心、与人一体的心,外面什么样的境界,原来不和顺的肯定都变成和顺。 境由心造,境由心转。 我们再看第五十句:【国课早完。 即囊橐无余。 自得至乐。】『国课』就是国家的课税、税收,『囊橐』就是讲口袋、钱袋子。 这句话是说,尽快的缴完给国家的赋税,即使是自己口袋里所剩无余了,也自得其乐。 从事上来讲,这句是教我们绝不能够偷税漏税,不能欠国家、欠人民。 要知道税收是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是用来帮助全国人民兴建一些设施,造福于人民的。 如果我们偷税漏税,不肯缴足税,或者不肯及时缴税,这就是等于偷盗,犯了偷盗戒。 盗用国家的财物,欠了国家的,这全国的人就等于是你的债主了。 要知道,如果我欠某人的钱,只有一个债主,这好还;假如我偷税漏税,就等于欠了一国人民的,像中国十四亿人口,我都欠了他们的,他们都是我们的债主,怎么能还得起? 因此,偷盗的这种心要把它格除干净。 要知道,你上缴的税收等于是布施国家,帮助国家来去做经济的建设、文化的建设,营造一个很好的环境,使你未来的收入更得到保证。 我们不会因为多缴点税就穷了,也不会因为偷税漏税而富。 古人教我们,「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命中该有多少财富,从出生八字就能看得出来,何苦要用这种非法手段去妄求? 妄求所得的财富其实都是命中该有的财富,并不是分外多拿、多得到一点。 可是用非法的手段得到的这种分内该有的财富,却亏欠了品德。 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君子他绝不会偷税漏税,而得到的是命中该有的财富,所以他『自得至乐』,他乐,对于国家人民没有愧意;但是小人反之,想尽方法去谋财、去偷税,可是得到的这些财富还是命中该有的。 你不需要用这种手段,你命里还是有,你不是冤枉了吗? 反而冤枉做了小人。 我记得我前几年给爷爷奶奶在广州买了一套房子,给他们养老用的。 那时我还在昆士兰大学教书,用我的收入买了这个一厅三房的房子,请了一个保姆来照顾他们生活。 后来爷爷奶奶喜欢回自己家乡住,于是他们就搬离了这个房子,这房子空锁了一年。 我知道他们确实不要回来住了,于是就把这房子卖掉。 结果卖的时候,当时有一个中介,我们找的一个卖房的经纪人,中介。 我们签订委托合同的时候,他跟我说,我们这里要卖房子,都可以私下跟买主约好,把这个房价写低一些,这样可以少缴税。 说的这种态度,我就感觉到这是一种惯例了,大家好像都要这么做。 但是我就跟他说,我说我找的买主要跟他先说明,我们卖房子要卖多少钱就报多少,绝不能够有偷税漏税的现象。 中介说那你这样子你就吃亏了,你很难找到买主的。 我说不怕,我就找那些老实的买主,吃亏就吃亏,多缴给国家,让别人受益自己吃点亏又何妨? 结果后来还是很顺利的把房子卖掉,税一分钱没少缴,心里坦然。 所以这里讲到的,税收早缴了,我们卖房子还挺特别的,我是先把税收以现金的方式缴了,然后买主才把房款支付给我们。 这是什么? 国课早完,自得至乐。 这句话从心上来讲是告诉我们,要除尽偷心。 偷盗的心不留一点,那么就能够无愧于天地,所以才能有至乐。 这里这个乐叫至乐,这个至乐是圆满的乐,没有丝毫苦的,没有丝毫后遗症的乐,这叫至乐。 世间人所谓的享乐是五欲之乐,得到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他觉得很乐。 但是这种乐不能叫至乐,为什么? 这种乐里头有苦,它有后遗症。 贪欲之乐,当你得到欲望的满足的时候,你感觉得好像乐,可是我们讲「欲壑难填」,欲望就好像大的深坑无底洞一样填不满的,你愈填贪欲愈增加,所以乐后来是带的苦。 譬如说你贪财,得到财富了你觉得乐,乐那么一下子,马上你就觉得别人比我的财富更多,你就马上觉得很苦,又想贪更多的财。 贪色也是如此,我们前面才说到,贪欲之人往往都会得到自身疾病早夭的果报、断子绝孙的果报、葬送功名富贵的果报、妻女不贞的果报,这些都是苦。 贪图一时之乐,后头就是苦,哪是至乐? 真正叫至乐的是什么? 从本性当中流露出来的那个乐趣。 本性是本善的,「人之初,性本善」,能够跟本善相应了,你就得到本性中的至乐。 