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曾琦云: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 内容: 净土三资粮《阿弥陀经》导论曾琦云《阿弥陀经》是阐述净土念佛法门的一部经,其根本宗旨可用信愿行三个字概括,被称之为净土三资粮。 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一、如何解决深信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蕅益大师提出了六信,从一切众生的心性本源和所产生的现象阐述了信的本质,以佛教术语来说,就是圆满地阐述了理(本质)与事(现象)辩证关系问题,从生命的本质告诉一切众生为什么应该深信净土法门是挽救众生走出生死轮回苦海的捷径。 第一、信自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 竖无初后,横绝边涯。 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 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 是名信自。 信自,就是相信自己,什么叫做相信自己呢? 蕅益大师说的意思是:相信我现前一念真心,本来就不是身内的肉团心,也不是第六意识攀缘外境所分别尘影之心。 这一念真心在时间上竖穷三际(过去、现在、未来),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横遍十方,没有边际涯畔。 终日随缘,终日不变。 十方虚空中微尘数量的国土,原是我一念心中所变现的物境。 我虽然昏沉迷失本心,生起见思种种烦恼,但只要一念回光返照,专持佛号,决定能生出自心本具的极乐世界,对此不再存有疑虑。 这就叫相信自己。 蕅益大师这样的阐述,已经论及到生命的本质问题,也阐述到了佛教根本的世界观问题,所有佛法最后总结到一句话实际就是一切唯心造,用经典上的话来说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三界是指轮回于六道的众生所拥有三个不同的生命层次,万法是指大千世界种种不同,这一切不同的现象,都来自我们的心。 这个心一旦清净,就会生出净土,一旦污浊,产生见思二惑就会轮回到三界六道中。 心净则佛土净,如果我们的心中一念清净,我们的人间也即是净土。 螺髻梵王在维摩会上与舍利弗问答。 《维摩经佛国品》中螺髻梵王对舍利弗说:不要认为世尊的佛土不清净,我看见释迦牟尼的佛土,清净如自在天宫。 舍利弗说: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充满了污秽和丑恶。 螺髻梵王说: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所以见此土不清净。 舍利弗! 菩萨平等看待一切众生,内心清净。 只要开发了佛的平等智慧,就能看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装饰。 净心诫观说:德如螺髻梵,到处是西方。 第二、信他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长舌决无二言。 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 是名信他。 信他,就是相信佛陀所说为实,为什么呢? 蕅益大师说:相信释迦牟尼佛决不会说骗人的话,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愿愿真诚,绝无虚发,六方诸佛乃至十方恒河沙一切诸佛都伸出广长舌相,异口同声赞叹,句句真实。 我们信奉诸佛的真实教诲,决心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存有疑惑。 这就叫信他。 为了证明一个事实的存在,佛教的论理学叫做因明,它提出了现量、比量、圣教量三个概念。 现量是我们感官能够直接感觉得到的,用不着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证到的,如眼耳鼻舌身五识可以分别出色声香味触五尘。 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 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言教才知道的道理。 佛陀所说的言教就是圣教量,因为我们的感官无法直接感觉得到,也不能通过比量得出事实是否真实存在,这个时候就只能相信佛陀不会欺骗我们,他所说一定是诚实之言。 相信圣教量,死心踏地念佛,一旦往生极乐,一生成佛,到那时就亲证佛言不虚了。 第三、信因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 是名信因。 信因,就是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 蕅益大师说:深信散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尚且能做成佛的种子,何况一心不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哪有不往生西方净土的道理呢? 这就叫信因。 三界六道都是一念不同而形成,有善因就生三善道,有恶因就生三恶道,有什么样的前因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所以,有念佛的前因,那么就必定有成佛的果。 