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因果启示: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内容: 太上曰。 祸福无门。 惟人自召。 此节合下一节为一篇纲领。 乃垂训之大旨也。 论圣贤之心。 不因祈福避祸。 而后为善不为恶。 论造化之理。 积善积恶。 而余庆余殃。 固不爽也。 小曰吉凶。 大曰祸福。 无门。 无定门也。 自召。 自作自受也。 言天地无私。 因物付物。 祸之福之。 本无一定之门。 听招致以为报应。 惟在人心自召耳。 然人一念未起时。 此心湛然。 如同虚空。 何有善恶。 只因此念才动。 所向好事是善。 所向坏事为恶。 其先不过起一念。 行一事。 及后日积月累。 遂有善人恶人之别。 而得祸得福。 悉决于起念之时矣。 故太上开口曰无门。 曰自召。 懔懔于为人起念之时。 吃紧提撕警觉。 觉者。 内观洞照也。 人心善恶。 莫不有几。 一念内照。 便知向往。 易曰。 几者。 动之微。 吉凶之先见者也。 于此觑得破。 做得主。 自然欲净理纯。 动与吉会。 若毫厘有差。 天地悬隔矣。 宋灵源禅师谓伊川曰。 祸能生福。 福能生祸。 祸能生福者。 以其处危之时。 切于思安。 深于求理。 尤能只畏敬谨也。 福能生祸者。 以其居安之时。 纵其奢念。 肆其骄怠。 尤多轻忽侮慢也。 东岳大帝训曰。 行善如春园之草。 不见其长。 日有所增。 行恶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损。 日有所亏。 祸福密移。 迷者罔觉。 唐六祖惠能曰。 一切福田。 不离方寸。 经云。 吉凶祸福。 皆由心造。 又云。 罪福二轮。 苦乐两果。 皆三业所造。 一心所感。 若一念心瞋恚邪淫。 即地狱业。 悭贪不施。 即饿鬼业。 愚痴暗蔽。 即畜生业。 我慢贡高。 即修罗业。 坚持五戒。 即人业。 精修十善。 即天业。 证悟人空。 即声闻业。 知缘性离。 即缘觉业。 六度齐修。 即菩萨业。 真慈平等。 即佛业。 夫心净则香台宝树。 净刹化生。 心垢则邱陵坑坎。 秽土禀质。 非从天降。 岂属地生。 只在最初一念所致。 离却心源。 更无别体。 微哉感应机。 险哉善恶路。 至难持守者人心。 触物而动。 渊沦天飞。 随念而迁。 凝冰焦火。 故古人昼勤三省。 夜惕四知。 更于鸡鸣而起。 孳孳为善。 无非时刻操存。 令此心镜恒明耳。 心镜明。 则善恶自己作得主。 而祸福亦作得主。 固天命在我矣。 故论祸福自召之理。 推本于存心。 再附先儒格论。 以宣太上之旨云。 或问鸡鸣而起。 未与物接。 如何为善。 程子曰。 只主于敬。 便是为善。 宋张子曰。 正心之始。 当以己心为严师。 凡所动作则知惧。 如此一二年间。 守得牢固。 自然心正。 朱子曰。 罗先生教学者。 静坐中。 看喜怒哀乐未发时。 作何气象。 此亦养心之要。 又曰。 心须令只在一处。 勿有外事参杂。 仍须勤勤操守。 临事勿暂放宽。 人之精神。 习久自成。 若勤紧收拾。 真个提得紧。 虽半月见验可也。 又曰。 涵养本源之功。 最易间断。 然才觉间断。 便是相续处。 只要常自提撕。 分寸积累将去。 久久自然接续。 打成一片矣。 又曰。 静中私意横生。 学者之通患。 能自省察至此。 甚不易得。 此当以敬为主。 而深察私意之萌。 多为何事。 就其重处。 痛加惩窒。 久久纯熟。 自当见效。 不可计功旦暮。 而多为说以乱之也。 又曰。 心存。 群妄自然退听。 又曰。 孔子曰。 居处恭。 执事敬。 与人忠。 便是存心之法。 如说话觉得不是。 便莫说。 做事觉得不是。 便莫做。 亦是存心之法。 又曰。 学问须自警醒。 瑞岩和尚。 每日间常自问。 主人翁惺惺否。 自答曰。 惺惺。 学者宜法。 门人周彦文问曰。 近觉行坐语默。 皆瞒不得自己。 朱子曰。 此是得力处。 心灵到身上来了。 但时时默识而存之。 宋陈烈苦无记性。 偶读孟子。 学问之道无他。 求其放心而已矣。 忽悟曰。 