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因果启示:附:慈幼局办法 内容: 附:慈幼局办法大宋郡县。 立慈幼局。 凡贫家子愿育者。 送局置乳妪鞠养。 或无子女者。 来局取之。 岁荒亦无抛弃。 宋世矜孤之政。 曲尽如此。 即今仁风广及。 好善者多。 京师扬州。 苏州等处。 起建育婴堂。 其法更为周详。 聚资。 置大空房一所。 四面高墙。 堂中床灶食用之物毕备。 前设小门扃之。 男子不得入。 择老成而严毅之人守之。 贫妇之肥健有子。 愿为乳母者。 即令携子而居其中。 量给工食。 门外置大鼓一面。 生子不欲举者。 置儿筐中。 书其姓。 及生年月日。 作纸标插其上。 俟暮夜无人。 送至门外。 置儿于地。 捶鼓一声。 堂中闻鼓。 出门取儿。 而送来之人已去。 恐其人或怀惭。 或畏祸。 不欲使人见也。 儿至。 即以乳之者为母。 以其姓为名而呼之。 恐久而忘。 多而误也。 聘老成小儿医一人。 诊视疾病。 设义冢一所。 有夭者。 即棺。 敛瘗之。 另雇妪之勤者二三人。 儿谢乳。 即令抚之。 一妪可抚数儿。 所以让后来之儿也。 乳母潼竭出堂。 而爱其所乳之儿者。 听其携去。 儿生五六岁。 视其质之高下而教之。 堂外另设一蒙馆。 延师一人。 男子之秀颖者。 教之读书。 愚鲁者。 即命执堂中馆中洒扫之役。 女子之端好者。 乳母导以内政。 教以针刺。 蠢拙者。 亦命执役。 男子十岁外。 不许复入堂中。 凡以远嫌疑也。 或以无子者为嗣。 或与僧道为香童。 或与有余之家给事。 随才发放。 随缘栖托。 不取身值。 不患失所。 虽极卑贱。 犹愈于夭折。 若头角异人者。 后日自能成立。 非育婴主人之责也。 若年长而能自谋生。 能置室家者。 即娶堂中之女为妻。 教勿另姻他姓。 示以不忘本也。 女子不及笄。 不出堂门。 既笄。 则以嫁市井平民。 聘金稍具衣饰。 有余。 归堂中公用。 不得适士族。 亦不得鬻为婢。 以所出之良贱。 不可考也。 如有容色美丽。 富家欲纳为妾者。 则拒之。 无碍于义。 勿谓多得聘金。 为堂中公费也。 诸善信中。 推忠正精明。 老成练事。 而身多暇日者。 总司其事。 凡男女之出。 钱财之入。 以及日用纤悉之事。 无不检点。 设柜于门。 俟过往好义之人。 一钱握米。 无不毕登。 规模既成。 善缘渐广。 久久行之。 可以不废。 此与天地参之大善也。 所难者聚资耳。 然大郡弃婴者多。 则为费多。 而善信亦多。 小郡善信少。 则弃婴者少。 而为费亦少。 好善人心所同。 茍得二三人倡之。 无地不可行者。 天下不患无有力之人。 患无能发大宏愿之人耳。 故详述之。 以备好善者采择。 宋叶梦得曰。 予在许昌岁大水。 流殍无数。 奏发常停赈济。 活十余万人。 惟无法救弃儿。 偶问左右无子者。 何不收养。 曰。 欲子者颇有。 患岁丰及长而父母来认耳。 因为设法。 凡因灾伤。 遗弃小儿。 父母不得复子。 遂作空券数千。 印给内外。 凡得儿者。 自言所从来。 明于券。 略为籍计。 收多者赏。 且分平常余粟。 量给贫者为资。 事定稽券。 凡三千八百人。 此亦临民者所当知也。 又兵兴以来。 有伏匿林莽者。 多因儿啼闻声。 不免被害。 故避贼者。 率弃婴儿不顾。 有教为绵毬置儿口中。 略使满口。 而不闭气。 少蓄甘草末。 系时量水渍。 使咀其味。 儿口中得此。 自不作声。 绵软又不伤口。 因镂板以揭道。 婴儿得全活者甚多。 此又遇变者所当知也。 宋张孝基。 为同郡富人婿。 富人有一子不肖。 逐之在外。 及富人病。 临终尽以家财付孝基。 后富人子乞丐。 孝基悯其孤。 因问曰。 能灌园乎。 曰。 如得就食幸甚。 乃收之。 寻复问曰。 能管库乎。 曰。 灌园已幸。 得管库尤幸也。 遂使管库。 孝基察其人。 谨愿无故态。 尽举家财还之。 孝基死后。 其友游嵩山。 道逢旌期驺御。 如大官状。 窃视车上者。 孝基也。 