这种乐是从里头往外流出来的,性德的流露,不是外面刺激得来的。 五欲之乐是外面刺激得来的,刺激一下好像就振作一下,就像吸毒打吗啡一样,毒瘾来了非得吸毒,他不吸就苦,吸了之后飘飘然就觉得好像乐了,后头就更苦。 这里讲到的乐是为善之乐。 孟子说过,「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这君子的三乐是除了以德服天下之外有三种,哪三种?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这三乐。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这是讲到家人平安、健康长寿、家门和顺,就是前面讲到的家门和顺,亦有余欢,这就是一乐也。 第二,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仰望天空没有对天空(上天)有任何愧意,为什么? 没做亏心事,无愧于天。 低头,俯不怍于人,这个怍跟愧是一样的意思,无愧于人。 这是心地坦荡光明,没有做亏心事,这是君子的第二个乐。 这里讲到的国课早完,没有偷税漏税,无愧于国家人民,也无愧于自己,这个是君子至乐。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教导人。 自己学习圣贤之道,有几个有缘分的学生跟着我们学习,因为自己德行之感召,所以来向你求学的人都是像你一样立志学习圣道的英才。 自己不求名、不求利,只求做圣贤,就自然有同类的人跟你学习。 君子第三乐,这就是后面讲到的「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 这连着五十句、五十一句、五十二句,这三句跟孟子所说的君子三乐相对应。 而这三乐当中,朱子说到,朱熹在批注里面讲,说一个是对天的、一个是对人的、一个是对自己的。 家庭和顺还有对天无愧,这是对天;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对人;而自己是不做亏心事,无愧于人,这是讲自己所得到的乐趣。 因此,把偷盗的心割舍掉了,我们就得到真正的大乐。 其实本性中本来就具足了大乐,往往就是因为我们有那些不必要的烦恼,贪瞋痴把我们本性中的大乐给阻塞掉,像这个泉水你把它堵住了,它涌不出来。 要得到至乐,就是把阻塞物除去就行。 阻塞物包括哪些? 杀、盗、淫、妄,这些都属于阻塞物。 杀心、盗心、淫心、妄心,把这些念头都去除掉了,本性就能显发出来,至乐就自然流露。 我们继续看下面第五十一句:【读书志在圣贤。 非图科第。】这里就教导我们,要读圣贤书,读书的目的是『志在圣贤』、效法圣贤,学得跟圣贤一样,不只是为了科举及第这种为了考试应付,所以这是教我们学贵立志。 在事上来讲,立志很重要,志要是没立起来,读书就得不到真正的受用。 朱熹(朱子)曾经说过,「书不记,熟读可记」,我们对于这些经书里头的文句要是记不下来,多读就能记了;「义不精,细思可精」,如果对于经典里头的意思搞不明白,你去细细的琢磨,多方请教,也能够把它搞明白,「惟有志不立」,就没有着力处了。 所以读书最重要的是立志,你的功夫才能下得踏实,你的学问才叫实学。 那读书的志向为了什么? 不是为了考取功名将来做官,或者是现在不一定做官了,经商的、成名的,这都是为自己个人打算。 而朱子教导我们,读书不要做贵人,应该要做好人。 《朱子治家格言》这里的朱子是朱柏庐,他告诉我们「读书志在圣贤」,不是科第,不是功名,这样的学习才会有快乐。 夫子在《论语.学而篇》,这是第一篇,第一句就讲,「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个说是喜悦,就是至乐。 学习为什么会有快乐? 因为他是有立志学习做圣贤,学了之后他就照做,依教奉行,学一点做一点,做一点就证明一点。 证明什么? 圣贤说得没错。 所谓信解行证,对于圣贤教诲,我们信、我们解,我们能理解;能相信、能理解,然后去力行;力行了之后,证明圣贤所说的对,自己相信的、自己理解的确实是这样,自己得到受用,这个受用就是不亦悦乎,喜悦,所以读书乐。 