散心称名,例如樵夫因畏虎而念南无佛而去除畏惧,得到平安,后世因不为善,经过很长时间受苦,但到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时候还是得度了。 现在我们一心不乱念佛,那与散心念佛就有天壤之别了,其成佛时间与散心念佛也截然不同了,往生西方极乐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第四、信果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 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 是名信果。 信果,就是相信好人一定有好报的道理,因果不爽。 蕅益大师说:深信西方净土诸上善人聚集在一起,他们都是从念佛三昧得以往生的。 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又如同影子必定随有形体,锣鼓敲响必定有声音一样,功夫一定不会白费。 这就叫信果。 念佛时念到一心不乱的境界就是念佛三昧,三昧译为正定,即离诸邪乱,摄心不散的意思。 因为正念在心,离开各种私心杂念,所以就能够生出净土。 众生因为私心杂念太多,所以就只能在六道中轮回。 这些杂念若有上品善念则在天道,中品善念则在人道,下品善念则生阿修罗道。 西方净土全因念佛正因而来,所以就不会再有轮回,一生成佛。 第五、信事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 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 是名信事。 信事,就是相信在十万亿佛土外有极乐世界存在的事实,不是寓言和神话。 蕅益大师说:深信今天心中一念不可穷尽,依心所显现的十方世界也不可穷尽。 在离我们这个世界十万亿佛土之外,确实有西方极乐世界,最为清净庄严,不同于庄子虚构的寓言。 这就叫信事。 既然三界六道唯心而造,那么真正的净土也来源于我们心中,既然来源于我们心中,那么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成就西方净土也就理所当然了。 释迦牟尼说:从我们这个世界的西方,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名叫极乐。 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从唯心净土的道理来看,这是实话,而不是神话。 对于释迦牟尼佛来说,他的世界就在我们人类,那么他的净土也在人类世界。 可佛陀眼中的娑婆世界是净土,而我们眼中的娑婆世界却并非净土,这是清净心和非清净心的区别而形成的。 第六、信理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 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 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 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 是名信理。 信理,就是相信西方净土的物质世界也并非真实存在,而是来源于我们的心中。 蕅益大师说:深信距离本土十万亿佛土之遥的西方净土,其实并未超出在我现今的一念心性之外,因为我现前的一念心性广大周遍,其大无外。 又深信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报与正报、阿弥陀佛教主与其贤圣伴侣诸上善人,都是我现前一念心性中所显现的影像。 全体的事相即是真如理体,万物的虚妄相就是真性,全部的修德就是本具的性德,他人与外境都是自己。 我的心性遍布一切法界,佛的心性也遍布一切法界,一切众生的心性也同样遍布一切法界。 譬如一室内有千盏灯,每盏灯发的光互相渗透遍满,重重交相含摄,彼此不相妨碍。 这就叫信理。 信理是一种最高境界,从理上来说,我们眼前的世界也是西方净土,并非需要离开娑婆世界去寻找另外的西方世界。 释迦牟尼在娑婆世界,他所居住的就是净土。 所以从信理这么一个道理出发,我们很多高僧大德提出建立人间净土和人间佛教的理想。 只要我们相信心净则土净,又何必舍近求远,一定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既然菩提不离开众生,那么我们在三界六道正好普渡众生而成佛道,离开众生是不能成佛的,所以建立了人间净土和人间佛教,西方净土也就在我们眼前。 然而,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不能因为信理就否定了信事,理与事是相互依存的,是辩证统一的。 不仅理事圆融、自他也是圆融的。 因为有理就必有事,有自就必有他。 相信一切众生都有佛性,相信自己此一心念与佛无异,所以也就应该相信自己就是佛,相信自己不离开娑婆世界也能成就净土。 从信自可以延伸到信理。 既然净土不出于我一念之外,一切净土都是唯心所造,那么西方净土怎么就不存在呢? 所以从信他可以延伸到信事,西方净土也并非离开我们一念之外,它的存在是事实,不是寓言和神话。 信因与信果也可联系起来看,阿弥陀佛发四十八愿成就了西方净土,这是前因,从信理来讲不离一心,从信他来讲,阿弥陀佛的心与众生心没有区别,既然阿弥陀佛以净心成就了净土,那么若我们的心与阿弥陀佛相应,怎么就不能成就净土呢? 所以念佛让我心清净是因,往生极乐净土是果。 自他、因果、事理既可分开解释,也是相互圆融的。 若把六信截然分开,必然有失偏颇,甚至会成为邪见邪说。 发布时间:2025-09-25 14:35:35 来源:素食购 链接:https://www.sushigou.com/18492.html