相揖问故。 曰。 上帝以还财不欺孤事。 命主此山。 言讫不见。 周时鲁义姑者。 鲁人妇也。 齐人攻鲁。 义姑弃其所抱。 而抱其所携者。 齐军问之曰。 所弃何人。 妇曰。 吾子也。 又问。 所抱何人。 妇曰。 吾兄之子也。 军曰。 汝何弃所生。 而抱兄子。 对曰。 子之于母。 私爱也。 侄之从姑。 公义也。 背公向私。 以绝兄之孤。 妾不为也。 齐军曰。 鲁郊有妇人。 犹持节行。 况国君乎。 回军而去。 鲁君闻之。 赐束帛。 号曰义姑。 夫鲁妇存孤。 一言保国。 今之号为须眉男子。 反背义偷生。 对此能无少愧。 蜀汉张裔少与杨恭友善。 恭卒。 遗孤未及数岁。 裔迎恭母事之。 为恭子娶妇。 买田宅与之。 人重其义。 后为益州太守。 沈嘉谟。 吴江人。 当父官黄门时。 居乡好义。 同邑有顾子者。 甫十龄。 失怙而家业颇饶。 时值寇警。 邑令集诸大姓。 议饷军大户。 众谓无如顾子。 公独怃然曰。 以是藐孤。 宁堪此役。 众谓其仆多可任。 公曰。 吾正虑彼强仆。 挟重役以欺淩幼主。 则家立破矣。 如必欲役顾子。 吾愿代之。 欣然注己名。 军兴几年。 不累顾子。 合邑诵义。 寡也者。 方当盛年。 夫忽告殒。 形单影只。 触目无聊。 况女幼男微。 百事未举者耶。 此即孟子所谓穷而无告者也。 穷者极也。 祸变如此。 非穷极欤。 欲语谁吐。 恤者周之扶之。 养其身。 成其节也。 人生天地间。 惟寡妇极苦。 少则强暴欺凌。 富则宗族吞噬。 老则龙钟谁怜。 贫则衣食无措。 至寡而无子。 立志守节者。 尤为难得。 人能矜而恤之。 则足感上帝于九天。 格鬼神于三界。 岂云小惠已哉。 明金陵杜环。 父一元。 与常允恭善。 恭死。 母年老。 无所归。 冒雨至环家。 时一元已卒。 环惊问故。 母泣告之。 环亦泣。 扶坐拜之。 命家人事之如祖母。 母性褊急。 少不惬。 即诟怒。 环顺之。 奉弥谨。 及有疾。 亲侍汤药。 临终曰。 吾累杜君。 愿杜君子孙。 皆如杜君。 卒。 殡葬尽礼。 岁时祭其墓。 人称高义。 南阳朱晖。 与张堪同县。 所谓张君为政。 乐不可支者也。 堪于太学中见晖。 接以友道。 把其臂曰。 他日谢世。 愿以妻子托兄照顾。 晖以堪先达。 不敢对。 自后不复相见。 张亡后。 晖闻其妻子贫困。 分衣食给之。 晖子怪而问曰。 大人不与张君为友。 何忽如此。 晖曰。 堪尝有知己之言。 吾已信于心也。 晖后守临淮。 亦有善政。 民歌之。 官至尚书仆射。 夫今之孤寡无依者。 在在有之。 安得尽如数公之矜恤存养之哉。 兹劝有志。 仿行恤嫠善会。 其法募友出金。 或月收。 或年收。 敛存有力之家。 劝访其寡而贫者。 按月量给之。 固莫大阴功。 而不能为此者。 或就见闻。 随力周恤。 亦何非仁德耶。 然恐具是心者。 恒为嫌疑谗毁之所阻。 智者当思善法措办之也。 宋赵康靖公。 七岁而孤。 其母励志笃教。 后登第。 为学士。 赵请荫封其母。 宰相曰。 公大封不远。 公曰。 寡母八十有二。 朝夕不可保。 愿及今以为荣。 宰相许之。 又李筠。 三岁而孤。 或诱其母嫁。 母怒斥曰。 夫妇义属天伦。 死生命由真宰。 吾宁饿死。 其可再嫁乎。 乃笃意守节。 教子。 登第。 呜呼。 似此之人。 神钦人敬。 报必厚者。 重人伦也。 宁止子贵乎。 夫寡不可轻。 固己。 而复以此训者。 盖欲使一切寡妇。 知所法而自立也。 而彼为孤者。 亦不可自弃。 当思孤而成大器者甚多。 如张士逊贫而孤。 竟以苦志。 致位台辅。 吕诲贵而孤。 潜修而为名中丞。 人方知为吕惠公孙。 他如刘挚。 欧阳修。 陈尧佐之流。 皆以幼孤力学。 位及平章。 如此方足以稍报寡母冰霜之苦也。 劝勉再申。 意至切焉。 老是高年有齿之人。 阅世久而历事多者也。 敬者。 致诚申爱。 尽养贻安也。 或一念一事之不敢欺慢。 亦敬也。 寿居五福之先。 而老又近于父。 决是前生有根器。 今世肯积德的人。 况凡事练达。 正可仪型。 