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圣贤录:宋知礼《净土圣贤录》 内容: 知礼,字约言,明州金氏子也。 其父母祷佛求嗣,梦神僧携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未几,生礼。 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 遂往太平兴国寺,依洪选师得度。 稍长,依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旨,一受即了。 淳化中,通既归寂,受请主乾符寺。 寻徙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 明州旱,礼与慈云式公,修光明忏,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 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赐名曰延庆。 六年,建念佛施戒会。 亲为疏文以劝曰,原夫一念本融,诸法无碍。 遇熏既异,感报成差。 是以顺性而修,则显诸佛净土。 随情而作,则循五趣苦轮。 所以处娑婆者,升出尤难,堕落者众。 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直待三乘行备,方免四趣受生。 盖境界粗强,烦恼炽盛,自力求脱,实难其人。 若夫生安养者,国土庄严,身心清净,直至成佛,不堕三途。 经云,尚无恶道之名,何况有实。 又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若欲生彼,但当称彼佛号,修彼佛慈,必为彼佛本愿摄取。 舍此报身,定生彼国。 具如经说,实非臆谈。 今结万人,以为一社,心心系念,日日要期。 每岁仲春,同集一处,同修供养,同听法音。 会彼万心,以为一志,俾成净业,誓取往生。 况劫浊命光,其犹风烛,一息不至,三途现前。 何得自宽,不思来报。 当依佛语,无顺人情。 顿息攀缘,唯勤念佛。 自此二月望日,岁举会以为常。 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期以忏毕,焚身供养妙经,求生净土。 后为众沮,不果。 复集十僧,修大悲忏三载,燃三指供佛。 天禧四年,驸马李遵勖,奏礼高行,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 礼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谈事相,罕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 因取天台观无量寿佛经疏,研极理奥,曲畅玄风,成妙宗钞数万言。 其释题略云,观者,总举能观,即十六观也。 无量寿佛者,举所观要,摄十五境也。 能观皆是一心三观,所观皆是三谛一境。 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所谓众生性德之佛,非自非他,非因非果,即是圆常大觉之体。 故起信论云,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 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 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常住法身。 依此法身,说名本觉。 故知果佛圆明之体,是我凡夫本具性德。 故一切教所谈行法,无不为显此之觉体。 故四三昧,通名念佛。 (一常坐,即一行三昧。 二常行,即般舟三昧。 三半行半坐,即法华三昧。 四非行非坐,亦名随自意三昧。 详见摩诃止观。 )虽俱念佛,而是通途显诸佛体。 若此观门,及般舟三昧,托彼安养依正之境,用微妙观,专就弥陀,显真佛体。 虽托彼境,须知依正同居一心。 心性遍周,无法不造,无法不具。 若一毫法从心外生,则不名为大乘观也。 所言心性具一切法,造一切法者,实无能具所具,能造所造。 即心是法,即法是心。 能造因缘,及所造法,皆悉当处全是心性。 是故今观若依若正,乃法界心观法界境,生于法界依正色心,是则名为唯依唯正唯色唯心唯观唯境。 故释观字,用一心三观。 释无量寿,用一体三身。 体宗力用,义并从圆,判教属顿。 寄语行者,观虽深妙,本被初心。 若能进功,何忧不就。 纵未入品,为因亦强。 生至彼邦,得预大会。 所见依正,微妙难思。 速入圣阶,度生亦广。 况尘境粗强,诚为险处。 故须外加事忏,内勤理观,正助双行,加愿要制,必于宝刹,速证无生。 今解观门,其意在此。 礼他所撰述,多指归净土,此其最切者。 时方诏天下立放生池。 礼岁遇佛生日,结放生会,集众作法,纵诸鱼鸟。 有司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 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 至五日,结跏趺坐,召大众说法毕,骤称阿弥陀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 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 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四明教行录,观经疏钞,佛祖统纪。 ) 发布时间:2025-09-26 10:25:31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8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