我心不曾收得。 如何记得。 乃闭门静坐。 不读书百余日。 以收放心。 遂读书。 一览无遗。 或问敬之貌。 谢上蔡曰。 于俨若思时可见。 问。 不免有矜持如何。 曰矜持太过却不是。 要在勿忘勿助长之间耳。 高景逸曰。 每至夕阳。 默检一日所为。 若不切实煅炼身心。 便虚度一日。 流光可惧。 又曰。 所以要惜分阴者。 不使邪思妄念。 瞬息据我灵府。 庶几日就月将。 缉熙于光明。 又曰。 先儒入敬法。 曰整齐严肃。 曰常惺惺。 曰收敛不容一物。 今日我辈胸中。 劳劳攘攘。 千万物俱容在此。 岂止一物。 若要免此。 须是常惺惺。 要惺惺。 须是整齐严肃。 三法又有次第。 无欲故静。 有主则虚。 此心学纲要。 宋程明道先生。 弟伊川。 渡江舟几覆。 人皆惊惧。 先生独正襟危坐如常。 问之曰。 心存诚敬耳。 真空寺老僧曰。 凡人妄想不一。 或追忆数十年前。 荣辱恩仇。 悲欢离合。 及种种闲情。 此是过去妄想。 或事到眼前。 可以顺应。 却乃畏首畏尾。 犹豫不决。 此是现在妄想。 或期日后富贵荣华。 子孙发达。 与夫一切不可必成。 不可必得之事。 此是未来妄想。 三者妄想。 或生或灭。 谓之幻心。 照见其妄。 随念斩断。 谓之觉心。 故曰不患念起。 只患觉迟。 此心若同太虚。 烦恼何处著脚耶。 以上俱精微神化之论。 有志者。 所当深思力勉。 期造纯熟自然而后已。 昔宋赵康靖公。 置瓶豆二物。 起一善念。 投一白豆。 起一恶念。 投一黑豆。 初则黑豆甚多。 继而渐少。 久之善恶二念都忘。 瓶豆亦弃而不用。 盖消磨至于莹澈矣。 又阴骘文曰。 人能如我存心。 天必锡汝以福。 盖存心在我。 只求克私复性以事天。 任天之报施。 则气类相从。 自然不爽。 是知去祸召福之道。 端在存心矣。 旨哉。 宋卫仲达。 初为馆职。 被摄至冥。 核善恶二录。 恶录盈庭。 善录只一小轴。 冥官色变。 索秤称之。 小轴反压起恶录。 官喜曰。 君可出矣。 仲达曰。 某未四十。 安得如许恶状。 官曰。 但一念不正。 鬼神无不知。 知即书之。 不待为也。 曰。 小轴中何事。 官曰。 朝廷尝大兴工役。 修三山石桥。 君力谏之。 此疏稿也。 曰。 谏之未从。 善力何能至此。 官曰。 公用念甚真。 言可训世。 向使听从。 功德何量。 乘此度世何难。 奈恶念太多。 善力减半。 不可复望大拜。 后果官止吏部尚书。 呜呼。 仲达之恶。 空有其念。 尚损作相之现福。 仲达之善。 空有其言。 即压盈庭之恶录。 况实作善恶者乎。 可见一念起处。 即祸福之门也。 宋廖德明。 朱晦庵弟子。 少时梦怀刺谒一庙。 门者索刺。 出袖中。 乃宣教郎廖某。 遂觉。 后登第。 果以宣教郎宰闽。 德明思前梦。 恐官止此。 不欲行。 乃质诸晦庵。 公指案上物曰。 人与器不同。 如笔止能为笔。 剑不能为琴。 故成毁久速。 有一定之数。 人则不然。 固有朝跖而暮舜者。 其吉凶祸福亦随之而变。 难以一定言。 今子赴官。 但当充广德性。 力行好事。 前梦不足芥蒂。 德明如其言。 后官果至正郎。 毕昶家富。 惟以智术欺人。 苛刻立业。 生二子。 有卖产于彼者。 阳拒之曰。 我不欲也。 既又使人阴钩之。 及至。 又曰。 实不欲也。 其人无奈。 则得减价以就。 及成契。 又曰。 我银不便。 期某日来取。 及取时。 或以色银。 或以米谷凑与之。 原数并不得全。 平生事事如此。 后长子以人命系狱。 破产死。 次子以淫赌流落。 丐食他方。 毕昶竟至嗣绝。 明袁了凡自作立命篇云。 余童年丧父。 母命弃业学医。 谓可以养生。 可以济人。 且习一艺以成名。 尔父夙心也。 后余在慈云寺。 遇一老者。 修髯伟貌。 飘飘若仙。 余敬礼之。 语余曰。 子仕路中人也。 明年即进学矣。 何不读书。 余告以故。 曰。 吾姓孔。 云南人也。 得邵子皇极正传。 数该传汝。 予即引之归。 告母。 试其数。 纤悉皆验。 余遂起读书之念。 孔为余起数。 县考童生当十四名。 府考七十一名。 提学考第九名。 明年赴考。 三处名数皆合。 复为余卜终身休咎。 言某年考第几名。 某年补廪。 