取裨益不少。 如何可慢乎。 但世人因其昏耄龙钟。 不是厌他。 便要侮他。 谁肯小心钦奉。 不知语云。 敬老得老。 杨大年弱冠中状元。 与周翰。 朱昂。 同在禁掖。 二公皆老。 杨轻侮之。 周曰。 君莫侮吾老。 老终轮到君。 昂摇首曰。 莫与莫与。 免为人侮。 杨果方壮而卒。 吾愿少年轻薄子。 读此案而幡然改悔。 复存厚道。 凡遇老者。 存平等心。 不论富贵贫贱。 务有一段爱敬之意。 行乎其中。 则皓首庞眉。 己亦有分矣。 太祖谕礼部曰。 尚齿所以教敬。 事长所以教顺。 虞夏商周。 莫不以齿为尚。 原养老之礼未尝废。 是以人兴于孝弟。 风俗淳厚。 治道隆平。 尔其以朕命申之。 华严经曰。 愿一切众生。 发菩提心。 具足智慧。 永保寿命。 无有终尽。 愿一切众生。 具足修行离老死法。 一切灾毒。 不害其命。 愿一切众生。 具足成就无病恼身。 寿命自在。 能随意住。 愿一切众生。 得不老不病。 常住命根。 勇猛精进。 入佛智慧。 由此观之。 年老之人。 如日影衔山。 光阴有限。 若不火急修行。 将何以为西归资助乎。 王彬。 少极病瘠。 自分寿必不永。 凡见老人。 每敬羡之。 过其门者。 虽贱辈必起立。 行必让路。 后病渐瘳。 力愈壮。 寿至九十三。 隋时一僧。 年百余。 深解法华妙义。 尝告众曰。 贫僧敬老人如父母。 事之如菩萨。 凡可致力。 无不尽心。 今生得通佛法。 享年久远。 皆敬老所致。 大众人等。 不可侮老以损福寿。 夫名利场中。 弹指便过。 还当于自己分上。 做些工夫。 否即空来人世。 浪走一遭。 于诸佛所谓愿我寿命长。 勤行一切善。 愿我福德盛。 广济一切人之说。 俱错过也。 嗟嗟少年。 但知负才。 轻侮老辈。 不知寿为天之所与。 老为王之所敬。 纵有多才。 难到其地。 宋时吴元嗣。 一门有八十九十一百以上者八人。 帝询其所致。 盖累世义聚不分也。 韶旌其门。 宠赐隆异。 尝考上庠之设。 尧舜之时已然。 而三代尊崇其制。 著之礼记等书甚详。 夫子言志。 亦曰老者安之。 盖国家之典法。 与士民之心志。 两有在焉。 可曰他人之老。 与我无预。 而不敬哉。 幼。 是童稚无知之人。 怀。 不止是爱他。 有置诸其怀之意。 为之长者。 保赤少怀。 常理当然。 况有一种遭逢不好。 困苦堪怜。 若前妻之子。 异母之弟。 偏房婢妾所生。 茍或挟长凭陵。 孤孽横罹惨毒。 可悯孰甚。 推而广之。 他人之有幼者。 及奴婢厮养之辈。 皆当加意矜怜。 不宜分别彼此也。 至于规并家产。 则为尊长者。 为兄姊者。 为赘壻者。 每有不慈不义。 陵虐卑幼。 甚至巧妆诉牒。 伪立契约。 嘱牙保以曲证。 贿吏胥而舞文。 使之无诉。 且阴谋损命者有之。 昔李知本一门。 子孙百余。 长少雍穆。 阳城兄弟。 孤茕相依。 前辈用心如此。 诚足法也。 唐元德秀贫时。 兄早亡。 有遗孤期月。 嫂又丧。 无乳哺之。 德秀昼夜哀号抱其兄子。 以己乳含之。 涉旬而乳遂有汁。 儿得长大。 事虽偶然。 于此可见。 怀幼之合天心也。 孔子曰。 少者怀之。 孟子曰。 幼吾幼。 以及人之幼。 圣贤之垂训至矣。 为尊长者。 胡不体诸。 刘彝。 在处州。 民饥弃子。 彝出榜召人收养。 日给广惠仓米二升。 每日抱至官府看视。 细民利二升之得。 皆为抚养。 全活莫计。 夫救荒之道。 首在收养孤幼。 出之沟壑。 而置之襁褓。 临民者。 加意当先。 其阴德过于全活壮夫也。 明杨翥。 性仁厚。 买一驴。 为趋朝用。 邻人老而生子。 驴善鸣。 恐惊其子。 卖之。 步入朝。 后居家。 墓碑为田家推倒。 坟丁奔报。 问曰。 伤儿乎。 曰否。 喜曰。 幸矣。 语渠家。 善护儿。 无惊之。 公之盛德极多。 即此二事。 人亦所难。 其由孤贫而登贵显也宜乎。 发布时间:2025-10-05 11:12:38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