现在人就体会不到这种读书乐,觉得读书很苦。 现在这个小学生上学背着大书包,里头放着好多好多书,一脸愁容,他哪里能体会到读书乐? 为什么他体会不到读书乐? 首先他没立志,他读书干什么? 父母叫他读,他只好读,不得已。 父母有没有立志要培养孩子做什么? 父母也没立志。 父母的志向就是让孩子将来得到功名富贵,所以把这个理念传给孩子,孩子也就为了功名富贵而读书。 所以读书互相之间来攀比,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追求分数,这是应试制度,读书就很苦。 而读书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去读书,那读的书里头说老实话也不是真正圣贤书,可能有一点点圣贤教诲的内容,但是主要的内容还是科技、知识这种传递,填鸭式的教育。 另外,读的科目特别多。 最近有一位小学老师来告诉我,说他教小学一年级,这个一年级的学生书包里就要放十四本书。 我听了眼睛都瞪大了,这孩子真苦、真可怜! 除了这些书以外,还要学很多的技艺,什么钢琴、舞蹈、计算器等等。 而且样样都要比赛,参加什么音乐比赛、舞蹈比赛、体育比赛,这个赛、那个赛都是比名比利,因此就苦了。 所以我们看到「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不是图名图利的,那才叫真正的读书乐。 在德育故事《德育古鉴》里面,讲到古时候一个读书人叫李生,他是福建人,很喜欢读书作文,文笔也很好。 有一次他去赶考,要住在一家旅店。 结果当晚店主就梦到土地神说,明天有一位李秀才要来,他是科甲人才,要登举人了,你要好生接待。 那时候李生还没来,第二天就来了。 店主一看到他来了,当然十分热情周到。 李生还觉得不好意思,就问你为什么对我这么热情? 店主就把这个梦告诉他。 这个李生听了之后就很欢喜,他晚上就想,我考了功名将来要做官,做官了之后我就要换一个老婆,现在娶的这个老婆不配做夫人,要换掉。 结果后来这个李生离开这个店了,店主又梦到土地神告诉他,说李生用心不善,功名还没到手就想抛弃自己的妻子,已经失去科举功名的机会。 结果后来李生果然落榜归来,又住到这个旅店,店主又把第二个梦告诉他,这个李生大惊失色又愧又恨,只好回家去了。 读书如果不是志在圣贤,而是为了考科第做大官,将来有名有利能够骄奢淫逸,这种心态是神人共怒的,天地谴责,功名自然就丢掉了。 为什么? 德没有了,福也就没有了。 这是这个李生没有立对志,立的这个志向歪了,所以得到这种果报。 我们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先休息一会。 谢谢大家。 尊敬的诸位大德,大家好! 我们继续来讲习《朱子治家格言》,这是最后一个小时的课程,我们继续来看第五十一句:【读书志在圣贤。 非图科第。】刚才我们从事上来讲,这是教我们立志,立志做圣贤。 从心上来讲,当然要有圣贤人的存心。 圣贤人的存心是什么? 在《礼记.礼运》这篇里面讲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圣贤的志向在于在天下推行大道,这个大道是什么? 天下为公,也就是大同世界,现在国家领导人提倡的和谐世界。 贤能的人都能够被选拔任用,在社会上大家都能够讲信修睦,讲求信义,能够修和睦、和谐。 人人都是公心,而没有私心,所以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亲其亲的第一个亲字是动词,是敬爱的意思,第二个亲是名词,是我们的父母。 不仅是只敬爱自己的父母,而是把孝敬的心扩展,对全天下人的父母都如同对自己父母一样去孝敬。 不独子其子就是不仅对自己的儿女慈爱,也用同样的慈爱之心对待天下一切的儿女。 所以令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得其所。 包括那些鳏寡孤独的人,那些我们说的残疾、失业的人,不幸的人,都能有所养。 这真的是天下人和乐融融,这是圣贤人的志向,圣贤人的事业就是为实现这种大道而努力。 孔子十五有志于学,他十五岁就立这个志向了。 