某年当贡。 贡后某年当选四川一大尹。 在任三年半。 即宜告归。 五十三岁八月十四日丑时当终于正寝。 惜无子。 余备录而谨记之。 自此以后。 凡遇考校。 其名数先后。 皆不出孔公所悬定者。 独算余食廪米九十一石五斗。 当出贡。 及食米七十余石。 屠宗师即批准补贡。 余窃疑之。 后果为署印杨公所驳。 直至丁卯年始准贡。 连前食米计之。 实九十一石五斗也。 余因此益信。 进退有命。 迟速有时。 澹然无求矣。 贡入燕都。 留京一年。 终日静坐不阅文。 后归游南雍。 未入监。 先访云谷禅师于栖霞山中。 对坐一室。 凡三昼夜不瞑目。 云谷问曰。 凡人所以不得作圣者。 只为妄念相缠耳。 汝坐三日。 不见起一妄念。 余曰。 吾为孔先生算定。 荣辱死生。 皆有定数。 即要妄想。 亦无可妄想。 云谷笑曰。 我待汝是豪杰。 原来只是凡夫。 问其故。 曰。 人未能无心。 终为阴阳所缚。 安得无数。 但惟凡人有数。 极善之人。 数固拘他不定。 极恶之人。 数亦拘他不定。 汝二十年来。 被他算定。 不曾转动一毫。 岂不是凡夫。 余问曰。 然则数可逃乎。 曰。 命自我作。 福自己求。 诗书所称。 的为明训。 我教典中说。 求功名得功名。 求富贵得富贵。 求男女得男女。 求长寿得长寿。 夫诳语乃释迦大戒。 诸佛菩萨。 岂诳语欺人。 余进曰。 孟子言。 求则得之。 求在我者也。 道德仁义。 可以力求。 功名富贵。 如何求得。 云谷曰。 孟子之言不错。 汝自错解了。 汝不见六祖说。 一切福田。 不离方寸。 从心而觅。 感无不通。 求在我。 不独得道德仁义。 亦得功名富贵。 内外双得。 是求有益于得也。 若不返躬内省。 徒向外驰求。 则求之有道。 得之有命矣。 内外双失。 故无益。 问。 孔公算汝终身若何。 余以实告。 云谷曰。 汝自揣应得科第否。 应生子否。 余追省良久曰。 不应也。 科第中人。 类有福相。 余福薄。 又不能积功累行。 以基厚福。 兼不耐烦剧。 不能容人。 时或以才智盖人。 直心直行。 轻言妄谈。 凡此皆薄福之相也。 岂宜科第哉。 地之秽者多生物。 水之清者常无鱼。 余好洁。 和气能育万物。 余善怒。 爱为生生之本。 忍为不育之根。 余矜惜名节。 常不能舍己救人。 又多言耗气。 喜饮烁精。 好彻夜长坐。 而不知葆元毓神。 皆宜无子。 其余过恶尚多。 不能悉数。 云谷曰。 岂惟科第哉。 世间享千金之产者。 定是千金人物。 享百金之产者。 定是百金人物。 应饿死者。 定是饿死人物。 天不过因材而笃。 几曾加纤毫意思。 即如生子。 有百世之德者。 定有百世子孙保之。 有十世之德者。 定有十世子孙保之。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 定有三世二世子孙保之。 其斩焉无后者。 德至薄也。 汝今既知非。 将向来不登科第。 不生子之相。 尽情改刷。 务要积德。 务要包荒。 务要和爱。 务要惜精神。 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 此义理再生之身也。 夫骨肉之身。 尚然有数。 义理之身。 岂不能格天。 太甲曰。 天作孽。 犹可违。 自作孽。 不可逭。 诗云。 永言配命。 自求多福。 如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 不生子者。 此天作之孽也。 犹可得而违。 汝今力行善事。 多积阴德。 此自己所作之福也。 安得而不受享乎。 易为君子谋。 趋吉避凶。 若言天命有常。 吉何可趋。 凶何可避。 开章第一义。 便说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 必有余殃。 汝信得及否。 余信其言。 拜而受教。 因将往日之罪。 佛前尽情发露。 为疏一通。 先求登科。 誓行善事三千条。 以报天地祖宗之德。 云谷出功过格示余。 令所行之事。 逐日登记。 善则记数。 恶则退除。 且教持准提咒。 以期必验。 语余曰。 符箓家有云。 