立了志向做什么? 首先要学,要读圣贤书,学做圣贤。 只有圣贤人才能真正推行圣贤之道,才能够做圣贤的事业。 圣贤的事业是什么? 《礼记.学记》里面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现在我们讲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如何才能得到和谐? 首先要众人内心得到和谐,才有社会的和谐。 所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关键就在于转化人心,转恶为善,转私为公,把私心变成公心;转迷为悟,迷惑颠倒才会有自私自利,真正觉悟的人必定是大公无私;最后是转凡成圣,把所有的人都转化为圣人,这圣贤的事业就圆满了。 怎么转? 转是转这个心,一定要用教学启发人觉悟,这才能转化人心,所以教学为先。 读书果然以这样的志向为志向,一定会学有所成。 《大学》里面讲「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我们的内心很真诚的希望推行圣贤之道,而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这样去求,为了这种理想志向来奋斗,虽不中,即使可能未必达到,但是不远矣,也就不算远了。 在东汉时代有一位大儒叫郑玄,郑康成。 郑公自少年时代就一心向学,确立了学习圣贤经典的志向,他也有志于学,终日就埋在书卷里头孜孜以求。 他不尚虚荣,天性务实,真正有真实的学问。 他拜当时的马融做老师,马融是当代的大儒。 马融教学有一个特点,他喜欢边教课边安排一些女孩子在幕后唱歌,一边听歌享受歌舞,一边来教学。 结果马融会下的学生要想好好的学习,必须要专注力很强,不受那些歌舞音乐的影响。 这么多学生里面,只有郑康成一个人,学了这么多年,从来没有一次眼睛去偷看幕后的那些女孩子,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来学习。 所以他的学问连他的老师马融都自叹不如。 这是什么? 因为他真正立了志向,不会受外面境界诱惑干扰。 换句话来讲,如果还受外面境界诱惑,还会动心,证明志向立得不够坚实。 郑康成先后游学十几年,走遍了全国各地,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经学大师。 他的著述也很丰富,弟子非常多,当时也是享有盛名。 朝廷对郑康成的大名早有所闻,所以就聘请他来担任要职,可是郑公并不求功名,对当官没有兴趣。 他真正了解「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他宁愿做一个教师。 他教学真正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生就一心一意的从事著书讲学的工作,朝廷多次邀请他出来,他每次都是婉言拒绝。 有一次,在朝廷掌权的一位外戚大将军何进,他为了笼络人心,想招聘郑康成入朝做官,显出他礼贤下士的这种风范,这是有所图的,郑玄他拒绝了。 结果官吏强行威逼他,郑公不得已只好入朝去见何进。 何进对郑公是礼敬有加,以上宾之礼来接待他。 可是郑公保持他名士的节操,他入朝没有穿朝服,他不愿做朝中的官员,只是穿普通儒者的便服跟何进相见。 只在何进那里过了一夜,没等朝廷下诏给他官职,他就溜走了,终身不仕。 这我们看到,他真正读书志在圣贤,不是志在功名富贵。 他对于儒家经典的批注成为了历史上最权威的批注之一,宋代把他对于《诗》、《礼》这些注本都列入《十三经注疏》当中,真正为振兴儒学传统的文化做了重要的贡献,后世都蒙他的福荫。 当我们学习传统文化的这个志向立了之后,对于人生的选择也就明确了。 我记得我在几年前到澳洲去,那是我们跟随恩师净老从美国到澳洲,舍掉了美国的绿卡,舍掉了美国大学的教职,到了澳洲在昆士兰大学任教。 也很幸运,学校因为我连年都在重要的学术刊物上刊登论文,同时又常常在国际上获奖,另外在学校里面获奖,还担任大学的国家科研项目。 所以两年之后,昆士兰大学就给我终身教职,并且第二年,那是二00六年,准备第二年就开始升我做教授。 当时国内也有知名的大学以高薪、优厚的待遇来聘请我做主席教授。 此时此刻,我跟母亲就在思考,因为家里就我们两人,将来是在澳洲工作好,还是在中国回国内来工作? 于是我们就请教恩师。 有一天就随师一起在散步,母亲就代我请教,就问师长,在澳洲工作好,还是在中国工作好? 她代我请问。 结果净老回答我们的是「要做圣贤」,这话让我母亲还一愣,这种回答乍听起来似乎答非所问,我们明明问在哪里好,怎么是要做圣贤? 似乎充满了禅机,这一下子把我们原来的思惟给打断,把心中的疑情震开了。 我们一思考,真的学习圣贤之道,跟恩师学习这么久了,这志向还没明确! 师长的话是帮我们立起志向,志在圣贤。 过去孔子十五岁就立志了,当年这是二00六年,我是三十三岁了,志向还未明确,惭愧! 还是为自己打算。 要想想圣贤的事业是推行圣贤的大道,要靠教学,而今对社会最有利益的就是推行圣贤教育。 我做为大学的一名金融教授,我是学金融的,自己想想社会是更需要一名金融教授,还是需要圣贤教育的师资? 于是我们就决定了,我跟我母亲商量好放弃金融教授的职位,辞职来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 《孝经》上讲「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孝道到终极,大孝、至孝是自己要做圣贤,立身行道,推行圣贤教育,这样才能让父母荣显。 所以我母亲在给我的一个生日贺卡里说到,当时我得到终身教职了,母亲告诉我说,「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于是我用行动做出了回答。 辞职以后,我跟母亲一起去恩师净老门下拜师,恩师非常的欢喜,接受了我这个学生,于是我从教授的职位上下来,重新做一名学生,开始学习中华传统儒释道的文化,边学边力行,也觉得非常快乐。 虽然没有了名位,也没有了薪水,过去在澳洲有房子、有车,都舍掉了,但是心境却比以前更欢喜。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颜回那种箪食、瓢饮、居陋巷,不改其乐,我们也浅尝到一点了。 母亲鼓励我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是至孝。 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在母亲这种高尚德行的感召下,以及她这种真心的鼓励下,我们无怨无悔的走上这条路。 母亲又重新跟我回到了国内,她还有退休金,生活也能过得去。 我每天就在摄影棚里面练习讲解传统文化的经典。 我在二00六年九月到净老门下拜师之后,第二年给母亲写了一首诗为她祝寿,这首诗是「感恩慈母颂」,为她祝贺六十周岁的大寿。 当时这个「感恩颂」是这样写到,「春秋六秩转瞬间,育儿辛苦三十年。 昔有孟母勤策励,而今家慈不让贤。 不恋高薪教授衔,唯希独子德比天。 从来豪圣本无种,但以诚明度世间」。 读书志在圣贤,不是求名求利、求高薪水、得到高名位。 只要放下这种贪求,把私心放下,转私心为公心,其实要知道人皆可以为圣贤。 孟子说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之道,孝悌而已」。 圣贤之道,惟诚与明而已,诚是真诚,明就是智慧,用真诚的爱心,用智慧来从事圣贤教育的工作,这不正是孔子、郑康成、古今圣贤所从事的事业吗? 真正要去进入这种角色,真干、真放下,我们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读书之乐,学习圣贤之道之乐。 我们再看下面第五十二句:【为官心存君国。 岂计身家。】这句话是说,做一个官吏要有忠君爱国的思想,怎么可以考虑自己身家的幸福安乐? 这是讲到忠,忠君爱国。 从事上来讲,这是对国家人民尽忠。 现在我们国家领导人胡主席提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头两条就是尽忠,「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这就是讲到忠君爱国。 