不会书符。 被鬼神笑。 此有秘传。 只是不动念也。 执笔书符。 先把万缘放下。 从此念头不动处。 下一点。 谓之混沌开基。 由此一笔挥成。 更无思虑。 此符便灵。 凡祈天立命。 都要从无思无虑处感格。 孟子论立命之学。 而曰夭寿不贰。 细分之。 丰歉不贰。 然后可立贫富之命。 穷通不贰。 然后可立贵贱之命。 夭寿不贰。 然后可立生死之命。 人生世间。 惟死生为重。 曰夭寿。 则一切顺逆皆该之矣。 至修身以俟之。 乃积德祈天之事。 曰修。 则身有过恶。 皆当治而去之。 曰俟。 则一毫觊觎。 一毫将迎。 皆当斩绝矣。 到此地位。 直造先天之境。 即此便是实学。 汝未能无心。 但能持准提咒。 无记无数。 不令间断。 持得纯熟。 于持中不持。 于不持中持。 到得念头不动。 则灵验矣。 余初号学海。 是日改号了凡。 盖悟立命之说。 而欲不落凡夫窠臼也。 从此而后。 终日兢兢。 便觉与前不同。 前日只是悠悠放任。 到此自有战兢惕励景象。 在暗室屋漏中。 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遇人憎我毁我。 自能恬然容受。 到明年。 礼部考科举。 孔先生算该第三。 忽考第一。 其言不验。 而秋闱中式矣。 然行义未纯。 检身多误。 或见善而行之不勇。 或救人而心常自疑。 或身勉为善而口有过言。 或醒时操持而醉后放逸。 以过折功。 日常虚度。 自己巳岁发愿。 直至己卯岁。 历十余年。 而三千善行始完。 遂起求子愿。 亦许行三千善事。 辛巳生男天启。 余行一事。 随以笔记。 汝母不能书。 每行一事。 辄用鹅毛管。 印一珠圈。 于历日之上。 或施贫人。 或放生命。 一日有多至十余圈者。 至癸未八月。 三千之数已满。 九月十三日。 复起求中进士愿。 许行善事一万条。 丙戊登第。 授宝坻知县。 余置空格一册。 名曰。 治心编。 晨起坐堂。 家人携付门役。 置案上。 所行善恶。 纤悉必记。 夜则设桌于庭。 效赵阅道焚香告帝。 汝母见所行不多。 辄颦蹙曰。 我前在家。 相助为善。 故三千之数得完。 今许一万。 衙中无事可行。 何时得圆满乎。 夜间偶梦见一神人。 余言善事难完之故。 神曰。 只减粮一节。 万行俱完矣。 盖宝坻之田。 每亩二分三厘七毫。 余为区处。 减至一分四厘六毫。 委有此事。 心颇疑惑。 适幻余禅师。 自五台来。 余以梦告之。 且问此事宜信否。 师曰。 此心真切。 即一行可当万善。 况合县减粮。 万民受福乎。 吾即捐俸银。 令其就五台山。 齐僧一万而回向之。 孔公算余五十三岁有厄。 余未尝祈寿。 是岁竟无恙。 今六十九岁矣。 书云。 天难谌。 命靡常。 又云。 惟命不于常。 皆非诳语。 吾于是而知。 凡称祸福。 无不自己求之者。 乃圣贤之言。 若谓祸福惟天所命。 则世俗之论矣。 汝之命未知若何。 即命当荣显。 常作落寞想。 即时当顺利。 常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 常作贫窭想。 即人相爱敬。 常作恐惧想。 即家世望重。 常作卑下想。 即学问颇优。 常作浅陋想。 远思扬祖宗之德。 近思盖父母之愆。 上思报国之恩。 下思造家之福。 外思济人之急。 内思闲己之邪。 日日知非。 日日改过。 一日不知非。 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无过可改。 即一日无步可进。 天下聪明俊秀不少。 所以德不加修。 业不加广者。 只为因循二字。 耽阁一生。 云谷先生所授立命之说。 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 其熟玩而勉行之。 毋自旷也。 发布时间:2025-10-04 08:20:43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9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