过去是君主时代,君就代表着国家;现在是民主的时代,人民当家做主,所以君在现在来讲应该解释为民,爱国爱民。 在南北朝时代,有一位忠臣叫孙谦,他是东莞人氏。 他在十七岁那年就在豫州刺史会下做左军行参军,帮助刺史处理事务,就表现出这种治理的才能。 后来他出任一个县令,清廉谨慎,当地的这些百姓都把他奉若神明,因为他真是忠于职守,爱民如子。 刘宋宋明帝把他升任为明威将军,做巴东与建平二郡的太守。 在这两个郡里头,这当时是长江三峡地区,那里的住民都是蛮獠,这种少数民族,所谓蛮夷不化的。 当时地方官一直是用武力去镇压他们,孙谦上任之后,宋明帝还特别命令他招募一千人为兵去镇压,怕这些蛮獠不服从命令。 结果孙谦就说,蛮獠不服从命令是由于对待他们失去节制,不必麻烦征兵,这样耗费国家的资财。 他要用德去感化他们。 到了任上,他就广施恩惠,推行教化,使这些少数民族的人都十分的感动,争相的献上黄金珍宝给他。 孙谦对他们都加以抚慰劝谕,让他们回家安居乐业,他们所献的东西一件也没有接受。 甚至原来抓起来的那些蛮人,孙谦也把他们释放回家,结果这个郡里头百姓都非常安定,从此孙谦威信大增。 后来他历任各种官职,为朝廷做出很多的贡献。 每次在一个地方任职之后要离职了,百姓都会给他送很多的礼物,感谢他的恩德,可是他一件都没有接受。 甚至自己都没有私宅,做了很大的官,自己都没有自己的房屋,每到一处都是借官府空着的车棚来居住,他非常的清廉。 相传他有一次,他当零陵太守的时候,零陵郡当时有很多猛兽,这些虎豹伤人。 孙谦到了那个地方,那些虎豹猛兽一个都没有了,等到孙谦离开这个地方之后,那些虎豹又重新出来害人,可见得连虎豹都被他这种德行所征服。 还有一次,在夏天,有人见到他晚上从来都不用蚊帐。 因为他居官非常的简朴,冬天只用这些布做的被子,睡的是一般的粗席,夏天也没有蚊帐,但是竟然发现他晚上睡觉从来没有蚊虫去骚扰他,这是他德行的召感。 他一直到九十岁身体都非常强壮,像五十多岁的人一样,每次出行他都比别人走得要快。 他是九十二岁死在任上,真正是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当时皇帝是梁武帝,亲自为孙谦举哀,十分的惋惜悲痛。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真正心存君国的官员,这个德行不仅感动世人,也真正感动万物,而自己得到高寿,得到全国上下的尊敬爱戴。 做官最怕是有私心,最忌是要钱,所以曾国藩先生说,「居官以不要钱为本」,真正忠诚清廉的官就是最好的官。 当然这是需要整个家庭的配合,我们讲「忠臣出孝子之门」,一个家庭有良好的家风,就能培育出忠臣孝子。 但是对于我们自身而言,要立志做圣贤、做孝子、做忠臣。 有时候可能是忠孝表面上看不能两全。 譬如说,如果我们为官心存君国,爱国爱民,但是可能没有考虑到身家了。 对家里父母要尽孝和对国家人民尽忠,这忠孝不能两全又如何? 这里我给大家报告一个真实的故事。 这是在「辽宁青年」网站上面,二00八年二月三号的一个报导「孝子辞官记」。 这是讲到湖北黄州有一个孝子,叫许阳,他出生在普通干部家庭,父亲早年过世,他是跟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很不容易将他拉扯大。 许阳大学毕业之后分到黄州政府机关做文秘,许阳对母亲非常孝顺,可以说是百依百顺,挣得的钱都给母亲,在同事眼里他是大孝子。 后来许阳结了婚生了孩子,也是妻贤儿孝,一家人都非常的美满和睦。 许阳做事情也很认真负责,忠于职守,也深得领导的器重,很快他就当上了行政主管机关的局长。 当上局长之后,有权了,自然求他的人就多了,可是他从来都没有收受过别人的贿赂,从来也没有徇私受贿,都是秉公来处理一切的事情。 有一次局里有个干部因为上班时间打麻将,被公安机关抓了,许阳就决定要处分他,按照纪律要给予适当的处分。 没想到他的母亲就把他狠狠的责备了一顿,要他高抬贵手,放过这个干部。 这许阳因为一向对母亲都是百依百顺,这次也只好违心的从轻处理。 后来又有一个新分来的女大学生来求职,她很想到这个机关工作,不想到基层。 许阳本来没有答应,可是这个人就找他母亲来求情,母亲就求他要通融一下。 许阳就说,这种事情是工作上的事情,妳不要管了。 可是他母亲大概是非常执着的人,说「你要这样铁面无私,我的面子往哪里搁?」把许阳臭骂了一顿,结果这个孝子心也就软了。 结果后来偶然的一次,他的妻子突然就对他说,我怀疑咱们妈帮别人说情,是不是收了别人钱的? 许阳一听很震动,于是就找了这个刚分配来的小胡,这个女大学生,就问她说,「妳老实告诉我,妳家有没有给我母亲送钱﹖」在这种逼问之下,这个女大学生只好承认说,我爸给你母亲送了三万元。 这是什么? 受贿! 许阳立即把自己家里的存款取出三万元还给她。 然后他跟他母亲说明,以后妳不能够干涉我的工作。 但是他母亲却哭着闹着跟他在那里责备、哭诉,说「我一生守寡就为了你,现在你有出息了,就没把我当娘看了,我弄一点钱不就是为了孙子吗?」反正这母子之间就产生了意见的分歧。 生平以来,许阳第一次跟他母亲吵架。 后来又一次人事的调整当中,他母亲又给儿子替一个基层干部说情,当然也是收了他的贿赂。 这一次许阳就不答应了,结果闹得非常的僵,他母亲最后含着泪把他臭骂一顿,还威胁说要离家出走。 最后许阳不得已又成全了母亲。 这以后母子俩的关系陷入了僵局,许阳真是进退两难,一个是要尽孝,一个是要尽忠,忠孝如何两全? 最后经过再三的考虑,他就向领导递了辞职函,申请辞掉自己的工作,他没有办法处理这种两难的状况。 结果辞职以后,母亲真的离家出走了。 好久之后才获悉原来他母亲上了他远房表舅家,他就跑到他母亲面前跪着跟他母亲承认错误。 由于他的真诚,使他母亲也感动了,大概母亲离开这段时间也是有点受良心的责备,也后悔,知道自己错了。 最后母子之间又和好了。 这是什么? 许阳这位难得的孝子,在这样的一种两难的处境当中,选择辞掉自己的官职,这样对于国家也不会带来不好的这种麻烦。 因为徇私枉法、贪污受贿这是一个官员不应该有的行为,辞掉官了,也就不会陷于不义,也不会使他母亲陷于不义,这也是孝道的一种表现。 《孝经》上说曾子曾经向夫子请教,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曾子问孔老夫子,如果是儿女一味听从父母的号令,这属不属于孝?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这是什么话! 两次说「这是什么话!」当然夫子是非常反对,不能愚孝。 他讲,「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过去天子做皇帝有七个能够谏诤的大臣,看到天子有过失马上提出批评,帮助天子改过,那天子即使是无道也不失天下。 「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一个诸侯国国君,能够有五位这样的敢于劝谏的臣子,即使自己无道也不会失国。 「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大夫他管一个家,自己的家,能够有三个这样的诤臣,他即使是无道,没有智慧,也不至于破家。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一个士人,就是读圣贤书的人,有一个朋友敢于劝谏他,敢于指出他的过失,他的声名就不至于有损。 这个令名就是美名,不会损害美名。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父母如果有一个敢于劝谏的儿女,帮助父母改过,那么父母也不至于陷于不义。 让父母陷于不义,这就是不孝,所以夫子讲,「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故当不义则争之」。 当父母有不义的时候,想错了、做错了,做儿女的有义务帮助父母改过。 即使改不了,像许阳一样没办法改变他母亲,也要用一种善巧的方式,不能够让自己和母亲陷于不义的局面。 做臣子的,对于领导,见到领导有不义之行为,也应该敢于劝谏。 而不能够随便附和,这样自己和领导都陷于不义了。 所以当不义的时候要诤之,诤就是劝谏,坚持正义,这是忠心、孝心。 我们来再看第五十三句:【守分安命。 顺时听天。】这是教导我们要守住本分,努力的工作、生活,上天自会有安排,我们要听命于天。 从事上来讲,这是教我们敦伦尽分,闲邪存诚。 『守分』就是尽自己的本分,敦伦就是在五伦关系里面我们尽自己的义务,闲邪存诚是防止邪念,内心要真诚。 在北魏时期,有一个官员叫做魏溥,他的妻子是房氏,姓房。 当魏溥重病的时候,他对妻子说,「我死不值得遗憾,可是就忧虑妳太年轻了,不能让妳终身守寡。 我的母亲现在年老了,而且贫穷,儿子又太小没有依靠,妳还是另嫁他人吧!」结果房氏就哭着说,「我遵照先贤的遗训服侍夫君,是期望我们夫妻白头偕老。 今天既然如此,这是命中注定。 婆婆还在堂,儿子又在襁褓之中,我怎么能因为自己年少,就弃老别幼远嫁他人,这不是陷我于不义吗?」结果后来魏溥死了以后要入殓的时候,房氏把自己左耳割下来,投到棺材里头,对她先生的遗体说,以后我们黄泉再会! 结果她婆婆一边哭一边对她说,妳何必要这样。 房氏说,这是要表白我的决心。 结果从此房氏就对她婆婆尽心尽力奉养,而且自己足不出户,终身不听音乐、不赴宴席,就在家里奉养婆婆,教导儿子。 后来朝廷知道了她这种苦志守节的德行,特别下诏封房氏为诰命夫人。 这是什么? 难得的就是她有这种「守分安命,顺时听天」的心,即使是有不幸,也绝对没有逃避、另求新安的这种心理。 所以从心上讲,这句是教导我们要乐天知命,懂得随缘行善。 《名贤集》里有句话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就是守分听天的心理。 古人讲「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能不能够实现这是天命,而我们只是勤勤恳恳、认认真真的去尽到我们的义务,这就对得起天,对得起自己了。 下面第五十四句,最后一句,说:【为人若此。 庶乎近焉。】这句是总结,做人如果像以上这五十三条格言当中所说的那个道理去做,那么『庶乎近焉』,就差不多靠近圣贤了,这个「近」是近于圣贤。 要知道其实人人都可以做圣贤,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 每个人都有圣贤的本性,圣贤就是把本性恢复了,「人之初,性本善」,他把本善彰显出来;凡人就是没有把自己的本善恢复,不能回归本性。 如何回归本性、彰显本善? 必须要修养德行,儒家讲的修身。 怎么修身? 这个《朱子治家格言》里面所说的就是修身的道理。 虽然人人都有圣贤的本性,人人都能做圣贤,但是我们必须要修德才能够成圣,所谓「修德有功,性德方显」。 我们不去修,没有把那些障碍本性的去除掉,我们何以能够恢复本性? 这个治家格言虽然是讲治家的道理,可是条条都是修身、都是德行,要时时去检点对照,看看能不能够符合这格言中所说的教诲,能不能够去落实? 果能够时时与这个格言相应,处处不忘成圣成贤的志向,真的你庶乎近焉,成圣成贤就很接近了。 若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 这里说的近于圣贤,要近的程度靠近多少,全靠你自己修德功夫的浅深。 如果你全部百分之百做到,恭喜你,你就能成圣成贤。 为什么? 因为圣贤本来就若此。 你为人若此,就跟这教诲所说的一模一样,你当然就成圣成贤了。 所以《弟子规》到最后也是这样鼓励我们,「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不能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作圣作贤可以通过不断的修身而得到。 我们《朱子治家格言》到这里就全部学习圆满了,总共是十次,二十个小时。 其实还都是说得并不是很深入,如果要细说,真的它是涵盖了整个圣贤之道。 在讲席过程中肯定会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5-04-13 14:49:50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20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